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党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和中原新区人民的需要,组织了北方老区一大批干部南下。当时,我正在滨海中学学习,我和滨海中学的部分师生一起积极报名南下。 1948年2月,我们在李家崖上集合,离开了莒南,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南下途中,除在鲁西坐了200华里的汽车外,其余均是步行。到达洛阳不远的一个冢家村时,进行休整,在陈毅同志主持下,刘伯承同志给我们作了江汉形势的报告。一万多名干部坐在大梨树林里听报告,未动树上一个梨子。新区群众反映说:“这么好的队伍,过去从未见过。要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会摘净吃光的!”因此,新区人民十分拥护我们,我们无论走到那里,基层干部和群众,不仅积极主动地给我们筹粮筹草,还向我们报告敌情,给我们当向导。尤其过了黄河再往南走,路经京汉铁路沿线的驻马店、信阳、桐柏山地区,湖北的襄沙公路沿线的荆、钟、宜等重要城镇,这些地方都是敌军重兵把守,但在群众的掩护支持下,未遭到敌人袭击,比较顺利地到达中原军区和被分配的工作地点。
到达新区后,我先到襄西地委办的《襄西报》当记者。当时宋希濂兵团驻扎宜昌,襄西地区完全是游击区,情况险恶,局势不稳。《襄西报》从创刊到宜昌进军终刊,历时8个多月,光石印报就出了20多期。当时报社条件差,常常随着地委的转移而转移,记者们经常深入在区乡工作,一边发动群众开展工作,一边采访,还常常随我军采访,在前线冒着炮火硝烟,把胜利的消息及时报告给党和人民。 1949年7月14、15两天,我大军包围了入川的门户——宜昌城,盘踞在宜昌的国民党宋希濂兵团,在我军多次进攻和炮火威迫下,于16日夜渡江往四川逃窜,宜昌宣告解放。我随军半夜进了城。进城后,工作更紧张了,《襄西报》的原班人马昼夜筹备出版《宜昌日报》。《宜昌日报》1950年5月停刊,6月我调《湖北日报》社工作,一直到现在。
作者简介:张承堂,莒南县柳沟柿树园村人。1939年入伍。1948年南下,离休前担任湖北日报办公室主任,印刷厂党委书记,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