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茂玉回忆录三十七、魏黄庄魏氏宗谱

阳谷阿城w 发表于2017-10-29 20:28:54

 十七世孙魏茂玉编

(一)魏氏之由来

《史记》: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即姓姬)。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十六年,伐霍、耿、魏,灭之。以魏封毕万。毕万以其国名为魏氏。生武子。事公子重耳。

魏桓子、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分其地。桓子之孙为文侯(名斯)。二十二年,即秦灵公元年,与周威烈王同时。四十三年(公元前四百零三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都安邑,今夏县西北。后列为七雄之一(即魏国,都安邑,后又迁都大梁)。

魏王假元年,荆轲刺秦王,事败。三年(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秦灭魏,以为郡县。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中》:魏氏生自姬姓。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国绝。后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河中河西是也,因为魏氏。

(二)魏氏在全国人口中的位置

据二零零五年《齐鲁晚报》转载:全国4100个姓氏中,李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4%,王占7.2%,张占6.8%。有129个姓氏占0.1%以上。这129个姓氏占总人口的87%。魏氏在全国姓氏中居第44位。

2007年4月新“百家姓“顺序是:

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

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

郑粱宋谢唐韩曹许邓萧

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

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

范江傅钟卢汪戴崔任陆

廖姚方金邱夏谭韦贾邹

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龙

段郝孔邵史毛常万顾赖

武康贺严尹钱施牛洪龚

(三)谷邑魏氏分支与变迁

(1)志史记载:魏智,字允明,系元朝翰林。明洪武二十二年与弟允忠携子十位及全家由山西洪洞县魏村迁居山东,居于榖邑城南,环家挖壕以防盗,故称该村魏家海。而后十子各分居一方,自成一支。(摘自《迁志史》)

(2)魏氏二世十支分居志:据九世孙魏湛(字云溪)记载:

长支魏正,字从绳;

次支魏清,字从渭;(以上两支居南魏海)

从道,居益都城南魏家河;

从义,居开州四马集;

从礼,居北京前店;

从仁,居阳谷东北魏家海;

从信,居莘县城南魏家马场,其后裔之相迁至郓城北魏家路口,之明迁至南乐县南门里;

从德,居张秋镇西北魏家楼;

从永,居汶上县城南波南;

从立,迁至城南魏家花园。

(3)榖邑魏氏家族十个分支分居村庄情况

正祖,从绳系:

【1】悦支:魏海、东魏海、南石楼、席桥、曹庄、苦水王、皂角刘、燕庄西关街、仓上、侯庙孙庄、清河申庄。

【2】尚新支:西魏海、段庄、赵庄、范县白衣阁。

【3】居观支:簸箕营。

【4】居梁支:簸箕营。

【5】愉支:前魏海、商坑、孙关。

清祖,从渭系:

【6】自来支:魏楼、西齐坊、侯庄、龙虎寨、崔葛、任老五、杨园、定水镇魏庄、子路堤。

【7】泰来支:魏庄、訾海、马庄、杨松林、沙土集、西聂庄、老唐庄、关庄、鲁坊、郭寨、魏黄庄、石门宋魏楼、商坑、冯营、天津小站、聊城、黑龙江。

【8】祯来支:魏村、薛楼。

【9】甫明支:南许庄、赵伯升、子路堤。

从德祖系:

【10】北魏庄、平坊、范海杨庄。

(四)魏氏族谱历次续修志

谷邑魏氏原谱行辈二十字:

兴 振 玉 法 茂  承 汝 全 弈 良

守 序 宗 家 德  正 昭 仰 龙 光

一九八六年又续二十辈:

树 新 建 文 运  安 邦 庆 太 祥

善 立 广 平 宪  世 继 延 范 康

第六世孙宏道,曾提议修谱;咸丰年间八世孙谐廷、字允中又议修谱。九世孙魏湛,字云溪于乾隆年间始修谱;十五世孙魏嘉荫、即玉珍,于光绪五年(1880)至光绪六年(1881)续修谱;十三世孙锡龄,字梦九,于民国五年(1916)再次续修谱;十四世孙魏振育、字先民,魏银峰、字宝山于民国二十二年(1934)第四次重修谱;十七世孙魏茂竹、十八世孙魏之凤字鸣岐等第五次重修谱(完成于一九八七年冬)

(五)有关碑文摘要

(1)始祖碑文

公讳智,旧籍山西,后徙谷邑,盖我魏氏之始迁祖也。乾隆己卯暮春,爰集族人虔举祀事,并勒石以言志不朽。盖间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我魏氏既庶、既繁、克炽、克昌。宰百里啟鳣堂、芹宫、桂殿,殷序周庠,是岂我子孙之为?盖皆我始祖之积德累仁所涵濡而佑啟者也。予观古之称子孙者,曰亢宗、曰象贤,夫固谓承承继继,砺行砥德,春诵夏弦,此诚孝思不匮,当时所法而后世所传也。其或务农,重本服田,力穑存心,近厚制、行维端,识者目之曰:此忠厚之遗泽也。盖亦可以存馨香而无愧呼!裕后而光前。若夫舍我耒耜,弃我简编,为丧己、为辱先,公论之不齿矣!冥漠有知,当亦含恨而饮泣于九泉。吁嗟哉!凡我伯叔兄弟、幼子童孙,其各诱天哀以无忘於斯也!庶几我始祖之德,于黄山湫水并垂乎!

八世孙鼎方,九世孙泳,十世孙兆瑞、得己等同立乾隆二十四年岁次已卯三月榖旦

(2)明诰赠文林郎少庵公行状(摘录)

世籍阳谷久矣,至清生魁、经、解。解号中庵,公惠义好施。先君中庵公出。公逝,先君服七龄,事长兄小庵公如事父。元配秦孺人,生自来,小庵公无嗣嗣之。孺人卒,继配宋孺人,生泰来、祯来。……小庵公富有车马,先君地无立锥,盖不争。虽至阋墙,恭敬愈笃。且好施,迂穷乏,顷财济之。刚直不阿,至义方之。……尽忠不能尽孝,即归事父母。……一乐期而丧母,再期丧父,祯弟亦续亡。呜呼!痛哉!先母生于隆庆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卒于崇祯十四年四月五日,享年七十二岁。先君生于嘉靖二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卒于崇祯十五年四月,享年九十有三岁。秦孺人温良慈惠,勤于中馈。宋孺人淑慎敬戒,惠以待下,妒忌不作。虽虑家业甚艰,若先君欲以施人,辄莫之有违。

(觉一公述武安公意撰)

(3)少庵公轶事

公之为人行状已言之,又有轶事一条:

有晋省客商,借庵公房籴豆数百石寄焉。客去,久不返。既而豆价涌贵,公代卖之。客猶未返,乃以所卖钱文如数换成银两,亲往送焉。至,则问其里人,里人曰:有之,但久病不能言,常以手东指。公请告于其家。其子出,延公所问由来,引入。病者卧侧,告以云云。客于病中忽跃起曰:天下有如是人呼!吾病愈矣。感谢不已,款待甚厚。数日告还。客以所送银两请均分,坚辞不受,遂归。嗟呼!利之中於人也深,或设计以求,或既得恐失。如公之不为利疚,勤而不得者,盖亦鲜矣!

《谐廷先生改记》

(4)泰来公传

公讳泰来,字 熙,由崇祯年间拔贡,官河南武安县尹。政尚严明,吏畏民怀。遭流寇之变,困围连日不解,亲率军民严戒城,保无患。解组日,邑民感其德,为立去思碑。后县尹令边公诣宅,劝仕者不一固辞。汲祀鄉贤。

(湛录取县志)

(5)内阁中书子琬公传

公讳琰,字子琬,号石廬。为人性沈、毅行、端严,尤以悦亲为志。自康熙戊午科名冠西榜,入贡考授教习,留京师。每岁归省,必携亲所嗜。丁卯科登顺天乡荐。丙子授内阁中书。因亲老归,与诸弟承欢膝下。癸未冬,父没,哀毁成疾。至甲申三月不起。士林惜之,公请祀乡贤祠。                                 (湛撰)

(6)皇清太学生商贤魏公墓志铭

世德冠吾邑者曰魏,魏姓贤声尤著者先生。先生讳宏述,字我彭,别号商贤,余年伯也。丁卯岁与石廬同与乡荐,时或趋候,先生出鲁酒,稍稍话当年事,因得粗知其概云。先生洪洞人也,迁谷邑者十余世。世有隐德,至武安公显。武安公凡六子,皆贤而能自立,先生其最幼,颖异特甚。年十七游邑庠,英姿奇气,见者伟之。盖磊落非常之概,人皆神夺,而不知笃挚缠绵,至性过人,先生之于孝友独深也。既而武安公遭变徇国难,邑人德之,建祠勒石,愿公世世多贤子孙。其祷诚有不诬者。然而先生孤矣,日侍母侯孺人侧,色养备极,礼诸昆情文周至。暇则肆力于学,研精穷奥,冀得一当以娱亲心,而志卒不酬。自乙巳侯孺人弃世,先生亦绝意进取矣,语所知曰:“禄养不逮,万钟奚为!”其素志可知也。授太学例家居诵读,进诸子侄而督课之,经其指授,辄以能文名;一时群众循循雅饬,无论知与不知,望而识为先生子弟,盖渐摩于家学者素矣。先生多才,善排纷,有以不平就质者,为论决曲直,罔不心服以去。性乐施不责报,人有缓急辄以相周。他如设药赈粥,全活无算,口不言德,其存心利物大率类此。先生长于诗,不自炫,人鲜知之。颇耽 ,或昝其以酒湿致痰,理或有之,然而余亲闻诸先生矣,却疾病释抑郁,生平得以畅神形者,多得力于酒云。先生生于崇祯辛未年十一月五日,卒于康熙癸未年十一月十七日,春秋七十有三。卒之日合城哭泣,尽哀曰:“我不知古人何如,如先生者,今人中不能得耳”。呜呼!先生孝不忘亲,学不近名,敬以持躬,和以接物,卓乎有先民风,殆太丘汝南之流亚与!原配郑孺人,为诗雅公淑媛,德性慈顺,尤明于大义。于归甫一载,值寇警,孺人投井不溺,出扶姑走,猝迂贼白刃相向,孺人以身翼姑,连被数创,呼曰:“宁杀我,勿伤吾姑!”贼义而两释之。其事应载邑志中。佐内政躬执劳贳,祀先速宾,中 无缺,勤俭孝让,妇德母道兼擅其至。孺人生于崇祯癸酉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康熙庚申年六月初一日,享年四十有八,先于先生逝者二十有四年。维配董孺人,邑明宗公女。子四人:长琰,丁卯科举人,内阁中书;次瑛、次 、俱痒生;次 ,廪生,俱郑孺人出。孙九人:鼎钧、鼎鉴、鼎 、鼎 、鼎 ,琰出;鼎镶、鼎钦,瑛出;鼎钫, 出;鼎元, 出。曾孙淑,鼎镶出。女六人,长四人郑孺人出,幼二人董孺人出。孙女九人,曾孙女五人。今卜于康熙四十五年二月初十日,合葬于城东南龙虎寨之新阡。系之铭曰:德泽新,家声旧。生前志,不曾售;身后名,可长寿。予万斯年,克昌厥后。

江南江宁府知府刘琰撰

注:

①家谱中鼎鉴为鼎 ,鼎 为鼎钵。鼎镶早卒,鼎 嗣瑛,鼎锡之子沈嗣鼎镶。鼎鉴为宏道之孙;鼎钦为宏信之孙。

②武安现属河北省,在邯郸西北。

(六)本支祖系简表

一世  魏  智,字允明,元末翰林。与其弟允忠携子十人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由山西洪洞县魏村迁居阳谷城南魏海村,村西北有碑文。

二世  魏  清,字从渭。系允明次子。(兄:正,字从绳)

三世  魏  解,字中庵。系魏清长子。惠义好施。(弟:经,子一,甫明)

四世  魏国栋,字少庵。系魏解次子。迁居阳谷东南魏楼。其兄魏国柱,字小庵,无后。国栋长子自来出继。小庵富有车马,少庵贫无立锥之地,无争;但敬兄如父。并有千里赴晋送豆银之轶事。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崇祯十五年(1642)享年93岁。生子三:自来、泰来、祯来。

五世  魏泰来,字 熙。系少庵次子,宋夫人生。崇祯年间拔贡,官至河南武安县知县,为官清正,立有碑文,以怀其德。夫人侯氏,五子:宏仁、宏道、宏济、宏信、宏述。墓在李家楼西北。

六世  魏宏述,字我彭。太学生,诰赠文林郎,为先祖泰来之五子。生于崇祯四年(1631),卒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享年73岁。于康熙四十五年葬于阳谷城东南龙虎寨。刘琰知府所撰碑文曰:德泽新,家声旧。生前志,不曾售;身后名,可长寿。予万斯年,克昌厥后。夫人郑氏,德性慈顺,有迂寇投井保节,斥寇保婆母之大义。子四:琰、瑛、 、 。

七世  魏琰,字子 。为六世祖之长子。(1678)贡元。夫人董氏,康熙二十六年(1687)顺天举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授内阁中书,七品。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子五:鼎钧、鼎 、鼎 、鼎 、鼎钵(三弟: ,康熙五十二年举人,后任谏选知县)

八世  魏鼎锽,监生。先祖琰之第四子。夫人宋氏出继于魏瑛。(瑛之子鼎镶十九岁早卒)魏鼎镶,由宏仁之孙、鼎锡之子沈嗣。

(七)几点思考

(1)从家谱得知,我始祖智,是元末翰林。明初洪武22年由山西省迁来阳谷。迁居时是1389年,至我六世祖宏述逝世,是康熙42年,即公元1703年,共经314年。中间只传六世。现在2006年,可是已传至十八、十九世,显然其中漏补五世以上。所以谱序中亦曰:“洪武之初年与然不可考,数传至我高祖武安公。”又刘琰为我六世祖宏述所撰碑文中亦曰:“迁毂邑者十余世”。

(2)还有一点说明:六世祖宏述于康熙四十年逝世,我七世祖琰是宏述长子。琰公传中云:“固亲老归,与诸弟承欢膝下,癸末冬父没,哀毁成疾,至甲申三月不起,士林惜之。”琰于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去世。按古训,长子应给父领穴,所以琰有可能葬在宏述墓前,即龙虎寨东南。

(3)六世祖宏述,有四子:琰、瑛、 、 。瑛生一子,鼎镶,十七早卒。 ,后代居商坑。 后代,现居鲁坊、冯营。魏黄庄主要是琰的后代。琰生五子:鼎钧、鼎 、鼎 、鼎 、鼎钵,钧子法,又传两世无后。 子 。 子二:水、 。 出嗣于瑛,生子三: 、 、渭。鼎钵生子二:丞、昶,丞后代居天津小站,昶无后。 后代移居天津小站。 支传至十二世无后。宏仁之孙,鼎锡之子沈出嗣鼎镶。现居魏黄庄只有 、水、 、渭、沈五个分支的后代。

魏氏何时迁来魏黄庄?我认为应是康熙年间,亦在七世祖琰、瑛时期。理由是:兄弟二人有子六人,孙十人,无法同上辈老人处同住。第二,琰身为内阁中书,为七品官,有能力迁居。第三,魏黄庄原有大院一处,院内有前厅、中厅、后院、厢房,门前有旗杆夹两个,还有上马台。据老人讲那原来是魏家大院。张、胡两姓近代迁来,也没听说前代有官职。第四,八世、九世移迁魏黄庄,基本上都是琰的子孙。沈又是出嗣于瑛之子鼎镶的。所以,应是琰祖带领子、孙迁来。

(4)魏黄庄村名的由来:据老人讲:黄姓先迁来,黄家坟在村东北,但人烟少。魏姓迁来八、九支,人多。是起名黄魏庄?还是起名魏黄庄?最后定名魏黄庄。以后有张、胡、高、袁、于、刘、茅和王氏先后迁来。他们都是清末和民国年间迁来的。

(5)移迁外地情况不明者和无后者,下一世不再续。

浏览:478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