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四弟李治尧
李萍乘坐的回国的汽车穿行在滇缅公路上,两旁多是苍莽 的群山和茂密的原始森林。望着路边峰回路转的景物,李萍想起 了他的四弟李治尧。十年前,治尧就是在这条艰难曲折的红土路 上,开着美式十轮大卡车运送抗日军用物资……
当年李萍正奋战在山东抗日战场上。他万万没有想到,比 他小一岁的四弟治尧,竟然只身从海外回国找他来了。治尧与 李萍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在家里与李萍的关系最亲密,他从 小就聪明淘气,在波德申上小学时,经常与当地的孩子发生争 执,每每由李萍出面调停,李萍回国上中学后,他就天天吵着 要回国去找三哥。
卢沟桥七七事变的枪声响起,更激起了治尧的爱国心。两 个月后的 1937 年 9 月,他约了几位好友回国参战,顺便找寻自 己日夜思念的三哥。但是,他只听说李萍去了什么京,不知道是南京还是北京,阴差阳错地辗转找到了南京,参加了一支国 民党部队,由于他有驾驶技术, 很快当上坦克驾驶员。
但是,毕竟是处在战争的 严酷条件下,国内的生活当然 怎么也比不上温暖舒适的南洋, 没有多长时间,有些同来的伙 伴吃不了这份苦,纷纷打道回 府返回马来亚。只有治尧一人 坚持留了下来,他不找到三哥 不 死 心, 结 果 还 被 别 人 误 会, 怀疑他是外国派来的“间谍”。
当凶残的日寇军队逼近南京时,国民党部队为了保存实力,早早地把治尧所在的坦克部队 撤到了长沙,使他躲过了南京大屠杀的一劫。随后,抗日心切的 治尧又参加了著名的赴缅远征军,在缅甸的热带雨林里吃尽了千 辛万苦,最终随孙立人将军退守到了印度。在印度,中国远征 军接受了全面的美国式训练,治尧以各科目考核第二名的高分成 绩,担任了联军的翻译官。
1938 年 10 月,上海、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 艰难的相持阶段。中国大陆沿海各省均被日军占领,海上运输全 被切断,广九铁路亦被占领。当时的中国大陆缺乏工业基础,大 部分武器靠国外购入,即使后来开辟驼峰航线,但由于日军飞机 的轰炸及各种条件限制,空运补给能力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中国 抗战的庞大需要。另外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大部分也 依靠陆路运输。所以,国民政府只能在陆路运输上想办法。
为此,国民政府决定加紧在西南大后方修筑两条公路 :一条从云南昆明经开远、蒙自、屏边、河口南,出国境直抵越南河 内,即滇越公路 ;另一条从昆明经楚雄、下关、保山、潞西、畹 町,出国境同缅甸公路相接直达仰光,即滇缅公路。这两条公路 后来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陆进出口的生命线,其中的滇缅公路尤 为重要。
1939 年初,两条公路相继完工。当时国内有经验的大卡车 司机及汽车修理工来源奇缺,临时培训又来不及,设在昆明负责 管理这两条运输线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就积极向 海外招募机工。时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的爱国侨领 陈嘉庚先生,认为此事关系抗日大业,义不容辞,立即召开专门 会议,决定在各地华侨报纸上发布通告招募,并直接致函各地属会,要求“从速进行办理”,为祖国抗日输送最优秀的志愿者。 通告一出,立即得到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南洋华侨青年积极响应,报名踊跃。他们来自南洋各地,既有普通司机,也有富家 子弟、工程师、学生等,几乎每个人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 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治尧所在的国民党部队,也在这种背景 下,参与了南侨机工队伍承担的任务。
滇缅公路蜿蜒于海拔 500 至 3000 多米的横断山脉中,沿途 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不计其数,还要跨越怒江、澜 沧江等湍急河流,行车非常艰险。英美盟军的司机行车到这一 地段时,大多数要请南侨机工代为驾驶。再加上大山中的瘴气 和毒蚊,许多机工患上疟疾。当时,整个大后方治此病的金鸡 纳霜非常缺乏,许多机工由于缺医少药生活艰苦,未能及时治 疗而身亡。
在如此险恶的情况面前,3000 多名南侨机工毫不退缩,他们 和 6000 多名国内卡车司机和机修人员一起,日夜不停地为祖国输送抗日物资。面对敌机轰炸,他们出生入死,恪尽职守。在滇缅公路 上,常常能见“一个华侨能出力,十 个敌人九不回”的标语。治尧不以翻 译官自诩,时常与回国抗日的南侨机 工一样,驾驶着美国制造的“司蒂白 克”、“吉姆西”十轮大卡车,往来在 道路险峻的抗日运输大动脉上。
1940 年 7 月 17 日,屈服于日本 法西斯的压力,英国政府宣布自 7 月18 日下午 6 时起封闭滇缅公路。在 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南侨机工们迅速组织突击抢运,不分昼夜、不顾疲劳地将大批军用物资运过国 境。三个月后,滇缅公路重新开放。此后,一直到 1942 年 5 月, 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前,南侨机工们共抢运了 45 万吨以上的军 火物资,极大地支持了祖国的抗战事业。
1941 年 1 月 23 日,功果桥被日机炸断,日寇宣称,“滇缅公 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然而,聪明无比的南侨机工却 从附近仓库中用成百个汽油桶和木板,仅 10 个小时就用钢索扎 起 300 米长的浮桥,冒着巨大的风险把满载军火物资的车队开过 江去,保证了这条抗日大动脉的畅通无阻,运输着一车车国内急 需的抗战物资。经国内人民和南侨机工们的艰苦奋战,滇缅公路 成为一条炸不烂、摧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南侨机工被祖国人民誉 为滇缅公路上的“神行太保”。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缅甸,应英国政 府的要求,也为了保卫这条极为重要甚至是最后的国际交通线, 当时的国民政府把第五、第六和第六十六军编组为中国远征军,先后开入缅甸对日作战,治尧所在的部队也在其中。
此时南侨机工不仅要抢运抗战物资,又担负起运送 10 万中 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任务。从 1942 年 3 月到 4 月,远征军先后 在同古、仁安羌、腊戌等地同日军作战。仁羌战役解救出被日军 包围的英军 7000 多人。由于邱吉尔政府没有防守缅甸的决心和 准备,作战中又歧视中国军队,未能与远征军很好配合,而蒋介 石又处处迁就英美,致使远征军连遭损失。
1943 年 3 月,仰光被日军占领,4 月底至 5 月,远征军陆续 退却,南侨机工又担负起运送远征军撤退回国的任务。4 月腊戌 失陷后,日军装甲车利用滇缅路向中国推进。1945 年 5 月初,云 南畹町失守,日军冲到怒江通惠桥西岸,中国军队不得已炸桥阻 敌。数百名南侨机工和近千辆汽车以及几万侨胞被阻在对岸,无 法渡过怒江。无法撤回的南侨机工在放火烧毁卡车和未运出的物 资后,一部分冒险泅水渡过怒江,一部分就地参加游击队,最终 未能逃脱日军魔爪而惨遭杀害。
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治尧开着他的十轮大卡车,一有 机会就打听三哥李萍的下落,有一次他开车到山西省拉物资,在 一家电影院里看到有一个人非常像李萍,一闪就不见了,他赶忙 到放映室里去找人打字幕,结果失望而归。抗战八年,治尧为国 家流血流汗,却始终没有找到朝思暮想的三哥,这是他毕生的遗 憾。而他的三哥李萍,则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才听说这件让他 撕心裂肺的往事。
抗战胜利后,治尧任职所在国民党部队的汽车管理员,上 尉军衔。他这时才从亲友那里隐约听说三哥是在共产党部队里就 职,可是,苍茫大地,浩瀚人海,到哪里去寻觅呢?他感到了自 己能力的渺小,有些心灰意冷了。
在蒋介石执意要打内战的新形势下,治尧不愿替国民党当炮灰,更不愿与三哥参加的共产党队伍在战场上厮杀。1946 年他早早地要求复员,带着一位漂亮的中国姑娘回马来亚成家去了。
1957 年,治尧因肝病去世,享年 45 岁。 在滇缅公路上,李萍实地体验了四弟为祖国抗战付出的艰辛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