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说:在战争年代,那时的人不把死当回事,保家卫国,勇敢不怕死是一种光荣。那时的人心里都明白,生死都是一瞬间的事,今天活着,明天就可能回不来了。父亲在战争年代,从抗日战争初期到解放战争、西南剿匪,血雨腥风作战十余年,大小战斗不计其数,父亲偶尔会讲起他多次死里逃生的小片段。其中有感动、有侥幸、有智慧、有神奇,父亲说无数次死的机会,死神总是从我身边擦身而过,犹如神助一般。
1938年,父亲才16岁就加入共产党,同年当村长,17岁任当地游击区小队游击队长,18岁参加刘邓领导的八路军地方武装,在县大队当中队长,1945年,23岁调入八路军正规军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队主力团23团当连长,中原野战军2纵队12团营长,直至解放初10军28师当副团长兼参谋长。父亲从军以来,几乎刘邓大军的战役都参加过,上党、平汉、聊博战役、滑南战役、豫皖、豫北战役、羊山集大战、挺进大别山、宛西、宛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竹园圃战役等。
解放后,父亲当年的战友大多数都是军级干部,而父亲至今才长了二级。为此我问过父亲觉得委屈不委屈?父亲回答说:不能这样比,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呢?我们那伙人到解放的时候就活下了3人,人不能总是与高的比,活下来就不容易,我知足了。下面是父亲偶尔提起的他死里逃生的小故事,相信这仅仅是他记忆中的零星片段。
1.炮弹落在他俩中间,竟然是个哑弹
1945年,毛主席正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我军山西上党战役打响了,揭开解放战争的序幕。父亲所在部队是刘邓领导的冀南纵队,由孔庆德为司令。父亲就在赶往长治城的路上,在同路行军的另一支兄弟部队中,碰到一个熟人,他手里还拎着一篮子的手榴弹,两人就相互打个招呼,父亲说那时打招呼都很特别,见面第一句就是“你怎么还没死呢?”对方回答:“阎王爷还不想收我呢!”“你这次差不多该光荣了吧!”就这样相互开着玩笑,你一句我一句的边说边走,正聊着起劲呢,突然,响起了炮声,他们还没来的及疏散,一颗炮弹呼啸而下,就落在他们中间,大家顺势卧倒,只见那颗炮弹直直的插在路面上,离他俩最近,但迟迟没有爆炸,最后证实这颗炮弹竟然是个哑炮。父亲幸运的躲过了一劫。
2.通信员舍命相救
也许是因为父亲从出生满月后就没有了母亲,父亲再续,父亲是靠奶奶和终身未成家的伯父抚养长大,从小养成了秉性刚强的性格。父亲久经沙场,目睹过无数次的生生死死,父亲说从小到大他几乎就没哭过。可他在战争年代却哭过两次,其中一次就是为他的通讯员。有一仗,父亲和他的通信员一前一后的走着。突然,一个炮弹呼啸而下,父亲当时没有反应过来,只觉得自己的身体后面,一个很大力量将他推出几米外,然后身体不由自主地扑倒在地上,随后一声巨响,父亲就被厚厚的土埋在里头,等父亲反应过来,从土里爬出来,父亲看着身后被炸成一个大坑,这才发现通信员没了,父亲当时拼命的刨着大坑的土,可通讯员已被炸的七零八碎,尸体连一处完整的都没有找到,父亲手里捏着几个衣服的碎片,坐在大坑旁嚎啕大哭了一场。父亲明白了,在最危急的时刻,通讯员为了保护他,用尽全力把父亲推开,牺牲他自己。我问起过这位通信员的名字,可惜没能记住。感谢这位英雄,希望他在天国里能过的很好。
3.子弹打中要害,但后劲不足
淮海战役时,父亲是中野2纵4旅12团三营的副营长,黄维兵团几次突围都没成功,11月29日敌人王牌军11师试图快速打开一缺口,选择了从父亲的12团阵地这里突围出去。战斗打响了几个小时后,父亲三营的左右翼兄弟营都被突破了,敌军视乎看到了突围的希望,集中了至少2个团的兵力,用百余门火炮,配合十几架飞机和十几辆坦克开始向父亲的三营这个最后的阵地进行了猛烈地进攻。
刚开战10分钟左右,营长刚探出头去用望眼镜视察阵地,就被敌人坦克发现,一炮竟然将他的颅盖骨给掀掉了,脑浆喷了身边的通信员一身,不幸当场光荣牺牲。营里派两名通信员将烈士的遗体送下去,没想到又遇上敌机猛烈轰炸,这次居然把烈士的遗体炸成了两截,两个战士只能一个背着上半身,一个背着下半身,把烈士的遗体送到后方。父亲临危受命代理营长,继续指挥战斗。全体指战员在战斗中机智沉着,英勇顽强,扼守阵地,寸土不让,打退了敌人王牌军11师飞机,炮兵,数千步兵一次又一次的集团式的轮番进攻,阵地前横七竖八地堆满了敌人上百具的尸体,坚守住了阵地。但不到半天,12团三营500多人就只剩下210人,父亲在这场战斗中也中弹了,一个子弹正巧打在他脸上耳孔的前面,一半在肉里边,一半露在外边,父亲一把拔出子弹,又继续战斗。如果这颗子弹力量再大一点,将直穿颅内,这部位正是生命中枢,父亲这条命那回就报销了。庆幸这颗子弹后劲不足。
4.与敌军直面相遇,巧妙脱险
那时,父亲是中野2纵4旅12团特务连连长,带领着一个侦查排去勘察敌情,不料,和一支国民党部队正面遭遇了。父亲说幸好那是个夜晚,视线不清,当时服装都差不太多,父亲走在队伍的前面,正好和一位身穿团长军服的人碰了个照面,父亲当时很沉着,知道躲是躲不过去了,心想这一带刚打过仗,部队成分很乱,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就不慌不忙地向对方打了个招呼,随便说了一个番号,看对方没有什么反应,就掏出烟递给那个当官的,装着不在意地样子问道:“怎么样啊?”那当官的样子看起来很疲惫,叹了口气回答说“够呛!成天这么跑着,都快把人折腾死了”。还没说上几句,忽然,敌团长身边的一个卫兵熟练的从大腿上迅速打开保险,枪口对准了父亲,动作之快所有人都触不及防。父亲这才仔细地端详他,趁着夜光,只见那卫兵个子比长枪高不了多少,似乎年龄最多不过十四、五岁,特别给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双亮晶晶透着机灵的眼睛。当时,那军官马上退后一步,警觉起来,瞬间,双方哗啦子弹上膛,形成了对峙的势态,依照当时情况,一旦打起来,父亲和那军官都面对面,谁也沾不了光。正在这个危机时刻,一直在父亲身边的曾在国民党当过兵的侦查排长,见到这阵势,一个健步冲到那小勤务兵的跟前,上来就是打了他一大巴掌,骂道“你他妈的瞎了眼了,看不清老子是谁了,枪走了火了,老子毙了你!”那做派,那气势,一下子就把那军官给镇住了,双方都放下了枪。只见那小勤务兵悄悄地拉了一下团长的衣角,那团长好像明白点什么,没说什么,手一挥,带着部队就往前走了。父亲也带着队伍快速离开。我问父亲,他们是否猜到了你们的身份?父亲说不知道。这次父亲又逃出一劫。父亲说到那时,看得出父亲对那个小勤务兵打心眼里的喜欢,那么小的年龄,他的机警和不寻常的军事素养让父亲有种悻悻相惜的感觉。父亲说;你别看,国民党里也有能人啊!
5.巧妙冲出日军铁壁合围
在抗日战争初期,父亲当年那位区委书记,他谈起父亲时说,“你父亲平时不爱说话,急了眼就骂娘,发起脾气来可是不好惹,可打起仗来从来不吃亏。父亲打仗很有天分,他爱动脑筋,爱琢磨,打起仗来很会用巧,父亲回忆当年时总是非常自豪的说,他带领的队伍,打仗从来没吃过亏。1942年四月,日军共调集几万余人及大批伪军,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岗村宁次统一指挥,企图彻底摧毁冀南抗日根据地。日本鬼子采用“铁壁合围”的战术,又叫铁桶阵,使用大部队严密交互包围的战法,从多个方向突然对我冀南根据地实施合围,形成包围圈后不断向中心压缩,将包围圈内的部队压缩至狭小地域后予以歼灭。此战法的危害在于,敌人包围圈一旦合成,包围圈内的部队要么强行突围,要么与敌大部队决战,那种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战在包围圈内无法施展。日军企图对八路军及地方武装进行武装大扫荡,一举歼灭八路军主力。
那年,父亲已经是八路军第三军分区馆陶县大队的中队长了,当时的县大队有四个中队,都被围在包围圈里,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突围出来了。结果,其他三个中队都损失惨重,其中一个中队只剩下队长一人侥幸从河里逃生。只有父亲带领的这支中队除一人轻伤外,全部安全突围。每次说到这里,父亲脸上都露出骄傲的笑容。据父亲讲,铁壁合围就是,大批的鬼子一般是分三层排列形成包围圈,并排前行,并逐渐往中心压缩靠拢。最初包围圈,每队伍之间相对松散,越到最后,包围圈越致密。所以,越早突围越有利,因为相对活动空间大。父亲说:之所以能从鬼子的铁壁合围逃出来,就是利用了一种战术,我们几个人主动开枪,只要的枪一响,正面的鬼子队伍就会向枪响的这边靠拢,而其他的鬼子还会按原方向继续前行,这样就会留出一个缺口。这样,我们马上调转方向,伺机从这个缺口中穿插出去。巧妙的躲过了敌人的重重包围,把队伍安全的带出包围圈。
6.敢死队舍命爬梯攻城,突然下令弃城打援
1945年揭开解放战争序幕的“上党战役”打响了。“长治为上党地区的首府,原是日军的一个重点设防城市,城墙高约3丈,城外壕沟纵横,碉堡林立,工事坚固。刘伯承、邓小平决定,由东、南、西三面进攻,虚留北关,诱敌突围,于野战中歼灭之。当时父亲所在部队是冀南纵队,(由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队临时改变番号)父亲回忆说,由于他们纵队有攻城的经验,接到的任务是攻城,父亲是攻坚连的连长。接到命令后,全体指战员按照规定,每人都写好了遗书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人人的心里都明白,这一仗可能就交代了 。部队到了城下,攻城开始了。突击队的战士们一次次爬上自制的高高的梯子,边爬边开枪奋力往上冲,可是敌人居高临下火力太猛,眼看着一批批的战士被敌击中后从梯子上掉下来,接着又一批冲上去,就这样前赴后继的顽强往城墙上攻打,这样的情景电影里经常能够看到,那种惨烈和伤亡可想而之。该父亲上阵了,就在这个时刻,突然接到命令“停止攻城!”原来,接到命令:冀南纵队停止攻城,弃城打援。因为,刘伯承得知新情报,敌援军不是3个师,而是8个师,2个重炮团共2万余人。所以,急调冀南纵队主力北上投入打援(摘自《第二野战军战事全录》)。父亲说如果继续攻城的话,他一定活不到今天。
7.一颗无力的子弹
在一次,一仗刚结束,父亲即兴奋又疲惫,站在一个小山堆上想喘口气,突然觉得身体被击了一下,凭多年打仗的经验,当时觉得这次可能被子弹打中,要负伤了,顺手往被击过的胸部摸了摸,没有伤口,也没有流血啊?低头一看一个子弹头落在身边的地上,父亲讲这颗子弹一定是颗流弹,因为距离远,打到父亲身上可能没劲了。
8.手术感染错过了一场恶战
大概在1946年时,刚巧有一点时间没有战事,团长同意父亲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野战医院做疝气手术,当时部队的医疗条件可想而知是缺医少药,手术后不久,伤口就感染了。据父亲说,当时高热持续不退,被折腾的皮包骨头,头发都落光了,故不得不养病一段时间。可没想到,就在他养病期间他所在的部队,又打了一仗,而且,那一仗打得很惨;因为部队的进攻路线必须经过一段沼泽地,人经常被陷进去,行动非常不便,而敌人在对面有很强火力,攻打非常艰难,父亲这个连又是负责主攻,这一仗死伤惨重。父亲因年轻抗过了病魔,又错过了一场恶战,这次又是捡回了一条命。
9.炮弹落下,倒下一片
有一次战斗打响了,父亲带领几个战士在前面开路,随后跟着卫生队男男女女一行人,没想到父亲前脚刚离开那个地方,不料,一个炮弹正好不偏不正落到父亲他们的后面,只听见一声巨响,等他们回头一看卫生队的人全都倒下了。几步之遥生死两别这样的事,在战争时期经常发生,此战今天谁光荣了?谁也不知道,听天由命。
10.美军飞机追炸抗美援朝军官团
在抗美援朝时,1951年,父亲是10军28师84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当时国内野战军陆续派部队补充抗美援朝伤亡部队的兵力,上级决定10军也要抽调部分参战,命令28师每个连抽调第三排,集中组团后由父亲带队援朝参战。到朝鲜后,当时抗美援朝总司令彭德怀请示中央后决定新入朝的部队,只留下排长以下干部和战士,排以上的干部全部返回原部队,所缺的连以上干部由原在朝鲜的部队中提拔。故父亲这些团连以上的干部集中起来一起回国。据说是情报泄露了,不少美国鬼子的飞机一路追着这列满载着各级军官的火车打,一路上紧追不舍,狂轰乱炸,具体的情境与相关体材的电影里反映的也差不多,一直追到了鸭绿江才消停。总之,父亲说这次又躲过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