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县在解放前是金华地区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大县。民间流行着“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之说。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工商业兴盛。解放初期,曾在县城设市,1951年撤消。
1951年春夏间,我调到兰溪做财政经济工作。对我这个长期在农村奔跑的土包子来说,这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虽然在省里学习过一个月,那只是理论、概念上的东西,接触实际不管用。幸好中共兰溪县委是靠山,党内设财经委员会,简称“财委”。县委书记张景祥兼任财委书记,我和县长谢仁符为委员,办公室设在县府机关内,我任办公室主任,配三名做具体工作的干部:唐启禾、小倪、小郭。隶属的机关事业单位有税务局、粮食局、工商科,财政科、人民银行。隶属的企业单位有:粮食公司、百货公司、花纱布公司、土产公司、盐业公司、县供销社。这些经济单位都驻在县城内,又和区委区政府关系很密切,因此县委又分工叫我协助城区的各项工作,县委可以集中精力抓农村工作。在兰溪先后任财委主任(兼税务局长)、副县长、县长等职,除处理机关日常工作外,并经历了“三反”“五反”运动和粮食“统购统销”。
“三反”在兰溪机关事业单位展开,“五反”在金华地区工商业界进行,地委抽调兰溪县长谢仁符坐阵。县政府的“三反”运动由我主持。根据兰溪的财政经济情况,必须打出20只“大老虎”即贪污在旧币一亿元以上(折合新币约一万元)。在战云密布的气氛中,打虎队员摩拳擦掌,问题交待不清的人愁眉苦脸。运动搞了半年一只老虎也没抓到,打虎队员筋疲力尽,工作停顿、商店关门、货流不畅、经济萧条。
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这是在1953年开始实行的粮食政策。“统购”,将每户农民的粮食总产量留下全家的一年口粮和应缴的农业税,剩余的粮食卖给国家称为“爱国粮”。对城市居民计划供应,每人每月口粮:重劳力36斤,轻劳力30斤,机关干部27斤,城市居民24.5斤,少年、儿童分别为15斤和7斤。收购任务的分派,是根据全县的土地和人口,估算出全县的征购(农业税)任务,报金华专署批准后再逐级分配到区、乡到村到户。根据当时科技条件很难达到十分正确,难免畸轻畸重。全县九个区,地理资源和生产条件有所不同。万坛区是平原,称全县的粮仓;游埠区土地多人口众,地属丘岭,地嵴民贫;马涧、厚仁二区属山区,山多田少;其余区水田丘陵参半。
根据以上基本情况,任务最重的是万坛和游埠。在领导分工上万坛区是县委的重点,常年住区的有县委副书记张利一和农村工作部长李仲杰。我会同省、地委派来的工作组(组长是省广播电台的台长肖文)到游埠。其他区各自为战。在征购进度上女埠、洲上二区最先完成,万坛相继完成,其他基本完成,只有游埠和厚仁未完成,拖了全县的后腿。在征购任务的后期,游埠镇街路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农民出卖大型农具的多起来,水车、犁耙、农具满街都是。省、地派来的工作组也提前回机关。
浏览:13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