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姚维善——前言(文/Nicole)

Nicole 发表于2017-10-12 15:55:29

儿女们常常在父母离去后才悔恨太晚 (老人在世时,儿女们能做哪些事?)

假如我们能做到使爸爸去世前毫无牵挂的,不留遗憾地闭上双眼,那么我们今天就不会如此长久的悲痛和悔恨,才会安心的坦然的生活下去。有时候,自责是比分离更加刻骨铭心的痛。如何使生死两相安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能让人生少一些痛苦,多一份坦然。

父亲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我们后,除了巨大的悲痛外,最最缠绕我,折磨我的是遗憾和悔恨。假如当初能…,如果之前能…,我现在就不会这样如此的自责和悲痛。可这些假如本来在爸爸生前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可我们忙于其它而疏忽了。

假如我们能早点给爸爸写回忆录,我们就能更早的了解爸爸的历史,与爸爸一起追忆那些难忘的往事,回味人生的艰辛和精彩,那将留给我们子子孙孙更多的精神财富;假如我们主动要求爸爸一一给我们儿女子孙每人留下一个希望,一句话,一行字,那么现在这些东西将是我们终身的珍品,它将伴随激励我们一辈子前行;假如能在老人健康幸福自在的时候,用录像拍下一段为他精心设计的生活缩影,刻在光盘里永久保存,让我们今后能随时看到他,看他快乐的模样,听他熟悉的乡音,犹如又与他生活在一起;假如在他心情尚好的时候,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愿望,并帮他一一圆满的完成;假如在他身体尚可的时候,提醒他,陪同他去一趟他久久怀念的地方,了结他的心愿;假如在老人没病没灾的时候,征求他对百年的安排,一切按他的意愿去办;假如他愿意去看,他将来安息的地方---让他了解那里的环境很好,有战友,将来家人也会与他相伴;假如能在他健康的时候,能与他一起设想天堂和轮回,想象在那里有一种他最渴望的新生活,是那么的幸福和快乐,让他安心的走向他满意的地方,也许,老人离去时就不会那么不舍,那么不安。

假如我们之前能做到使爸爸去世前毫无牵挂的,不留遗憾地闭上双眼,那么我们今天就不会如此长久的悲痛和悔恨,才会安心的坦然的生活下去。有时候,自责是比分离更加刻骨铭心的痛。如何使生死两相安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能让人生少一些痛苦,多一份坦然。

爸爸你离去后,我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看法。现在我相信了,灵魂精神长存不是文字,不是诗歌,她的的确确的就是现实,就在身边,刻在脑海里,存在心里,伴随天天。

父亲姚维善,於1921年出生在河北与山东省交界的馆陶县,村庄紧靠卫河边。1965年以前,馆陶归属山东省,后归属河北邯郸。

小时候记忆中的父亲,工作很忙,我们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能见到他,而且总是沉默寡语,更别说谈他过去的事情。文化大革命时,有人想整他的黑材料,派人到他老家调查,结果黑材料没有找到,反而把父亲在老家的英雄事迹了解了不少。调查回来的人感慨地对母亲说,没想到他在当地还是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还是有了名的神枪手,当地老辈的人里都知道他。更多的情况,也就是近几年,在我们的追问下才有点了解,我相信那些也都是仅存记忆深刻的一些片段。直到电视剧《亮剑》的出现,这是父亲唯一最爱看的有过高度评价的战争片,父亲对李云龙的扮演者李幼斌的表现非常的认可,父亲说:“没想到他演的如此真实,真的很不容易,当年的人就是那个样子”。也许正因为这部优秀的片子,勾起了父亲对过去的回忆,谈了一些当年的事情。我问过父亲,当年是不是就像李云龙那样的性格,父亲乐了,他说那时的人大多都是大老粗,都是那样天不怕地不怕的二杆子劲。最让父亲感到亲切的是,李云龙曾经也是第二野战军的,电影里有些情景的描述,父亲也曾亲身经历过。

我一直就有计划要为父亲写一本回忆录,但由于自己对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不了解,父亲说得战斗经历也不知道是那个历史阶段,出自哪个战役,什么背景,总感到无从下手。直到父亲意外地突然离世,才意识到一切都太晚了。在我寻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竟然在家中书柜里发现了一本《第二野野战军战事全记录》和《北京军区28集团军205师614团史》,它的出现真让我喜出望外。它详尽的记录了二野的战斗历程,这样,我对父亲的那段历史背景才有了一个清晰了解。原来,父亲所在部队的发展历程是;八路军先遣纵队——八路军129师新八旅——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队23团——中原野战军 2纵队4旅12团——第二野战军第10军28师84团。解放后69军205师63团---28集团军205师614团。书中记录第10军还是二野劲旅榜中五大劲旅之一。父亲他的纵队、军、师旅领导是陈再道,孔庆德,杜义德,陈中民等。

他们这支部队从抗日战争时期到1949年挺进大西南,曾经打过许多著名的战役。父亲从军以来,几乎大的战役都参加过,如上党、平汉、聊博战役、滑南战役、豫皖、豫北战役、羊山集大战、挺进大别山、宛西、宛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竹园圃战役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父亲曾任游击队区小队长、县大队中队长、八路军连长,副营长、营长、副团长,抗美援朝时送兵到过上甘岭。解放后,从军校毕业后,曾担任公安干校校务部部长,第二炮兵基地后勤部副部长,第二炮兵五七干校副校长等职务。父亲回忆这段历程时曾打趣地说,我1938年16岁加入共产党,同年当村长,17岁直接就当游击队长,这一辈子就没有当过兵。

父亲性格憨厚朴实,办事低调,为人处事总是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能让别人吃亏。在荣誉面前,更是淡然处之,从来都不计较个人得失。遇事他总是先替别人着想,平时他常说:是战友,是同事,咱不能让别人吃亏,不然自己心里过不去。父亲当年的战友大多数都是军级干部,而父亲解放后至今才长了二级。为此我问过父亲觉得委屈不委屈?父亲回答说:不能这样比,那些牺牲的人们呢?我们那帮人,到解放时只活下了2个。人不能总是与高的比,活下来就不容易,我知足了。

父亲这一代人大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却经历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迁,成为了改变历史的主力军。他们当初参加革命时没有伟大的思想,没有什么主义,单就凭着一种仇恨,一个信念,一个希望,就肯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朴实、乐观、百折不饶、敢于牺牲、为国为民的精神,创造了多少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成就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见证人。如今,那些历史的见证人,大都离我们而去了,那些由他们所创造的伟大的、英勇的、传奇的历史,也将随历史消亡被世人淡忘。但是,他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精彩的,传奇的,不可复制的,都是值得回味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我们这些子女们有责任替他们找回那段珍贵的历史。

在记录父亲这段经历的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尊重事实,不做任何不必要的修饰更不能夸张,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为父亲为人谦虚朴实,一生最厌恶自吹自擂,浮夸虚伪的人。我相信父亲一定也希望我能实事求是的,真实的再现他的人生经历和历史背景。由于对他当年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无法把每个事件和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所以,大多数的经历,也只能以纪实片段小故事的形式写出来。但我相信,只要是真实的,他就是有价值的,感人的、生动有趣的。

浏览:143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