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凯战斗回忆录结束语

天行建 发表于2018-01-07 22:57:27

   经过近四年的补充和修改,在本书再版之际,恰逢去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今年是海南解放六十周年之时。我愿将此书做为一份薄礼,献给我为之奋斗一生的共和国,祝福祖国千秋万世和谐昌盛!
  光阴荏苒,八十八年的岁月一晃就过去了。我也由一个十五岁就参军的农家少年变成了一个耄耋老人,从戎马生涯的战斗岗位上退了下来。抚今思昔,每当回想起过去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内心中仍然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激情。
  我小时候没读过书,识字是参军后在冀鲁边区跟“师爷”(连队文书)学的,用的教材是讲“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千字文》。全国解放后,1950年我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9年又到北京政治学院学习。这一切使我的军事指挥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学了哲学以后,让我能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从一个新的角度看问题,对走过的道路看得更加清晰透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自己就想,革命一生,给自己后代留下什么财富呢?物质财富他们都有,不用我操心,还是留点精神财富吧!从那时起,我开始回顾自己戎马一生的战斗岁月,并逐步将这生经历过的每一次战斗加以概括、提炼,写成长诗《战斗工作感言》⑴,送给一起战斗、工作过的老领导、老战友们传阅,征求意见,得到他们的肯定和称赞。这些年来,很多老战友不断地给我寄来战时的珍贵史料和“回忆录”,据初步统计,不下几十本,约几百万字,对我回忆往事给予了很大帮助。看过之后,我反复想:过去写自传诗,虽然用简练的词语归纳出我的经历,但后代人不可能完全了解战时的艰难困苦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也很难体会出我们这代人为什么要流血牺牲?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下决心写这本书,不光是为缅怀先烈和战友,也不仅是我们这些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兵为了那难以忘却的往事的纪念,更主要的是为启迪后人,也就是广大没有经历过那个艰苦战争年代的年轻人,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每当想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禁不住浮现出一张张英烈们熟悉的面容,仿佛又看到一个个埋葬在地窝子下的战友们的遗体……我相信当代的年轻人也不会是铁石心肠、无动于衷吧!
  我们的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战胜一切强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战斗历程中,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宝贵的资源!
  十三年的战争岁月,我是幸存者,战后常常为曾一起出生入死的先烈和战友们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我有责任和义务弘扬我党我军在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奋斗精神,让我们后辈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以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为代价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为了纪念死去的战友,教育我们的后代坚信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这就是我写战斗回忆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开始加紧收集有关史料,以充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为原则,以个人的回忆为基础,以有关史料为佐证,以个人成长经历为主线,突出描述了我参加过的主要事件起因、过程、结果。重点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冀鲁边区八年的战斗生涯。经过几年的资料积累,到2002年起开始构思,在原来长诗的基础上,撰写成战斗回忆录。在我写这本回忆录时我主要参考和部分引用了周贯五同志的《艰苦奋斗的冀鲁边》部份章节,同时也参考了中共惠民、沧州、德州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党史大事记》《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组织资料汇编》有关内容;也先后与多位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座谈,对许多往事的细节进行了回忆。经过五年的努力,于2005年终于写成这本书的第一稿,并由东光县政协帮助印刷出书。我的心愿是将她作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六十周年,也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小小礼物,送给老战友们,悼念为战争胜利而牺牲的战友们、先烈们!
  许多老同志看了我的回忆录后,给予我不少鼓励,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又用了近四年时间,对回忆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增加了新内容。我非常感谢东光县政协,他们很有远见卓识,再三建议我把所经历的战斗以回忆录形式记述下来。我知道,写这些战斗往事,实际上就是写我党我军的斗争发展和优良传统,实际上就是挖掘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此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饮水思源,以“知足”的心态,首先实现个人内心的和谐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进而为实现我们亿万人民的远大理想——文明、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为此,我很乐意从事这项工作。然而,我毕竟年事已高,而且能力有限,由于时间久远,本书无论在史实上、内容上都难免挂一漏万,文字也相当粗浅。文中如有错误和疏漏,敬请读者朋友们多多指教,多多包涵!
  借本书再版之际,我首先仍由衷地感谢东光县政协给我这个好建议,并且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仍由衷地感谢我的老领导张荣亭同志为本书写序;感谢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战友贺靖、许子祯、王志承等同志提供资料并帮助修改;感谢解放战争时期的老战友邓立端、杨玉春等同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特别值得致谢的是,侯堉中、侯连奎、赖诗衡、张春河、郭惠兵、孙戈卿、吴新源等许多好战友、好朋友,他们怀着深厚的情感,为协助我整理、编撰回忆录付出了辛勤劳动。罗刚博士对本书进行校对;广州市幸运星广告公司杨对荣先生为本书整理了像片并设计了封(底)面,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的长子郭苏建最后为本书进行了统稿。
注释:
⑴我不是诗人,写的诗谈不上有什么文采,也谈不上符合格律。但它都是我真情实感的表露,是我战斗生涯的浓缩。下面五首就是我写的感言。
(一)
三代家贫执牛鞭,⑴
为求抗日把军参。
燕赵男儿多强悍,
枪击日寇除汉奸。
铁血擦枪经百战,
八年抗战冀鲁边。
征途全靠党指引,
喜迎胜利满人间。
(二)
内战炮响起硝烟,
跨海北上写新篇。
三下江南传捷报,
浴血白山黑水间。⑵
攻坚四平显豪气,
辽沈会战把敌歼。
雄师百万军威壮,
红旗一展重入关。
(三)
先遣之兵下江南,⑶
革命到底意志坚。
千里追歼扫残敌,
万里直捣镇南关。
木舟跨海战琼岛,⑷
红旗高扬五指山。
南征北战十三载,
喜看神州换新天。
(四)
无数战友成先烈,
战后余生心难安。
征战体留七弹孔,⑸
血洒祖国山河川。
两院苦读学新知,⑹
军政双收眼界宽。
识途全靠党指引,
戎马一生守边关。
(五)
战后屡遭不平事,
傲骨铮铮信念坚。
年近九旬体尚健,
回想当年思万千。
功过岂能论官位,
含泪蘸毫写史篇。
但愿军魂永长在,
心底无私天地宽。
注释
⑴三代——指祖父、父亲、本人三代。
⑵白山黑水——泛指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
⑶指南下时我所在的第43军编入四野南下先遣兵团。
⑷木舟——指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所乘坐的木帆船。
⑸指我在战争年代先后七次负伤。
⑹两院——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的两所最高学府:原南京军事学院、北京政治学院。

浏览:281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陌陌小孩儿
    陌陌小孩儿
  • 四十三军
    四十三军
  • 漂流者
    漂流者
  • 云夜
    云夜
  • 思目
    思目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