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徐崙,出生于 1910年11月,生活就读于北平。年轻时在读书期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7年11月在北京中法大学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1928年在辅仁大学参加进步活动被开除,转入中国学院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会”工作。1930年8月改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北京大学南下示威团,赴南京进行抗日救亡斗争,遭政府镇压集体被捕,在各方声援下获释,回北大继续读书。1932年参加北大新闻社。参与组织“五月”文艺社,主编出版《五月》二期。参加“反帝大同盟”,参与组织“冰流文艺社”,主编《冰流》六期。1933年参加北平“左联”,任常委会编辑,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8月,父亲因叛徒指认在北大被捕。在法院庭上他拒绝去反省院,被判刑2年半,入河北第一监狱。在狱中他未承认组织关系,多次参加绝食斗争。1936年6月刑满出狱,回北大复学。
1937年,父亲在北平平津同学会工作,该同学会受中共北平临时市委领导。8月初,日军占领北平,党组织学生南下继续斗争。父亲辗转到济南,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在省队担任秘书及文印工作。
后来山东省委因日军打到德州,转移到泰安,准备武装起义的发动工作,父亲从济南转移到泰安,住在泰安县余琳叔叔家中。1938年1月1日到徂徕山参加武装起义,加入山东纵队四支队,同月重新入党。先后任副班长、班长、排政治战士、连政治指导员、宣传教育科长、敌工科长、滨海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长、华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转业到华东局宣传部秘书室、办公室及华东文教委员会担任领导工作。
1953年调至上海中共中央第三中级党校任党史教员。1956年任中科院上海办事处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等职。为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得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父亲徐崙学养深厚,才识出众。“三反”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处理,身处逆境,忍辱负重。“文化大革命”中又冠以各种罪名,被长期迫害,文批武斗,精神肉体备受摧残,体弱多病,仍坚持原则,以党的事业为重,勤奋工作,著有众多论文著作。正如余琳叔叔在父亲的告别仪式上写的“浩气长存”,这是给他最好的定论。
父亲的主要著作有:《什么是奴隶社会》、《什么是封建社会》、《什么是原始社会》、《徐文长》(附徐文长著作考、徐文长书画著录简目)。主要论文有:《明代抗倭战争中的诗人徐文长》、《宗教、阶级、家谱》、《上海开埠和买办阶级的产生》、《张謇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等。在父亲主持下出版的书籍有:《鸦片战争末期长江下游英军侵略罪行》、《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辛亥革命在上海》等书。父亲还参加了《辞海》编写。担任编委和分科主编。
直至1978年6月,父亲的错案冤案得以平反,1979年重新恢复工作,1982年离休,1984年病逝。
撰稿人: 海安(儿子)
2017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