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长河中,93岁是一个悠长的时间跨度。它可以穿越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可以听到新中国成立的礼炮,更能用几十年的光阴言传身教、影响后人。
在临沂市荣军医院老年公寓768房,93岁的李思如过着简单的生活:吃个苹果,看看报纸,就餐休息。“这位老人家可不简单,年纪轻轻就闹革命,抗击过土匪,打过国民党反动派,长期在日军眼皮子底下为部队采购物资。他还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呢。”在医生护士眼里,李思如老人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可以写成一部书。
一张硬床、一方书桌、一台电视、一条沙发,李思如住得简单,生活规律,每天早饭后读报是少不了的,从当天的《临沂日报》中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国际国内大事。随后,接受脉冲治疗,缓解关节疼痛。天气好的时候,便坐上轮椅,由家人推到楼下晒晒太阳。无论做什么事情,李思如总会下意识地抚摸胸前挂着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硝烟的年代。
“旧中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一个动荡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在李思如老人的记忆里,他的童年充满苦难。李思如4岁那年,土匪血洗了他的家乡雷家官庄,上百名村民被残忍杀害。李思如和父亲因为不在家幸免于难,可是他的母亲、哥哥和姐姐却遭了毒手。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思如愈发憎恶匪患和不公世道,渴望改变命运、改造社会。迷茫时,他结识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王汉农。“七七”事变后,王汉农受党组织委派,回费县老家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动员了包括李思如在内的一大批青年到沂水抗日军政干校、临沂于屋学堂学习。
“于屋学堂名义上是国民党开办的,但学校里面的教员大都是共产党人,他们成了我参加革命的指路人。”李思如说,在于屋学堂,他秘密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回家发动群众,建立组织,武装抗日,开启了老人家抗战到底的传奇生涯。
16岁夺取国民党村长李思敬的权,在雷家官庄建立了共产党的武装小组;设计除掉国民党顽固派镇长郑德顺,联系八路军歼灭长期盘踞在甄家沟的国民党甄安乐部,取得甄家沟战斗的胜利;缜密计划、冷静处置,抓获叛徒王志瑞;在村里秘密打造油库、粮库,安全存放上万斤军粮,因为储备战备物资成绩突出,被上级评为抗日模范村;深入敌占区采购物资,屡次临危不乱、化险为夷,为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药品、盐等重要物资……李思如老人的这些抗战经历在报刊上早有介绍,已不需要记者在此赘述。然而,有件事令李思如记忆深刻,时隔74年仍恍如昨日:“1942年,经王克印同志介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虽然经历了诸多风雨,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李思如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服从党的安排,先后在郯城县监察委员会、红花区委等工作岗位尽心尽力,直到1984年退休。
“耿直奉献,宁折不弯。这是父亲的人生信条。这份胸襟,也是父亲长寿的原因之一吧。”李思如老人的二儿子李加利至今还记得,退休时组织上安排父亲到干休所颐养天年,被父亲谢绝,回到家乡担水种田,自食其力,做了30年的“农夫”。
93岁高龄的李思如,如今安享着简朴平静的晚年,虽然长时间的下地干活让老人家饱受贫血、关节炎症的折磨,可他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每天坚持读报看新闻,能自己动手做的事情从不让别人代劳,饮食不挑剔,生活有规律,也成为老人高寿的另外一个原因。
在同村人眼中,李思如老人德高望重。李老的家乡雷家官庄村已经变身成了新型农村社区,有了新名字——— 莲花社区。“早些年,谁家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找李老来说和,老人就用会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开解对方。”莲花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洪江说,前些年,修高速公路占用村里宅基地,一开始拆迁工作很是被动,毕竟拆的是祖辈留下来的产业。怎么打破这个僵局呢?他就想到了李老。李老很通情达理,没提任何要求就第一个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李老的举动感动了大家,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修高速公路也没有耽搁工期。
“我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无怨无悔。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党能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看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看到‘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记者道别的时候,李思如捧着纪念章说,一字一句发自肺腑,叩击灵魂。
文/图 本报记者 朱鹏 尹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