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溪战争回忆录10:二次外线出击(中)

刘六庄 发表于2018-01-10 23:27:05

血浴上蔡

宛东战役结束后,华野十纵奉命向北转移至河南叶县、舞阳一带休整,八十五团进驻舞阳县北舞渡。此时,八十五团尚有1900余人。进入豫西后,十纵接连参加了两个战役,部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到了驻地,八十五团上下都忙着整理个人卫生。

1948年5月,华东野战军欲集中外线兵团主力求歼邱清泉整编五军。华野一、四、六纵,特纵,两广纵队南渡黄河,与陈唐三、八纵及中野十一纵会合。国民党统帅部调集兵力,在鲁西南摆出与华东野战军决战的态势。国民党统帅部“发现第三、第八纵队经漯河、西华、扶沟进至杞县附近时,当即判断该两纵有越陇海路参加陈毅主力决战企图’,乃令‘驻马店之十八军经上蔡、周口、太康北上,适时参加鲁西之作战”。

粟裕等分析战场形势,认为歼灭整五军的条件还不具备,遂改变部署,攻打河南省会开封(1954年河南省会迁至郑州)。中野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在此次战役中配合华野作战。“6月15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阻击胡琏兵团的部署,令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由舞阳地区出发,16日夜赶到西平、上蔡线;令中原野战军第一、第三纵队,18日前到西平东洪桥线,坚阻十八军;令第四、第二纵队,‘十七日到方城,尾一、三纵东进’。17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和粟裕、张震:‘我已急用一、二、三、四、十等五个纵队,全力阻击十八军’,‘并寻歼其一部。陈(士榘)唐(亮)对南面可勿顾虑…。

1948年6月16日,华野外线兵团发起开封战役。战役打响后,坐镇九江指挥所的国防部长白崇禧命令整编十八军(胡琏兵团)北上增援。

6月16日下午,张维滋突然接到师部打来的电话:“兄弟部队已发起开封战役,胡琏兵团兼程北援,为确保开封战役的完全胜利,我十纵必须在17日上午赶到平汉路东侧上蔡城以北地区布防,把胡琏匪军阻止在洪河以南。”

张维滋掏出怀表看时间,已经是下午2时。他见任务紧急,便与陈景三商量了一下,召集营连干部到团部开了一个简短的动员会,全团立即出发,刘竹溪带一营为团的先头。

十纵驻地距上蔡180里,命令给出的时间仅前20小时,部队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小跑。因行动紧急,有的部队没有带干粮,八十五团情况稍好,16日傍晚前吃了些随身携带的干粮。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喝不上水,这年天旱,沿途村庄中的水井打不出水。

与此同时,整编十八军十一师正在向开封疾进。“我师由驻马店、遂平等地区,分三个纵队向东机动。各纵队先头及侧翼,由便衣团与骑兵团担任搜索,于各村砦仅发现少数民兵,未遭有组织抵抗。是日到达上蔡城,及其附近”。

16日夜,十纵获悉胡琏兵团已进入上蔡地区,胡琏的指挥机关在上蔡县城,所部正在向北开进,一部已渡过洪河。十纵已不能在洪河北岸预设阵地阻击胡琏兵团,宋时轮当机立断,决心佯攻胡琏指挥机关,迫使其部队回援,使其不能增援开封。

17日拂晓前,二十九师陆续抵达上蔡城以北地区。八十五团进至上蔡城正北,刘竹溪带一营先占领一处阵地,三营、二营随后赶到。这时,八十五团接到师部通报:“胡琏兵团一个旅已经渡河,其他仍在洪河南运动当中,上蔡县城还有敌人。”

八十六团进至东洪桥西南,团政委翁默清在自传中记述道:“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部队极度疲劳,敌军已占我团所要布防的部分阵地,我军如神兵天降,出敌不意,鼓起旺盛的战斗意志,向已占领天良寨、李庄之敌展开攻击,并击退了敌人,俘敌百余人。……我团前沿部队当晚听到东洪桥一带敌军来往的车声不绝,时有灯火闪耀”。

八十七团进至八十五团右翼,占领一条长自然沟。晨6时,八十七团接到师部调整部署的命令,派副政委李云诚带一个加强营,至八十五团左翼的徐楼、十里铺(麦仁店、一里铺)、司庄一线布防。刘竹溪在谈及师部这一部署时说:“可能是师部察觉到八十五团和八十六团的接合部间隙过大,试图以此部署弥补,李云诚部队和八十五团阵地不衔接,间距比较大。”

至此,十纵在上蔡城以北及西北全部展开:二十九师部署在上蔡城北至东洪桥西南一线,八十五团在上蔡城正面,八十七团在八十五团右翼侧后,其一个加强营在八十五团左翼,八十六团在八十五团左翼,位于东洪桥西南;二十八师八十三团、八十四团于二十九师右翼担任侧翼掩护,八十二团为纵队预备队。

八十五团团部进驻张佩庄(张宅),团指挥所设在村南头一间小屋,屋前视野开阔。团的部署:团后方设在张佩庄西北约四华里的鸳店(袁集,袁寨)。特务营的迫击炮连阵地设在张佩庄前,特务连、机炮连布置在张佩庄后面的二线阵地。3个步兵营在张佩庄前方展开——二营位于张佩庄东南,阵地设置在上蔡城至西洪桥公路西侧的苗沟村前;三营位于张佩庄以南,阵地设置在距张佩庄约两华里的圈刘村前;一营位于张佩庄以南偏东,阵地设置在二、三营之间野地中。一营的防御方向主要在正南,部分在东南方向,二营的防御方向为东南,三营的防御方向为正南。全团面对上蔡城,三个营大致上成前三角,一营居中,二营在左翼,三营在右翼。

各营进入阵地后,立即构筑防御工事,并到附近村庄征用门板和圆木修建地堡。刘竹溪下到一营,检查部队的战前准备。他发现一营阵地周围的农田土质很差,高粱地里的苗出得很不好,稀稀拉拉,且长得低矮。阵地是一条低于地面的自然沟,表面是沙石,原来可能是一条小河的河床。刘竹溪担心这种沙石地影响工事构筑,但后来战士们掘地一锹深,挖出了土壤。连续半天一夜急行军,战士们已疲惫不堪,一边挖工事一边打盹。有的战士铲了几锹土,便趴在地上睡过去。

拂晓,八十五团接到师部通报:“胡琏兵团一个旅已经渡过洪河,敌人怕我们断他的后路,现在已经回师南渡,集中兵力对付我们。你们必须加强工事,严密监视敌人。”团派参谋到各营传达师的通报,并要求部队加强警戒,抢修工事。

十纵构筑工事又快又好,在这一点上宋时轮是有功的。十纵打阻击多,宋时轮特别重视防御工事的构筑。宋时轮曾经专门召开过一次营以上干部会,他站在一组用于示范的工事前,给干部们讲工事的重要性。他说:“工事就是生命,是保护自己,歼灭敌人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他特别指出,要在战壕中面向敌人的那一面即反斜面挖防炮洞,这样可以减少炮弹打进战壕时对人员的杀伤。十纵的防御阵地构筑有自己的特点,各团防御阵地的构筑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团构筑的是交叉阵地,而八十五团最初构筑的是环形阵地。

八十五团已插入整十一师腹地,敌人有可能很快发起反击。3个营都在野外构筑阵地,土工作业量很大,战士们已经非常疲劳,短时间内无法筑成完整的工事。刘竹溪回到团指挥所和陈景三商量,决定采取应急办法,命令各营在阵地前设置鹿砦。十纵与国民党军不同,构筑防御阵地不设鹿砦,这次时间紧迫,要用对手的办法救急。八十五团阵地周围的野地中没有树,只有村庄里有树。二、三营阵地背靠村庄,可以就近采集。一营阵地附近没有村庄,便派出小部队到公路以东村庄砍树头,由排干部带队。

这时天已蒙蒙亮,刘竹溪站在张佩庄村外向南眺望,可以看见上蔡县城朦胧的轮廓。

按照八十五团惯例,团长、副团长要在战前到阵地前沿看地形。这次看地形,陈景三去三营,刘竹溪去一营。刘竹溪带参谋、警卫员、通信员到达一营阵地后,先于采集树头的小部队出发,在阵地左侧横穿上蔡城至西洪桥公路。

他们在公路东侧发现敌情,这是整十一师的一个美式七五山炮连,炮和汽车停放在公路东侧几十米的田地中,人员在附近休息。炮已放列,炮口指向西洪桥方向。采集树头的小部队先敌开火,看守山炮的几个哨兵溃散。刘竹溪命令小部队赶紧破坏敌人的炮,战士们冲上去,往炮筒里塞手榴弹。正在休息的敌炮兵很快就上来反击,炮只破坏了一两门。敌山炮连不敢在原地继续停留,拖走火炮向上蔡城方向转移。

该山炮连是上蔡之敌正在向洪河北运动之一部,在战前迅速撤往上蔡城方向。除这个山炮连外,八十五团阵地四周无其他敌人,西洪桥方向也未发现有敌人活动。这是正式战斗开始前,八十五团与敌人发生的唯一战斗,除此以外没有发生其他战斗。

小部队返回公路东侧继续采集树头,这一次去的人员比较多。连队没有砍树工具,战士们只带了洋锹、十字镐。刘竹溪去看地形,不知道战士们是如何解决工具,估计是借用老百姓的斧头和锯子。各营用采集到的树头,在阵地前50米开外,敌人可能利用的自然沟、田坎等地形上埋设鹿砦。

此时,“整十一师仍按原计划,以第一一八旅在北,第十一旅及师直属队在中央,第十八旅在南,向东机动。部队出发后,师长胡琏将军于指挥车中获得城北高地便衣团报告:‘已于共军发生战斗,敌众甚多’。同时各旅亦向师长报告所得状况”。

十纵二十九师突然出现在上蔡城北,胡琏很紧张。“综合研判共军之企图:1.诱我渡西洪河,逼我于河障区决战;2.占领城北高地,并夺取上蔡城,使我无坚固要点可支持,且断我退路”。胡琏遂立即调整部署。“师长决心集中优势兵力,先歼灭上蔡城北之共军……挫其锐气,击破其企图。”“师长胡将军随即命作战科长陈家珍记录他的口述命令,乘吉普车,分别追及各旅团长就图传达师长之口述命令如左(原文为竖排版):①第十一旅之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二团在中央,即自上蔡城北向共军正面展开攻击,第三五三团控制于上蔡城北关,准备随时支援各旅之战斗。②第十八旅之五十三团及三五四团,迅速绕越上蔡城西,向上蔡北端高地敌之西翼及其侧后攻击,务与一一八旅协力断敌向西平方向之退路,第五十二团除以一个营向南广正面警戒外,团主力进出至上蔡城西及西北远方地区阻敌增援。③第一一八旅之三十三及五十四团在北,即向上蔡城北端高地敌东翼及侧后攻击,第三五二团配属便衣团(展陆)沿西洪河西岸占领阵地,阻敌向上蔡增援。④师及各旅炮兵营由师榴炮营营长程炳全统一指挥,于上蔡城北占领阵地,支援各旅之战斗”。

整十一师调整完部署,于18日上午9时由上蔡城北至东洪桥西南一线向十纵展开攻击,十一旅、十八旅攻击八十五、八十七、八十三和八十四团,一一八旅攻击八十六团和八十七团之李云诚部。

八十五团二营阵地上首先响起枪声,紧接着各营阵地上落下了密集炮弹。团指挥所值班参谋向各营打电话,传达团的命令:“严密监视敌人步兵。”敌炮火准备完毕,敌步兵即出现,各营相续向团指挥所报告:发现敌人一个班向我阵地前沿运动,发现敌人一个排、一个连……前沿阵地上各种火器的射击声骤然响起,先是轻重机枪的声音,接着是冲锋枪的声音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不久,枪声逐渐地稀落下去,各营向团指挥所打来电话,报告已打退了敌人的第一次冲锋。

在团“抓紧时间抢修工事”的命令下达不久,整十一师发起第二次攻击。从这个时候开始,整十一师在上午对八十五团的攻击再也没有停下来,步兵在密集的炮火和九辆坦克的掩护下组织冲锋,八十五团三个步兵营的伤亡在不断增加。

团指挥所通往各营的通信线路被敌炮火炸断,电话员在敌火下连接断线,保持线路畅通。陈景三在电话里告诉各营:“要集中兵力对付敌人的步兵,只要把敌步兵消灭了,坦克就会滚回去。”

上午11时,为了加强前沿指挥,陈景三下到三营,刘竹溪下到二营。

敌人一直没有突破二营阵地,上蔡城至西洪桥公路这一线的敌人不多,主要是上蔡城方向的敌人攻击一、三营。二营阵地的地形也比较有利,主阵地比周围地形略高,一条自然沟深一米多,正好可以立姿射击。二营四连守主阵地,五、六连守主阵地前两侧阵地,营指挥所设在四连背后。阵地左侧有一座砖窑是个制高点,二营将其作为重机枪发射阵地。战斗打响后,师为加强八十五团反坦克力量,命令师炮连一个班携一门三七战防炮配属八十五团。八十五团考虑到二营阵地靠公路近,阵地前地势平坦,有利于敌坦克机动,将战防炮加强给二营。但敌坦克并未攻击二营,这门战防炮没有发挥作用。

午后2时左右,整十一师在攻击失利后,重新调整部署,整个战场趋于平静。

大约一个小时后,整十一师集中兵力、火力,由西南(上蔡城北)至东北(东洪桥西南)20里正面上,向二十九师展开全线攻击。其先以排炮攻击各团阵地,摧毁工事,再转移炮火在阵地前后形成屏障,企图切断各阵地之间的联系,然后以成群的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发起攻击。

十纵和整五师多次交手,与整十一师打交道这是第一次。整十一师在上蔡战斗的作战特点:一是师、旅炮兵集中使用,炮火特别密集;二是步兵实施集团冲锋,进攻队形特别密集。整十一师的集团冲锋给刘竹溪留下很深印象:“一个步兵连6挺机枪根本不够用,压不住敌人,机枪手换弹夹都来不及。战前设置的鹿砦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否则阵地更难防守。敌人步兵在向八十五团阵地冲击时被鹿砦阻拦,密集的冲锋队形暴露在机枪火力下,伤亡很大,尸体、重伤员布满阵地前沿,交叉重叠。”

整十一师主要突击方向在八十五团一、三营。三营阵地前方地形比较复杂,有桃园、墓田等便于敌人利用,可作为进攻出发阵地。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几次突破三营阵地,战士们用汤姆森冲锋枪、手榴弹、刺刀反击敌人,将突进阵地的敌步兵打出去。短兵相接时,汤姆森冲锋枪起到了很大作用。团炮连的八二迫击炮不断以火力支援前沿,主要支援一、三营。敌不顾伤亡持续攻击,战斗愈趋激烈。整个战斗过程中,敌攻击二营达四五次,攻击一、三营则合计有七八次之多。一营阵地没有被突破,三营阵地最后被突破几次。

八十六团采取运动防御,以3个营依次阻击敌人。下午4时左右,八十六团被敌突破。“18日晨,我团驻东洪桥以西天良寨首先遭到攻击。在敌人炮火猛烈轰击下,一营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击伤大量敌人。激烈的战斗持续到上午,一营被迫退出战斗。下午,敌人攻击二营阵地。敌人在猛烈的炮火的掩护下,连续地发动了数次进攻,炮火一次比一次增强,兵力一次比一次增多,从一个排到一个连,增到两个连,我前沿野战工事均被摧毁,二营仍坚守阵地。后来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向我进攻,二营才主动撤出阵地。这时,我团三营与敌相持,准备继续抗击敌人。敌人在突破二营阵地后,敌大部队由东向西开进……妄图从侧翼包围在正面抗击敌军的我八十五团和八十七团……”

刘竹溪想了解全团的战斗情况,从二营阵地返回团指挥所。此时师部打来电话,这是天亮之后,师部打给八十五团的唯一电话。刘竹溪接电话,听筒中是师参谋长朱耀华的声音。朱耀华下达师部命令:“你们尽量坚持到天黑,自行撤退。”刘竹溪把电话交给张维滋,张维滋接过电话,听筒无声,朱耀华已经把电话挂断。刘竹溪将听到的师部命令转达给张维滋。根据北面枪声判断,敌已突破兄弟部队阵地,张维滋赶紧把电话打到三营,通知陈景三马上回团指挥所。

陈景三回到指挥所,团班子成员齐了。他们商量怎么办?要不要执行师里的命令?能不能坚持到天黑?敌人对八十五团的攻击正在进行,三营部分阵地已被敌人突破,一营在上蔡城至西洪桥公路西侧,阵地突出,遭到敌人猛攻。这时候已经可以看见一股敌人出现在张佩庄东北方向,这股敌人突破八十六团防御,正在从左翼迂回过来。他们商量的结果是:不可能坚持到天黑。他们认为师的命令不可取,左翼已被敌人突破,一旦敌人合围,八十五团将遭受重大损失。团班子4人意见一致,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撤!

在战场上违抗上级命令,后果不堪设想,张维滋最后拍板:“操他娘的,杀头杀我的头,撤!”

张维滋交代陈烘:“老陈,你去团后方袁集,叫他们先撤!”

陈景三根据战场情况,决定先撤一营。他对刘竹溪说:“老刘,你到二营,我到三营,把部队撤下来!”

刘竹溪下到二营阵地,首先看到的是配属给八十五团的那门三七战防炮。战防炮布置在苗沟村内,距村南阵地不到100米。他命令战防炮班赶紧撤退,同时提醒他们:“你们要不间断地向西撤,撤出10里路才安全。”

刘竹溪召集二营的营连干部,传达团的撤退命令,并强调:“必要时把背包丢掉,轻装撤退!”二营董连长在战后对他说:“你当时给我们讲,必要时丢背包,我没有想情况那么严重。”

此时一营已很难接近,敌人插到一营阵地两侧,成半包围状态。刘竹溪派二营一名副指导员带一个班,陈景三派三营一名排长带一个班,在火力掩护下,突进一营阵地传达撤退命令。二、三营以火力压制一营阵地两侧敌人,掩护一营撤出阵地。

刘竹溪看到一营教导员李平扛着一挺轻机枪走在队伍前面,就知道一营撤下来了,他带二营随之撤出阵地。一、二营撤下来后不集结,到达张佩庄即向后方鸳店转移,到一部分走一部分。

张佩庄向西有一条自然沟,部队沿这条沟向鸳店转移。一、二营撤退顺利,除了正面敌人打炮,周围没有敌人。但在远方位,向他们侧后迂回的敌人已经运动到正北方向,黑压压一大片,至少有两个团。

此时在八十五团右后翼的八十七团也撤出阵地,向西北转移。在二十九师右翼的八十三团、八十四团亦撤出阵地,向西北转移。

在撤向鸳店的路上,张维滋接到师部侦察员送来的一封信。这是师政委李曼村的信,信上写道:“师部已转移,你团据情机动处理。”“小诸葛”李曼村对八十五团的处境很不放心,另外下了一道可以灵活变通的命令。

张维滋、刘竹溪带一、二营撤到鸳店,等待陈景三和三营到达后一起后撤。

三营在圈刘被敌人死死咬住,一时撤不下来。为了尽快撤出阵地,三营以攻为守,每当敌步兵冲到阵地前,部队就跳出掩体,迎着敌人火力反击,打退敌几次集团冲锋。最后一次反击后,各连互相掩护突围。七、八连各有一个班在最后掩护,被敌人切断退路。三营撤到张佩庄后,这两个班仍在阵地上与敌拼杀,大部战死,仅有个别伤员隐藏在老百姓家。

陈景三带三营撤到鸳店,此时北面的敌人已经迂回过来。鸳店无东、西门,只有南、北门,村中主要街道是一条南北街,靠近村东。部队在村中集合,秩序井然。团干部们在南北街上商量,是守还是撤。鸳店的围墙比较坚固,他们曾考虑固守待援,最后认为时间还来得及,决定继续突围。

陈景三命令刘竹溪带一、二营和特务营特务连先撤,他和张维滋、陈烘带三营、特务营机炮连和迫击炮连掩护。张维滋对刘竹溪说:“老刘,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你带部队先走。”刘竹溪心里很清楚,陈景三、张维滋要他带一、二营、特务连先撤,是为了保存团的主力,以利战后重新恢复建制。敌人兵力强大,留在后面凶多吉少,他不忍心先撤,问:“我走了,你们怎么办?”

陈景三说:“你不要考虑这么多,情况紧急,带部队快走,我们有办法!”

刘竹溪带一、二营、特务连由北门撤出鸳店,穿过鸳店西北一座小村子,向西撤退。部队一出小村就与敌一支小部队接触上了,二营打退敌人,自身伤亡了20多人。陈景三、张维滋后来对刘竹溪说:“你带着部队出去一打,我们就知道你们遇到敌人了。”

敌人上来一个营,与他们接触的小部队是这个营的前卫连。远处敌主力正在向西迂回,欲抄他们的后路。

刘竹溪这时看到,在村西面,师炮连的三七战防炮翻倒在地,拉炮的马中弹死亡,人员也有伤亡。他感到费解,按照他的命令,战防炮班提前20分钟撤下阵地,从时间上计算,他们应该已经撤到后方。

刘竹溪的警卫员郭启荣有小肠疝气,偏偏这时候犯病,蹲在地上站不起来。正巧旁边有一名团侦察员,长得人高马大,他把郭启荣的卡宾枪背带往自己脖子上一挂,用胳膊夹起郭启荣就走。结果警卫员先走了,首长还在后面。

此时,一、二营在左前,刘竹溪带特务连在右后。一营建制已不完整,二营也有伤亡,只有特务连比较完整。特务连是步兵连,他命令特务营教导员王金声掌握住特务连,并掌握住特务连的轻机枪。刘竹溪见二营的两个重机枪排在他的左边,便命令重机枪排随他在后面掩护部队撤退。

刘竹溪和王金声一起断后,指挥二营两挺重机枪、特务连六挺轻机枪以火力压制敌人。机枪手们迅速展开,以密集火力把敌人这个营压了下去。刘竹溪抓住时机,命令轻机枪掩护部队撤退。轻机枪手抱着机枪,在后面边打边撤。鸳店往西北是一个几里长的大洼,地势平坦,中间有几个沟坎,机枪手们利用沟坎展开火力迟滞敌人。

刘竹溪这时发现对手的战斗指挥很不合常规:“敌人为什么不用迫击炮压制我们的机枪?”他估计敌人的八一炮、六O炮可能没跟上来。

部队撤出约1000米,刘竹溪看到从北面迂回过来的敌人已运动到鸳店西,正在向村南迂回,对鸳店形成半包围,后面的大部队继续向鸳店西迂回。他命令轻重机枪手占领一个干河沟,向迂回的敌人射击。当时他认为陈景三、张维滋仍然在坚守鸳店,必须用火力支援他们,尽其所能地帮助他们。他命令机枪手:“你们狠打,对着敌人打,把子弹打光了也不要紧!”二十八师八十四团出动一个营接应八十五团,八十四团政委带着几十个人与刘竹溪会合。

部队撤到师部所在村庄,刘竹溪看到师长萧锋站在村前200多米处,快步上前去见师长。部队在刘竹溪身后变换队形,成两路进村。

刘竹溪向萧锋报告:“团长、政委命令我带一营、二营、特务连先撤,团长、政委还有三营在袁集还没有撤出来。”他建议师部马上派部队去接应。

萧锋却说:“那里没有敌人,是我们的人。”

刘竹溪再三解释:“那里完全是敌人。”“确实是敌人,是突破八十六团迂回过来的敌人。”“我们从张宅指挥所一撤出就发现这股敌人。”

萧锋仍然坚持认为鸳店方向没有敌人,拒绝派部队前去接应。

刘竹溪转身离开萧锋,去找师政委李曼村。在村中师指挥所,他找到李曼村。见到老上级,他再也抑制不住悲伤和愤懑,眼泪夺眶而出——朝夕相处的战友和几百名战士生死未卜,他怎么也弄不懂,萧锋作为师长竟如此偏执,对前方指挥员反映的战场实情充耳不闻。战后证实,鸳店方向有敌人的判断完全正确。

陈景三、张维滋指挥三营掩护一、二营突围后,见鸳店周围敌人到处乱跑,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十分混乱。四周都有枪炮声,迂回过来的敌人和正面进攻的敌人发生误会,一度交火。鸳店南门紧靠着一座土岗,南门外的路在土岗下。土岗已被敌人占领,但土岗北面陡直,观察受限。陈景三、张维滋带部队乘隙从南门突出去,向敌侧后一转,正好遇到前来接应的八十四团。两支部队会合后,沿汝河向南走了一段距离,寻隙抢过六七里宽的汝河大河滩,在夜色掩护下摆脱敌人,撤到八十二团阵地,继而撤到纵队指挥所驻地一带。

八十五团突围各部集结完毕,天已经很晚,团干部们到纵队部向纵队首长汇报战斗经过。宋时轮对八十五团的表现非常满意,表扬他们,说:“你们打得很好,圆满完成了任务!”18日夜,十纵转移至二线阵地,八十五团在西洪桥以西地区,沿洪河北岸设置防御阵地。洪河是一条在北方地区常见的那种河流,水面不宽,水也不深。这时,一营营长王道生告诉刘竹溪,在一、三营结合部有40名重伤员没有撤下来。鸳店的后方人员提前撤退,在途中遭敌炮击,刘竹溪的黄骠马受惊狂奔,将马褡子甩掉,个人物品全部丢失。马褡子里有几张照片,一条毛毯,两条缎面被子,结婚时战友送的两个枕套,宋时轮的两封亲笔信和赵衍庆送给他的日军呢大衣。黄骠马不见了,后方人员认为副团长的马跑丢了,但后来它又自动归队。

19日晨,激战后的战场十分平静,敌人没有任何进攻迹象。八十五团接到上级通报,整十一师已经撤走。

 19日上午,张维滋、刘竹溪带小部队100多人返回上蔡城北阵地,侦察敌情,打扫战场。团民运股寻找重伤员,掩埋阵亡人员。路上,他们见敌人已经对自己的阵亡人员做了掩埋,葬坑挖得很浅,有的尸体半边身子露在外面。有若干敌尸未做掩埋,暴尸在野外。

八十五团民运股在一、三营阵地结合部,靠近一营阵地的一个大自然坑里,找到了40名牺牲的干部战士。这是突围时留下的一、三营重伤员,全部被敌人补枪打死。外线出击是无根据地作战、无后方作战,部队没有随军民工和担架,重伤员无法及时送下火线,只能临时集中安置在这个大自然坑里。突围时,战士们是流着眼泪走的。八十五团其他各处阵地也有零散的重伤员被敌人枪杀。民运股分辨双方阵亡人员,登记己方阵亡人员姓名,就地集中安葬。十纵埋葬牺牲人员不用棺材,而是用白布裹好下葬,在条件不好时只能草草掩埋。

19日下午2时或3时,张维滋、刘竹溪由东门进入上蔡县城,得知整十一师在19日晨即已撤离上蔡。他们来到城西,发现在一座大庙中有敌人伤员。整十一师撤得十分仓促,丢了部分伤员。他们还在大庙里发现了没有被敌人带走的己方被俘轻伤员。八十五团在上蔡城收容的双方伤员各有几十人。八十五团在上蔡伤亡近600人,一、三营牺牲100人,这两个营有的连队打得仅剩十几人。一营丢失重机枪一挺,重机枪班全体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二连副指导员。三营副营长邓金在带领七连向敌人发起最后一次反击时牺牲。邓金由两广纵队调来,是个很能打的干部。

整十一师在上蔡城北战斗中实施集团冲锋,队形密集,伤亡也很大。师便衣团副团长展陆在西洪桥阵亡。八十七团三营七连一部战后返回上蔡城北打扫战场,抢救重伤员。班长冯吉华听当地老百姓说,在上蔡城北,国民党在一处埋尸用了3亩地。整十一师的军纪据说一向被人称道,但在上蔡战斗中枪杀了八十五团没有带走的全部重伤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整十一师在上蔡城北伤亡严重,将愤恨发泄到被俘的重伤员身上。是役,宋时轮不拘于阻击作战的一般形式,没有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而是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主动出击,佯攻上蔡城,迫使胡琏改变部署,集中兵力在洪河以南与十纵交战。19日,陈唐兵团突破开封,胡琏被迫放弃增援,整十八军撤往汝南。

上蔡阻击战是宋时轮的得意之作。十纵其他战斗是根据上级部署遂行作战任务,上蔡敌情出现变化,宋时轮以其主见断然决策,圆满完成阻敌任务。上级给十纵的任务是阻敌10天,宋时轮、刘培善在战后营以上干部会上总结道:“这次上蔡阻击战,10天任务一天完成!”

1952年,宋时轮从朝鲜回国后任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这年秋,刘竹溪到南京军事学院函授系接受面授,陈烘在学院政治系学习,翁默清去京开会路过南京,3人相约一同去看望老司令。见面后,宋时轮询问二十八军的情况,他们一一作了回答。在谈到华东十纵经历的战役、战斗时,宋时轮突然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说,我在十纵哪一仗打得最好?”他们举出宋时轮在十纵指挥的几个重要战斗,说:“打得都很好。”

宋时轮听罢,说:“你们讲得都对,但我认为还是上蔡一仗打得最好。”

宋时轮见他们不解,加重语气说道:“10天任务1天完成,还不好吗?”

谁在收藏
浏览:168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往往
    往往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