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梦孙(1911--1956),原名丁惟一,曾名丁愚樵。祖籍山东省日照县。清末,其曾祖迁居济南。祖丁鹤年,字梦云,庠生,工书法,曾任胡廷干藩署及巡抚衙门文案处文案。民国初,以卖字为生,并为《济南简报》缮写石印。与王慕云、王朝云、宋昌云同为济南著名书法家,人称“济南四云”。梦孙三岁丧父,靠祖父及母亲针黹生活,自幼聪敏,颇受祖父钟爱。
梦孙在济南模范小学毕业后,无力升学,在祖父指导下自学。后在济南军事学校学工兵。十八岁后,挑起维持祖父母和母亲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先后考任长途电话局录事、国民党省政府建设厅制图员,直至抗日战争爆发。
梦孙青年时代,经历了“五卅”、济南“五三”惨案,对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和反动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非常愤恨。虽然生活困难,但他仍孜孜不倦地研究社会科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高潮,他结识了建设厅工程师丁适存及孙霁东,在运河工程局任职的徐智雨和铁路司机邹光中、高凌九等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他们于一九三四年夏,组织了众鸣文艺社,吸收机关职员、中小学教师和失业青年中的爱国进步人士参加,学习社会科学和新文艺书籍,不时开会交流心得体会。在梦孙主持下,出版了不定期刊物《一线》。
一九三五年末,在文艺社活动中,他们吸收了思想进步与抗日要求强烈的社员,建立了秘密组织抗日反蒋同盟。成员有徐智雨、丁梦孙、丁适存,孙霁东、邹光中,中学生刘清陆,在济南编书的陈传刚、王汝琪夫妇,失业人员陈希堂、高凌九(光宇)等四十余人。他们在公园演讲,散发传单,并从事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出狱后的救济工作。作革命活动而生活无着的同志,也多在梦孙家就餐,梦孙的母亲劳苦倍增,但从无怨言。梦孙收入微薄,负担不及,则由适存、霁东资助。
一九三六年“五一”节前夕,他们为纪念红五月,准备了大批传单,由盟员分头在城内、商埠散发。丁梦孙、丁适存负责西门大街至商埠一段,巧妙地避开敌人,散发到五月一日凌晨,同回梦孙家休息。因临沂人徐伯选告密,拂晓时,他们被猛烈的敲门声惊醒,特务们排闼而入,他们被捕了。二丁被捕前相约“决不连累别人”。王蕙南、李志华等十五人同时被捕。在三路军军法处受审时,梦孙首先受审,经受酷刑,始终坚持说出于爱国动机,抵死不承认有人唆使。梦孙夫人郑丁云,时尚未结婚,也受牵连被捕,羁押在拘留所。
十七人被捕后,引起了党的重视,请革命老人范明枢设法营救。范老去南京见冯玉祥,冯籍鹿钟麟去天津返济之便,向韩复榘转达了冯先生释放十七人的意见。五月下旬,军法处即宣布将丁梦孙、丁适存、王蕙南三人转地方法院,其余即行释放。三人转法院后,经梦孙同学杜寿彭及建设厅长张鸿烈的斡旋,以不起诉处分,于九月一日获释。梦孙、适存仍回建设厅任职。梦孙出狱后并与党取得联系,以职业界救国会代表身分参加了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
梦孙自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以后,由于有了攻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即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经过敌人法庭、监狱的考验,及出狱后的考察,于一九三七年九月,由景晓村同志介绍并主持了庄严的入党仪式,接受梦孙入党。丁适存、孙霁东也同时入党。在德州战争吃紧后,党介绍丁适存、孙霁东去延安,分配梦孙、郑丁云去临沂开展地方工作。
一九三七年冬,梦孙通过关系,以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临沂县指导员名义,到达临沂。国民党第三区专员张里元指定教育科长刘麟绂,负责邀请各界人士,组成临沂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刘麟绂为主任,梦孙以指导员兼副主任,崔介等为委员。从此,梦孙与崔介等取得联系。梦孙以合法身分,活动于各界人士之间,结识了不少爱国进步人士和进步青年。这时,崔介正以全力活动抗日武装,为了巩固部队,团结进步青年,倡议建立民族解放先锋队临沂地方总队部,发展“民先”。梦孙也参加了民先队部的工作。在张岗、崔介、汪洋等于一九三八年二月率部队北上与四支队会合后,三月间,梦孙在地方人士张准亭、高树屏(后来均在日寇“扫荡”中牺牲)等的支持下,以三重为基点,建立了公开合法的“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开展群众工作,先后在临郯广大地区建立了二十多个分团。北至埠前、九曲,南至县城、马头,西至兰陵,东至南古庄,都有青年救国团的活动。青年救国运动一直发展到中年和老年踊跃参加的浩大阵营。到是年五月,以梦孙为主任的县团部所在地的三重,已经成了苏北及各地流亡青年向往的地方。为了培养青年骨干力量,他们还先后开办了三期短训班,为建立抗日武装,建设临郯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在青救团的基础上,党的组织也有了发展。六月,苏鲁地区特委派刘剑为书记,建立了临郯县委,以梦孙为委员兼青年部长及统战部长,红军干部石世良(省委派来)为军事部长,在青救团的基础上建立了武装,伏击出动之敌伪,部队由小到大。至一九三八年冬,在南下临郯的四支队二团(团长钱钧、政委汪洋)的协助下,建立了以薛浩为团长、唐涛为政委的临郯独立团。到一九四O年四月,建立了临沂县抗日民主政府,梦孙被选为县长。一九四一年四月,鲁南三地委成立,梦孙任地委常委、鲁南专署第三行署主任。发动广大群众,争取与团结抗战人士,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为创建临郯苍地区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日战争,做出了优异贡献。一九四三年三月,他被调到滨海区后,先后任滨海专署秘书长,三地委常委,滨海专署三行署专员,滨海行署三专署专员,直至抗战胜利以后。他对滨海区的政权建设与政权改造做出了贡献。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他先后任滨海建国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党委书记、秘书长。团结教职员工,为保证师生教学和安全转移竭尽了心力。
一九四八年九月济南解放后,他先后任敌产清理委员会副主任、民政局长、协商委员会秘书长、市委委员兼统战部长、副市长。一九五六年五月,调任山东省城市建设局长(后改为建设厅)。同年七月二十二日,发生触电事故,不幸逝世。终年四十五岁。知者为之痛惜。在山东省人民委员会主持下,他被安葬于金牛山公墓。夫人郑丁云,中共党员,时在济南市宗教事务处工作,与梦孙同志共同参加革命事业,患难与共,遭此突变,痛不欲生。
梦孙青年时代,即刻苦自学,致患近视。参加革命后,一贯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无论在敌人的法庭上和严酷的战争考验中,都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气概。在所担负的工作中,周密谨慎,认真负责,忠于本职工作,从不马虎了事,博得同志们的好评。
梦孙重视团结党外人士,在与党外同志合作共事中,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与人为善,态度和蔼可亲。为党外人士所敬重。
梦孙善书法,宗欧、虞而有所创新。珍藏文物、法书,有祖父风。不意十年浩劫中,罪及死者,抄没中多有散失。
(1986年1月25日初稿.1989年8月根据孙汉卿,杨希文、田海山,刘宪林等同志意见修改完稿,并经谷牧同志审阅。——作者)
该文刊登于《日照党史通讯 1990年 第五期 纪念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五十周年 1940-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