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孙康宁老先生新著《戎马征途的记忆》(文/王芳)

lysun 发表于2017-10-29 22:33:32

戎马征途任倥偬,老骥伏枥忆生平。

硝烟烽火历历在,笔下春秋身后名。

拜读过孙康宁老先生浸染着心血翰香的新著《戎马征途的记忆》,不禁感慨系之!孙老不愧为老一辈革命家,在八十岁高龄的晚年,为了弘扬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依然“壮心不已”,“主动请缨”,撰写革命历史回忆录。

孙老1923年生于山东莱阳,1945年曾到山西太岳军区抗大六分校入伍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刘邓大军三纵九旅工作,历任团政治处宣传股宣传教育干部兼团报编辑、师政治部宣传科宣传教育干事兼师报编辑、师政治部文化科文化股长等职。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之后,被中共山东省委和济南市委党史委员会特聘,为《济南战役》一书的征编工作及出版发行作出了重要贡献。孙老今又完成《戎马征途的记忆》一书,为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历史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回忆录资料。

人到暮年总爱怀旧,这是由人的生命历程所决定的,是一种自然规律。我所读过的革命回忆录总是给我这样的启示:对于老一辈革命家而言,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久远,许多往昔的人和事会渐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淡漠,但那些刻骨铭心而又萦绕于怀的人和事则不仅永远不会被忘却,反而会更加历历分明地凸现出来。孙老能于84岁高龄时追忆其戎马征途,在我等后生晚辈看来,这不仅是老人容易怀旧感情的体现,更是人生之大幸:作为亲历战争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千千万万个战友前赴后继的枪林弹雨之中,九死一生而终能见证为之拼命奋斗的新中国的成立,此可谓人生之“一幸”;能顶住“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而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此可谓人生之“二幸”;晚年依旧老骥伏枥,亲记“这战火路上的足迹”,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真可谓人生之“三幸”。我想孙老先生定会心同此理,才会发出“忆昔时,半生创伤心不衡;到晚年,有所补偿始开通”的人生慰叹。

孙老此“开通”之作——《戎马征途的记忆》,是一部自传体的革命回忆录。全书有五个部分:一、外线作战,坚持大别山斗争;二、我与淮海战役;三、渡江战役;四、进军解放大西南;五、我的迟到的“济南战役”。由于此书是作者亲临战场的采访记录,对所经历的战役有着切身体验,因而书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情境尤为感人。透过作者流畅的文笔,读者会被那充塞在字里行间的真挚爱国情感所震撼鼓舞。

阅读孙老的这部新作,不得不佩服其老到的文字功夫。他毕竟曾是参加解放战争的知识青年,并且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其文笔在革命宣传中得以历练,从而流畅、简练、质朴但又不失生动。因此这本回忆录既有严格的历史真实性,又有故事情节的生动性,读来如话家常,亲切感人,引人入胜。对我们年轻一代而言,能读到文笔如此好的革命回忆录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份幸运。

凡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事实,尽管后人自有评说,但当事人的亲历、亲见、亲闻是最不该忽略和遗忘的,否则,何来信史?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各级政府为征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史资料开展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活动,这受到老革命家们的欢迎和鼎力支持。在此背景下,一批批革命回忆录,如《星火燎原》、《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等陆续出版。这些回忆录,无论来自高级将帅还是普通革命战士,无论亲自持笔还是代为记录,也无论是一系列革命史丛书还是一本本革命传记,都共同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宏伟画卷,再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孙老的新著《戎马征途的记忆》,虽是众多革命回忆录中的一部,但这位老革命家讲革命传统却别具一格。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他不是抽象枯燥地概述艰苦的战争岁月,而是善于连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展现那段峥嵘岁月。本书更多以世俗的角度来叙说自己的军旅生涯,既避开了历史的刻板和生硬,也避开了革命口号说教的空洞和乏味,作者信手拈来的充满生活趣味的故事在书中俯拾皆是。如“大别山上的春节”令人难忘:“半碗米饭过除夕,三人共餐在高山。莫道家乡过年好,高山过年赛神仙”;“一首记载艰苦岁月的诗”:“行军打仗米粥稀,守户看粮肚忍饥。将军雪地穿草履,战士寒天扮花衣”。这朴实的诗句饱含着苦中有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人觉得这样的革命者是可敬而又可爱的。书中的很多细节丰富了我们年轻一代原来在正规教育中所接受的历史内容,通过还原历史,拉近了现实中的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们在阅读中除了觉得生动有趣外,还有些意外,哦,原来这段历史还有如此的另外一面。

书中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优秀的革命品质和革命传统:“脚泡换大炮”的故事生动体现了革命勇士们“为了解放全中国,再用脚泡换大炮”的革命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在苦难中看到了曙光”,表现了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狗咬狗,两嘴毛”、“巧计捉俘虏,俘虏捉俘虏”等传奇故事,再现了令人拍案叫绝,钦佩不已的革命智慧;“在火线救护所”亲眼目睹的触动灵魂的场面,展现了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奉献精神;“可恨的地雷声”虽夺走了甘苦与共的战友,但革命友谊情深万世;“部队凯旋过重庆”,人民狂欢迎亲人,革命军人与老百姓的鱼水亲情永久不息……小小的革命故事,蕴含太多的革命回忆和感悟,读起来怎能不引人入胜,又怎能不令人鼓舞!

《戎马征途的记忆》,不仅记载了孙老一生的戎马春秋,而且也记录了许多战争史实和他人的革命经历。非常难得的是,对于这些战史资料的集存,孙老早在动荡不安的革命年代就已重视并坚持有始有终。无论是随军专访笔记,还是当时的剪报,亦或是征战途中收集的民歌、快板等,这些都成为他撰写回忆录的重要资料来源。因此本书一大特点就是资料丰富,图文并茂,不仅收录有30余张鲜为人知的照片,而且展现了诸多其随军报道时所记载和收集的珍贵战史资料。因而此书是不可多得的革命读本和爱国主义文献,对于研究中国革命史有着不可忽略的史料价值。

孙老曾于1983年积极参与了由中共山东省委和济南市委党史委员会领导的“济南战役”文物征集工作。本书第五部分“我的迟到的‘济南战役’”,即是他结合“济南战役”文物征集工作中典型事例以及个人所感所悟写成的。在对“济南战役”战史资料和革命文物的征集过程中,孙老虽历尽千辛万苦,但又是值得的。因为这些辛劳换来了他对革命文物征集工作的深刻感悟:“我虽是一个从南征北战的战火中走过来的人,但最初对革命文物征集工作的认识并不是那么深刻,在征集过程中,经常接触部队老同志、英雄模范人物和各种富于教育意义的文物资料,可以说经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这才加深了对征集革命文物重要性的认识。革命文物既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又是使人能受到直观教育的最好教材。我希望有关部门,珍惜革命文物的征集过程,更珍惜革命文物的产生过程,在今后能注意发挥革命文物的作用。”好一段经验之谈,这对我们今天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凡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每当回忆起那烽烟滚滚、弹雨呼啸的战斗岁月,便会想起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艰苦曲折的革命斗争;就会想起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就会想起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千千万万革命者死不旋踵,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就会想起在革命队伍中,那生死与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的革命友情;就会想起我军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鱼水相依的军民情谊;更会使人怀念那些无声无息,长眠在祖国大地上的革命烈士。孙老于耄耋之年写作《戎马征途的记忆》,决非标榜自己,而正是要亲笔记录下这一串串的所思所想,期冀用亲身革命经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诚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我别无所求,只为子孙后代和后来人能看一看我们这一代人所走过的人生路,要他们知道,从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奔向光明的路是多么坎坷崎岖,多么危险艰难;要他们知道拨开乌云见太阳,驱散雾瘴,迎来神州大地明朗的天,是多么不容易啊!”这段诚挚的话语,承载着历史积淀的厚重,富有庄严的文化使命感与深切动人的社会责任感,也真实反映了孙老的写作宗旨。因此,本书就同样具有不可抹煞的社会教化价值——了解艰苦岁月,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传统。

中国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非常值得进一步大力继承和弘扬。钟情于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人,即使无法亲历战争,也会在《戎马征途的记忆》中感同身受:只有正确地认识过去,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与革命传统,希望“不要忘记过去,要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

谁在收藏
浏览:76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