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万晓塘出生于山东省鲁西平原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10岁时才念上私学,后就读于齐河县立高等小学。高小毕业后,父亲一心继续求学,在亲友们的资助下,离开家乡,考入惠民乡村师范学校。1936年,父亲在学校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组织,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父亲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到山东阳信、长清县一带建立党组织,发展抗日武装,袭击日伪军,创建了鲁西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父亲先后担任长清县第一个党支部书记,长清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不久又担任八路军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1939年初,延安中共中央派陈光、罗荣桓率115师主力进入鲁西,开辟泰西抗日根据地,父亲被调到泰西特委任组织部副部长、社会部部长。同年秋,父亲被选调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学习保卫工作。1940年春天,他回到鲁西区党委,就一直担任公安保卫部门的领导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巩固和发展冀鲁豫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父亲长期从事公安保卫工作,是一个坚定忠诚的公安战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常常不顾个人安危,保护领导和同志们。1942年,他担任冀鲁豫行署公安局局长。有一次,日寇进行大“扫荡”,突然包围了行署公安机关所在的村庄。当时行署主任段君毅也住在这个村子里,刚一发现敌情,父亲就跑到段君毅的住处,让他赶紧骑上自己的马突围。这时日寇已经冲到村边,父亲便和侦察科的一位同志步行突围。父亲虽然身体不好,却经常把自己的马让给有病的同志骑。
父亲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即使在父亲担任市委主要领导职务以后,虽然工作很忙,仍经常热情接待来访的干部和群众,并一再嘱咐身边工作人员,不要阻挡来访的同志。因此,有些同志遇事都愿意直接找父亲谈。父亲有时也主动邀请一些同志到家中谈心,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环境,父亲都注意严以律己,不搞特殊化。1942年,在日寇不断“扫荡”的艰苦环境中,父亲虽然患有严重的胃病,但仍同战士们一起吃高粱面饼,由于胃疼,吃得很少。全国解放以后,父亲都特别嘱咐秘书,所有送来的东西一概不许收。
1966年春天,父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6月,在北京参加华北局工作会议时,由于发低烧、吐血,不得不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当时,父亲的老战友、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非常关心父亲的身体健康,一面安排父亲住进解放军总医院,一面劝说父亲不要再带病工作,应该好好治病了。但父亲表示责任在身,不能休息。7月,父亲带病回津后,文化大革命的狂风骤雨愈演愈烈,不仅没有治病的条件,而且又要顶着华北局负责人的错误做法和政治压力,艰难地维持着市委的领导工作。9月19日,父亲终因长期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磕然长逝,年仅50岁。
我父亲万晓塘去逝后,蒙受了天津最大的“文革”冤案。但历史是公正的。“文革”后期,天津的干部、群众开始强烈要求为父亲恢复名誉。1978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开始全面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父亲的冤案终于得到昭雪。1979年1月20日,天津市隆重举行了父亲的骨灰安放仪式,天津市委郑重宣布“文革”中强加给父亲的种种诬陷应予全部推倒,重申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文/万新平)
浏览:38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