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市著名的抗战纪念地马鞍山,有一块1945年7月7日由当时博山县政府竖立的石碑,碑上“气壮山河”四个大字,端庄厚重,苍劲有力。碑名题写人落款是——鲁山区专员徐化鲁。
徐化鲁(1902—1994),历任淄博南部山区抗日武装早期组织领导人、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一团团长、先遣大队大队长、后方司令部副司令员,后曾担任泰山区副专员兼莱东县县长、鲁山区专员、淄博特区专员兼警备区司令、沂山专署专员。由于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受到不公正待遇,他的传奇经历鲜为人知。
徐化鲁原籍山东阳谷,秉性豪爽,见义勇为。1937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年轻时,正值军阀混战,他投笔从戎,在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干过营长、司令部参谋。“七七”事变爆发,国难当头,日寇入侵。此时,他受聘于博山县国民党政府,任联庄会训练大队大队长,与在国民党临沂专区张里元部做兵运工作的地下党员崔介有联系,暗中保护过组织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共博山工委领导人。1938年2月,在博山县朱家乡五福峪村,他在蒋方宇、张敬焘等地下党员的鼓动下,与原东北军返乡爱国军官郑兴一起,联络以联庄会骨干为基础的300多人,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军总队部,徐化鲁任总队长,郑兴任参谋长,省委派来的谭克平任政治部主任,张敬焘任副主任并负责党务工作。4月,由徐化鲁、张敬焘率该部200余人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先编为教导队,后缩编为一个连,整编时为五连。郑兴率100余人投奔三支队,编为一个连。1938年4月,徐率部联合友军,在四支队一中队的配合下,曾一度攻入日伪军侵占的博山城,捣毁伪维持会,打击了汉奸分子,宣传了抗日救国,给沦陷区的百姓极大鼓舞。同年10月,他与蒋方宇率原四支队一团团部通讯班14名战士,来到博莱边界常庄一带,以抗日先遣大队名义展开扩军和抗战活动。1939年4月,指挥二中队长岳峻带领部队夜袭西河五亩地煤井日军据点,一举歼灭日军17名。后与红军干部、政治处主任杜西书组织部队反击顽固派秦启荣所属高松坡等部,缴获机枪3挺、步枪60余支。战斗告捷,民心大振,部队由原来两个中队发展为3个营,近1500人的武装,后来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特务团,后又改为三团。徐化鲁被任命为四支队后方司令部(即泰山军分区)副司令员。
50多年后,1997年6月底,我们在辽宁锦州某集团军军部采访原四支队老人、老军长邢维邦,恰逢原沈阳军区副政委李伯秋将军,他闻听鲁中老区来人,欣然应邀同我们回忆起有关老首长徐化鲁的往事。他说,称徐是我的老首长不是客气,我当营教导员时,他就是我们的团长,1944年7月成立鲁山地委(鲁中五地委),我任书记,张敬焘是副书记,徐化鲁为专员。徐是有名的“招兵迷”,为四支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特殊贡献。先是在四支队一团团长不当,又主动请缨去扩军,搞起了一支1000多人的先遣大队;来当专员,部队给他配了一匹马、一个警卫员,他也闲不住,东奔西跑、下乡进户,搞扩军招兵去了。他为抗日打鬼子,为党和人民求解放、打天下,无私无畏,组织武装起数千人的力量,是发展四支队的功臣,老区人民不会忘记他。
坐在旁边的老军长邢维邦也插话说,徐老功不可没,当年我是他手下的小八路,开始训练时由于身体瘦弱个子小、撑不住了,就跑回家去躲起来,要不是老团长马鞭子抽我一下,骂我一声:“没出息的东西,啥时候长成男子汉!”我还不咬牙下决心呢,以后咋当军长。
我们向李老汇报说,建国不久,徐化鲁在济南任黄河修防处长兼济南房产局长时,遭到不公正待遇,错误处理,降职18级,任市政协驻会委员,1971年办理退休,1981年6月改办离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落实党的政策,尤其是抗战时期鲁中区、四支队的老同志原军事科学院政委林浩将军及林乎加、霍士廉、张敬焘四位老领导联名上书山东省委,呼吁为徐化鲁落实政策,不久批准徐为行政13级待遇,住济南市第二干休所。病逝时已92岁高龄。
徐化鲁虽然不是淄博人,但他从“七七”事变前后到建国前夕任淄博特区专员兼城防司令,十余载烽火春秋,与淄博大地、鲁中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他一生中辉煌的战斗篇章。后来,虽遭遇不幸,但坚信当年跟共产党走、打鬼子谋民族解放之目标的民族大义,无怨无悔。他在那些运动频仍、政治压力大的氛围中,淡泊名利,粗茶淡饭,老两口住在泉城小巷深处一老式二层小楼底层,阴暗潮湿,却心胸坦然,充满革命乐观主义。80年代后,当我们党史工作晚辈拜访他时,由于仰慕与同情,买了两瓶盒装郎酒送给他时,老人不无诙谐地说,“用不着买这个,到门口提一捆瓶装白酒为最好!”他热情接待我们,还亲自撰写了八路军《四支队第一先遣大队成长》等军史文史资料。其间,曾孤身一人,悄悄来到他曾战斗过的博山,在一位当地老人陪同下重返山头万松山,到当年办联庄会的旧址察看一番。来去匆匆,未惊动任何领导便返回泉城去了,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满意的回顾。
2009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257团同志来博山探访该团诞生地——博莱交界处的常庄文字现村。我们踏着雨后的泥泞走进了当年作为八路军四支队先遣大队的司令部,一座清末民初带前廊的庭房,墙皮已斑驳脱落,荒草沧桑。但村里老人们仍没有忘记徐化鲁,这支抗日队伍的领头人。此行填补了该团团史的空白,也寻找到了第一任团长的出发点和人生足迹。
(作者:王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