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诞辰65周年前夕,一个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老人默默地倒下了。他就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黎玉同志。
黎玉同志是1926年入党的老党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山西、北平、唐山、天津、石家庄、直南等地担任党的领导工作。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都在山东度过,与山东人民患难与共,浴血奋战,为山东党的发展和政权、军队的建设付出了巨大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深受山东人民的爱戴。我们这些当年曾和黎玉一起战斗过在他领导下的同志,惊闻他逝世的噩耗,无不悲痛万分,与他一起走过的战斗历程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山东是我党建党较早的省区之一。从1921年初,王尽美就组织了劳动周刊社,在进行提高劳动者地位宣传的基础上,在济南建立了共产主义组织。同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作为济南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便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建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济南小组,从此,山东的党组织在斗争的风浪中不断前进。同时,也屡遭破坏。特别是1932年7月,由于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山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并与中央失去联系。自此,山东各地的党员如同儿女失去母亲一样,在腥风血雨中孤身奋战,怀着满腔热情四处找党,直到1935年冬天,赵健民同志在濮县徐庄找到了河北省委代表黎玉同志,并通过他,向中共北方局汇报了山东党组织的情况,才使失散多年的“孤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1936年4月,黎玉同志遵照中共北方局的指示和原山东党组织的负责人赵健民、林浩等同志一起,着手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于1936年5月,建立了中共山东省委,黎玉任书记,赵健民、林浩为委员。不久,又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与分散在山东各地的500多名党员取得联系,经过认真审查,有些失去关系的同志恢复了组织关系,并以他们为骨干力量,以他们活动的地方为基点,积极而又稳步地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全省党员就达2000多名,各地党组织也迅速恢复和重建起来。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出席苏区工作会议和白区代表会议的黎玉同志从延安回到山东,于7月中旬在济南召开了省委会议,传达了苏区工作会议和白区代表会议精神,研究了山东抗战问题,尔后,又根据党的洛川会议精神和中共北方局发出的“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认真贯彻了我党全面抗战路线,作出了在全省各地分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的决定,制定了建立抗日游击队的十项措施。同时,还将出狱的共产党员和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以及“民先”骨干迅速派往全省各地,加强领导,发动群众,为武装起义作好充分准备。
为了掌握历史时机,确保武装起义的胜利,黎玉同志于1O月27日在泰安文庙主持召开了省委会议,在研究武装起义的时间时,黎玉同志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山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要在国民党部队开始撤退或已溃散,而日本侵略军尚未到达或已到达但立足未稳之际发动起义的正确决策。12月24日,山东省委机关转移到泰安县篦子店,召开了紧急会议,就韩复榘率10万大军不战而逃,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逼近泰安的现状,认真进行了研究,确定在泰安城沦陷之际发动起义,并作了周密部署。12月31日,日军侵占泰安城。1938年1月1日清晨,晴空万里,阳光灿烂。黎玉、林浩、赵杰等同志率领160多名共产党员、抗日群众在泰安附近的徂徕山大寺宣布起义,山东省委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正式成立,定名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任政委,赵杰任副司令员。在黎玉等同志的亲自领导下,四支队连战皆捷。在寺岭、四槐树伏击,歼敌40余人,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使当时处于沦陷之中的人民群众欢欣鼓舞,增强了抗日信心,因而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称赞,不到一个月时间,四支队就发展到400多人。
黎玉同志在领导徂徕山起义的同时,还领导部署了鲁北、胶东、鲁中、鲁东、湖西、鲁南、鲁西北等地的抗日武装起义。这些起义与徂徕山起义紧密配合,遥相呼应,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抗日高潮。到1938年6、7月间,山东的起义武装已发展到2万多人,开创了在没有主力部队支援下,独立自主建立武装部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先例,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压力下,经过我党的督促和推动,蒋介石承认了我党的合法地位,从此,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黎玉同志坚定地执行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最广泛地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日。在鲁西北地区,早在徂徕山起义之前,黎玉同志就派人和国民党山东省第六行政区专员范筑先商谈共同抗战问题。1938年8月,黎玉同志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后,和张经武同志一起,率领近200名干部来山东。10月,到达聊城地区,会晤范筑先,黎玉同志转交了毛泽东给范筑先的亲笔信,信中对范筑先与我党全力合作,坚持敌后抗战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范筑先深受鼓舞。这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鲁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发展,而且更加坚定了范筑先与敌军血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11月15日,范筑先坚守聊城,同我党党员张郁光、姚弟鸿等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壮丽凯歌。
在开展统战工作中,黎玉同志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统战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938年4月,四支队攻克莱芜城后,开赴博山。顽固派秦启荣竟借此机会,无理扣押了我莱芜留守处的工作人员;8月,偷袭了我邹县游击队,杀害邹县县委书记彭建华;翌年2月,又指使王尚志部,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对顽固派的倒行逆施,黎玉等山东分局负责同志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通电全国,充分揭露秦启荣坚持反共,破坏抗战罪行的同时,调动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反击秦启荣的疯狂进攻,将王尚志部彻底击溃,并救出我方部分被俘人员。由于黎玉等同志正确执行了党的政策,才在山东各地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并把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吸收到抗日队伍中来,其中有知名人士李澄之、杨希文,教育家范明枢、彭畏三,作家白刃,画家王绍洛,木刻家那逖,经济学家薛暮桥等。他们精忠报国,勤奋工作,促进了山东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为山东根据地的政权、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发展武装建设抗日根据地工作中,急需一批具有较高军事素质的指挥人员和政治工作人员。为此,黎玉同志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了山东抗日武装起义的情况,提出了请中央派干部到山东的要求。毛泽东同志听后非常赞赏,在延安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表扬了山东工作,亲自把黎玉介绍给与会人员。尔后,又作出了派遣干部到山东的决定。随着大批军政干部入鲁,山东武装部队开始了正规化建设。
1938年12月,黎玉、张经武等同志根据党中央指示,将山东抗日武装统一整编,组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的诞生,标志着山东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成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从1939年3月到1940年9月,黎玉协助徐向前等同志,对山纵及所属部队进行了4次整军,不仅加强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而且促进了部队的迅速发展。山东纵队由2万4千多人发展到5万多人,编为4个旅,3个支队和两个特务团。同时,还为新四军补充了5000多人,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补充了1万多人。山东纵队经过整军后,改为山东军区,黎玉担任政治委员.
1943年3月,遵照中央指示,山东军区与一一五师合并,组成了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肖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鲁南、鲁中、清河、冀鲁边、滨海、胶东6个军区,共13个主力团,从而使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战略方针和军事建设上达到了完全的统一。一一五师入鲁,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他们领导下,山东地方部队与八路军主力一一五师积极配合,并肩战斗,共作战4500余次,歼灭日伪军9万余人,对开辟、巩固、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加强、巩固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抗日武装的同时,黎玉等同志十分注意发动民众建立群众团体和抗日民主政权。在我党的倡导和组织下,山东从省到县都相继建立了各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和妇教会等各类群众团体,并在一些县和地区,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召开各界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在沂临边的青驼寺隆重开幕,选举产生了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省战工会),黎玉同志当选为主任委员。9月,在黎玉同志主持下,山东省战工会制定了《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提出坚持抗战,实施民主,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加强财政经济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广泛武装民兵,实施妇女解放的工作方针。山东省一级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山东省政权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山东各地抗日民主政权更加蓬勃发展起来。到1940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辖区有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清河、湖西、鲁西、冀鲁边和苏皖地区,各地区都先后建立了行署、专署,各县也都相继建立了参议会和民主政府。人口约1200万,面积约3万6千平方公里。
1942年3月,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来山东检查工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山东在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以及改善雇工待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了亲切的教导和严肃的批评。为加强群众工作,成立了山东分局群委会,黎玉任书记,并率先深入到鲁中地区,在沂南县横河村进行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试点。通过实践,总结出“二五”减租经验,推广到各地,使群众性的“双减”运动在全省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据统计,各地区开展“双减”的村庄达到50%到80%,有的地区达到90%。“双减”运动的深入开展,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特别是贫苦农民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
解放战争初期,担任华东局领导工作的黎玉同志协助陈毅同志,指挥了著名的津浦前线阻击战,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取得了歼敌6万余人的胜利。尔后,他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主持制定了在华东地区开展土改运动的“九一”指示,具体阐述了《五四指示》的内容,体现了中央实行土地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推动了土改运动广泛深入地发展。然而,主持华东局工作的饶漱石,为了否定土改运动的成就,抹杀山东人民的历史功绩,竟不顾事实,硬将“九一”指示说成是“富农路线”,给黎玉等同志扣上了一系列“帽子”。当时,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刚刚拉开,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的口号下,山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全力以赴支援战争。黎玉同志面对不公正的批判,从大局出发,为战争着想,以蒙受不白之冤的代价,保证了党的团结和革命事业的发展。解放后,在上海市、国家农业机械部工作期间,及十年动乱中,黎玉同志又为此屡遭磨难。但他始终没有失去信心,坚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坚信自己毕生所追求的事业是光明的。直到1986年3月,在党中央的关怀下,黎玉等同志的所谓“富农路线”错误,终于得到了平反,他所蒙受的冤屈终于得到了公正的评判。
粉碎“四人帮”以后,黎玉同志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党史工作上。1982年12月,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根据陈云同志“立准、立好”党史资料的指示,作出了向老同志抢救“活资料”的决定,各地党史工作者纷纷赴京征集党史资料,黎玉家中更是络绎不绝。他不顾年老体弱,热情接待,认真提供、核实资料。1982年春天,黎玉同志患急性心肌供血不足住院,但他念念不忘党史工作,一边养病,一边断断续续地写出了近万字的《山东党组织的恢复与建立》的回忆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以来,黎玉同志先后撰写了16篇近24万字的回忆文章,为整理编写党史提供了大批宝贵资料。
为了立准立好党史资料,黎玉同志还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几次回到自己长期工作战斗过的地方,进行调查。1983年5月,他重返徂徕山起义旧地,凭吊烈士,看望战友,并召集部分老同志开座谈会,共同回忆、补充徂徕山起义的史料。随后,他又深入到沂蒙山区,在核实党史资料的同时,详细询问了临沂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走访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家庭,看望了部分老游击队员。当听说莒县遭受雹灾时,他像当年老八路那样,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步入农田,视察受灾情况。
多年来,黎玉同志不顾年迈多病,先后参加了北京、山东、华东、华北、冀鲁豫等党史座谈会。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肃认真地对待史料,既不夸大自己的功绩,也不隐瞒自己的失误。一次座谈会上,有位同志谈到青岛的工人罢工斗争是黎玉领导和省委发动的时候,黎玉同志明确指出,那次罢工,是工人群众自发或者青岛党员发动的,与省委与我没有联系。这充分说明了黎玉同志实事求是的高尚品质。几十年来,黎玉同志就是凭着这样一种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顽强的革命精神,走完了生命的旅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在病魔快要夺去他生命的垂危中,知道了中央给他平反的通知,他表示感谢党了此一案。黎玉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对共产主义事业执著追求的坚定信念和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一切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黎玉同志,安息吧!(ocr校对:黄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