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家庭生活
“文革”的噩梦结束以后,李萍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将近十口人的热热闹闹的大家庭变成了冷冷清清的三个人,只有李萍和老伴李真,还有一个总在身边蹦蹦跳跳的小老五,大家都管她叫“小炮弹”。
早在“文革”刚刚开始时,在山东济南工作的李晓就把她 们的母亲、李萍的岳母尤李氏送到北京来住。为此李萍、李真特意找了一位北京籍保姆来家里照顾老人。这是一位在使馆里
工作过的老阿姨,每逢周末回家去,周一再回来。原来每到冬 季就有一位工人王师傅来家里的后院烧暖气,现在只得改烧大 煤球炉,好在李萍经过“劳动改造”的磨练,攒煤球的技术已经锻炼出来了。
1968 年冬季,久患重病的尤李氏在动荡的日子里去世了,北京老阿姨也随之离去。此时李萍在福建的老同学、老朋友陈国熙 的两位女儿陈健、陈康来北京住在李家,经过陈健在国家体委工作的男朋友介绍,裴淑清结识了跳高运动员陶成洪。经过一段时 间接触,两个人两情相悦,结成连理,他们结婚后搬到国家体委 宿舍去住。新婚之时,李萍、李真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将家里的老缝纫机送给裴淑清作了陪嫁。
裴淑清住在李家几年,与李萍一家结下深厚情谊。虽说她 与李家不是同姓,但李家孩子都把她看作是亲姐姐,一口一个“大姐”地亲热叫着,尤其是李萍的三个女儿,更把大姐当作贴心人,有些心上的事情都爱跟大姐念叨,让不知情的外人以为 她们就是亲姐妹。大姐夫陶成洪是江苏无锡人,做得一手好菜,李萍的几个孩子经常到他家去打牙祭解馋。陶成洪精于钓鱼,于是李家常常有鲜鱼吃。
一年后,陶成洪、裴淑清的第一个女儿陶纯(陶清萍)出生,小名叫“宝宝”。李萍、李真老俩口都非常喜欢这个可爱的 女孩,宝宝上小学时,李真干脆把她接到胡同里的大甜水井小学 来上学,宝宝每天就住在李家,叫李萍、李真为外公、外婆,只 有到了星期日才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过了几年,他们的二女儿 陶洁出生了,小名叫“小妹”,每逢小妹来到大甜水井胡同,外 公、外婆都高兴得抱来抱去。
李萍的大儿子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十分出众,走到哪里都是领袖一类的人物,他到内蒙古牧区插队没有几年,1972 年被首批招生为 工农兵学员。当时选拔大学生的程序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要想上大学,必须经过这几道关卡。可是他一点儿问题 都没遇到,顺利地打起背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 特市,在内蒙古医学院报到上学。毕业后他赶上全国恢复高考,1979 年考上本院的微血管循环外科的研究生。
大儿子在上大学期间担任班级的党支部书记,很多女同学 都追求他,但他大学毕业时却没有回北京,而是在呼和浩特市与一位普通铁路工人家庭的女儿李明相识,并于1975年结婚成家。 说来也是有缘,大儿子的岳父、岳母都是北京人,岳父家祖辈是 满族正蓝旗,1958 年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北京到了呼和浩特铁路局。李明的父亲李裕民年轻时是火车司机,后任铁路局工会主席,她的母亲柴桂兰是一名医生,在铁路局医疗部门工作。
1976 年 10 月,李萍的长孙出世,因为是早晨出生的,大儿子给他取名李晨。这一年国家发生了那么多大事情,大女儿给李 晨起的小名就叫“海涛”。因为大儿媳李明是满族,按照当地的 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1979 年 11 月,他们的女儿李焱出生,为了不影响大儿子的研究生学习,李萍、李真 把李焱接到北京来抚养。
李萍的大女儿在内蒙古丰镇县农村插队,那里是贫困县,辛辛苦苦干一年勉强吃饱肚子。1973 年,她们那里招收工农兵学员, 她也通过“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程序,被福州大学微电子系录取,到祖籍福建富庶的省会城市福州度过了三年大学生活。1975 年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某中央部委的研究所工作。
经别人介绍,她认识了在河北省某部门工作的黄伯炜,1977年夏天结婚。黄伯炜的母亲赵蓉是满族正黄旗,中国国际广播电 台资深记者。黄伯炜的父亲黄夷是山东人,老干部,曾在河北 省委、华北局工作,后任北方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与李萍很谈 得来。大女儿的儿子黄乃征是在 1979 年出生的,大名是他爷爷 给起的,具有革命征程继续前进和为黄家发扬光大的含义,小名 “大卫”是李萍的小女儿给起的。
李萍的二儿子“文革”中曾与几个同学试图偷越国境,到 越南去当兵,差点丧生在广西两派武斗的枪口下。后来参军到部 队,当兵五年入了党。1976 年复员后,被分配到中国计量科学研 究院工厂当工人。1977 年被选派到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量仪专业 学习,搭上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的末班车。大学期间,他担任班 里党支部书记,学习也很不错,1980 年毕业时被留校继续搞科研,1981 年回到北京。
二儿子也像他哥哥一样,不找漂亮 的女孩子或北京的干 部子女,却找了同班 的女同学张宁。张宁 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出身,她的母亲梁玉 珊也是满族,是正红 旗,她的父亲张熙明在天津市水利局工作后担任党委书记。二儿子和张宁1982年10月结婚,1983年12 月他们的女儿 李思(后改名李思安)出世,因为当时夫妇两地分居,给孩子取 小名为“京津”,几年后张宁调到北京,也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工作。
李萍的二女儿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战天斗地,原想着参军打仗,结果是集体务农。她们以部队的形式开荒种地,原本很平 静的兵团生活,很快就被城里来招工、靠关系走后门参军和选拔 工农兵大学生给打乱了。1973 年外交部到内蒙古兵团招人,把 李萍的二女儿选到外交部,先在供应处,后进美大司。她学习并 担任了速记工作,当时的报纸上只要有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照片,就有她坐在后面做记录。
二女儿回到父母身边了,李真又为她的婚事操心,最后是 小女儿通过朋友,介绍她认识了当时在国家部委某媒体任职的 周鸿飞。周鸿飞出生在天津,年轻时投笔奔赴新疆,在边疆艰 苦奋斗了十几年后调到北京工作,与慈祥的老母亲陈淑珍共同生活。他们婚后得子,取名周燕飞,小名叫“飞飞”。二女儿后来曾被派驻回归前的香港和联合国、菲律宾工作,在中国驻菲律 宾使馆从事的也是领事工作。
李萍的小女儿“小炮弹”一直在父母的身边生活。1976 年 高中毕业,按当时的政策可以留在北京工作,但她执意像她的哥 哥姐姐们一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去农村的广阔天地锻炼成 长,成为当时到农村插队的最后一批知识青年。还好,随着参军 的二儿子和在兵团锻炼的二女儿陆续回到北京,使沉寂多年的小院重新有了生机。小女儿在北京顺义插队三年,之后上了北京经济学院,毕业后不久调到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89 年她所在的农研中心被撤销,她到中国侨联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 又去海南闯荡,最后回到北京干她经济专业的本行。
李焱、黄乃征、李思安、李晨、周燕飞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政府推出了许多改革政策,其中很重 要的一项就是安排当年迁离户口去上山下乡的北京知识青年可以 将一个子女的户口迁回北京。为此,李萍的二儿子积极奔走,很快把大哥的儿
子李晨的户口从内蒙古办到 了北京,使李 晨在报考大学 的时候,录取分数有了很大的 优势。 接 着,李萍的二儿子又将大妹的孩子黄乃征的户口从石家庄迁到了北京。按照北京市的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政策,李萍的二儿子最终把兄嫂和大妹的户口全部 迁回了北京市。
而王府井大甜水井胡同,李萍一家居住了 40 多年的 17 号(最早是甲 1 号)小院,连同在院子里生长了数百年的大银杏树,也在北京申办 2008 年奥运会时,为了国家的需要作出了最后的贡献,拆迁后化为一块平地,如今只剩下了一块路标式 的牌子。
马来西亚亲友合影
在这期间,李萍与马来西亚的亲戚也联系上了。与李萍一 家通信联系最多的是二哥李治拔的女儿巧云,她高中毕业时曾 经来信,希望能回到国内学习和工作,偏偏那时的政治形势紧 张,最后作罢。改革开放后,出国来往非常方便了,李萍在马 来西亚的亲戚先后来过几次,见面时早已今非昔比,大家都感 慨万端,而李萍家里只有小女儿去过马来西亚,看望了六叔和 那里的众亲友,受到亲戚们的欢迎。
1987 年 12 月 20 日,与李萍相濡以沫 40 余载的夫人李真病 逝。老年痴呆症日益发展的李萍,拼着极大的努力,用颤抖的右手,为自己的《风雨萍生》回忆录写下了收尾的文字 :
1987 年 12 月 20 日,在一个风寒料峭的深夜里,我的老伴李真同志去世了,她是由于冠心病住进北京医院 后转为脑中风引起了全身右部偏瘫。李真同志当了一辈 子的医生,给无数的病人医治了自身的疾苦,她自己到 了晚年却遭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说起来她的一生真没有 过什么好日子,她总是为了别人操心,处处为了他人着 想,最后住院期间就是为了给同房的病人倒尿盆摔倒后 才中风的。我们俩人虽然人生经历不同,性格迥异 , 但 是在共同的信仰下,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相濡以 沫,面对人生的沟沟坎坎,度过了多少艰难困苦,如今 她离开我先走了,我的脑子也越来越糊涂了,老年痴呆 症像恶魔一样紧紧地纠缠着我,可怕的病情发展得很快,直到最后几年我什么也记不清了 , 什么都模糊了 , 一切都渐渐地离我远去了,只是冥冥中还知道 : 我的孩子们为了怀念母亲写了一首词 ; 我的孩子们为了我的人生写了一首词 ; 我的孩子们为了革命历史写了一本书。
这是这位革命老战士一生最后留下的文字。此后,他再无 可能执笔了。他所写到的“孩子们为了怀念母亲写了一首词”和 “孩子们为了我的人生写了一首词”,分别是子女写的《诉衷情 • 悼慈母》和《念奴娇 • 风雨萍生》:
诉衷情 • 悼慈母
慈母忠真报国酬,英灵壮山河。终生奉献无索,默 默任凭说。
风萧瑟,秉烛落,寒夜过。遗志承托,音容永驻, 浩气长歌!
念奴娇 • 风雨萍生
南洋浪淘,赤子归,掀起集美风雷。似水年华,汇 京都,报考中大谋位。民族危亡,坚信马列,一二九示 威。卢沟狼烟起,抗日“民先”聚会。
徂崃山麓揭竿,威震南北,铁道游击扬眉。砥柱中 流,驱蒋美,红旗飘扬彩虹飞。外交风云,勘定边陲。 奋斗终身鬓已霜,无怨无悔,古稀仍放余辉。
1991 年 8 月 26 日 12 时 27 分, 中 国 共 产 党 优 秀 党 员 李 萍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80 岁。外交部有关部门撰写了《李萍同志生平》,充分肯定了他革命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 斗的一生。
李萍,李真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一墙
《李萍同志生平》写道 :“李萍同志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参 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的 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外交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积极的贡 献。”“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 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他克己奉公,胸怀坦诚,作风民主,生活俭 朴,对子女严格要求。他识大体、顾大局,坚持原则,不以个人 好恶待人,深受同志们的尊敬。”
《李萍同志生平》写道 :“他在缅甸任政务参赞和总领事期 间广交朋友,积极开展外交和侨务工作,为促进中缅两国人民 的胞波情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深入调查研究,与工作人员 同甘共苦,足迹遍及中缅边界的山山水水,胜利地完成了制定 中缅边界条约的准备工作。”“李萍同志接受周总理和外交部的 指示,参与组建外交人员服务局并担任副局长。面对新的任务 和复杂的局面,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经常深入基层,为群 众解决实际困难,深受群众爱戴。”
《李萍同志生平》写道 :“十年浩劫中,李萍同志受到迫害, 他身处逆境,不畏邪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保守党的机密, 保护同志,相信党,相信人民,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 念。”“李萍同志在服务局工作的 20 余年中,为发展和世界各国 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为我国的外交服务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 献。”“李萍同志离休后,仍然勤奋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撰写革 命回忆录,关心支持服务局的各项工作。他虽身患重病,但始 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8 月 31 日上午,李萍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李 萍的生前战友和同事、外交部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段君毅、王幼 平、姚仲明、宫达非、徐斌洲、王笑一、孟英、肖岗、秦加林、 郝诒纯、黄元镇、李德伦、刘光运、李凯亭、黄夷、蒋衍芬、解 梅、韩豁、王宏瑜、陆俊锷、赵蓉、国鹰、武滔、邢松驿、李华 等 200 余人前来送别李萍。不久,子女们将李萍、李真的骨灰合 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李萍的子女愈加怀念父辈的奋斗业绩 和革命精神,在《风雨萍生》回忆录的基础上,编著了《风雨萍 生 :李萍传》,实现了父亲生前“我的孩子们为了革命历史写了 一本书”的遗愿。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敬仰的父亲李萍、母亲李真!
2009 年 12 月 9 日初版
2010 年 12 月 9 日修订
新世纪的五姐妹
(家谱人物列表)略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
《谷景生与一二九运动》,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年版
《丹心照汗青 :中国书坛一代名家武中奇传》,郝传更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卷五十三(云南省志)外交志
《中国市县大辞典》,阎崇年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年版
《中国革命根据地史研究》,马洪武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北京的会馆》,胡春焕、白鹤群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年版
《神州采风》,邵祝安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胡同春秋》,西城区政协文史委编,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年版
《大地的女儿 :郝诒纯院士纪念文集》,地质出版社 2004 年版
《府第寻踪》,西城区政协文史委编,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 年版
《大木仓二龙路 :京城文艺原发地》,陈晴撰文,《北京青年报》2007 年 11 月 20 日
《风雨萍生》,李萍撰文
《从平津“民先队”到山东革命根据地》,李萍撰文
《周总理批准我到外交战线工作》,李萍撰文
《郝绳祖先生对爱国青年的爱护与支持》,李萍撰文
《天津抗战纪事 • 战斗在敌占区的天津“民先”》,天津图书馆编
《济宁地区党史资料 • 第三辑》,中共济宁市党史资料委员会编
《我所了解的北平民先队》,孙陶林撰文,《北京党史资料通讯》第 20 期
《回忆西城区(六区)民先队》,郝诒纯撰文,《北京党史资料通讯》第 20 期
《在昆明、安宁工作的回忆》,徐干撰文,《昆明党史资料》第 15 期
《中国大学中共党员、团员、民先队员、民联盟员简介》
《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报 告,《人民日报》1957 年 7 月 10 日
《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 • 一二九运动》,人民出版社 1954 年版
《徂徕山上红旗飘》,济南部队政治部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
《一二九运动史》,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编写组编,北京出版社 1961 年版
《徂徕烽火》,泰安地区出版局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山东史志资料 • 第一辑》,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一二九运动》,北京市党史委、首都博物馆编,北京出版社 1985 年版
《一二九运动在天津》,天津市党史委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马洪武等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一二九运动》,北京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7 年版
《中共济宁市组织史资料》,济宁市委组织部等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0 年版
《忆夏令营》,刘光运撰文 孟英谈话纪要,2007 年 11 月 13 日 肖岗谈话纪要,2008 年 11 月 11 日 张耀东电话纪要,2008 年 12 月 1 日 裴淑清谈话纪要,2008 年 12 月 8 日 李昇东谈话纪要,2009 年 10 月 18 日 步士荣谈话纪要,2009 年 11 月 26 日 马凤祥谈话纪要,2009 年 11 月 28 日 刘少明回忆纪要,2010 年 8 月 7 日 陈国熙口述记录,2010 年 9 月 1 日 李巧云、李松岸网络传送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