“区”树的故事

党项人 发表于2015-04-06 14:47:32
    在当年我插队的陕北黄土高坡的乡亲们常常把臭椿树称为“区“树。

  尽管臭椿树的材质并不是太好,但是它耐瘠薄、耐旱、容易成活、还能消除空气污染的特性,却使它成为咱老百姓非常喜爱的一种乡土树。就是这些被称为“区”树的臭椿,伴我渡过了那一段艰苦而又富有诗意的时光。   

 我插队的村庄,位于革命圣地延安西北约120里的山沟里。村子很小,居住着20余户人家。一条山溪在沟底潺潺流淌。如果不下雨时,水非常的清澈,小鱼、甲鱼或游或爬,常常被淘气的孩子们逮住玩弄一番,但是热爱大自然的本性,再淘气的孩子玩耍一阵后又都放回溪里由它去了。    

 到过黄土高坡的人都知道,那里的植被非常的稀少。几乎可以说没有。你站在高处,远远望去,黄土高原那特有的丘陵地貌,一个山头连一个山头,个个都那么光秃秃地,像一个个黄色的大馒头耸立在天地之间。一旦刮起风来,那毫无植被保护的裸露又干燥的沙土尘乘风飞扬,真是个天昏地暗,万物生长所依赖的伟大的太阳,每逢这个时期也只能发出惨淡的、冰冷的寒渗渗的白光。在这种情形下,“你是风儿我是沙”没有一丝一毫的浪漫情趣。其实黄土高坡原本是森林茂密、水清草绿的好地方,“好江南”,可是因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不断的砍伐、开垦,使得如花似锦的江南风光不复存在。

 刚去农村时,我每天起床后筹划的首件大事就是今天上什么地方去打柴!这也是我们当年知青们的共同“爱好”。但是,一次偶然的发现,使得我比其他人幸运的多了。

 那是我刚到队里时间不长,一个早春的早晨,我和大伯去山那边的公社办事。我们爬上村子对面的山头后,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走了一会,我突然发现路边的一处湾子里,生长着不少树。刚一开始,我还因为我看花了眼。我定了定神,映人我眼帘的真是一片绿油油的树。从山青水秀的天府之国来到这光秃秃的黄土地的我,久未见到树木,兴奋的我大叫了一声“这里怎么有树?”,就连蹦带跳的跑到湾子边,好家伙,这湾子可不小,大约有4、5亩地的面积,生长着一、二百株当时我还叫不上名字的树。看到这片吐出绿芽、充满着春天气氛的树林,我连忙喊“大伯大伯,这是什么树?这是谁栽的树?这片树林怎么没有被人砍光呢?”,“嘿,这些树呢,是你大(陕北人对父亲的称呼)当年在家时栽的‘区树’。这些年来又荫出不少树苗就成了这片林子。”大伯走过来,看了看,又说“土改时,村里的乡亲出于对你那早年就当红军为穷人打天下的父亲的尊敬,就把这片树地留下来了。因有这片‘区’树,咱们就把这块地叫“区树湾子”。听了大伯的话,我的心里油然生起对父辈们当年那股精神的佩服之情。我仔细地看了看,哎呀,树木生长的不是很好,有的已经干枯了。还有些白花花的树茬子,一看就是刚被人砍了不久。我又问大伯:“这树现在谁管理?这又是谁把树给砍了?”“队上的乡亲不会砍这里的树,也就不需要人管。现在也就你们这伙外来的娃娃们敢砍”。大伯还说了句,“照现在这个样子下去,这片树林的时间也不会长了。”我闻听后,觉得脸上直发烧,心想当年父辈们栽的树木,如果毁在我眼前,那我还有什么用呢?于是我琢磨了几天后,找到大队书记,说对面山上的“区”树你该知道是我大栽的吧。书记说知道呀,怎么?我说我现在要把它管起来,让它永在。书记说你不嫌累你就去管。那时我在队上担任“羊官”有点工夫。我就趁放羊前的空闲时间,拿着镢头不辞辛苦地几乎每天跑趟“区”树湾子。

 在这以前,我对树木只有感性认识。对于如何抚育树木,我是一窍不通。但当时的我,也有个信念:那就是父辈们在那贫穷的时代能够栽树,我这新时代的“主人”难道连如何抚育好它、管理好它都做不到,还叫什么“革命”的知识青年(这可是当时最时髦的口号)。于是我趁公社开会之时,请教了在附近村子接受“再教育”的北农大的几位老教授。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居然有人找他们请教,老教授们很高兴,但是也没有多说什么,就给了我一本《中国的乡土树种》的书,说书上都有,你就照书上做吧。那个年头,大寨老陈大叔创造的深刨法是农业战线的主要做法之一。我就照葫芦画瓢地也引用到“区”树的抚育中。我首先把林地中的枯枝落叶给划拉到一边,然后用镢头把大树根部那多年板结的瓷实土壤都刨了一尺多深。并把一些过强、过密和已经死亡的树木予以间除,好让留下的树木长的更快更强。我对于林业的知识,应当说就是从我对这片‘区树’林的抚育开始才学到的。”留壮不留弱,留直不留弯,留好不留强“等抚育树木的知识也是从哪个时候开始知道的。为了防止我们这些“外来的娃娃”再来砍树,我还在树林地边插了牌子,上面写“经革命群众强烈要求,大队党支部批准,此树地已经归高建邻看护,不许再砍了”的“警句”。打那以后再也没人砍树了。

 这“区”树还非常有人性,通过我的这番辛苦,它真的报答我了,整个“区”树湾子里的树木长势越来越好,在被刨松的地里噌噌的直往外蹿一株株新的树苗,原有树木也一改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样子,棵棵都长得舒展开拨,那树叶的颜色也显得墨绿墨绿的。树木的数量和林地面积都有增长了不少。偷砍树木的现象也没有再发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那时只要爬到我们村对面山头,举目望去,就可以看见“区”树湾子的一片黑森森的林子。在那光秃秃的黄土地上也算的上是一景呢。喜的我们大队书记给公社汇报了好几次,公社的刘主任来我们队检查时,也直夸我们队重视植树造林。

 特别令我满意的是,我对树林的抚育中,就那林子里的枯树干枝和间除下来的树枝树干,大大缓解了自到农村后一直困扰我的烧柴的问题。那些日子里,我每次到“区”树湾子随便捡捡,就能够把整捆的干柴禾背回来。这天长日久了,那“区”树湾子,不仅解决了柴禾这个我在农村生活期间的头等大事,而且逢个天阴下雨(雪)的,我还能够拿出点宝贵的干柴同村里的其他知青们换些北京的挂面、臭豆腐、香烟什么的吃吃抽抽(就在我离开村子时,我那存放柴禾的石崖里还满满地堆放着好几百斤干柴)。有时当我看见村里的其他知青为做顿饭而发愁上哪去弄烧柴那愁肠满腹的样子,心里真是感慨万分:哎呀呀!不是我那早有预见的父亲当年栽下了这片“区”树,我这会不也跟人家一样?以后,我离开了农村,但是“区”树湾子和那片“区”树林,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乡里……

    2000年,我回乡安葬父亲。当我看见前来吊唁的原大队现村书记,问起了“区”树湾子,还有那片“区”树。书记低着那颗已经显露花白头发的头,啃啃吃吃的说因开采石油“发展”需要,已经给砍了。“区”树湾子也已经成了“人家钻材队”的集油区了。他说完后,我们俩抬起头来看着父亲的遗像,总觉得遗像上的那双眼睛里,流露出一股遗憾的神情……。   


浏览:79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