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受胞兄影响 全家抗战
“我父亲、嫂子、姐姐和嫂子的两个妹妹都参加了抗日工作。”魏克用这样的开篇讲述起了一家抗战的故事,“但这些都是源于胞兄魏麟甫的影响。”
1937年7月初,济南发生了地震,紧接着“七七事变”发生。7月17日,济南连降大雨,黄河决口,黄台山魏家庄被淹,魏克家房屋全部倒塌,一家七口人只好在黄台山上搭窝棚住。
同年11月,魏母带着魏克,其姐姐、妹妹和侄女流亡到肥城安临站。12月24日,魏克独自一人骑车返回魏家庄为父亲送棉衣,沿途亲身经历了有些抗战军队撤退的场景。12月28日,魏克在魏家庄又亲历了日军烧杀淫掠的场景,这让他更加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
1937年11月,魏麟甫同葛阳斋、辛俊卿、张绍三、孙诗轩等共产党员组织游击队,躲藏在济南五虎门、老聪台等地的山中学习射击。1938年1月24日,在山东肥城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自卫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选择了攻打肥城和夜摸界首车站,首战告捷,并且缴获三支日本三八大盖枪,从而在泰西名声大振。很快发展到17个大队,2700多人,在边家院整训。
据魏克回忆,当时,胞兄魏麟甫不仅在自卫团工作,同时还兼任着从延安到华中的交通线安临站的站长。1939年5月1日,魏克跟着魏麟甫到自卫团去玩,看到一些青年男女唱《大刀进行曲》《五月的鲜花》等革命歌曲,他非常喜欢。
魏克跟着胞兄魏麟甫到自卫团部见到共产党员张北华时,魏麟甫介绍说:“这是我弟弟魏兆珽,跟我来看看。”张北华说:“看什么,在这里干吧,这里正在开办青年训练班。”魏克没有考虑就答应了,随后被送到了青年训练班。不久后,受魏麟甫的影响,魏克的父亲、嫂子、姐姐、嫂子的两个妹妹都参加了抗日工作。
对话
记者: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你们全家抗战,只是因为胞兄的影响吗?
魏克:到后来,我们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胞兄是全家第一个走上战场的,受他的影响是必然的。但也有环境的原因,当时的环境,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每个人内心都是澎湃的。
记者:泰西八年抗战,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
魏克:那八年,是最艰难的岁月,也是最激烈的八年,基本上身边的每个人都同仇敌忾。记忆最深刻的当然是侵略者干的那些惨绝人寰的事情。现在,我也会经常在梦中想起来。(说到这里,老人擦了擦眼角。)
记忆最深处·南留庄突围战
兵分两路胜利突围 夜行130里会合大部队
1941年4月16日,从各地来的情报显示,东平、东阿、平阴城的敌人都向平阿山区合围过来了,魏克所在的东平独立营同敌人战斗了一天,杀伤敌人30多人,然后胜利突围了。但敌人随即又在平阿山区开始了“清剿”,对山沟和村庄挨个进行反复搜查,对抗日的群众实行蹂躏和残酷镇压。
到5月中旬,当时泰西军分区仅有的平阿、大峰和泰肥山区根据地,都先后经历了日军的合围和“清剿”。据当时部队下发的数据来看,仅在泰西地区,就有日军据点78个,1410余人。
1941年7月初,泰西军分区决定:东平独立营改编为东平县大队,编成一个充实的连队,加上三个区队,共计150名战斗员,任命魏克担任大队指导员。整编之后,东平县大队于7月27日晚上冒着大雨出发,经过肥城的一、二、三区和泰安的十区后于8月1日返回到汶上北部和东平东部平原。当地的群众听说部队回来了,欢喜异常,奔走相告。
9月11日,魏克得到情报,夏谢据点的30多个日军,押运十几辆车的盐和火柴到东平县去,正在大井吃饭,因离其驻地不远,魏克部决定消灭这股敌人,随即便带领队伍跑步赶往。但在离敌人很近的地方,却被哨兵发现,随后一场激战展开,魏克所在部队告捷,缴获手枪一支、战马一匹、自行车十余辆和全部盐和火柴。
由于部队在东汶平原已经活动了50多天,敌人已有所准备,为了减少日军扫荡和合围造成的损失,9月18日晚,部队转移到了汶上城北的南留庄。南留庄是汶上东北五区的大庄,村周围有坚固高大的围墙,很难被敌人发现。但万万没想到是,敌人利用公路的有利条件,很快集结了汶上、东平、宁阳、泰安、肥城五县共1000多人,于9月18日拂晓分五路包围了南北城子,并沿着行军留下的脚印,掉头向汶河以南摸来,并用四五十个日本骑兵逐村搜索。
9月20日刚吃完早饭,日军骑兵从北留庄直奔北门冲来,时任大队长的刘勇率领一排战士等敌人接近北门时,便集中排子枪一齐向敌人猛烈开火,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四散奔逃。但此时从泰安来的300多敌人也从北留庄增援上来了。魏克则率领部队从西门出来先向南转移,刚走出二里路,从汶上来的400多敌人由军屯山蜂拥而来,部队即折转向西撤退,这时又从西边树林里钻出一股敌人,部队随即又转向北突围,却又遭遇了从南北淘城出来的500多敌人拦截,从宁阳出来的敌人也逐步逼近。随后,部队被敌人四面包围,在敌人四面交叉的火力射击下,部队边打边撤,处境十分危险。
正在此时,刘勇趁敌人骑兵被打散的时候向北突围成功及时赶来,和魏克内外配合,经过一个上午的激烈冲杀,部队终于夺取了北面的云尾村,然后从巢湖村涉水渡过了汶河,又回到北城子。胜利突围后,部队集结起80多人,分编成两个排,长途行军,经过肥城西南平原,从演马庄敌人据点的西边,穿过敌人的据点和公路重重封锁,一夜走了130里路,安全到达了大峰山,在房头休息一天,就西渡黄河,与泰西军分区司令部会合。
记者手记
终生无悔的荣耀!
95岁的老人,说起在泰西敌后的故事,至今很多场景记忆犹新,说到动情之处,不免落泪。采访末尾,当记者问道,如果重新选择一次,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时,老人略显激动地说道:“不做亡国奴,这样的选择,终生无悔!”记者时常在想,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条件艰苦的年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义无反顾。对魏克的采访结束后,突然有了答案,家国情怀,终生无悔!(成都日报记者 赵荣昌)
人物名片 魏克,原名魏兆珽。男,汉族,1920年11月生于山东济南。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沿津浦铁路直逼济南。当年济南遭遇黄河决口,受地下党胞兄魏麟甫的影响和引导,他于1938年5月参加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曾任宣传员、青年干事、指导员、特派员、保卫科副科长、联络科长、宣传科长、成都军区陆军学校副政委,1983年离休。八年抗日战争中,在敌后坚持和泰(山)西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离休后,充分利用50多年日记的内容发表了《留在雪域高原的脚印》《方寸西藏——集邮珍品选》和数十篇回忆录,且著有《情凝雪域》一书。先后受到过中央军委、成都军区等多次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