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我们敬爱的父亲郭金林将军(文/儿女们)

塘里 发表于2017-12-02 16:54:26

百 年 祭 (青春篇)1913年 - 1937年

少小从戎  投身革命

江西省庐陵(今吉安)县大冲乡塘里村是井岗山地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们的父亲就出生在这块贫瘠而神奇的红土地上。父亲幼年丧母,他是独子,由爷爷和叔叔两房带大。那时家里非常贫困,吃了上顿没下顿,更没钱上学,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来一位私塾先生,在冬天农闲时给村里的孩子们在祠堂上课,聪慧的父亲只学了两个冬天,就能看书识字了,这对他以后的思想影响非常之大。

当红色风暴席卷整个湘鄂赣闽时,她不仅给沉睡了数千年的落后的农村和最低层的中国百姓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也是当时中国有抱负的青年热衷和向往的地方,当中共中央机关从危机四伏的大城市转移到此后,这里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摇篮——苏区圣地,“十万工农下吉安”,在革命大潮的影响下,16岁的父亲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打土豪分田地,追随毛委员,立志当红军。

浴血奋战   突破重围

蒋介石代表着黑暗,他是不愿见到、也不容许存在光明的,他要扑灭光明。于是,1930年10月到1934年10月,蒋介石纠集数十万至一百万的国民党军队,分五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三个地区)。父亲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斗争,英勇战斗,数次负伤,尤其是在1932年7月的南雄水口战役中,父亲当时任红一军团排长,他带领战士英勇冲击,突然一发炮弹击中了他,他顿时倒在血泊中,清醒后发现左脸颊被子弹打穿,右肩被子弹打了一个洞,腹部中弹,右上肢多处被散弹击中,血流如注,但他不顾一切,忍着剧痛坚持战斗结束,这次负伤造成父亲终身残疾,他右肢神经损伤,多数弹片一直在他体内无法取出,残酷的战争使父亲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1933年4月,父亲被调入红军军委卫生部任上士,当时正是国民党对我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开始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实行“步步为营、节节推进、碉堡公路、连绵不断、经济封锁、滴水不漏”的政策,根据地的物资和部队的给养都特别困难,中央卫生部的医生、药品、医疗器材也极度匮乏。特别是国民党军队在围剿中大肆烧杀,将许多尸体故意抛置或埋葬在老百姓住宅里,造成瘟疫、传染病非常厉害,苏区各地因瘟疫、赤痢、疟疾等传染病的蔓延泛滥,严重影响红军战斗力发挥和群众工作的开展。当时苏区报纸《红色中华》报道:“富田一带,传染病非常厉害,甚至一天死六十人左右,这种恐怖的传染瘟疫非常危险。”医治瘟疫和传染病,提高红军战斗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强苏区卫生防疫工作,成为苏维埃政府的当务之急。

在中央卫生部的领导下,父亲和其他同志一起,认真贯彻和执行苏维埃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防疫法规和决议案,积极配合苏区各地建立起免费医院和公共看病所、向红军官兵和老百姓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建立疫病防控机制和加强卫生管理工作、积极医治伤病员和改善医疗条件。父亲是负责供给采购的,凡是领导要求他采购的物资,他都千方百计想尽办法采购到。当时,他看到医院里的病号伤员因为缺医少药饱受伤痛折磨甚至残废死亡,心中难受万分,他和战友们,通过根据地可靠商人,到敌占区采购纸张、布匹、白糖、食盐等生活用品。而医疗器械、医药纱布等军需物品,却是父亲和战友们化装成商人,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和关卡,到一些大城市购买的。父亲最自豪的是,他和战友们依靠红军中的医务工作者、当地土医生及一些草药偏方,就地取材,生产出医用酒精、棉花、绷带、麻药,一般外科器材和部分抗菌素、西药,还创新的将一些中药研制成粉剂或片剂,极大的缓解了根据地的医药困难,成立了红军第一个卫生器材厂,为根据地的卫生防疫运动开展、医院医疗条件改善、伤病员健康的恢复,起到了巨大作用,红军战斗力大为加强,形成了军民同心协力反“围剿”的铜墙铁壁。

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苏区肃反运动扩大化,气氛恐怖、人人自危,毛委员也受到排挤。中央红军几次错失战机,战场形势逆转,红军接连失利和大量伤亡,苏区根据地逐步缩小,1934年10月红军在毛委员“暂时忍耐”、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思想指导下,被迫突破重围,开始北上二万五千里长征。

艰苦卓绝  万里长征

随着主力红军的脚步,父亲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大渡河边留有他战斗的身影,铁索桥畔留有他不屈的步伐,雪山草地留有他坚韧的脚印,赤水河边留有他执着的笑容, 敌人的围追堵截,艰苦岁月的磨难,都不能磨灭父亲的革命热情,却让父亲更加坚定了对党的赤诚之心!

父亲曾经对我们说过:“红军长征那是何等的艰难!天上有飞机,地上有追兵,环境恶劣不用说,忍饥挨饿难以想象,但是红军上下一条心,记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林伯渠同志,他是当时红军的总供给部长,长征途中,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小马灯,四处奔忙,为红军筹集粮食。红军到了吴起镇,年老体弱的他终于病倒了。我很难过和着急,乘着部队休息时,翻越一座大山,好不容易找到一户老乡买了一点面,赶回来做了一碗面给林老吃,当他知道这是专为他做的面,就推开碗,委婉地对我说:以后再不要为我这样了,同志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红军就是这样官兵一致、同仇敌忾,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延安。父亲还深情地对我们说过:“中央红军从苏区开始长征时是八万六千人,到达陕北延安时只剩下七千余人。记得当时红军全体人员在延安集中听毛主席讲话,站在最后一排的人都能清楚的听到主席的声音,我们吉安大冲乡当时人口不足一万人,而有名有姓为革命牺牲的红军烈士就有近两千人。

七十九年前,我们的父辈们就是这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百 年 祭 (成长篇)1937年 – 1949年

战争,不仅是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的竞赛,而且是经济实力和物资技术的较量。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兵无粮自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衣与食,是一切军队训练和作战的基本保证。前方后方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为了加强军需供给工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父亲被调到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审计委员会任审计员。从此,父亲开始致力于我军的军需后勤保障工作,逐渐锻炼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后勤供给工作者,出色的指挥员!一位战争意义上真正的“无名英雄”! 

当时,陕北根据地初建,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队经济政策观念薄弱,缺乏对财政统一管理的认识,普遍没有建立预算决算制度,乱收乱用现象严重,造成有限的财力物力使用分散甚至浪费,也使个别政府干部和红军干部出现贪污腐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毛泽东主席专门指出:“应该使一切苏维埃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父亲在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临时政府颁发的《审计条列》,和其他审计员一起下到政府各部门、红军各部队,围绕他们的财政情况、预决算项目、财会制度、反贪污浪费斗争情况等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审计工作。记得父亲说过: 当时我们都是两三个人去一个地方,有的单位对我们的工作比较支持,敞开门户让我们审查,相互配合工作就完成的好。而有的单位对什么是审计根本不理解,以为是找他们麻烦,大吵大闹赶我们走。有一次父亲到一个印刷厂,那个厂长就给我们冷板凳坐,躲了起来。其他人也不理睬我们,甚至中午饭也无人管。一直到傍晚厂长才露面,见面就叫苦,父亲等人和厂长、技术工人一起,仔细的结合当时农村条件及印刷中可改进的工艺等等,重新做了预算,结果预算成本大大降低,把厂长乐坏了,送父亲他们每人一本笔记本,那年月,这可真是稀罕物啊。

父亲曾经回忆在林伯渠身边工作,他说:“我在林老身边工作,林老看我识字少,就教我学文化。由于我江西方言重,总是发音不准,林老就不厌其烦的从口型发音上一遍一遍地教我。他还经常为我们批改作业,要求我们每天练习毛笔字,手把手教我打算盘、用计算尺。这对我日后搞好后勤财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他在政治思想上教育帮助我更大,林老一次问我:你为什么出来革命?我回答:要过好日子嗼!林老说:共产党干革命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翻身,是要广大劳苦大众的翻身、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为共产主义的最后胜利,为之要牺牲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我回答林老:我不怕牺牲,只要穷人能过上好日子,我牺牲也值。林老听后很高兴。对站在一旁的红军财政部国库局长符确坚说:述之(父亲的原用名)同志工作不错,进步很快。但他对红军肃反运动扩大化心存疑虑,还不是党员,你要多帮助他啊!就这样,我经符确坚介绍和帮助,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八路军  到新四军

1937年6月,父亲随彭雪枫、张震、岳夏等八位同志从延安化妆成商人到山西西安、太原工作,后正式挂牌为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任务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推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联络友军,采购与转运军需物资,接待中共过往人员,输送爱国人士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掩护中共地方组织的活动,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等等,许许多多爱国青年、白求恩、柯棣华、史沐特莱等国际友人、都经“西办”到达延安。同时“西办”也为延安组织到大量的战争物资。在如此繁重复杂的工作环境下,父亲的工作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周恩来、朱德、林伯渠、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吴玉章等领导人多次到办事处指导工作,这使父亲耳濡目染深受教育,尢其父亲在林伯渠、刘少奇身旁工作,受到他们直接的教育和帮助,汲取了他们许多优秀品质,父亲从思想政治上一步步成熟起来。

朱德还亲笔题字送给父亲的书——他鼓励父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竹沟事变”后,由于形势严峻,父亲等同志被调到新四军工作。

艰难困苦  保障供给

1939年到1944年父亲调到新四军工作这一时期,是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处于敌、伪、顽的包围之中,环境十分恶劣,后勤供给工作异常艰巨,父亲精心组织领导,周密计划安排,想法设法克服困难,建立健全供应机构,培养训练业务干部,开办各类小型军需工厂,他聘请技术人员,缴获或通过敌占区商人购买机器组建各类工厂,如弹药厂、被服厂、修械厂、皮革厂、日用品厂等等。现南京人熟悉的3503厂、3521厂就是父亲和其他战友当时一手组建的。父亲还通过组织部队和地方减租减息,统筹公粮,建立税收,扩大财源,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根据地采购到大批急需的各种物质,解决了部队经费的正常供应,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显著成绩。特别是1944年四师主力越过津浦路西进,父亲也随师出征,连续作战,两个月内将8个县的供给科组建起来,为战斗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父亲的才干和能力深得上级首长的信任和赏识,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点名要父亲做他的供给部长。

1949年父亲任第三野战军供给部政委,参加了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在大部队连续作战、交通受阻、运输线长和没有固定的供给线、补给站时,父亲不怕牺牲,身先士卒领导和组织部队采取分线、分点、分前、分后的方法补给,分散隐蔽、就地坚持、迅速转移,摸索了大兵团运动战中后勤供应的方法和经验,保证了部队的后勤保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历程  缔结伴侣

母亲张玉珍1922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县乡下,家庭贫穷,父亲去世后随母亲逃荒到安灰省亳县城里亲戚处,靠哥哥行医,母亲和嫂子给人帮佣勉强读书,初中缀学,于1938年10月在安灰省亳县参加新四军,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先锋队,194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母亲张玉珍是在抗战最严酷的阶段参加革命的,她在新四军二支队任宣传员,宣传抗日救国,激发民众,鼓舞士气。在扩军运动中一次就动员了六名群众参加新四军,她因此多次受到嘉奖。1939年她任新四军六支队学员,同年七月任六支队卫生队卫生员.调计员,1940年任新四军师部卫生所司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与我们的父亲相识、相爱,结为伉俪。很快他们有了第一个女儿,由于战争环境所迫,他们只能把刚生下的大女儿交给根据地区百姓寄养,但是一岁半时不幸夭折了,父亲母亲很难过,他们忍着悲痛继续战斗在抗日前线。1944年当二女儿出生后,也就是现在家中的长女郭宁,母亲为了革命事业,又把她寄养在百姓家中,在她又病又饿奄奄一息时,父亲正好路过,看后心痛不已,把她抱回来,晚上睡在父亲脚头,白天驮在马背摇篮里,喝百家奶,吃百家饭,在警卫战士的手中一天天成长起来。母亲在1946年9月中生下儿子郭廉,未满月就随大部队转移,趟过齐胸深的河水,硬是拖着病体跋山涉水。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她与父亲分分合合,聚少离多,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从1945年8月到1949年,父亲和母亲各自在不同的战场为新中国的解放而奋斗。苏中七战七捷、涟水战役、鲁南战役、进冀鲁豫、转战中原、解放济南、攻打孟良崮、决战淮海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建国以后,母亲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地方,满腔热情的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她长期在卫生战线工作,是南京市第一任输血站主任。她处处以身作则,事事模范带头,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长期的艰苦岁月使母亲身患多种疾病,但她始终坚持工作,直到病倒。母亲于1982年9月24日因病救治无效去世,终年60岁。母亲的一生是善良、淳朴、勤劳、革命的一生,她深爱着我们父亲,她疼爱着我们子女,她无微不至的全力支持和照顾着父亲,她无时不刻的牵挂着我们的衣食起居、饥渴寒暖,她勤奋工作、勤俭持家,她严格要求,慈爱有加。

母亲——我们生命的源泉,您的音容笑貌永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百年祭 (敬业篇)1949年-1990年

艰苦创业  后勤保障  

从1949年到1971年,父亲在后勤岗位工作。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百废待兴、艰苦创业的时期,父亲认真贯彻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依靠后勤广大指战员,保持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顾全大局,服从整体;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开办学校,培训干部,培养人才,专研技能;扩建和新建军需各类工厂,加强国防军工企业;团结和发挥知识分子的能动性,搞好科研项目和部队医院管理;严格财务审计制度,开源节流,经费和物资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受到军委首长和总后领导的赞赏,总后领导几次协商调动,当时的南京军区肖望东政委不同意,把父亲由部长该做政委让上面不好调动。

党的领导 政治工作

从1971年到1979年11月父亲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父亲在关心和指导军队建设、干部教育、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干部政策,在注重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按照“抓好双拥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进军地共建的群工工作。父亲秉承血浓于水的双拥情怀,创新思路,融合推进,大力提升全民国防教育的整体水平,使政权意识、政治意识、国防意识和拥军意识深入到地方政府各个层面,双拥氛围很浓,影响效果很广。

父亲从1972年当选为政治部直属机关书记后,更是处处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地关注政治部各单位、干部、职工、家属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大力狠抓全区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外国友军的接待和三团两队等等工作。为此,父亲经常出差在外。他与老家人民始终保持着联系,心系家乡,爱民亲民。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父亲于1979年任南京军区顾问(大区副职),他始终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低调为人。直到他1983年退休。退休以后,他坚持学习,回忆往事,整理笔记,多方联系,在他的积极倡议下,到武汉、西安两地,会同战友谢胜坤、白辛夫、张建槐及其他战友,写出了数十万字的“新四军第四师供给工作概述”,他们集体会审,几次修改,广泛征求老同志意见,得到了张爱萍、韦国清、张震、萧望东等首长的支持,兰州军区原司令员赵先顺中将、原政委李宣化中将、21集团军原军长裴怀亮少将、原政委李宝祥少将都鼎力相助,在21集团军党史办给予审校编印。父亲他们把这一段历史写出来,供党史、军史研究部门和后来的同事们做参考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原军委副主席张震给此书写了序言,他说: 

“我作为原新四军第四师的参谋长,读了此文之后,情不自禁地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浴血奋战、艰苦斗争的抗日战争岁月;同时又为谢胜坤、郭金林、白辛夫等同志的老骥伏枥、孜孜不懈的精神所感动。愿他们的回忆录能对我军的后勤工作者继承和发扬我军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等光荣传统,从而对加强我军的后勤工作建设有所諀益。张 震 一九八九年元月

骇然仙逝  英名永存

1990年父亲按惯例住院常规体检,不料入院十多天突然腹泻、不思饮食,病情逐日恶化,经过会诊,确认是“急性肠梗阻”,即进手术室,但是终因肾衰与世长辞!时间定格在:1990年12月30日10时55分,父亲终年77岁。我们万分悲痛!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等都报道了父亲逝世的消息,并且给予父亲很高的评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防部、解放军三总部、中央军委纪委、南京军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南京市以及父亲的家乡吉安地委、地区行署、吉安县等党政军领导机关送了花圈。父亲的亲密战友和远道来的亲友怀着沉痛的心情向父亲的遗体告别,父亲他的骇然仙逝,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悲痛和思念……

父亲的精神长在,英名永存!2011年8月15日星期一的现代快报在A30版以一整版的篇幅再次报道了父亲的事迹“一辈子跟钱打交道的廉洁老后勤部长”,父亲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南京功德园,这里是缅怀英烈的圣地,是先烈、先贤、先人的人生后花园。步入静谧的林荫大道,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烁烁生辉的名字,仿佛在讲述一段悠长久远的历史、一个个意味深长的传奇、一种种阅尽辉煌的人生,这里积淀了太多丰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我们敬爱的父亲母亲就安息在那里。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战功卓著,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共和国父辈们,缅怀他们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缅怀他们的不朽功勋和始终不渝的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不懈奋斗的崇高品质。

百年祭(正气篇)1949年-1990年

父亲长期在后勤工作,他一生为政清廉,两袖清风,从不以权谋私、搞特除化,从不向组织提个人的任何要求。他一辈子跟金钱、物资打交道,管理着机关、营房、工厂、学校和医院等单位。但是他始终保持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廉洁奉公,正气浩然。

为政清廉   正气浩然

上海解放后,父亲奉命做接管上海军需物资和军需工厂等工作,任第三接管处处长。父亲下令要求战士们一针一线都不许拿。当时有一位小战士处于好奇拿了一把小剪刀,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亲自率队进行物资检查,当他视察到父亲的管区时,陈毅司令员说:“郭金林的管区不用查”。

1959年父亲任南京军区后勤部长时,全家搬进了马家巷8号,父亲发现屋内高档家具配置很多,于是主动上交了些,他认为够用就可以了。

按照父亲的待遇,公家可以为父亲订阅报纸,而父亲坚持自己出钱订报纸,不花公家一分钱。

父亲任后勤部长时,家中有一个英国大冰箱,坏了后送到军工厂去修,没等冰箱修好,父亲调到政治部工作。搬家时,父亲要求我们,原单位的东西都不能拿。但是后来工厂师傅把修好的冰箱直接又送到我们的新家,并说:“这是首长用惯的,还是给首长用好!”父亲坚决不肯收,硬让师傅们连夜拖了回去。1963年,北京总后勤部领导来南京,父亲不用公家一分钱招待,在家里自备酒菜招待,一共花费200元,这笔接待费是父亲与王文模政委共同用工资分摊的,那时父亲的工资是每月307元。退休后父亲对我们说过:“我做部队的供给部长、财务部长,到大区首长,我可以说,从来没有用公家一分钱请客吃饭。

1986年,一位老部下来看父亲,父亲婉言谢绝了他的礼物,事后父亲在日记中写道“送东西是一种不正之风,旧风俗的产物,这种现象在当前我国较普遍,这种风气原因很多,有的人认为不请不吃不送办不了事,好似人人外出办事或者求人没有这套不行,。因此克服这种风气要进行各种深入细致的工作,首先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地不请客、不送礼、不吃请”。

点滴轶事   儿女铭记

大女儿郭宁说:长期以来,父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关心部署,联系群众,平易近人,每逢节假日尤其是春节,他都要到后勤各个干休所看望那些已经退下来的老同志、老战友,看望那些战斗在科研单位和医疗单位的专家教授和工作人员,看望警卫营的战士伙食好不好,问长问短、嘘寒问暖,看望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过的怎么样,他深入百姓了解疾苦,回老家与家乡干部促膝长谈,他深受广大干部战士和群众的爱戴和敬重!我们军区总医院一些老专家教授就经常到我们家找父亲反映问题。妇科专家何碧辉副院长对我说过:“你父亲是我们的好政委啊!”

二女儿郭胜利说:父亲身居领导岗位,从不为我们儿女在部队提干、调动、上大学问题上动用权力, 1971年,我被医院推荐去上海读军医大学(免试),可得到消息的父亲却一个电话打来,让医院取消我上学的资格,理由是“让她在基层再锻炼”。就这样我错过了在部队上大学的机会,而在江宁县医院干了两年,后来在部队上的是军医学校,是中专学历。直到我36岁时参加了省委调干生成人高考才步入大学的校门。父亲是希望我们凡事要靠自身的努力,自立而自强。

二女婿陈群说:我在前线部队,和妻子婚后长期分居,秘书处了解后主动帮我调动,我岳父知道后出面阻止,直到转业后我才回南京的。

小女儿郭晓玲说:我15岁当兵,一直在大别山,一干就近20年,别的高干子女先后都调走了,父亲却坚持让我忠于职守,我在南京军区通讯大比武中拿到电传第一名,荣立三等功,被南京军区通讯兵部调到南京军区通讯大队当教员才回到南京,父亲特别高兴,告诫我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好好干!

儿媳胡玲说:七十年代我公公是南京军区计划生育负责人,我怀了第二胎,按当时政策我可以生养,但是他却坚持劝说我不要生第二胎,,我当时不理解有怨气,事后我才理解了我公公要求我这样做,是为了领导干部子女起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响应国家号召。

儿子郭廉说:1979年2 月,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我的部队是南京军区最先参战的部队,我也是南京军区领导干部的子女第一个上前线的。临近春节我将出征,父亲鼓励我说:“要勇敢战斗,不怕牺牲,做个真正的军人!”就这样,我在炮火连天的越南战场战斗了半年之久,我们部队一直到达凉山和高平一线,我是团里的作战参谋,由于组织得力,决策果断,我受到部队嘉奖,父亲为此倍感欣慰和自豪。

淡薄名利  功归战友

1988年7月30日,父亲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上午八时三十分,在军区礼堂参加授勋大会。党有今天,中国有今天,人民有今天,这与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同志们、战友们付出高昂的流血牺牲才得来的,我算什么,我们是斗争中的幸存者,授荣誉勋章,不能忘记他们,功勋首先应归于他们。”

父亲不忘战火年代,不忘先烈足迹,不忘战友之情,数次来到他战斗过的地方,战友牺牲的碑前和革命纪念馆。

他们是父亲的亲密战友——(照片......)

战友啊战友,特殊年代,就像亲兄弟一样,是一种跨越血缘的亲情,一份只有穿过军装的人才了解的感情。战火青春,豆蔻年华,患难真情,生死相依……,

风知道、云在笑、天流泪、雪作证。生命在烈火中燃烧,这鲜血凝结的战友情谊永远绽放着神圣和骄傲!

百年祭(传承篇)1949年-2013年

幸福的大家庭

家是幸福的源泉!父母之爱,使我们的生活时时充满着欢快与温馨,父母养育了我们姐妹六人,父母为我们建起了幸福家园

我们与姥姥、舅舅、姨妈、姑妈、叔叔他们一起,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或许父母工作很忙,或许我们少小离家,这使我们并不那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那一份独特的幸福,其实真诚与爱就在我们身边。现如今,每当我们看到这些老照片,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领略人生的真谛,触动我们心底最深处的幸福。

父亲母亲是我们永远的思念……

生活美满  告慰父母

亲爱的父母,你们健在时,我们曾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现如今,我们依旧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除了我们亲爱的兄弟小双(老五)因病离开了我们,我们兄妹五人现在生活的很好,各自有了自己的美好家庭和幸福生活,我们感受着幸福,享受着生活!我们会把爱心、热心、诚心贯穿到生活中去,团在一起,永不放弃,相互扶持,共创美好……

儿子郭廉说:父亲您一生廉洁,无私奉献,生前没有多少积蓄和财产,您不能为老家的破旧房屋修缮和翻盖,这是您心中深深的遗憾!儿子明白您老人家的心思,2011年为您完成了心愿,我把老家的房屋翻盖一新,交给当地乡政府管理,这里将是县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铸就的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子孙后代瞻仰传承的榜样!

敬爱的父亲,您离开我们有23年了,您的儿女无时不刻地思念您、怀念您,您并没有弃我们远行,您每日每时都在向我们走来,即使您的身影不再出现,即使您的声音不再响起,但是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您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儿女谨以此片寄托我们无尽的思念。您的崇高品德和精神将世代相传、与世长存,您的英名和功绩将与神州同在,与日月争辉。

敬爱的父亲,您安息吧!

您的儿女们

2013年9月

谁在收藏
浏览:268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红色传人1
    红色传人1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