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霖之同志是河北南宫县人,一九二九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军官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他始终坚持在冀鲁豫地区,为人民革命事业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的革命事迹在冀鲁豫地区至今为广大群众所称颂。
一九三四年,张霖之同志担任南宫县中心县委书记。在此期间,他曾发动南宫、巨鹿、平乡、威县一带以熬硝盐为生的盐民反抗官府的压迫,与查禁私盐的盐巡作斗争。斗争的胜利,启发了盐民的阶级觉悟,从而使党在冀南农民中打下了基础。但当时冀南地区地下党组织由于还未脱离左倾路线的影响,在领导盐民斗争取得胜利后,曾举行武装暴动,组织红军,以致遭到当地反动军队的镇压,暴动失败,党组织也受到破坏。
冀南暴动失败后,霖之同志转移到山东、河北交界一带,任冀鲁豫边区特委组织部长、书记。一九三六年黄河决口,淮、范、观地区受灾严重。霖之同志曾和黎玉、陈少敏、王从吾等同志发动和领导灾区农民进行吃大户的斗争,后来,又发展成为武装斗争,并在地下党员刘汉生配合下,夺取了睽阳井店区公所的枪支。后因得到党中央关于在白区开展统一战线、停止武装暴动的指示,这场斗争才告停止。
山东党组织在大革命时期领导人民对军阀作斗争中,曾有很大的发展,后来由于立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九三二年以后,在赵健民同志领导下,山东党组织在高涨的抗日运动中又获得很大发展。一九三六年上半年,中共直南特委派黎玉同志来济南组织山东省委,一九三七年六月间又派霖之同志来济南任山东省委组织部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央联络部长周恩来同志,于一九三七年初夏派彭雪枫同志来山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彭雪枫同志由张维翰同志陪同来到济南,利用大革命前北京育德中学的同学关系,通过在山东的冯玉祥系西北军第三路军中的同学,开展争取第三路军的工作,并去聊城与在六区专员公署任职的赵伊坪同志接上党的关系,做争取当时任第六区专员的范筑先将军的工作。七七事变后,周恩来同志又派红军将领张经武、张震同志来济南,在彭雪枫同志的工作基础上,做第三路军上层统战工作。在我党的争取下,当时第三路军曾接受了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持久战打败日寇的主张,并聘原北京育德中学校长余新清任第三集团军政训处长兼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主任。平津失守后,大批流亡学生来济,其中有不少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当时霖之同志配合华北联络局,动员了千余名以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为骨干的青年人考入这个训练班,并派原在北平各大学任教授的共产党员张友渔、黄松龄、齐燕铭、许德缓等任教官,讲授马列主义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这个训练班为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培训了大批干部,对于发展敌后斗争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九三七年十月初旬,第六战区所属东北军、西北军各部,在马厂、枪州一线战败,纷纷退入山东境内。霖之同志和赵伊坪同志当即分配训练班学员和留在济南的平津流亡学生和留日学生,以第三集团军政训处名义去惠民、德州、临清、烟台等专区发动群众。由于这些地区的官员和保安队未见敌踪即望风溃逃,秩序混乱,这批学员到达后无法立足,不得不退回济南。霖之同志和赵伊坪同志又将他们和在济受训的学员派往聊城专区。十月十五日,张维翰、姚第鸿、于会川、邵子言、高元贵等同志率领着二百四十名青年到达聊城。不料当夜传来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集命令范筑先率保安队和各县县长撤退到黄河南岸的消息。经过一番争论,大部分学员由姚第鸿、邵子言、于会川率领、随同范筑先撤退,只剩下四十二人愿随张维翰、冯基平、高元贵等同志留下守卫聊城。
范筑先退到齐河,停在黄河北岸官庄渡口观望形势。不久,当宋哲元奉统帅部命令,率第一集团军渡河经鲁西北反攻石家庄时,范筑先又率部返回聊城,并命令各县县长回任恢复政权。接着,霖之同志以省委派驻鲁西代表身份,率红军干部王幼平、洪涛和一批党员来到聊城,和鲁西地下党取得联系,统一由霖之同志领导,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如:以第六区保安司令部政训处名义分配训练班学员到各县设立办事处,恢复和重建党的县委机关;召集当地知识青年开办训练班,传播马列主义和中共抗日救国主张,组织工农青妇各界救亡团体,发展党和民先队组织等等。
宋哲元反攻石家庄,很快被日军击败,经鲁西北退往黄河南岸,日军跟踪追击,进入鲁西北。范筑先率部在界牌、泅洼、柳林、南镇等地阻击日寇,形势十分紧张。当时由于国民党政权各级官吏纷纷随大军南逃,旧的统治秩序已土崩瓦解。城镇商人准备组织维持会迎接日军,农村地主则纷纷组织红枪会和民团以保护其田地财产。流氓无产者也群起以抗日名义拉起绿林武装,在农村乘机掠夺骚扰。在此严峻时刻,唯有共产党人和爱国青年在共产党领导下,砒柱中流,纷纷拿起武器,组成一支一支的杭日游击队。范筑先在严酷事实面前,接受了我党的建议,委派抗日坚决的共产党员分别担任齐河、高唐、馆陶、冠县、淮县、范县、寿张、阳谷、萃县等县县长。
到了一九三八年间,由于霖之同志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已经基本形成。当时属于“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统辖的武装,共有三十二个支队、三路民军,另外还有一些独立的团、营。政令所及的县有二十七个。在各县和各部队都大量发展了党,建立起县委机关。群众也初步发动起来,组织了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五月间,当范筑先在淮、范、观地区阻击日军渡河胜利归来后,在霖之同志亲自主持下,鲁西特委以六区政训处名义召开了第一次全区政工人员大会,总结了过去七个月的工作,对今后的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布置。这时,任范筑先总参议的张郁光同志去徐州、武汉报告工作归来,传达了周恩来副主席和董必武、叶剑英等中央负责同志对鲁西北党的工作指示。为了加强军事指挥能力,党中央还派来红军老于部袁仲贤同志担任范筑先的高级参谋。
五月大会后,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更加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六区保安司令部升格为六区游击司令部,设立了政治部,每个支队和县均建立分支机构,以加强改造部队和动员群众的工作。在范筑先统率的三十几个支队中,由我党直接领导的有张维翰、王幼平的十支队,牛连文的十一支队,傅亚平的十二支队,冀镇国、王青云的十三支队,于会川的十七支队,管大同的三十一支队,徐茂里的三十五支队等。绿林和民团武装,经我党派党员进去工作并建立起党的总支组织的,有五、六、十六、二十七、三十二等支队和民军第一路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张郁光、齐燕铭、周子明、任仲夷等同志还创办了聊城政治干部学校,招收高小文化程度以上爱国青年一千三百余人,施以马列主义教育,袁仲贤、胡超伦等红军干部和刘子毅、巩固等同志创办了军事教育团,抽调各支队下级军官施以抗日救国教育,齐燕铭、朱穆之、莫循等同志创办了鲁西特委机关报《抗战日报》和《战地文化》等报刊,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各县党组织将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在农民中大量发展党员。由共产党员任县长的冠、馆、邱、萃、淮以及肥城、东平、平阴等县,和我党党员利用东北军关系进入的郁任治的专区,大力进行扩军和发动群众的工作,以壮大革命力量。
一九三八年秋季,是张霖之同志领导的鲁西北党和范筑先合作建立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最兴盛的时期。各地抗日武装均在聊城驻有代表,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被日军追赶得走投无路,也不得不到聊城逃难。爱国军人范筑先将军以一个地方专员和共产党人合作,坚持敌后抗战,在国内外获得了崇高荣誉。但是,在这种胜利局面之下,由于我们的头脑不够冷静,也受到了一些损失。当时蒋介石统帅部为了保卫大武汉,命令范筑先率领鲁西部队进攻济南和破击津浦路。范筑先出于保卫祖国的热忱,竟贸然接受了这个命令,亲自率领十几个支队,于“八一三”、“九一八”两度袭击济南,并破击了津浦路充州至德州段,但由于装备太差,加上军队素质不佳,在日军反扑下受到很大损失。特别是大军过境,供应浩繁,加重了农民负担,从而给了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煽动会道门暴动的借口。
范筑先是个无党无派的旧军人,自从一九三七年春,周恩来副主席派彭雪枫同志到聊城同他建立起统战关系以后,他一直向党靠拢。为了在政治上帮助他进步,霖之同志除派张郁光、袁仲贤同志做他的助手外,又先后派齐燕铭、张承先等同志做他的秘书,并在他的司令部建立党的特别支部,由霖之同志亲自领导,对他周围的干部做工作。范老将军在我党的帮助下,进步很快。当时党中央为了支援徐州会战,由徐向前同志率领八路军陈锡联、韩先楚等主力团进军冀南。经霖之同志介绍,范筑先曾与徐向前同志于六月二十一日在10威县会晤,达成了互通情报,代为培训干部,冀南归八路军驻防,鲁西北归范部驻防等协议。九月二十三日,范筑先又亲自去南宫参加冀鲁两省联防会议。这时鹿钟麟、沈鸿烈已接到蒋介石的反共命令,妄图将八路军挤出冀南,并强行改编范部。范筑先在会上坚决站在我党一方,义正词严地抨击了鹿、沈两个顽固派,对八路军冀南军区首长徐向前、朱瑞、宋任穷等同志则表示非常尊敬。范筑先在南宫住了五天,参观了八路军部队建设,并向徐、朱、宋首长请教了关于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整编部队坚持长期抗战等间题。经过多次谈话,他受到很大教育,更加坚定了继续进步,跟共产党走的决心。(作者:徐运北 许法 姜克夫 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