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O 年夏天,我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碰见许多曾经在冀鲁边平原和我并肩战斗过的老同志。
老战友相逢,自然是阵亲热,但又不禁感慨万分时光过得真快啊,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当年个个英气勃勃,如今都已是两鬓苍苍。大家回首往事,谈起四十年前冀鲁边的战火硝烟,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苦的岁月,又投入了跃马挥戈,驱逐日寇的战斗。大家神采飞扬,情绪激奋,好象年轻了许多。就在这感情冲动之际,战友们立下了个宏愿: 写书,写本回忆录,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历史记载下来。稍稍冷静之后,大家又议定了这本书的内容和写作要求:着重反映冀鲁边根据地六年多的武装斗争,力求史料翔实,文笔生动。由于我 在那里呆的时间长些,大家便要我将这事承担下来。我慨然应诺,但又惴惴不安,唯恐辜负重托。
从北京回到南京家里,我便闭门谢客,静下心来凝神沉思,将年代久远的往事件件拉到眼前。但我毕竟年近八十,记忆力比以前差了许多。为了广泛搜集史料,核对史实,我先后在北京、济南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邀请老战友座谈,共同回忆冀鲁边根据地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并且致函或电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老战友,请他们提供资料。
一九八一年四月,我开始同金仲如、杜文和同志讲述自己当年在冀鲁边区的斗争经历和所见所闻。不料到了五月间,我突然中风,全身濒于瘫痪,不久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半身不遂,手脚麻木,说话不便。我苦恼极了,心想,回忆录写不成啦!可是我躺在病榻上,每当闭目静卧的时候,脑子里便映出了幕幕图象:冀鲁边平原上的血火硝烟,烈士倒下时的怒容,幸存的战友们殷切期望的目光。这一切,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沉重的内疚之情阵阵涌了上来。我躺不住了,又强打起精神,坚持每天断断续续地口述两三个小时。这年秋后,我又委托郑正、杜文和朱利民三位同志,专程到冀鲁边区和天津北京等地, 调查采访, 核实史料他们奔波了三个多月,满载而归。接着,我和辛国治、金仲如、郑正、杜文和朱利民同志,在杭州又对史料进行了一次讨论。以后,杜文和朱利民两位同志便帮助我整理初稿(本书部分章节的初稿系朱利民同志整理,后来他因事离去)。前后历时两年之久,书稿终于草成。书成之后,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为本书题签了书名。肖华同志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书仔细地进行审阅,并为本书作序。在此,我谨向两位首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调查史料和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山东省委和德州、惠民、沧州三地区及所属各县党政军机关的支持,曾得到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的大力帮助; 特别是在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战斗过的许多老同志,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史料在此,并表示感谢。
我已年逾八十,记忆精力均不如以前,书中疏漏和差错在所难免,谨请读者赐教另外,我在冀鲁边区工作时,主要担负部队领导职务,对地方工作缺乏了解,所以本书涉及地方工作的笔墨较少,这缺憾,有待于当年在边区从事地方工作的老同志,另撰专文予以补救。
周贯五
一九八三年六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