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纯,原名万国瑞,1917年3月生,四川峨眉县人。其父万希成留学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回国后和詹天佑一起参加了京张铁路、杭江铁路的设计施工,是中国铁路和道桥建设的先驱者。杨纯从小随父母辗转于南京、武汉等地求学。1935年在武汉女中读书时,正逢“一二九”运动爆发,17岁的杨纯是武汉秘密学联负责人之一,担任全市学生大游行总指挥,带领上万学生走上街头,呼吁抗日救亡,其英武与飒爽令人侧目。七七事变爆发后,她毅然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参加山东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八路军山东抗日第四游击支队宣传队长、团政治处主任、淄博特委组织部长,中共皖东北特委书记等职。1939年9月,奉命到苏北开辟抗日根据地,历经6个春秋,在此书写了她人生壮丽的篇章。
临危受命 树起敌后抗日旗帜
1939年7月,皖东北特委书记杨纯,被苏皖区党委调任中共苏皖二地委书记兼3团政委。杨纯到任后,整顿组织,撤销原设的3个县委,统一组建4个新的县委,宿迁北部为第一县委,沭阳西部与东海南部为第二县委,沭阳东部为第三县委,灌云为第四县委。据1940年5月统计,第二地委共有党员约1000名。其次,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利用“拜把子”形式,组织发展“抗日兄弟团”,通这种形式争取不少赞成抗日的地方实力派,发展了抗日武装,在灌东地区党组织掌握了300多条枪。1940年2月,孙良浩等人突袭义泽河日军据点,冲进碉堡毙敌7人,在地方引起很大轰动。东海县委派遣人员打入国民党县常备队,将其特务分队拉出来,积极活动,汇聚270多人成立了云台大队,3月,鉴于日伪对该地区的严密控制,杨纯指示向西边主力靠拢,后被编为陇海南进支队第9大队。
1940年3月23日,坚持淮涟敌后抗日的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梯队在钱集遭到王光夏常备旅围困、袭击,敌强我弱,全体指战员与顽军激战终日,至深夜分散突围。之后,敌常备旅、33师跟踪“清剿”,地方反动势力配合顽军到处揖拿、检举八路军,淮涟的抗日武装处在日伪顽的夹缝中十分艰难,队伍何去何从,莫衷一是。有人要埋枪分散;有人要撤离淮涟;有人要坚持地方。就在这个时候,杨纯临危受命,兼任中共三地委书记。
杨纯到了涟西地区,认真听取地方同志的意见,审时度势,毅然决定队伍打出“淮河大队”的旗号,分成5个小队,1个特务队,在淮阴北部、涟水盐河两岸活动,坚持地方斗争,保存力量,迎接主力的到来。从此,淮河大队依靠群众,机智、灵活地打击日伪顽匪,在余圩、丁集、陈师庵、小北集等地先后镇压汉奸、反共分子10多人。在马油坊庄捕获国民党反共的“飞行大队”9人,当即进行处决。
“淮海大队”旗号打出后,老百姓知道八路军还在苏北,共产党没有走,从而对抗日充满着希望,力尽所能地支持、拥护这支队伍,为八路军主力东进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1940年7月,在八路军主力将到之时,淮河大队迅速掀起扩军热潮,人员发展到2000余人,先后上升到八路军教导5旅、新四军22团等部。
杨纯上任后,重视组织建设,健全建立了各县委员会,任命王雨络任涟水县委书记;石振邦任淮阴县委书记;方秉文任盐城县委书记;刘岳任阜宁县委书记;吴书任灌云县委书记。各地县委成立后,大力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涟水县7个区都成立了党的区委,建立了70多个基层支部,发展党员400多人。阜宁县在盐城到涟水的交通线上的重要城镇都发展了党员,在学校、农村先后发展党员200多人。
杨纯是与“淮海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其时二地委下属东海、灌云、沭阳三县,称海属地委;三地委下属淮阴、淮安、涟水、泗阳,称淮属地委。1940年5月,因杨纯兼任二三委书记,由此两地合为一体,称为淮海区。直至解放以后40余年,因区划调整才分开。
唤起民众同仇敌忾驱倭寇
1941年5月,杨纯由盐阜调回到淮海区任组织部长兼民运部长。上任伊始,就召开党政军干部大会,动员全区迅速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会上,她语音铿锵地号召大家奔赴各个群众工作的战场,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深入细致地发动群众,在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基层党支部,以党员模范行动带动群众抗日救国,保卫家乡。
会后,淮海根据地全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区党委抽调淮海党校部分学员与刚到的华北南下干部组成减租减息工作队,首先到涟水县尤荡乡开展试点工作。工作队经过10来天的深入细致访问,并结合统战工作,分化瓦解,争取进步,带动落后的方法,很快就打开了局面,由上而下成立农会小组,实现了减租(四六分)、减息(一分五利息),增加雇工工资(由雇主给长工买小褂裤、大手巾,还要给能奉养一妻二子的工资)。农民得到经济利益,一片欢腾。
青春似火碧血丹心写春秋
杨纯,在战争硝烟中成长起来的铿锵玫瑰,在婚姻上却阴错阳差,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短暂婚姻。
1939年7月在皖东北,杨纯与单枪匹马试图开辟路东根据地的八路军代表张爱萍相识,相爱。两个月后,杨纯赴苏北任中共二地委书记。戎马倥偬的岁月中,难得有卿卿我我的时间。离多聚少,在他们的婚姻里投下了阴影。在战火中盛开的爱情之花,很快因战火而凋谢。
1942年夏,杨纯与淮海区宣传部长张彦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张彦,原名张世桢,镇江人,1918年生,南京中央大学学生。1937年11月,怀抱一腔热血奔赴延安。1938年10月,从抗大学习后分配到山东抗日前线。学生出身的张彦,温文尔雅,为人沉稳,工作细致认真。他俩在工作中产生了感情,相爱成婚。
1942年冬,日军大“扫荡”后,淮海区划分成四个中心县委分别坚持斗争,地委委员分别拟任中心县委书记,出人意料的是杨纯提出异议:愿留在淮涟中心县委,担任张彦的副职。
杨纯泼辣能干,但作为一个女大学生,其内心必然有点“小资”情调,他俩的结合不仅性格上有互补,而且还多一点共同语言。生活上的挫折,也使杨纯更加珍惜自己的婚姻生活。杨纯在淮海地区有很高的威信,她的大刀阔斧的工作方法在淮海区干群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正是她事业的高峰期。可是,在生活与事业的矛盾面前,她不得不作出牺牲。一些地方老同志很为她惋惜,如果不是婚姻的影响,泼辣能干的她不应这样低调,应该更有一番作为。
杨纯、张彦夫妻俩伉俪情深,相濡以沫,工作中相互支持、配合,淮涟地区的各项工作走在前列,扩军、支前、党的建设、大生产运动,都取得显著的成绩。当时,张彦还兼任四支队的政委,中心县委与四支队支队部住在一起,遇到问题随时研究处理、解决。军民合作,同心协力,很快扭转了大“扫荡”后的被动局面,英勇的四支队先后拔除岔庙、老张集等据点20多个,1944年春发起了高杨战役,一举拔除敌核心据点高沟及周围卫星据点10多个,歼敌2000余人,解放了涟灌沭三县交界处的大片国土,掀起苏北地区大反攻的序幕。
1945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杨纯、张彦等干部被抽调南下开辟苏浙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北上山东。1949年大军南下,杨纯夫妇一起到上海松江地区、华东局任职。1955年,杨纯调任总理办公室任秘书等职,张彦调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1970年,张彦在“文革”中遭迫害离世。杨纯后来担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2005年去世。
为了抗日,风华正茂的杨纯,毅然斩断情丝,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到民族解放的壮丽事业中,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毕生精力,让人敬佩。
(2017年3月19日《淮海晚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