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亓象岑同志已于1995年6月6日病故,哀痛之情,迄未稍减。
亓象岑同志是莱芜鲁西镇人。鲁西镇在莱芜县西境,与泰安县的范家镇相邻,同处在泰莱平原的中心。抗日战争以前,泰莱平原一带盛产生姜、大麻、花生米和小麦,这里是产品集中外运及外地工业品内销的重要集散中心。镇里有不少经营商业同时拥有较多良田的富户,其中又多是亓象岑的同宗近支。他家的亲戚中,也颇多县内的殷实乡绅。他的岳父便曾做过莱芜旧县政府的财政局长,是有名的富绅。亓象岑本人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他在参加救亡活动中接触了共产党人,并于1936年秋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月参加了共产党。由于家庭和个人的特殊条件,他对莱芜境内当时的乡绅、名流知之较详,且与其中的许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些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当时比较年轻的学界人士影响就更大一些。
1937年秋至1938年底,莱芜地方党的工作由省委(通过鲁中工委和省委特派员)直接领导。省委和莱芜县委注意到了亓象岑同志的这些特殊条件,恰当地分配给他任务,使他在宣传党的主张、动员青年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展统战工作以及募集装备供应军需等方面,都作出了可喜的成绩。从而对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创建时期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按照“民先”的安排,亓象岑于1937年10月回到莱芜原籍。到家之后,一面设法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一面访问亲友及过去的同学,宣传共产党关于团结抗战,全民抗战的主张。由于他的家庭与这些人同属一样的阶层,他们之间原来就没有多大隔阂,对方可以没有顾忌地谈出自己的疑虑,也容易听得进他的解释。这一期间的走访、宣传,为以后的发动建立抗日武装和开展统战工作打下了基础。
1937年底,亓象岑同志按照省委、县委的部署,在鲁西镇及其附近村庄动员了一批青年,准备随时携枪参加抗战。1938年1月3日,按照省委、县委的通知,莱芜县首批参加武装起义的人员在莱芜南部莲花山区的田家林集合,6日到徂徕山东南光华寺与元旦在大寺起义的武装汇合。莱芜这次去的共有60余人枪,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三中队。其中近半数的人枪来自鲁西镇及其周围各村,包括亓象岑本人。稍后,这一带又陆续有一些青年参加了四支队。在四支队设立团的建制后,这个中队编为第一团的第一连。
刚拉起来的队伍,穿的是各人在家穿的便衣,许多战士没有枪,有枪的战士,子弹也不多。省委代书记林浩为此特地嘱亓象岑同志注意募集枪支弹药。他为此找了口镇的寨主和镇长,他们一次就捐献了400排(2000发)子弹。他的一个少年时候的同学,献出了一挺轻机枪。泰安东部的赵家石汶有个曾在北平读书的大学生,经亓象岑同志动员,也捐献了两支步枪,数百发子弹。1938年春末,他同鲁西镇的谦泰恒、同聚成、济盛恒、济盛昌几家大商号商议后,这几家商号出资为四支队做了600套单军衣,使部队及时换上了整齐的夏装。
1938年初,省委派孙启明、亓象岑等同志成立了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这是一个联络处性质的机构。他们以这个名义广泛开展了统战工作。经过反复交谈,广大正直的知识分子和进步的名流士绅更加拥护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1938年夏,在国民党反动分子秦启荣到莱芜大搞反共摩擦的时候,莱芜许多士绅名流应四支队之邀,出面调停,劝告秦部顾全大局,停止摩擦。连前清举人亓养斋老人也曾和范明枢老先生一起,参加劝谕秦启荣的活动。秦启荣等执迷不悟,坚持反共摩擦,使这些社会名流更加同情和靠近共产党。所以亓养斋后来曾当选担任泰山区参议会参议长。
1939年初,中共泰山特委决定划莱芜新泰边区一带成立直属县,任命亓象岑同志为行署主任,行署是政权性质的机构。他在这个岗位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积累了政府工作的经验,为当年秋季以后担任“泰(安)莱(芜)历(城)章(丘)淄(川)博(山)新(泰)七县联合办事处”(泰山专署的前身)及泰山专署秘书主任、秘书长,准备了条件。
一个地区,有了坚强的党组织作领导,有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支持捍卫,又有了抗日民主政权,就形成了一块或大或小的抗日根据地。到1939年秋,以莱芜山区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便具备了这些条件。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相持阶段,它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沂蒙区的一个重要外围堡垒;在反攻时期,它是山东抗日军民的重要前进阵地。在党的领导下,泰山区军民在八年抗战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许多抗日革命烈士在这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永远怀念这些烈士们。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创建、坚持这块根据地的斗争中做出过贡献的一切同志。
亓象岑同志就是发挥了特殊的条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成员中的一位。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象岑同志做过济南市委国军工作部的工作;全国解放以后在济南市和山东省长期担任财、粮等方面的负责工作,在这些岗位上,都积极负责,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3年离休以后,亓象岑同志健康状况一直不佳,但他不顾严重的糖尿病的折磨,积极参加党史研究工作。他经过多方调查、核对、回忆,自己执笔,就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创立时期的历史和莱芜党组织的历史写出了不少重要的资料。他还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对抗战期间党在泰山地区、在莱芜县执行政策、坚持斗争等方面的情况,反复回忆,提出了一些问题,供有关方面研究,以利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整理《泰山区肃托案件》的活动。1940年到1942年,泰山区发生了一批错案,误伤了一些同志,虽然当时上级党委制止了错案的发展,采取了平反、补救的措施,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当时的结论仍欠完善,平反也有遗漏。亓象岑同志为了澄清错案情况,从离休前就着手访问知情同志,搜集有关情况,并于离休后写成数万字的报告,开列出数十人的名单,呈交省委。由于他的这一努力,不但使有的当时未得平反的同志得到了昭雪,而且为研究那一段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的重要资料。
亓象岑同志谦虚谨慎的精神十分感人。甚至在回忆中他也屡屡进行自我批评。仅在他临终前一年写的一篇关于1938年春莱芜反顽斗争的回忆资料中,就有三处个人的检讨。一处是,在写到他的一位同学通过他捐献了一挺轻机枪的经过情况后,他写道:“我错误地提出把这挺机枪交给一团一连(即原莱芜拉起来的四支队三中队)使用。”再一处是:1938年初,他考虑到一位被单独派回地方活动的同志的人身安全问题,向团里为那位同志要了一支自卫枪。写到此事时,又写道:“我当时只考虑到这位同志的生命安全,没有考虑到部队的需要是错误的。”另一处是:四支队在莱芜水北镇驻扎时,一个拥护八路军的开明人士,为了结识四支队领导同志并且有所“领教”,征求他的意见,可否请领导同志共同吃顿饭?在叙述这件事的文字中,亓象岑同志竟附加了两次检讨:“我错误地未经请示就满口答应了。”“我事前未经请示就满口答应了。”“我事前未经请示是错误的。”……把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全力为人民服务看作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对自己的失误则念念不忘,事隔半个多世纪仍反复自责,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风格,这就是亓象岑同志的风格。
由于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期间,我们都在山东工作,而且大部分时间又是在鲁中区、泰山区工作,所以和泰山区以至莱芜县的老同志都比较熟识,与亓象岑同志也很熟识。现在,刘莱夫、赵笃生、黄仲华、刘子正等泰安、莱芜的许多老同志都已先后去世了,但是,他们的贡献,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人民不会忘记,党不会忘记。人们将继承、发扬这样的思想、风格,把我们的党建设得更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作者:高克亭 原山东省委书记;
张敬焘 原山东省副省长;
刘众前 原山东省副省长;
孟 英 中国——蒙古友好协会会长;
方 正 原山东省委党史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