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年近90岁记忆力仍然很好,但很少提起战争年代的战斗故事,以及当年艰苦生活的话题,也许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十几年的战争生活太多残酷和血腥不忍再提起,也许在那个年代常年打仗九死一生的事太多已平淡如水没有留下什么记忆,也许艰难困苦天天如此早已成为习惯不值一提。而偶尔提起的恰是战争年代一些小小的趣事和乐事,也许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这点快乐太少太少,所以记忆深刻,保留了半个多世纪。下面是父亲给我们讲的随刘邓挺进大别山艰苦生活的两件小趣事。
当年,刘邓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蒋介石十几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当时部队完全无后勤保障,即无弹药补充,更无衣物供给。大别山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当地老百姓也被国民党杀怕了,见部队就躲,有时部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和衣物,战土饿着肚子行军作战是经常的事。战士们个个面黄肌瘦,没有衣穿,特别是冬天更是饥寒交迫,部队天天被国民党追着打,又不得不连续行军作战,只有饿着肚子跟着队伍行军打仗。加之我们绝大多数指战员都是北方人,对大别山南方潮湿多雨,没有面食的生活环境很不适应。战士穿着草鞋,脚上常常流脓淌血,南方蚊子多,毒蛇多,不少人被蛇咬伤,或患上疟疾,每天发热打摆子,更是苦不堪言。当时的部队正像电视剧描写的那样,除了那坚定的眼神和步伐,还留下中原野战军的影子外,乍眼一看就像一群面黄肌瘦,衣衫不整的叫花子队伍。
当时父亲是刘邓中原野战军 2纵队4旅12团特务连的连长,特务连由5个排组成,分别是警卫排,侦察排、通信排、电话排和司号排。有一天,一个侦察兵执行任务回来,带回了几根油条,这下在连里可就炸了窝了。在那个时候,那可是个顶级的稀罕物,能闻一闻味就很满足了。这战士一回来,久违的香味就令当场所有的人放下手中的活,将眼光集中在他的身上,当他洋洋得意地刚从挎包里掏出油条一举,当场的十几个战士就像饿狼扑食一样,不由分说都扑向那几根油条,那战士还没有反应过来,瞬间手里的油条就被左撕右拽的抢光了,这下这战士可急了眼了,自己好不容易搞来的东西,自己还没舍得吃上一口就没有,他太不甘心,回头一看发现一个战士正在津津有味的吃着他带回来的半根油条,他上去就抢,眼看就要被抢到了,那个正吃的战士马上急中生智的向着没吃完的油条,呸!呸!呸!吐了几口吐沫,心想,看看还有人抢吗?可还没等他醒过味来,那剩下的那一口油条早到了别人的嘴里了,…。每当说到这里,父亲就笑的特别开心。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里,要说最难的就要算管理员了。全连的吃喝问题都要他操心,那时在大别山,那天能吃上一顿饱饭,最好是面食,大家就像过节一样高兴的不得了,更别提有肉了。管理员看到面色枯黄,越来越消瘦的战士们,眉头就没舒展过。有一天,部队刚进了一村子,他马上忙着找粮食,想给战士们垫垫饥,刚巧发现一个很气派的大院子没关门,心想这一定是个地主家,喊了几嗓子,也没人答应,心想这家地主可能见八路军来了早吓跑了,就进去看看有没有粮食。打眼一看,忽然间发现那家人的一个卧房里,有一个上了漂亮漆的精致的小木桶,心想,这漂亮物件里一定是藏着什么好东西,很可能是吃的东西,也可能是鸡蛋。想着战士们每天行军打仗,好久好久都没吃上鸡蛋了,拿他几个给同志们打打牙祭,反正是地主的东西也不算违反纪律吧。然后,他就放大胆子进了那家卧室,亟不可待的打开盖伸手就去掏,,,,,他是个地道的北方人,那里知道在南方那都是用来装粪尿的马桶。这下,这个洋相可闹大了,一时之间成了大家的笑谈,一传十,十传百,不料传到团领导那里,这可成了违反群众纪律的大事,结果这个管理员还为此背了一个处分。每当说到这里,父亲的眼泪都笑出来了。
父辈们在艰苦战争年代,憧憬穷苦人翻身求解放的好日子,除有坚定的革命目标外,能在残酷艰难的战争年代里长久的坚持下去,苦中作乐,苦中寻乐,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能就是那个年代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