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姚维善——挺进大别山期间逃兵多的原因(文/Nicole)

Nicole 发表于2017-10-12 16:01:41

战争年代,无论共产党部队还是国民党的部队都有逃兵的现象出现,不过各自的比例不同,原因不同,特定的时期也不同。例如1949年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按父亲的话说:解放军一路上就像赶鸭子一样,解放军还没到此地,国民党部队就起义的起义,散伙的散伙,到处都是逃兵。可是1947年-1948年期间,邓小平和刘伯承领导的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逃兵现象,其中的原因现在的人们不可想象,也难以理解。父亲晚年还能记住“挺进大别山”的几件事都与“吃”有关,还有就是关于“逃兵”的事。

1947年7月初,父亲所在的部队中原野战军二纵4旅随刘邓大军的12万主力部队,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部队进大别山之前刚刚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在著名的《羊山集战役》中,父亲的二纵4旅12团全团就伤亡700余人,伤亡较重,而且已经极度疲劳,亟需休整和补充新兵,但依照中央的决定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从鲁西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困难重重。为了完成中央制定的战役大转折,中野主力不顾疲劳直插敌后方,不得不丢弃了大量重装备,兵力及和其它装备也大受损失。

兵力及装备损失是如何的惨重? 1948年8月刘邓大军跳出大别山后,刘伯承、陈毅等指挥员致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可见一瞥,在这份《关于中原部队战力的报告》中 是这样提到 :“我中原野战军每个步兵团的人数较前减少了40%左右;步枪、轻重机枪减少一半,一个连的步枪装备几等于一个排的武器,许多战士徒手没有枪。炮减少叁分之二甚至四分之叁,重机枪每连少则二挺,多则四挺。各纵队山炮少的四门,最多的七门”。部队由原来的12万人只剩下不到7-8万人,可见部队的损失是如此的惨重。

当年,大别山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有时部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和衣物,战土饿着肚子行军作战是经常的事。战士们个个面黄肌瘦,没有衣穿,特别是冬天更是饥寒交迫,部队天天被国民党追着打,又不得不连续行军作战。更沮丧的是部队完全无后勤保障,无粮、无衣、无药、打仗后无枪弹补充。一个连大多数战士连枪和弹药也没有,只有赤手空拳,饿着肚子,衣不裹体的跟着队伍行军打仗。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绝大多数指战员都是北方人,对大别山南方潮湿多雨,没有面食的生活环境很不适应。战士穿着草鞋,脚上常常流脓淌血,南方蚊子多,毒蛇多,不少人被蛇咬伤,或患上疟疾,更是苦不堪言。当时的部队正像电视剧描写的那样,除了那坚定的眼神和步伐,还留下中原野战军的影子外,乍眼一看就像一群面黄肌瘦,衣衫不整的叫花子队伍。

在大别山,除兵力和装备大受损失,以及生活的艰苦之外,对广大指战员打击最大的不是战斗和生活的艰苦,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的强烈落差和打击。部队从兵强马壮的正规军一下子变成了缺枪少炮的游击队,一个连里,有三个排的编制,步枪只够装备一个排的武器,绝大多数战士手里没有枪;原来是经常主动出击打大仗,打胜仗的被百姓夹道欢迎的胜利之师,现在好像是整天被敌人在屁股后头追着打,人越打越少,缺吃少穿的逃窜之寇;尤其是大别山老百姓的态度更让战士们大为不解,开始是伤心,后来发展到了愤怒。

中原野战军多是来自华北一带的老革命根据地的子弟,老百姓与八路军之间关系犹如母子鱼水之情。一支部队在前方打仗,后面就有数倍的老百姓和地方武装支援着你。而大别山地区的确也是老革命根据地,但我军反复进出多次,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一来我党的地方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更重要的是地方老百姓也被国民党杀怕了,非常害怕接触八路军以免被国民党保安团屠杀。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部队就跑,部队行军打仗,别说靠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买点粮食都非常困难。当时既无后方粮食衣物和弹药的补充,又无当地群众的支援,完全孤军作战。安置在村上的伤病员,在我军撤离后也常遭国民党保安团的大批杀害,也更深深地刺痛了战士们的心。这种华北老革命根据地与大别山两地军民关系的极大反差,使部队当时简直就像突然没了娘的孩子,内心像从火炉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一般,心都凉透露了,身心都感到了极度的痛苦。

父亲刚进大别山时,当地正遇到了蝗灾,老百姓家都吃不上饭,部队的生活就更加艰苦。当年和父亲一起从家乡地方武装整编入八路军正规军的兵,非常巧合的数字,与梁山好汉的人数一样正好是108人。这其中除了少数人是在前期的战斗中牺牲了,其他大多数人都因为难于适应大别山当时异常艰难的生活和战斗环境,以及心理的煎熬和压抑离开了部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父亲说当时战士开小差的很多,其中甚至还有连级别的干部。根据这个问题部队开展了整风运动,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心。父亲是个直爽的人,一惯就是想到哪说到哪,实话实说,他在会上就直言道:“战士们谁也不愿意离开家乡,这里现状如此艰苦,如果硬留他们,他们也不会安心的,在哪不是干革命”。没想到这句实话后来被人写进了档案,结论是“有逃跑情绪”。刘邓部队12万人挺进大别山,一年后出来时军队只剩下一半,部队减员非常厉害,战士开小差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解放后,父亲在家中接待了不少当年在大别山返回家乡的人,给他们证明他们曾经是中原野战军的战士,有些人还参加了著名的大战役。后来,父亲在教育儿孙时,举了大别山的例子,他说,有人说刘邓挺进大别山比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还要苦,还要难。在大别山当时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大目标不能忘,坚守更难更重要,有人顶不住就走了,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挺进大别山也算是大浪淘沙啊! 

谁在收藏
浏览:526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乔梁
    乔梁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