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传记之1:家世与个性
淄博市,春秋战国齐之国都。这里不仅峰恋叠嶂、沟壑纵横、山青水秀、林木郁葱,更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地,王健就出生在这里的周姓人家。他自幼聪睿好学、乐善好施的故事,被邻里传诵着。
王健真名周芬田,曾用名周立方。
1908年9月28日,山东省淄博市南定镇大旦村周家生下一个男孩,高鼻梁,大眼睛,天庭饱满,地阔方圆,十分俊秀,家人非常喜欢。父亲给他起名立方,是希望他长大后立志四方,做一个有作为的男子汉大丈夫。芬田是私塾先生为他起的名讳。王健则是他参加工作后为避免连累家人而使用的化名。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腹地,春秋战国时齐国国都。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山青水秀,林木郁葱的风光,有煤、铁、铝、焦宝石等丰富的资源,更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地。齐桓公五霸之首,管仲齐之名相,皆为齐人。他们为齐国称雄五霸之首立下了盖世功劳,被广为传诵。淳于意,与张仲景、华佗并称汉代三大医学家;房玄龄,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掌握国事大权,乃唐之名相;段成式,唐代文学家、诗人;范风诗,清代著名文学家和数学家;户部尚书毕自严,成全了一个贫困潦倒的穷书生——蒲松龄。
蒲松龄老先生则以《聊斋志异》名垂中国文学史,成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淄博名士之多,令人赞叹不止。
山川钟灵秀。淄博毓贤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给王健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旦村周家,乃是南定镇一带的名门望族,诗书传家,人丁兴旺。王健的父亲周冠华,熟读经书,深通文墨,很受人尊重。母亲李氏,端庄贤慧,相夫教子,甚有章法。他们一家以农耕为主,兼做烟酒糖茶、油盐酱醋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王健兄弟三人,他虽为次子,但因他天资聪睿,相貌堂堂,独得老爷子钟爱,被视为掌上明珠。他四岁学习认字,一年下来,汉字认得一千余个;五岁背诵诗句,六岁时被父亲送到镇上的私塾堂读书。先念《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后读《论语》、《中庸》、《大学》……由于他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又勤奋好学,善于动脑,功课做得特别好,在三十多名学生中惟他优秀,私塾先生每逢见到王健家父,必定大加称赞:“儒子真神童也!”
他十几岁后,精力更旺盛,不再满足于先生教的书。他喜欢舞文弄墨,更喜欢读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佚名的《杨家将演义》、钱彩的《说岳全传》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名著更是情有独钟。他就像那不辞辛劳的蜜蜂,在奇花异卉中飞来飞去,采集芬芳,吸取营养,在他心灵的蜂巢里酿出甜甜的蜂蜜来,形成了他的日月有常、事在人为的世界观和精忠报国、驱暴安良、济世救民的人文精神,为他后来信奉马列、走向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王健随着年纪渐长,品格也渐成。他性格开朗,言语幽默,谈吐机智,慎思谨行,富有主见。在老师提问时,他总是举一反三,见解独到,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那种人。他还善交朋友,待人大方,胸襟坦诚,情深意厚。同学们有了困难,总是找他相助,而他又总是乐于施舍,慷慨解囊,尽力而为。有位叫李骏的同学,本来就家景贫寒,母亲又突然染病,李骏一愁莫展。王健毫不犹豫地把一个月生活费的大半赠给李骏,让他为母亲请医买药,他竟然每天吃碱菜啃窝头度日。在我们采访中,归时邻里对王健助人为乐的事都能说出几件。
经过岁月的打磨,走过孩童的懵懂,度过青春的习练,积累了生活的经验,王健他悟出了生命的精髓,逐渐绽放出长虹般光彩。任时光穿梭流转,他的思想越发成熟和深邃。□选摘自《匠心师魂》
王健传记之2:投笔从戎
王健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到青岛参加了张宗昌的“陆军学校”。王健以军旅生活磨炼自己的意志,却招来纨挎子弟们的嘲笑、漫骂,王健挺身而出,为穷人出身的同学中张正义,狠狠教训了他们,成了“穷哥们”的保护神。因学校官长腐败,王健结束了三个月的军旅生活,另谋革命之路。
1911年,武昌起事,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盛名的辛亥革命。
起义军势如破竹,攻陷武昌,占领广州,接着挥军北上,直逼河南、河北。在席卷全国的革命大潮中,宣统皇帝下诏,宣布退位,标志着满清王朝的灭亡。
伴随着封建社会应运而生的科举制度也随之划上了句号,王健及其同时代的学子们也就无缘科举考试了。中举封官、报效祖国的仕途自是行不通的。这就使得那时的学子们不得不进行反思,不得不去探索其他谋事之路。
辛亥革命后,军阀四起,连年征战,导致封建割剧,国家四分五裂;帝国主义列强乘机而入,疯狂掠夺,致使民不聊生。王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在认真地思考着……
辛亥革命后,奉系军阀张宗昌,打出拥护共和的口号,摇身一变成为山东省的督军。他虽然依旧是旧势力的代表,且目不识丁,可偏偏追求时髦,把自己打扮成开明人士,于1926年重建了《山东大学》,聘请中国最后的状元王寿彭担任校长。又于次年建立青岛陆军学校,并在全省招募学生。
王健怀着报国救民的愿望,放下了笔杆,拿起了枪杆,他毅然投笔从戎,到青岛参加了“陆军学校”。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处新兵营。
这所新兵营,共有学员160余人,绝大多数是纨绔子弟,他们来此的目的就是为了弄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鱼肉乡里。也有少数像王健一样的贫困学生,他们来此的目的则是磨练自己,学习领兵作战的本领,报效国家,救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新兵营里,长官们一个个大腹便便,凶煞恶神一般。他们宠着那班富家子弟,任凭他们胡作非为。对穷苦出身的秀才兵,则是不屑一顾。凡是清扫卫生、烧火做饭、执勤等杂务一律由“王健们”承担。纨绔子弟们则依仗长官的权势,狐假虎威,对家境贫寒、学生出身的王健等人肆意漫骂、嘲笑。开始,王健等人忍着,不与他们计较,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训练,在各方面做得都很出色,以此来改变长官们的偏见和纨绔子弟们的看法。但事与愿违,他们的忍让换来的却是纨绔子弟们的得寸进尺、飞扬跋扈,动不动就张嘴骂人,动手打人。一天,贫农出身的周武,训练后浑身大汗,端来一盆水正想沐浴,却被唤作“坏水”的吕怀一脚踢翻。周武刚要理论,即被吕怀没头没脸地乱打一顿。王健实在看不过,立即走上前,抓着吕怀的双手来了个“顺手牵羊”,把吕怀摔了个嘴啃地,举拳就打,犹如武松打虎,直到吕怀求饶并给周武道歉才算了事。一旁观看的其他纨绔子弟个个目瞪口呆,都被镇住了。
自此以后,王健成了“穷哥们”的保护神,任何一个“穷哥们”受了欺负,他都要出头,先是和人家讲理,如果“穷哥们”错了,他会先教育哥们认错;如果是纨绔子弟们错了,他非要人家赔礼道歉不可;如果对方蛮不讲理,来硬的、玩横的,他也不害怕。如单打独斗,他不会让对方捞到一点好处;如果对方依仗人多势众,群起而攻,他会把穷哥们立即组织起来,与他们斗智斗勇,以一当十的气慨压跨他们,直至对方理亏词穷、交械投降方可罢休。
王健的义举使得纨绔子弟们失去了往日的权威,他们表面上对王健服服贴贴,毕恭毕敬,但内心里却是恨之入骨,寻机报复。他们变换伎俩,利用金钱贿赂长官。这一招果然奏效。长官们本来就对王健有偏见,对王健的人缘和组织能力更是惊恐万分,本除去而后快,现在王健已惹来“众人之怒”,于是来了个顺水推舟,对王健常常当众训斥,屡屡派他做苦役。为此王健十分不满。更让王健不能容忍的是张宗昌的军队腐败成性,已成地地道道的剥削阶级的看家狗,与资本家、大商人、日本商行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疯狂镇压人民群众。他在冷静地观察着。
青岛,山东省的第二大城市,不光是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更是工商经贸发达。帝国主义视为发财和享乐的天堂。他们霸占八大关,划为祖界,建别墅,修浴场,劫财掠色,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同时青岛又是革命的重要阵地,党的干部活耀在工人、市民中间,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王健在青岛三个多月的军旅生活,是他人生的一个里程碑,虽说吃尽了苦头,但他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还接近了进步组织,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张宗昌的军队是一支反动的军队,走的是一条与人民为敌的道路,彻底失败只是时间问题,新兵大营不能再呆下去了。于是王健约了新兵营中的周武等人毅然离开了营房,返回淄博,另谋出路。□选摘自《匠心师魂》
王健传记之3:教书育人
王健回到家乡,先跟家父学做生意,后被乡亲推举,办私塾,教书育人,宣传抗日思想,参加农会活动,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
“芬田回来了,芬田回来了!”王健刚进大旦村村口,几个在村头玩耍的儿童边往周家跑边大声喊道。
王健离开青岛兵营回到家乡,周家父母非常高兴。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地方,有一种传统观念:“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虽说周家比较开明,而且王健是抱着为穷人打天下的想法,偷偷外出当兵的,父母还是有些意见。今见他平安归来,自然是欢喜的。
王健回到家中休息了几天,父亲就让他学做生意。起初,先让他卖卖东西、收钱记帐。后来,见他学得很快,就给他讲生意经:做生意要先学会做人,要讲人格,讲诚信,讲童叟无欺,要做到足称足两。当然做生意也要讲收益,要计算成本,有时亏有时赚属正常现象,但总体应是赚钱的。在他领悟了怎样做生意之后,父亲带他外出进货,并指点说:进货是第一关,一看货物成色、质量,二问货物买价和卖价,三要与商家讨价还价,四要货比三家。总之要做到物美价廉。王健认真地学,认真地做,着实帮了父亲很大的忙,老人家很满意,庄乡们也都乐意到王健家商铺买东西。
王健天生思想活跃,身在家中,心里想的却是国家大事。在他看来,国家要富强,首先应唤起工农大众。百姓要觉醒,就必须学习文化,掌握知识,明确事理,摆脱愚味,于是,王健萌发了创办学校的想法。其实,村里及邻村的多户家长,自王健回村后就想请他“出山”当教员,教孩子们读书,只是不知他的想法,才没有冒然去请。
1929年春,乡亲们听说王健要办学的想法后,相约十余人到周家“三顾茅卢”,请王健任教,并商量建校之事。王健家人十分支持,于是他爽快地签应下来。此后,大家一齐动手,把周家祠堂整修一番,摆上桌椅板凳,挂起黑板,买来课本,一应俱全,俨然一座不错的教室。
开学那天,家长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涌来,一一登记造册,共计39人。尽管他们的年龄有大有小,有的相差七、八岁,但他们都欢天喜地。王健见此情景,更是激动不己。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过后,孩子们有序地在教室就座。王健宣布开学,先宣读了学校纪律,接着王健讲了第一堂课《三字经》。教室里传出朗朗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之后的九年多时间里,学生不断增加,王健又请来二人任教。但他的担子一点没有减轻,他的责任感一点没有减少。相反,他更加勤奋,更加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讲解做人的 道理。学生们特别爱听他讲孑L融让梨、杨家将、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英勇抗敌以及水浒、三国等故事。他把范仲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给学生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我们采访时,他们还多次提到此事。正是王键把握了教书育人的真谛,这批学生后来多数人跟他参加了革命。
王健在任小学教员的这段日子里,除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外,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常与一些进步人士一起学习进步书刊,畅谈时局,议论国家大事。他还参加农民协会,被选为副主任委员,带领群众打土豪、斗劣绅,实践着他救国济民的理想,被中共地下党组织列为重点培养对象。□选摘自《匠心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