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牟宜之传》14、翩然一身入荆丛

日照牟家 发表于2017-11-03 20:06:20

2012年3月末,我乘越野车过黄河大桥,疾驰向北,行程146公里,中午时分便至乐陵。这地方是山东的北部边界,再向北,即是河北的沧州。一路景色都很苍莽,惟树梢略有绿意,但近看却无。我便想到,当年牟宜之欣然来此地,大概也考虑到了“天高皇帝远”这一因素。

承蒙乐陵市委宣传部及史志办公室诸君热心,赠我乐陵史志资料若干册,令我对这“小枣之乡”的概况,很快略知一二。

山东风土,真是处处都有典故。乐陵在战国本是齐地,燕将乐毅来攻,刚过齐境,便筑此城屯兵。据说,因选址于小丘之上,故名乐陵。西汉,这里出了一代智圣东方朔,敢当面嘲喻汉武帝。汉武雄才大略,不屑于跟一个“说疯话”的近臣翻脸,但后世就难遇这样的君主了。

到西汉时,乐陵始设县,属北海郡,位于郡之南缘。到了东汉末年,这里又出了一位名人——祢衡,即是一丝不挂、击鼓骂曹的那位。祢衡才名满天下,却无官职,故后世称他为“处士”。处士横议,那也是了不得的,他因那一通著名的“渔阳三挝”,羞辱了曹操,被曹操借刘表之刀给杀掉了。祢衡有位密友,也是大名鼎鼎的国士,即是孔融。孔融曾在此地做过“北海郡相”,后世习称为“北海太守”,为官颇有贤名。自古圣贤,活着的时候,大都不受善待,孔融亦是因犯颜直谏而被曹操冤杀的。

曹魏与南北朝时期的后魏,此地又为郡王封土,先后曾有三位“乐陵王”。近人之中,也有从乐陵走出去的豪杰,著名的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宋哲元,就是乐陵县赵洪都村人。

正史之外,还有传奇。秦始皇东巡,发现此地王气甚重,认为需要压一压,于是就驻下不走了,故此地也名“厌次”。他听说东海之上有仙山,便派徐福东渡,去寻那长生不老之药,同行还携了数千童男童女。出发之前,徐福就在乐陵境内筑了一座“千童城”,让孩子们住。不久秦朝专设千童县在此,汉代并入了乐陵县,至今乐陵仍有一处村落叫“千童乡”。

千童一去不复还,家乡父母望眼欲穿,遂在每年农历八月设酒焚香,拜祭枣树,为乘桴远扬的孩儿们祈福。久之,即相沿成习。

往事越千年,我今来此,也是寻先贤故地的。一进县境,就被“枣林之海”震慑住。来迎的主人介绍道:此地枣树,已达千年之寿者,也是有的。民国初年有过调查,称“旧有树株以枣树为最盛,林木丛杂,一碧无际”[1];又称“乐陵,枣树面积39554亩,结果之树156万株”[2]。果然,那年月的枣林,就浩瀚堪比海洋!

抗战烽火起,日伪军嫌枣林能掩护抗日游击队,就大加砍伐,竟然砍去了80%,到上世纪50年代,才又渐渐恢复到一半。至于近年,则已达千万株矣。

金丝小枣,古老的《豳风·七月》曾咏之,李白也曾夸口“食枣大如瓜”[3],杜甫更是为之颠倒,“一日上树能千回”[4]。我们可以想象:29岁的牟宜之轻装简从,骑着自行车驶入这铁干虬枝的枣林时,当是豪气顿生,想干一番大事吧。

从15岁涉世至今,一个少年游侠的时代过去了。从今日以远,是一个建功立业的过程。金瓯残缺,敌骑如虎,面对着纷乱如麻的局面,他该怎样下手呢?

在有关的采访影像资料中,几位九十老者,回忆起当年的乐陵,都频繁用了一个词——“复杂”。

是啊,民国本来无几天安生,日寇入侵,就更是乱世了。“有枪便是草头王”,这句戏词,正是当时乐陵地面的写照。国、共、日、伪,各派势力交错,有的地方武装,真还说不清“姓蒋还是姓汪”。

中共高级将领肖华[5]的夫人王新兰[6]如今健在,回忆起当年,她说:“在冀鲁边[7],国民党是绝对优势,沈鸿烈就在惠民。那里,还有高树勋的一个军。形势很复杂,遍地司令,多如牛毛。”[8]

“七七事变”之后,中共在山东的抗日活动亦异常活跃,乐陵更是一个中心要害处。1937年8月,中共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9]和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周凯东,在黄夹镇举行起义,打响了冀鲁边抗日第一枪。两个月后,就整合了附近庆云、阳信、盐山等县的中共武装,组建了统一建制的“救国军”。

救国军一成立,就拿下了乐陵县城,其前后过程很富戏剧性。1937年9月底,一股日军从平津南下,一路克沧州、占盐山、陷庆云,接着就进了山东,两路会攻乐陵。国民党的乐陵县长兼民团大队长李念洲,率民团250人抵挡了一下,就狂奔至黄河以南去了。这个李念洲,随即被韩复榘以“临阵脱逃”罪给枪毙掉了,先于韩复榘演出了一场逃将悲剧。

李念洲一死,国民党县长随之空缺,这才有后来的牟宜之赴任。

日军进占乐陵之后,未作停留,第二天就弃城南下,攻打阳信和惠民去了。乐陵于是成了一座空城,恰好此时救国军一部从盐山、沧州一带运动到乐陵,顺势就进了县城。这样,1937年的10月,中共就在乐陵建立了第一个抗日政权,时称“抗日民主政府”。

这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很精干,下设行政、财粮、文教卫生、建设4个科,所有工作人员月薪仅1元。当时先进分子抗日,是提着脑袋在干,不是谋碗官饭吃,所以不可能有几千几百名的县政府人员。

到1938年2月上旬,形势逆转。从东北调进关的伪“满洲国自治联军挺进师”程国瑞部,攻下了县城,在乐陵成立了伪县政府。救国军和抗日县政府迫于敌众我寡,都撤出了乐陵城。

这时候的救国军,已顺应国共合作大势,接受了“国民政府军委会别动总队第31抗日游击支队”的番号,司令还是邢仁甫。从建制上看,这是归康泽指挥的一个部队了,而实际上,民众都称该部为“八路军31支队”。由于其威名在外,以至后来归建八路军,新番号远没有这个响亮,因此有一部仍沿用了“31支队”番号。

1938年3月,31支队一部从无棣县城西进,一路连战皆捷,一鼓作气攻克了敌伪占领的乐陵城,恢复了抗日民主县政府,新任县长为张博(张岫石)。

接下来,就是牟宜之接受任命,作为国民党方面的县长上任了。由于他特立独行的作为,创造了抗战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即:他原是作为国民党的县长上任的,可是中共方面后来亦承认他为己方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今天在乐陵的中共党史资料上,1938年这一年的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就是张博与牟宜之并列的,堪称奇观。

他的出现,恰逢乐陵地方上国共两股力量既合作又斗争的关键时刻。剑拔弩张的关头,需要有一个人来平衡各方。以牟宜之的背景,非他莫属。换了别人,也就进不去。

4月初,31支队在“反正”伪军接应下,攻下邻县庆云,考虑到乐陵局面不稳定,就将乐陵抗日民主政府的机关迁至庆云县城办公。

5月上旬,31支队突袭乐陵,得手。邢仁甫遂率31支队司令部进驻乐陵,抗日民主政府也迁回来办公,此时县长空缺,由庆云县抗日县长周砚波兼任。

31支队于此间名声大振,各方实力派武装纷纷求附,队伍发展到万人,分编为24路人马。日后,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成就了中共的“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

但是,通观总体形势,还是不太好。北面、西面全被日伪重兵占领,南面则出了一个很讨厌的人物,就是刘景良。刘景良背叛救国军闹“独立”以后,投靠了沈鸿烈,获任省府特派员、鲁北督察专员兼鲁北保安司令。他还想再往上爬,便以三个旅的兵力,摆在乐陵南面,与31支队大起摩擦。东面,则是国军的六旅张子良部。这样,31支队便四面受敌,仅有西南一隅德平、德县的地方武装“抗日大同盟”,算是友军。

5月初,刘景良亲率200人,进逼庆云,被31支队击溃。中旬,刘又奉沈鸿烈“统一山东行政”之命,向庆云、乐陵进攻,其部丁廷杰旅猛攻乐陵县城。邢仁甫则率31支队一部死守。

刘景良接连几日攻不下,后方又不稳定,只得与邢仁甫讲和。由“抗日大同盟”首领曹振东、宋达民调停,双方达成妥协。刘景良答应保证31支队的军需,不干涉八路军驻防区内的行政与军事,但要由他委派一名县长进驻乐陵,中共方面则在乐陵县不另建政。邢仁甫答应后,刘景良便急忙撤兵了。不久,经沈鸿烈提名任命,牟宜之就作为双方的缓冲人物登场了。

不用说,沈鸿烈与刘景良这一次,都看走了眼,他们只看到牟宜之是丁惟汾外甥这“白色”的一面,却没有想到,牟宜之当年也是16岁共青团员的“红色”资历。

这个空降而来的国民党县长,下车伊始,其建政路数,根本就不是国民党的那一套,而是一切效仿八路军,白皮红心。这让沈鸿烈、刘景良大吃一惊,也让31支队喜出望外。

[1] 见林修竹《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1920年版。

[2] 见《中国实业志·山东卷》,山东国际贸易局1934年出版。

[3] 见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4] 见杜甫《百忧集行》。

[5] 肖华(1916-1985),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后,历任空军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7年以后,历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并兼任甘肃省委书记、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作词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被誉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6] 王新兰,原名心兰,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1924年6月出生于四川宣汉,6岁送过情报,9岁参加红军,11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曾任红四方面军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员、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新闻电台台长、115师政治部秘书处机要秘书、总政机要科副科长、总政专家工作室主任、交通部干部局干部科科长、交通部外事处处长、总政秘书处副处长、总政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兰州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5年12月离休(正军职)。

[7] 冀鲁边,即“冀鲁边区”的简称,系中共方面当时的行政区划,亦即根据地。

[8] 见对王新兰的采访影像资料。

[9] 杜步舟(1909-1994),山东乐陵人。1933年加入中共,并任中共乐陵县委书记。1934年春,与河北省委派来的苏一华在乐陵县后周村以教书为掩护,领导党的工作。1935年,津南特委改乐陵县委为乐陵中心县委,任中心县委书记。1937年8月,在乐陵黄夹镇组织150人的武装起义,组成“抗日救国军第六团”,打响乐陵抗日武装的第一枪。后救国军改称国民政府军委会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任第三路指挥。1938年7月,31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冀鲁边区第六支队,任支队三营营长。1949年后,先后任山东省林业厅副厅长、山东省政协常委等职。

浏览:1006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柳影
    柳影
  • 今夜无眠
    今夜无眠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