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贯五回忆战斗在冀鲁边:东进敌后之受命东进

介富zz 发表于2018-01-10 15:56:43

序言(文/肖  华)

翻阅周贯五同志的回忆录《艰苦奋战的冀鲁边》,感情的潮水难以抑制,我仿佛重新回到了四十多年前我所熟悉的冀鲁边抗日根据地,一幕幕血影刀光、英勇悲壮的往事,又一次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冀鲁边区的辽阔平原,是山东与河北突出的结合部,直接威胁着日本侵略者的南北大动脉津浦铁路,威胁着敌人的海上通道,威胁着天津、大沽、济南、德州、沧州等敌人的战略据点。它的战略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九三七年秋,我八路军主力奉中央军委命令,挺进敌后,先后在华北各省收复了被国民党遗弃的大片国土,建立了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我党我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震撼了日本侵略者。武汉失守之后,日军即抽调正面主力回师华北,对我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冀鲁边平原首当其冲,成为敌后斗争极其尖锐、极其残酷的地区。风回海上,波澜争立,血花溅处,烈火更红。在毛主席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冀鲁边的党政军民同仇敌忾,生死与共,以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迎接着炮火的洗礼,用鲜血和生命,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蚕食”、“剔抉清剿”和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武装挑衅,保卫着边区,保卫着家乡,使冀鲁边游击根据地岿然屹立于星罗棋布的碉堡群里,刺刀丛中,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这辉煌的胜利,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归功于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归功于冀鲁边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军队。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前仆后继、壮烈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七十多名,基层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更是成千上万。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渤海的碧波,广大军民燃起的抗战烽火照红了巍峨的泰山,杨靖远、马振华、杨忠、黄骅……等无数烈士的英名辉映着冀鲁大地。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充分显示了我们中华儿女蔑视强暴的、爱国主义的战斗精神和共产党人的革命性格。

周贯五同志作为当时冀鲁边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干部之一,率部在冀鲁边工作战斗,时间最长,从根据地的创建,直至抗战胜利。岁月沧桑,而今周贯五同志已年逾八十,然而雄心未泯,老当益壮,在迟暮之年,仍以崇高的革命责任感,不辞劳苦,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文学色彩浓郁的笔触,撰写了这部事件纷纭、人物众多的回忆录,将人生的余热和心血奉献给人民。这种精神,感人尤深。这部回忆录的有些章节,也提到了我,作为一名从冀鲁边烽火中走过来的老战士,在党的领导下,我仅仅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做的工作,尽了一个人民勤务员应尽的义务。作为战争岁月中的幸存者,我时刻怀念着那些同我朝夕相处过的逝去者,并决心为他们的未竟事业继续奋斗,在余年再为人民作一些有益的工作,这样,才不负先烈们鲜红的热血。

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历史,是最闪光的篇章,革命者回忆过去,缅怀既往,是为了现在和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艰苦奋战的冀鲁边》这部资料繁富、内容充实的回忆录,就不仅仅是一部血火交织的有价值的革命战争史料,而且是一部向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在新长征路上,年青的朋友如能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化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工作,我想,长眠于九泉之下的革命先烈是会感到欣慰的。

一九八三年一月


周贯五回忆战斗在冀鲁边:东进敌后之受命东进

那是一九三八年夏初的事情。

在抗日战争的漫天烽火中,我所在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后,继续转战于正太路与晋西敌后,相继取得了广阳、午城、井沟等数次大捷,粉碎了日寇觊觎陕北的企图。

六月的一天,我们征尘仆仆地向同蒲铁路逼近,准备在这一带寻找新的战机,继续给敌人以狠狠的打击。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同蒲路西侧一个叫兑久峪的山村里。

兑久峪,这是我们多么熟悉的地方!记得一九三六年初春,我们红二师与兄弟部队一起渡河东征。山西军阀阎锡山奉蒋介石之命,派大批军队前来截击,阻挡我军开赴抗日前线。就在兑久峪,我们同阎锡山的三个步兵师、一个炮兵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消灭反动军队两个团,给了阎锡山的精锐部队以沉重的打击。战斗中,阎锡山军队利用山边的窑洞固守,集中炮火向我军猛轰。我们占领的山头,黄土全被翻了过来,仗打得很艰苦。当时任红二师政委的肖华同志,在战斗中负了重伤。现在,我们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为了抗日救国,改编成八路军转战敌后,不期义来到这个难忘的山村。旧地重来,大家对这个山村感到分外亲切。

这天晚上,我们旅政治部机关就在兑久峪宿营。旅政委肖华同志和我们一样,住在一孔傍山的窑洞里。当时,我是旅政治部的锄奸科长。

在兑久峪住了两天。到第三天下午,肖华同志的通信员突然跑来通知我们:“快!肖政委叫大家去开会。”我们赶紧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去参加会议。

到了开会地点一看,哟!司、政、供、卫机关的人员全都来了,还有许多从附近驻地赶来的团以上干部。大家挨挨挤挤地坐了一地。我心里不由得想到:看样子,准有重要任务!肖华同志摆摆手,让大家静下来,然后,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说道:“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很重要,因为我们将要迎接一项新的战斗任务!”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用明亮的眼睛看着我们。

会场上顿时热闹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互相猜问:“什么新任务?”

肖华同志笑了笑,伸出两个指头说:“两个字:东进!东进冀鲁边!”他见大家一时不理解,就拉开了话题:“抗战爆发以来,我们八路军三大主力遵照总部的指示,分路挺进敌后,到去年年底前后,已经初步开辟了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目前形势怎么样呢?在前方,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致使日寇长驱直入,上海、太原相继失守。但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华北敌后的抗日斗争却如风起云涌。今年以来,总部先后派遣孙继先支队、陈再道支队、宋任穷骑兵团、曾国华支队……从太行山横越平汉铁路东进,在冀南、鲁西北等广大平原上,开辟新的敌后根据地。现在,一二九师的徐向前副师长亲自在冀南领导军事和政治斗争。抗战的烈火已经在冀鲁豫大平原上燃烧起来了。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中央军委、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首长命令我们:组织一支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向津浦路以东的冀鲁边平原挺进,与那里的抗日武装会合,建立抗日根据地!……”

接着,他概略地介绍了冀鲁边的战略位置,布置了组建东进纵队的各项具体事宜。根据师部指示,东进纵队的组建,以我们旅政治部、直属队、六八六团为基础,再从其他团和旅教导队、干部连等单位抽调一部分干部参加。纵队有数百名干部,机关分司、政、供、卫四个部门,下辖教导队、通信连、骑兵连等单位。肖华同志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原三四三旅补充团团长邓克明同志任司令部参谋长,原红二师的符竹庭同志任政治部主任,我任组织部长兼锄奸部长。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太阳刚刚从东方探出半个脸来,我们这支新建的东进纵队,挥手告别了战友和兑久峪的乡亲们,踏上了东进的征途。

兑久峪渐渐地远了。欢送的人群也在我们的视线中模糊了。我们都被一种新的战斗任务所鼓舞,飞快地穿过同蒲铁路,向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所在的太行山区进发。

说实在的,我们这支部队的指战员,绝大多数都是红军老战士,过去南征北战,经历万水千山,到处都留下我们战斗的足迹。可是,眼下要到大平原上去行军,去战斗,这对许多同志来说,确实还是件稀罕的事情。

 “平原是个什么样子?那里长些什么庄稼?在平原上行军作战会象在山地上一样习惯吗?”我们一边行军,一边围绕着这个新奇而陌生的话题,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说平原可能象海,一望无边;有的说准定象草原,一马平川……总之,全凭想象瞎猜一气。有些同志的老家在平原,这会儿他们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大家一体息就围上他们,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

不管怎样争论,怎样听人描述,大家总是感到不满足。到后来,就只嫌两脚走得慢,觉得心里有个声音在喊:快!快到冀鲁边去!

几天后,我们两脚生风似地赶到了太行山区,与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机关会合了。我们驻在几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与总部和北方局机关的驻地相距三、四里路。

在我们忙着安排宿营时,肖华同志和纵队其他领导同志就到总部请示工作去了。总部的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都在百忙中接见了纵队领导同志,对开辟冀鲁边抗日游击根据地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第二天,肖华同志召集我们纵队全体同志,传达了总部和北方局首长的指示。首长们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组织东进纵队挺进冀鲁边,是非常适宜的。早了不行,因为冀南的局面没有打开,走不过去;迟了也不行,当地的抗日武装正处在伪、顽军和土匪武装的包围之中,情况十分危急。正因为如此,两个月前,北方局首先派遣曾国华支队(以三四三旅一个营为基础组建的)进入冀鲁边,与当地抗日武装——三十一游击支队会合,共同反击伪、顽军和土匪武装的夹击。尔后,又派酋下太行的孙继先支队(以一二九师一个工兵连为基础组建的)从鲁南穿过津浦路,支援冀鲁边的抗日武装。为了统一领导,北方局还委派马国瑞同志任冀鲁边军政委员会书记,随孙继先支队进入边区,全面指挥那里的军事、政治斗争。但是,目前边区的局势仍然很严重。主要原因是那一带的伪、顽势力很强,土匪武装、地主民团和各种反动会道门也十分猖獗。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发展抗日武装斗争,还需东进纵队这样一支武装骨干力量介入。

因此,东进纵队面临着三大任务:一,打垮日、伪、顽、匪的四面围攻,借打胜仗迅速地发展抗日武装,同时整顿改编三十一游击支队;二,大批培养干部;三、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放手发动群众,逐级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首长们还指示说:冀鲁边区北迫天津,南接济南,西面威胁着津浦路,东面控制着渤海湾,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那里是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侧翼屏障,对于保障黄河东南岸的清河区抗日根据地,也有重大意义。只要在那里站稳了脚跟,就等于在敌人心脏里插上一把锋利的钢刀!因此,一定要把冀鲁边区建设成坚如磐石的抗日根据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那里独立自主地坚持游击战争,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听完传达,大家的情绪十分振奋,都为执行这样光荣的任务感到高兴;同时又意识到任务非常艰巨,心里沉甸甸的,象揣着块石头。前几天行军的路上,我们被一种新奇感所吸引,又吵又闹,象群过节的孩子。现在,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沉重的担子,是一场严峻的斗争!我们要用血,用生命去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插上一把致命的钢刀——这任务多么艰巨啊l

我们怀着渴望战斗的心情,又踏上了东进的征途。一路上,我们飞也似地前进,越过平汉铁路,穿过冀南平原,奔向冀鲁边区。

七月初的一个傍晚,夜幕拉开,月亮也升起来了。我们借着月光,静悄悄地逼近了津浦铁路。渐渐地,津浦路呈现在眼前。在灰蒙蒙的月光下,路基高高地耸着,北不见头,南不见尾,象一条巨大的蟒蛇,黑乎乎地横卧在旷野里。

当时敌人对津浦路的封锁还不怎么严,但是,铁路两侧的气氛也很紧张:远处隐约可见高大的岗楼;更夫“梆梆”地敲着竹筒;不时有装甲车隆隆而过,车上的探照灯射出刺眼的光,在空中乱扫;再加上偶尔响起的零落的枪声……这一切,给人以一种沉闷的压迫感。

担任前哨的几名战士,分头向南北两头警戒去了。我们在冀南区党组织派来的向导带领下,卧倒在路西的一大片小米地里,睁大眼睛,注视着铁路两侧的动静。

正在这时,  “呜——!~~ --声长鸣的汽笛响过,日寇的一辆运货列车从北向南驰来。顿时,“轰隆轰隆”的响声震天动地,我们身子压着的地皮似乎也颤动起来。在我身边不远的地方,不知是谁骂道:“这班狗东西l又往前方送枪送炮,屠杀我们的同胞去了。等着咱明天来收拾你吧!”

这列火车过后,“轧轧”的响声还在耳边,猛地有人喊了一声“大家快过铁路!”我们从小米地里一跃而起,冒着纷纷散落的煤烟,箭一般地冲上路基,跨过铁路。过了铁路便是冀鲁边区的平原县境。我们现在已经踏在边区的土地上了。经过一夜行军,第二天凌晨,我们跨入了陵县境内。这时候,东方渐渐地亮起来。不一会,太阳出来了。灿烂的朝晖照亮了平原。啊,这是多么美丽的大平原呀!那太阳,似乎是从地面上爬起来的,又大又圆,血红血红,仿佛近得可以用手去摸它;这庄稼,满地的玉米、高梁、花生、大豆,全都是绿油油的,象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清新的晨风吹来,庄稼波动起伏,犹如波浪滚滚,一直涌向遥远的天际。

    这平原晨景几乎把我们迷住了。我们贪婪地望着这瑰丽的景色,只觉得眼前金光一片。大家都大口大口地吸着清新的潮润的空气,让这充满泥土香味的新鲜空气装满心胸。真是惬意极了!

有的人不禁高声欢叫起来:“哎呀,多好的大平原哪!我身旁有人接上说“这可是青纱帐呀!千儿八百的部队往里一钻,影子也见不着,可得叫鬼子尝尝咱们游击战的滋味了。”

 “你这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后边有人插话道,“现在固然好,到了秋天,地里庄稼一收,光秃秃的一片,几十里外都望得见人,看你怎样游击?鬼子来的都是骑兵、汽车、坦克,那就有你好受的呐!"

 “是啊!”听了这话,许多人都愣住了。

这时,肖华同志骑着马过来了。他看到这情景,翻身跳下马来,牵着马缰一边走,一边笑着说:“刚才这位同志提得对,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平原游击战的经验,但是这不要紧,可以摸索嘛!总不能叫敌人给吓倒吧。这土地是我们的,群众也是我们的,我们还有党的领导,还怕斗不过鬼子吗? ”

我也插上说:“地形是死的,可人是活的,要能把地形加以改造,也能变不利为有利。”

肖华同志说:“对!反正鬼子就象孙悟空跑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失败的命运是注定了。最后胜利必定属于我们。”他默默地走了一阵,又接着说“冀鲁边这一带,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名将廉颇,宋朝的杨家将……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都在这块土地上征战过,他们的逸闻轶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接着,他就拉起杨家将的故事来。

北宋抗辽名将杨延昭,人称“杨六郎”,曾在沧州、东光一带任保州防御使,后来调到高阳县镇守“三关”,使辽兵闻风丧胆,不敢轻易图犯中原。传说他的儿媳妇、巾帼英雄穆桂英也是抗辽名将,曾一举大破洪州(即现在的沧县旧州),收复许多州县。沧县东南有片小树林,名叫“挂甲林”.,就是穆桂英在去洪州的路上挂甲歇息的地方……

讲完这个故事,肖华同志又深情地说道:“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民族统一、反对民族压迫的光荣传统。杨家将只是其中的一个优秀代表。今天,党叫我们在这块先人洒过血汗的土地上战斗,这是多么神圣的使命!别说眼前这点困难,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能顶得住!”

一番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我们默默地沉思起来。我想起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以后,我们奉命开赴抗日前线,在行军的路上,沿途到处都可以看见目不忍睹的悲惨景象:大批的村镇被日寇的飞机炸成了废墟;田野一片荒芜;许多人家骨肉离散,到处流浪,有不少地方成了“无人区”,走上八里十里看不见一个人影,听不到一声鸡鸣犬吠……民族仇恨的烈火,时刻在我和同志们的心头燃烧,激励着我们去同日寇殊死血战。现在,肖华同志讲的故事,又激起了我们对日寇的仇恨,并使大家沉浸在一种收复河山、拯救民族的崇高责任感里。

队伍静静地行进着,只听见“沙沙”的脚步声和“得得”的马蹄声。路两旁的庄稼拂在脸上、手上,我们都似乎感觉不到……

当天下午,我们到达陵县神头镇。在神头稍事休息后,次日继续挥师北上,两天后,我们进入了冀鲁边抗日游击区的中心——乐陵县城。

浏览:251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梦红舟
    梦红舟
  • 南之木
    南之木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