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缅勘界
1955 年底,李萍一家人汇聚在北京,暂住在后园恩寺外交部 招待所里。
此时,外交部在北京西郊距离动物园不远的地方建起了幼儿 园,许多外交官的孩子都在这里。当李萍和李真带着糖果,到幼 儿园看望他们几年没见的两个儿子时,孩子怯生生地接过糖果, 不知所措地一个劲儿说着 :“谢谢叔叔 ! 谢谢阿姨 !”
在场的幼儿园老师都笑了,而李萍、李真的眼圈红了。这么多年,为了国家的外交事业,外交官们把幼小的孩子放在国内, 每逢星期天家长接孩子时,都是同志们互相照顾,往往一家就接 好几个回去。李萍、李真的孩子就经常到乔冠华、李一氓、朱其文 同志家里去。如今他们回来了,孩子们却不认识父母了。
住在招待所的日子里,赶上 1956 年的春节来临。几年没在 国内过年了,李萍、李真打算热闹一下,也是补偿孩子们长时 间的情感空缺。李真从济南接来她的妹妹李晓和母亲尤李氏,一 家人游故宫,看北海,逛厂甸,沉浸在天伦之乐之中,踏踏实实地在北 京过了个快乐的春节。
春节一过,李萍接到新的工作任务 :参加中缅边界谈判。1956 年 1 月,中央任命姚仲明为中缅边界谈判中方全权代表兼中缅边界勘 察办公室主任,李萍为中缅边界勘察办公室副主任。这时李萍才 明白,当初让他从缅甸乘汽车回国,一路上了解沿途风土人情和边境情况,原来是周总理特意安排的。
中缅边界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原因当 然是由于清朝末年“弱国无外交”。当时称霸世界的英帝国主义, 有个叫做麦克马洪的人在中印、中缅地图上一划,根本没有得到 任何权力机构的认可,甚至这些机构还不知道有这条臭名昭著的 边界线,造成了复杂的边界历史遗留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邻国间存在着许多边界历史遗留问题。 有的是同某一国边界从未正式划定,有的是同某一国之间一部分 边界以前划定,但仍有一部分没有划定。即使是有些已经划定的 边界,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 了修睦四邻,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搞好国家建设,周总理 倾注大量心血,亲自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1953 年,中国驻缅甸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时,周总理曾对他 说 :“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益的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华侨 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与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 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后来,周总理对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阿哈 默德说,如果同一些国家还有边界问题没解决好,“如果使所有问 题都严重化,那就会天天吵架,我们就没有力量进行建设”。
对于最容易引发争议的边界问题,周总理很谨慎。他语重心 长地说 :“如果因为边界问题使我们同邻国的关系紧张起来,还 不如不提出、不解决为好,以等待时机的成熟。”“我国和其他国 家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应该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求得 公平合理的解决。”
周总理要姚仲明大使抓紧研究,以便因势利导,避免让工作 落后于事态的发展。1954 年,在周总理首次访缅的最后一次会谈 中,吴努提出希望早日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周总理答复 :“希望 有一点时间,把情况弄清楚后再正式商谈。”姚仲明感慨地说 :
“周总理真是事事想到前面了。” 此后,中国政府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会同云南省政府,对有关的历史文献和实际情况,进 行了系统的和详细的调查研究。周总理每次出访路过缅甸,都要 谈到边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1955 年 11 月,在中缅边界南段未定界的黄果园附近,双 方前哨部队在大雾弥漫的情况下发生误会,引起武装冲突。缅 甸军队趁机占领了中缅边界北段的五个地方,使边境形势骤然 紧张起来。缅甸媒体诬陷中国军队入侵缅甸,美国也利用这个 事件大做文章,支持某些国家进行军事演习,造成东南亚形势 紧张。
黄果园事件使中缅两国政府都感到有及早解决中缅边界问 题的必要。周总理说 :“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后 来,他在同史地学家的座谈会上说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
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十年内 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 后他们就放心了。”
1954 年 12 月吴努访华时,与周总理就中缅边界问题交换了 意见。当时,中缅边界除北段未定界外,还存在两处问题 :
一处是中缅边界南段的佧佤山区。1894 年中英《续议滇缅界 商务条款》和 1897 年中英《续议缅甸条款》对这段边界都有规 定,但因有关条文自相矛盾,这段边界未能确定。1941 年,英国 迫使中国政府划定这段边界,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班洪、班老部 落的部分辖区划归缅甸,形成“1941 年线”。其后太平洋战争爆 发,这段边界没能标定。缅甸独立后,把“1941 年线”以西地区 划入缅甸掸邦,但未能有效控制。1952 年,中国军队追歼国民党 残敌时进驻了“1941 年线”以西地区。
另一处是中缅边界中段的勐卯三角地。1897 年《续议缅甸 条款》承认勐卯三角地“为中国之地”。但由于英国在该地修筑 了公路,因而在上述条约中英国又以“永租”名义取得了对它 的管辖权。缅甸独立后继承了这种“永租”关系。在 1954 年 12 月的会谈中,中方认为中缅边界南、北两段都存在问题 ;缅方 则认为南段边界(此处双方所说的”南段边界”是指尖高山以 南的全部中缅边界,事实上包括了中缅边界的中段和南段)是 已定界,只有北段边界存在问题。
关于边界谈判,中方表示需要做准备工作 ;缅方也承认确实 需要准备。尽管存在分歧,但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仍肯定了“中 缅两国边界尚未完全划定”的事实,并指出“有必要根据友好精 神,在适当时机,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此项问题”。此外, 双方还达成了对未定界维持现状的默契。周总理曾指出 :“根据中缅两国总理 1954 年会谈公报,未定界应该由双方谈判解决,当时双方的默契是维持现状。” 中缅之间的这一默契,使双方没有因边界问题发生过多争论,维持和发展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为边界谈判赢得了准备时 间。1956 年初,中缅两国政府开始就边界问题进行接触。缅甸政 府要求中国军队撤出“1941 年线”,周总理认为 :“如果仓促从 事,反而不利于问题的合理解决。”要求外交部会同云南省和中 国驻缅使馆,把对中缅边界的调查研究工作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做到了如指掌,胸中有数。调查研究之后,周 总理认为孤立地解决问题对于中国是不公正的。曾奉周总理之命 前往边境实地考察的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得出的结论,与周总理 的意见是一致的。
1956 年 10 至 11 月,周总理在北京与缅甸总理吴努的会谈 中,重申双方分别从“1941 年线”以西和片马、岗房、古浪地区 撤军外,还提出把三段边界问题“联系起来解决”的主张,认为 “这个方式比较好,缅甸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也照顾了中国人 民的感情”。对于中方的建议,吴努认为“这是照顾双方利益的 公平合理的建议”。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宣布 :“中国军队将撤出1941 年线以西地区,缅甸军队将撤出片马、岗房、古浪三个地 方。”1956 年底,中缅两国完成了撤军工作。
在中缅边界谈判中,周总理提出了“互谅互让”的主张。对 于有争议的问题,周总理坚持先弄清事实的由来,抱着现实的态 度,通过友好协商,寻求公平合理的解决。为了营造融洽的气氛, 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单独会见了吴努。吴努表示 :“整个说来, 中国政府的建议是公平的。”周总理说 :“我们不仅以这样的原则 来对待中缅边界问题,而且也用同样的原则来对待我们同印度、 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蒙古、朝鲜、越南的边界问题。”
双方对于谈判都很满意。吴努说 :“现在中国是一个强大的 国家,缅甸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中国能提出这样的方案,我们非常满意。”周总理说,把“与缅甸的边界问题解决好,作为典 范”。这是周总理酝酿已久的想法。1956 年 12 月 10 日,周总理 在访问欧亚 11 国时访问了缅甸,借此机会同缅甸总理吴巴瑞、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吴努等领导人,就两国边界问题继续 进行商谈,进一步澄清了彼此的观点。
访问期间,中缅两国总理出席了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 州首府芒市举行的中缅边境一万多人参加的联欢大会。这次大会 是继 1956 年 3 月间在缅甸克钦邦雷基举行的第一次边民大会之 后举行的,它进一步加强了两国边界居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相互 了解,并创造了有利于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良好气氛。1956 年12 月 20 日,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两国关系继续以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并表示中缅边界问题“更接近于达到双方 满意的解决”。
1957 年 2、3 月间,周总理查阅了汉代以来有关历史记载,弄清了中国历代政府对中国边境地区的管辖情况。他搜集了各种地 图,并请教了龚自知、王季范、尹明德、于树德等专家,弄清了 各个时期地图画法的不同和原因。周总理还向卫立煌、郑洞国等 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了解国民党时期处理中缅边界问题的情况。周 总理听说曾任民国政府界务委员的尹明德,曾到边界北段的江心 坡进行考察,并从事中缅边界研究几十年,就把尹明德请到北京, 当面询问详情。
周总理办公室秘书王伏林回忆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会 开到凌晨三四点钟。会议正讨论香港、澳门问题。中间谈到香 港、九龙的租界面积,总理突然向大家发问 :澳门多大,你们谁 知道吗 ? 大家面面相觑,负责澳门方面工作的同志不知怎么就冒 出一句 :大概十几万平方公里吧 ! 这下总理生气了,他说 :‘浙江 多大呀 ?’说话的那位同志愣了,一个小小的澳门面积居然比浙 江省还大,这是信口之说犯下了大忌。”这件事情也说明了周总理对于祖国领土问题考察之细致入微。
1957 年 3 月 28 日,周总理来到云南,同云南各界、少数民 族代表进行座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意见。有 些人认为中央解决中缅边界的方针“吃亏太大”,造成地方情绪 不稳。周总理作了耐心的说服工作,并在昆明作了一系列的讲话 和报告,使大家逐渐接受了中央的划界方针。
3 月 29、30 日,周总理在昆明同来访的缅甸总理吴努进行了 边界问题会谈,口头说明了中国方面对北段边界的意见。关于勐 卯三角地,“中国不准备收回,但是要求在‘1941 年线’作调整, 即换回该线以西的班洪、班老等地区。”周总理建议 :“将来中缅 边界商妥后,由中缅两国签订新的边界条约,代替一切旧的边界 条约。”
3 月 31 日,周总理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并转告外交 部,报告同吴努谈定的内容,建议中缅边界问题商妥之后,两国 签订新的边界条约代替一切旧约。毛泽东主席表示同意周总理对于中缅边界问题的论述。7 月 9 日,周总理在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立场 和原则。
1958 年到 1959 年间,缅甸国内政局动荡,执政十年的反法 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发生分裂,吴努无法控制全国局势,将政权移 交给以奈温将军为首的政府。军政府虽然宣布对外继续执行和平 中立政策,但由于应付国内政局,中缅边界问题暂时被搁置起 来。在此期间,帝国主义乘中国西藏农奴主叛乱和印度掀起反华 浪潮的时机,制造谣言,诽谤中国对东南亚邻国是“可怕的威 胁”,以挑拨中缅关系。
为了争取中缅边界问题及早解决,1960 年 1 月 24 日至 29 日, 缅甸总理奈温应中国政府邀请来华访问,同北京人民一起欢度中 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会谈中,周总理强调 :中国政府历来希望 中缅边界问题能够全盘解决,因此提出的方案包括各个方面。周 总理除重申中国政府对中段和南段的建议外,又提出 :对北段未 定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和独龙江流域外,可按分水岭定 界,然后对这一段边界进行勘察,并且竖立界桩 ;片马、古浪、
岗房地区原属中国,对归还中国地区的面积,建议交由双方组成的联合委员会解决。经过中缅双方领导人进一步友好会谈的结 果,于 1 月 28 日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边界问 题的协定。
此后,根据中缅边界问题协定的规定,两国成立了中缅边界 联合委员会,组建联合勘察队,负责实施边界勘察和树立界碑工 作。但是,此时在中缅边界 30 号至 62 号界碑 ( 中国孟遮以西至云 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点 ) 之间 300 公里长的边界线缅境一侧,仍然 盘踞着数千国民党残军,破坏和影响着勘界工作。不彻底消除这 块“毒瘤”,勘界树碑就无法进行。为此,中缅两国政府商定,中 国军队进入缅甸境内,协同缅甸国防军,发起中缅边境勘界警卫 作战。经过两个月的作战,我参战部队基本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 的任务。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热带山岳丛林 地区作战,在军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60 年 4 月 15 日至 19 日,周总理再次访问缅甸。这次访 问原是应缅甸前总理奈温发出邀请而进行的。这时重新担任总 理的吴努继承这次邀请。4 月 19 日发表的中缅联合公报,再次 肯定签订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与中缅两国边界问题协定的 重大意义,双方决心继续遵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上述条约 和协定的精神与规定,采取措施,使两国边界问题尽早得到全 面和最后的解决。
1960 年 5 月 28 日,缅甸国会批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与中缅边界问题协定。5 月 14 日,中缅两国政府交换了批准书。
9 月 28 日至 10 月 4 日,缅甸总理吴努和奈温将军应中国政府邀 请访华,参加了中国的国庆活动。随同吴努前来的还有军事代表 团、贸易代表团、文化代表团、体育代表团和新闻代表团等 370 多人。10 月 1 日,两国正式缔结中缅边界条约。
中缅边界条约划定了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这一段未定界。这段边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原属中国外,完全按 照传统习惯线定界。在条约中,缅甸方面同意把 1905 年到 1911 年期间为英国军队所侵占的,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 归还给中国。1961 年 6 月 4 日,缅甸政府把片马、古浪、岗房等 地划归中国政府。16 号界碑,牢牢地立在片马与缅甸的交界处, 片马人民真正回到了祖国怀抱。
中缅边界条约也合理地解决了勐卯三角地的复杂问题,双方 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勐卯三角地所保持的“永租”关系, 中国方面同意把这一地区移交给缅甸 ;作为交换,并照顾到历史 关系和部落的完整,缅甸方面同意把按照 1941 年中英两国政府 换文规定属于缅甸的班洪、班老部落在“1941 年线”以西的辖区 划归中国。
1961 年 1 月 2 日至 9 日,周总理应邀访问缅甸。随访的有军事代表团、文化艺术代表团、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中方代表团、云南省代表团、佛教代表团、电影代表团、新闻代表团和体育代 表团等 400 多人。中国工业农业展览会也在访问期间在仰光开 幕。1 月 4 日是缅甸联邦独立 13 周年的庆典,周总理参加了庆典 活动。同日,中缅两国政府互换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缅边界 条约批准书。中国政府还在同一天通过缅甸政府向住在中缅边界 附近的大约 120 万缅甸居民赠送 240 万米花布和 60 万个瓷盘。
中国驻缅甸大使姚仲明担任了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中方首 席代表,参加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深深体会到周总理为解决中 缅边界问题的深思熟虑。周总理不仅对每个重大环节及时给予指 示,甚至对每一个足以产生后果的具体细节,都有明确叮嘱。例 如对界桩的竖立和边界线走向的叙述,为不致事后产生不同理 解,必须用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表达。
到后期,周总理提出为有利于贯彻和平共处精神,必须重视 两大问题 :首先,条约内容要力求体现出两国政府以合作的精神 结束了帝国主义遗留的边界麻烦,本着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平等互利原则,公平合理地划定新边界 ;其次,在双方政府签订条约 前后,要尽可能地组织边民举行联欢,互赠纪念品,开展边民和 睦相处的教育活动。这两项指示都得到了较圆满的实现。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在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的工作中,李萍 带领中方勘界组的人员,带着测试仪器,跟随着在滇缅公路上行 走多年的马帮,冒着炎热酷暑和旱蚂蟥的侵袭,克服了难以想象 到的困难,深入到伊索拉希山口至底富山口的一段中缅边界线和 中缅边界条约上所有提及的每一个地方,一寸寸,一步步,甚至 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去丈量。经过一年半的勘察谈判,中缅双 方本着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平等互利、公平合理的原则,完成了 新边界的划定。
李萍作为中缅边界勘察办公室副主任,在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过程中,时常接触到周总理。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周总理为解决 中缅边界问题所体现的一个大国总理的负责任态度和博大胸怀。 周总理经常要中方勘界人员向他当面汇报情况,并给予详细 指示,用电报、电话指示,则更为频繁。一次,在云南瑞丽边界 勘探现场的汇报中,周总理问李萍 :“中缅边界在瑞丽江面的河水有多宽 ?”
李萍回答 :“大约有二三百米宽。”
周总理问 :“有没有考虑到以后两国在江面上建桥的事情 ?” 李萍回答 :“考虑到了,瑞丽江的这边是我国的姐告镇,对岸是缅甸的木姐镇,两镇隔江相望,可以建立通江大桥。” 周总理问 :“现在缅方有能力与我们共同建设大桥吗 ?” 李萍如实回答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缅方没有办法和能力协助我们建设大桥。如果要建桥,还得靠咱们自己的力量。”
听李萍说完,周总理沉思了片刻,对李萍和在场的所有中方工作人员说 :“我考虑到这个问题了。你们去与缅方商谈,瑞 丽江这座大桥完全由我国出资来兴建。只是要在缅方木姐镇的领 土上,划出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中国,这样我们来往运输建桥物 资,就都是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避免了两国出入边境的申请纠 纷和麻烦。”
周总理如此缜密的思考,感动了李萍和在场的中方每一个同 志。此后,李萍遵照周总理的部署,很快与缅方完成交涉,一座联 结中缅两国的大桥在瑞丽江上建起,取代了世世代代使用的渡船。 如今,凡是从瑞丽到缅甸旅游的游客都知道,从瑞丽江大桥上步行 到对岸后,要走出 1000 多米才能踏上缅甸的领土。
这就是周总理的政治智慧给后人留下的物质成果。
耿飚副部长在中缅边境接见中方勘察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