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老父亲李成江写于2004年12月。
谨献给我的祖辈,泰安抗日四兄弟:李正华、李杰武、李连奎、李志明
抗日英烈李正华传略(1)
李成江
李正华原名李连秀,又名朱坚。1905年2月出生于今泰 安县马庄乡漕河村(时称漕河涯村)。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中秋节前后,李正华组织了一支五十多人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元旦,他率领抗日游击队员,在东向镇和李鹤年会合举行抗日起义。1938年1月13日,他亲自带领漕河抗日游击队,赴泰西地区参加山东西区抗敌自卫团,任五大队大队长。
1938年11月,自卫团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自卫团五大队编为六支队特务营,李正华任特务营营长。1939年3月,东进支队115师进驻泰西
李正华画像 地区,六支队特务营改编为115师教导营,李正华任教导营营长。李正华在东平夏谢战斗中受重伤,在养伤期间,请示县委,发展党员组建泰西县三区、八区区委和区武工队。
1939年10月,李正华伤愈后,重返抗日前线,任泰西县自卫队司令。1939年底,泰西县独立团整编为县独立营,李正华任独立营副营长。1940年底,独立营升级,重新组建泰西县独立营,李正华任独立营营长兼政委。1941年4月22日,在军分区开会返回部队途中,李正华遭敌人包围,突围时,在肥城县宋家庄布山脚下,不幸身中敌弹,壮烈牺牲。
一、少年时代,勤奋好学,见义勇为
泰山之阳,汶河之北,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古书曰:“汶阳之田”、“膏腴之地”。古代帝王登泰山而祭天地,现在人民抗日寇而保国家。在泰安市灵山烈士陵园,供奉着千百名抗日英雄,李正华就是其中的一名。
泰山南鹿的汶阳大地上,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溪漕河。在溪水的中游因河而得名的漕河涯村,这就是山东抗日民族英雄李正华的故乡。他于1905年2月降生在漕河涯村家中,他父母特别是他祖母爱如掌上明珠,左右不离,朝夕职守,按时喂奶,勤换尿布,不让她宝贝孙子受点滴委屈,看护得非常周到。满月后,祖母把孙子揣在怀里,一会亲亲嘴,一会摸摸小腿,老妇人说不清有多么高兴。李家三世单传,这个婴儿上边一连伤了两个孩子,老人家总是担惊害怕,于是认了河口村高玉岭的妻子给孙子作干妈妈。干妈赐名“高常”,意思是高姓带孩子常命百岁。从那接连立住了四个孩子,都认高玉岭的妻子做干妈妈,仍以高姓赐名,老二“高代”,老三“高送”,老四“高来”。兄弟四个长大成人,都在抗日和建国事业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李正华天生俊秀聪颖,一、两岁跟着祖母上街玩耍,奶奶教给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嘴张口就叫出来,十分叫人疼爱。邻里看见无不逗惹一番,问长问短,抱起来亲亲、举举。他七岁在本村进行启蒙教育,《百家姓》、《三字经》都能倒背如流,老师夸奖他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十三岁到北臭泉村郝秀才家读书。他学习成绩优秀,很有礼貌,老师喜爱他,同学们尊敬他。五年的时间,《四书》、《五经》全能背诵,还能背诵《唐诗》、《宋词》的精典名句和《左传》中的数十篇古文。有一次,郝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他的论文,边读边赞扬他的文章。有一位同学说:“郝老师,若再行乡试,正华同学能像老师秀才及第 ? ” 老师云:“秀才何止,胜过我也!”
1920年秋天,李正华在北坡看庄稼,忽然听到有打架的哭叫声,于是闻声赶去,只见三个孩子打另一个孩子,被打者鼻口出血。他见义勇为,扑上前去,救护伤者,愤怒地一手拽住一个打者,左右猛甩,甩出几米开外,吓得打人者倒吸一口凉气。他们见来者不善,便乖乖地遛了。被打者说:“多亏你的帮助,我真感激不尽!”两人互相通报了村庄和姓名,李正华知道被打者是王家官庄的张圣雷,然后护送他回家。张圣雷的父亲问明始末,感激万分,酒饭款待后,俩手拉着两个孩子,要求他们结拜仁兄弟,于是俩人焚香跪拜结为金兰之好。叙年庚同庚,正华小一个月为弟。
李正华的父亲李兴家,为人正直,一生辛苦劳作、勤俭持家。李兴家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出晚归,因操劳成疾,仅五十多岁,于1922年秋后病故。父亲去世后,李正华便辍学回家务农,承担起父亲耕田理家的重担。一个十八岁的学生,初出茅庐,对农活是比较生疏的,可是他肯向大爷、叔叔学习,边学边做,庄稼长得好,年年丰收,岁岁有余。李正华治家有道但非志愿,他是个孝子,尊父亲遗嘱,为讨祖母喜欢才干的。他抱“读书破万卷”的宏志,购、借了很多书报,反复阅读,他对《论语》、《史记》,特别是鲁迅小说、苏联文学和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进步书籍,更是爱不释手。书籍熏陶了他,使他染上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对历代帝王的花天酒地、穷苦人民的饥馑饿殍天壤之别的生活气愤不平,他常说:“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像苏联那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二、青年时代,愤世嫉俗,敢于斗争
李正华青年时代,勤奋好学,生活俭朴,性格耿直,待人处事富有正义感,敢于同反动势力和封建迷信抗争,在当地群众中颇有影响。
早年,每到夏季漕河里水势凶猛,危害乡民。老辈人怕大水淹没村庄,在漕河南岸修了个镇武庙。1927年春,村民在闲谈时说:“咱们村没被大水淹掉,就是靠镇武庙神保护住的。”李正华听了后,认为是封建迷信,压根不信镇武庙神的能耐。
一天晚上,他将本村的周茂泉、张永瑾、张绪峰等几个进步青年人召集到镇武庙前对他们讲:“泥胎神是人造的,先有人后有神,神是人的空想创造,不懂科学的人,把泥胎认为是神。六七年前,灌庄东南曾经坠落一架被打伤的飞机,咱们都亲眼看到两个驾驶员是人,能腾云驾雾,满天飞翔,该是神了吗?不,他们是人不是神!有人说:’咱们村没有被水淹掉,是靠镇武庙的神保佑住的’,这是封建迷信,我们住在这里几十代了,哪一次漕河发大水,修坝筑堤,不都是靠咱们兄弟爷们干的?泥巴神无济于事。”他挽了一下袖子,又大声说:“咱们要彻底破除封建迷信,首先就要掀掉泥巴神,若因为掀泥巴神惹出乱子,由我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他说完,踏上神台,一脚先踢倒两个小神,站在大神膝盖上,把大绳拴住神的脖颈,喊着:“一、二、三,拽!” “轰隆”一声,把神像拉倒在地。大家争先恐后,有搬神头的,有抬神身的,有扛神腿的,紧张地干了四、五个小时,把神像全扔进漕河里去了。神迹清除掉后,大殿也被打扫地干干净净。
第二天,全村大哗,村民认为李正华得罪了神灵,闯下了大祸,村子将会遭受灭顶之灾,不少人惊恐不安。可是到了第二年夏天,漕河涯村安然无恙,村民们安定了,从此,结束了敬奉镇武神的历史。第二年春天,漕河涯村小学开学了,神庙改成学校,大殿做了教室,孩子有地方上学了。当即有人编了个顺口溜:前人修,后人砸,泥巴当神胡扒扯;神滚蛋,人上学,培养人才最应当。
1927年,正华的弟弟连芳长了个疮,红肿高大,疼痛难忍,病情较重。祖母和母亲从王家大坡请来一个巫婆,烧香念咒给连芳治病。这时碰巧正华从外面回家,他看到巫婆装神弄鬼,当即脱下鞋子,揪住巫婆,披头揍了两鞋底,吓得巫婆又哭又叫,一溜烟地跑了。他轰走了巫婆,请来医生看病,曹大夫一看说:“疮熟了,马上治疗”。只见医生把手术刀向疮口正中轻轻地一划,白黄浓汁倾泻流下,接着双手捏住疮根猛挤,浓尽血出,洗净拭干,敷上药面,手术干净利落,霎时做好。正华把弟弟扶到床上,拭去额头沁出的汗珠,一会就安安静静地睡着了。从此漕河人相信医生,不再相信巫婆。
1928年春天,北伐军到达泰安,深受大军阀张宗昌残害的泰安人民热烈欢迎新军。李正华心情非常兴奋,满怀救国救民的激情,宣传成立农会,带领青年、儿童大唱革命歌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封建主义!”、“坚决抵制日货!”。他努力摆脱封建势力的羁绊,反对满清政府男子留长辫子的恶习。他和几位好朋友说:“城里有一个工人,干活的时候,他的辫子被机器缠住,带进机器里被轧死了。我看留辫子有害无益,再说,一个大老爷们,脊背上拖着一条长辫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实在不象话。平时还得梳辫子,干活又要盘辫子,真是麻烦死人,象这样的封建余孽首先就要铲除掉。你们说,我们要带头把辫子剪掉,好不好? ” 他的几个朋友齐声说:“好,我们现在就剪!”他们说完,李正华伸手拿出自己带来的剪刀,第一个带头剪掉辫子,他的几个朋友也都剪了辫子。在他的带头和影响下,于是漕河涯村剪辫子陆续风行,漕河涯村成了泰安县剪辫子的先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