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溪战争回忆录5:向北、向北、向北(上)

刘六庄 发表于2018-01-16 18:26:16

五、向北、向北、向北

    1939年下半年,清河三支队在战略发展方向上发生了重要转变,刘竹溪经历了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

路南路北

    三支队编成后,在清河区游击战争的战略发展方向上,支队领导层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个是以胶济路南部山区为依托,跨铁路两侧发展;一个是坚持清河平原游击战争,集中力量向北发展。

    小清河位于泰沂山北麓黄河南侧,源于济南诸泉,东偏北流向,经历城、章丘、齐东、邹平、长山、高苑、博兴,于寿光羊角沟人渤海,全长430余里。小清河在鲁北平原流域称清河平原。清河平原北倚渤海湾,南窥胶济路,东连胶东,西接冀鲁边,是胶东、冀鲁边、鲁中的交界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三支队占据清河平原,从东到西,抗日根据地就能连成一个整体;丢掉清河平原,胶东和冀鲁边就会被分割,胶东到鲁中的重要通道“渤海交通走廊”也将被切断。

    鲁北平原人口众多,经济上比南部山区富裕,兵员和物资容易得到补充。清河流域是三支队的发祥地,部队成员籍贯多在清河平原一带,对作战环境十分熟悉。日军装备优良,通讯手段比较先进,机械化程度高,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其机动作战。但日军受制于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兵力严重不足,其部队主要集中部署在交通要道的周边地区以及重要县乡镇,不能有效地控制地域广大的农村。

    三支队避开日军治安重心胶济铁路及沿线地区,集中兵力向北发展,坚持平原游击战争,有利于部队的发展壮大。以胶济路南部山区为依托,跨铁路两侧发展,形势不利就往南部山区躲,等于放弃清河平原游击战争,对部队的生存发展也极为不利。

    1939年山东纵队第二期整军之前,清河三支队一直盘桓在胶济路两侧。“究其原因,一是清河特委、第三支队部分领导人对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条件认识不足,缺乏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信心;二是省委在划地区部署开展游击战争时对山区、平原的任务不够明确,容易在执行中退出平原;三是清河区在坚持和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发展方向上认识不清,眼光狭隘,没有整套的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发展方针,等等。”从1939年3月“太河惨案”第一次反顽到8月中旬“淄河事件”第二次反顽,近半年时间,三支队政委霍士廉带着近两个团的部队——特务团二、三营和一营二连,十团二营,支队迫击炮连,冯毅之的长秋独立营以及一支地方武装在铁路南山区活动,除了反扫荡、反顽固派进攻以外,没有主动打过仗。铁路南根据地在地方党政建设方面几乎空白,三支队在铁路南驻地无地方党组织、无地方政权。

    铁路南山区敌我顽云集,顽固派头子秦启荣的大小司令如毛。三支队仅占据淄河流域一块狭长地带,在益都朱崖、淄川太河、博山池上一带活动,南北一条线,受日伪顽挤压,处境十分艰难。


谁在收藏
浏览:160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往往
    往往
  • 漂流者
    漂流者
  • 腹黑小白
    腹黑小白
  • 西土耳
    西土耳
  • 义海情天
    义海情天
  • 老歌重唱
    老歌重唱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