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又一次的寻访中,父亲从往事中走来,形象越来越清晰 父亲张明磊,是张新玲的骄傲。追寻父亲生前的历史,成了退休女工张新玲现在最重要的事儿。“父亲这代人,很少标榜自己。”她说,父亲低调踏实的个性,让孩子们对他的过去知之甚少。这些年,在寻访的那些与父亲生死与共、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口中,她一点点还原出父亲过往的峥嵘岁月: 她的父亲张明磊是河北人,1945年夏参加革命,为中共冀南区印“冀南票”、“中州币”(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货币)。“我们工作在山洞里,环境潮湿闷热,不见天日,大家身上都起了疹子,你父亲也是如此。”与父亲同龄的一位南下干部告诉张新玲,“你父亲当年才16岁,工作有方法,常受首长表扬。”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当年秋,河北省根据中共中央决议,成立南下干部支队,带着被服、金条、银元和冀钞,长途跋涉来到大别山,补给刘邓大军。“熟悉印钞业务的父亲,成为南下干部支队中的一员。他们一路走一路打,来到新野。”张新玲回忆,1947年12月,新野解放后,父亲一直奋战于金融战线,直到1973年因病去世。 父亲去世时,张新玲尚年轻。这位爱读书爱写字的革命后代,年岁渐大后常想:“父亲当年经历过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她开始寻访父亲当年的战友。在寻访中,她发现一些南下干部很早就壮烈牺牲了,与家人失去联系,一些烈士的后代也在寻找他们亲人安葬于何处。“为何不帮烈士寻亲呢?”从2007年起,她开始奔波于豫冀两省,自费为烈士寻亲,8年内为7名烈士找到亲人。 在一次次的寻找中,张新玲发现,一心为公、鞠躬尽瘁的父亲从往事中走来,形象越来越清晰。在她的感召下,很多南下干部的子女也踏上追寻烈士足迹、整理红色往事的路途。 “我会一直找下去。”张新玲说,她所有的努力,只为“逝者安息,生者安心”。 “父亲与我”,是一个温情又多样的命题。 带着这个命题,本报记者对话三个人,寻找他们与父亲间的故事。在历史与现实的穿越、往事与理解的交合中,记者发现,在解析“父亲与我”这个命题时,每个人的结论都是:不管时光过去多少年,父亲始终都是我们的乡愁和堡垒,我们也必将成为父亲的教化与传承。
浏览:5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