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传》第三章革命军人之1:徂徕山起义

孺子牛 发表于2018-03-02 11:39:26

11. 徂徕山起义

1937 年 12 月初,李萍经过在青岛的辗转,来到山东济南。 李萍是第一次来济南,以前在集美学校读书时,他读过老舍写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眼下刚好是冬天,老舍描写冬日济南 的文字,不由浮现在他的脑海——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 风,便是奇迹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 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阳光,便是怪 事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 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 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算是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 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安适 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 界……

这是老舍 1930 年冬日写的,那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尚未践 踏中国的土地,作家笔下描绘的济南颇有些诗情画意,就如老舍 概括的那样,古老的济南“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 的罢。”

眼下的济南今非昔比了。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为了占领 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 8 月 13 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八一三事变以后,被委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韩复渠,负责在山 东方面对日作战,并担任防守日军越渡黄河的责任。

同年 10 月,日寇向山东发起进攻,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德 州、惠民、乐陵,沿着津浦线、平汉线,继续向鲁西临清一带蚕 食。受前方战局的影响,济南就像先前沦陷的北平、天津一样, 街头上行人稀少,店铺关闭,衣衫褴褛的乞丐发出乞讨的哀鸣, 让人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国难当头的局势像沉重的石块一样, 压在所有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心头。

大敌当前,军阀韩复榘不但不抵抗,反而对爱国志士进行镇 压,有些在抗日救国会公开活动的同志遭到逮捕。韩复榘害怕从 北平、天津来的流亡学生在济南掀起抗日浪潮,强迫他们回到北 平、天津去。仅仅存在的几个抗日团体,在韩复榘包办募捐的事 业之下有其名而无其实,各地县的抗敌后援会也统统被他们派人 包办了。由于韩复榘屡次对产党员的逮捕屠杀,许多地方的党组 织已不能公开活动,其他党派也不敢大胆公开活动。在全国抗日 烽火到处燃烧的形势下,山东成了最黑暗的一隅。

在济南,李萍通过半公开的山东“民先”机构和党组织接 上了头,得知这里聚集着大量的平津流亡学生,而他们当中大多 数都是曾经参加过一二 • 九运动,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民先”队 员。李萍按照在天津与李昌的约定,本来准备带领一批“民先” 队员转道西安去延安,他们正在做动身前的准备工作时,有一天 李萍在山东“民先”机构偶然遇到了比他先来几个月的几位北平 老“民先”队员,感受到“他乡遇故知”的快慰。其中有北京 大学的孙陶林、中国大学的任仲夷、辅仁大学的孟传铎(孟英), 还有林浩,大家都是根据党组织的决定,陆续从北平、天津等地 撤离来到济南的。

全民抗战的形势,使北平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些热血青年不约而同地走上投笔从戎的道路。他们都是党员,在先来的 几个月里,主要是在韩复榘办的所谓“特训班”里做秘密工作, 准备掌握一些抗日的武装力量,他们说山东省委正准备发动农村 群众,组织抗日武装,急需党员干部,劝李萍留下来在山东一块 儿参加抗日活动,并介绍他认识了山东省委干部姚仲明。在这 里,李萍还遇到了“民先”队员张瑞芳,她一方面忙里忙外地负 责接待“民先”队员的任务,一方面还要去做抗日宣传演出。

南京失陷后,日军调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准备从北面 强渡黄河而攻占济南,策应华中方面军打通津浦路,贯通华北、 华东两大战场。当年是个暖冬天,黄河结冰期晚,河边虽有封 冻,但是主航道水深流急处,仍可通航。日军寺内寿一派矶谷廉 介率所部第十师为先锋,板垣征四郎率所部第五师为后队,两支 军队合起来共 5 万人,抢在黄河封冻前,乘虚而入,在黄河北岸 先建立了立足点。

1937 年 I2 月 23 日夜,日军第十师前锋部队千人,分乘汽 艇、民船,半夜里由青城、济阳抢渡黄河至南岸。黄河防守军 谷良民奉韩复榘命,率所部第二十二师驻守黄河南岸,阻日军南 侵。谷良民见日军乘夜渡河,一面调军阻击,一面急报韩复榘, 请他派兵增援。韩复榘接到谷良民的报告,却在电话中命令谷良 民率部撤退,说道 :“日军炮火凶猛,矶谷第十师与板垣第五师 是日军精锐,我军无大炮,绝对挡不住日军渡河!”这个一贯坚 决反共、恐日丧胆的韩复榘,在日军夜渡黄河进攻时,竟然命令 属下不战而退。

矶谷廉介结果轻易渡过黄河天险,又在冰河上架起简易便 桥,后续部队源源而进,日寇重兵直逼济南城下。济南市在黄河 南岸,是津浦铁路与胶济铁路交会处,北通德州,南通泰安,东经胶济铁路直通青岛。城北有条小清河,与黄河平行,自西向东,注入渤海莱州湾。济南若失,日军便可沿铁路长驱直入,东 取青岛,南取徐州,不但能够控制山东全省,而且可以迅速打通 津浦路,连接华北、华东两个主要侵华战场。

韩复榘下辖三个军 8 万多人枪,却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 拥兵自重,面对日寇不战而退,就连可凭借抵抗的小清河,也 轻易放弃。原来,韩复渠在接受守黄河的任务后,要求第五战 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配发 30 门重炮在黄河南岸,李宗仁满口答 应,然而当蒋介石得知后,却将已到位的重炮旅调走。韩复渠 破口大骂蒋介石想牺牲他的实力,因此,他要求第二十二师撤 退,同时命令麾下的其他部队向泰安、兖州方面相机撤退,继 而退到济宁,最后退到曹县,这才停了下来。

随着韩复渠的逃跑,致使津浦路与胶济路门户大开,日军没 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把山东侵占了,大面积国土随着国民党内部的 互相倾轧,以及“飞腿将军”韩复渠逃跑的脚步声而沦丧了。矶 谷廉介于 12 月 26 日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济南城,后续部队源源而 进。他与板垣相议分左右两路进兵,板垣征四郎率所部第五师沿 胶济路东取青岛,矶谷廉介率所部日军第十师南取泰安。

济南失陷了,平津流亡学生和“民先”队员都疏散到了泰 安。但这时已和在济南时不同了 :该去山西、延安的同志们都走 了,剩下的是有组织的准备就地抗日的有生力量,决定在山东各 地举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起义,开展武装的抗日斗争。李 萍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中。

1937 年七七事变以后,党中央、毛主席指示山东党组织要 迅速动员组织人民,积极准备开展游击战争,把坚持抗战的责 任独立自主地担当起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了“每个优秀的 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山东省委书记黎

玉、林浩等领导同志坚决贯彻党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正在酝酿组织领导包括泰安、莱芜、泗水、宁阳、沂水及泰西大峰山 地区的徂徕山起义。

这时的山东省党组织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刻 :原来,1932 年 至 1933 年,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下,山东省各级党组织由 于叛徒的出卖,曾经遭到两次极大的破坏,侥幸逃脱敌人魔爪的 赵健民、姚仲明等共产党员,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在极其艰难 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直到 1935 年 4 月,中共北方局派老红 军黎玉同志来到济南,才恢复了山东省党组织与党中央的联系。

1936 年 5 月 1 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重新建立,黎玉任书记, 赵健民任组织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林浩任宣传部长。

黎玉通过地下党员董麟仪,先住在济南上新街甲 3 号张老 太太家里,化名冯寄雨,以教员身份为掩护。这位张老太太的儿 子张金铎有个好朋友名叫武中奇,一贯追求进步。武中奇是山东 省长清县崮山镇土山村人,自幼家贫,无法上学,7 岁那年,偶 尔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本《九成宫醴泉铭》,从此培养了他毕生对 书法的兴趣。家中贫穷,他就用青砖磨砚,用青麻扎笔,蘸着清 水,在砖上临写。后因家计去济南做印刷厂童工,疲惫之余 , 仍 坚持临摹《郑文公碑》及《泰山经石山谷》等拓本,并兼攻金 石。由于其长期不断忘我钻研,勤奋实践,金石书法颇有成就。

30 年代初,武中奇经人举荐,受冯玉祥延聘担任了武训学校书法 金石教员,虚心向同事中长者、学者求教,精心研读古文,浏览 五经,使文化学识日益深厚,书艺亦渐入佳境。

武中奇在张老太太家认识了这位化名冯寄雨的教员,心中产 生好感,时常前来交谈,备受熏陶,感悟到他是共产党人,确立 了跟共产党走的意愿。时间长了,黎玉感到武中奇政治素质好, 他的家人忠厚可靠,便对武中奇说 :“我在上新街住不太方便,

打算换个地方,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武中奇领悟了黎玉的深意,回家与家里人一商量,全家人都同意让黎玉搬到自家来。 武中奇把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同志接到了他在济南曹家巷 11号的家中,他的家由此成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驻地,前后达两 年之久。武中奇利用其公开身份和书法活动广交朋友 , 为党做掩 护工作。当时的山东省委宣传部长林浩、组织部长张霖之、秘 书长赵健民都先后住在武中奇家。在那两年里,为防万一,武 中奇睡觉从来不脱衣服。如果省委开会,武中奇的父母和武氏 兄弟就轮流放哨。在武家人的掩护下,山东省委机关两年里没 有被破坏,林浩同志说过,尽管在外面提心吊胆,但只要一进 了武家,就有了一种安全感,“就像进了自己家一样”!

1937 年卢沟桥事变时,党中央从延安派了懂军事、有丰富作 战经验的军事干部、老红军赵杰、洪涛等同志到山东,加强我党 在山东的武装抗日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此时对平、津流亡学生发出号召 :“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 日寇占领济南后,继续向泰安进攻。从济南来到泰安的山东 省委机关人员、山东“民先”队部、山东学生救国会、泰安抗日 救国会、抗日自卫团、平津流亡学生,以及刚从济宁回来的一批 女同志,召开了一个大会,会上通过了《山东抗日游击队十大纲 领》,决定在徂徕山的大寺举行武装起义。当时没有枪支,大家 便利用各种渠道搞到几条枪,济南失守后,又从一些逃兵手里搞 到一部分枪支。会后人们兵分两路,一部分人由洪涛、省委副书记林浩同志先带着上山。 李萍和一批“民先”队员,包括青年作家燕志骏 ( 遇明 )、孙陶林、夏天庚、朱玉干、刘居英、景晓村、卢宝琪、卢冠州 ( 刘特夫 )、李伯秋、刘春、武中奇、徐岭、孟英、李焕、杨纯同 志以及赵新、蒋平、何浩、韩豁、唐克、傅秀生、范立兰、夏天贞、汪瑜等女同志,在前一天夜里随队先上了徂徕山。

另一部分人由黎玉和赵杰带领,住在山下的山阳庄程照轩家 里,等待经赵杰同志事前发展的自卫团同志,其中有封振武、封 虞臣、冯平等同志,他们带来了 20 多条枪,没有步枪的扛来了 红缨枪、大刀片和梢子棍,乍一看,就像一伙闯江湖卖艺的,可 是一提起抗日的事,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昂。

赵杰一队人马在上山的途中,发现了五个韩复榘的溃兵, 领头的班长叫李怀英。他们都是河南人,恨透了韩复榘的逃跑 政策,想回河南拉队伍打鬼子,赵杰派几个持枪的队员上前打 招呼,通过做工作,他们高兴地加入起义队伍,这样一来,不 但争取了五个富有作战经验的抗日战士,而且增添了五支奉天 造的钢枪。

到了大寺,当天晚上,大家横七竖八地挤在大殿里地上凑合 了一夜。赵杰他们自卫团的同志看到李萍这些穿着学生装的平津 流亡学生,就像看到珍奇动物似的十分好奇,李萍等平津学生也 同样用惊异的目光打量着这伙儿扛枪带棒的山东“老乡”。

选择徂徕山打响山东抗日第一枪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徂徕 山特定的条件所决定的。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横跨泰安的房 村、良庄、徂徕、化马湾及新泰的天宝、大东庄等乡镇,总面积250 平方公里。其主峰太平顶,海拔 1027 米,与泰山玉皇顶的直 线距离为 30 公里。徂徕山一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里开 展游击战争,进可以扼制津浦铁路,控制泰(安)新(泰)、泰(安)莱(芜)等公路,退可以与新(泰)蒙(阴)、章(丘)莱(芜)等山区连成一片,以广阔的鲁中山区为依托,战略回旋余 地大。徂徕山又称龙徕山,山上多松。《诗经 • 鲁颂》称“徂徕之 松”。《水经注》记“山多松柏”。《邹山记》载“犹有美松”。其山背依泰岱,东接新甫,自东而西,汇于西南大汶口。徂徕山岩石为太古界泰山杂岩,周边地带有灰岩出露,山体突兀峻拔,峰 峦嵯峨,沟谷幽深,绵延起伏。山上奇峰怪石遍布,恣态万千。 山西、山北两面有大汶河,南有小汶河,三面环水,山水相映。 徂徕山峰峦嵯峨,林木茂密,古迹众多。存有寺庙、碑碣、摩崖 刻石百十余处,古树名木千余株。徂徕山西南团山下有大寺,古 称四禅寺,北齐河清二年(公元 563)创建,历代重修,清乾隆 年间被暴雨冲毁。如今,这处名山古刹,仿佛也在等待一个历史 性时刻的到来。

在林浩同志的带领下,孙陶林、唐克、赵新、杨纯、韩豁、 范琳、汪瑜等二十几位同志已经把大寺院内布置得焕然一新 :大殿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墙上面贴满了抗日救国的标语,一 面鲜艳的红旗在徂徕山上空迎 风飘扬。武中奇,作为抗日队 伍中的文书,一手好书法当时 难有用武之地,起义前夜,他 用一块砚台上刻成“八路军抗 日游击队四支队”的大印。

1938 年 1 月 1 日 这 一 天, 人们吃完早饭就集合上山,天 气虽然很冷,可是每个参加起 义的同志情绪都非常高涨。在 大寺院里,隆重地举行了抗日 武装起义的成立大会。大会由 洪涛同志主持,身穿长袍大褂、背着文件包的黎玉同志站在大寺的高坡上,庄严地代表山东省委宣布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正式成立 !” 当时,参加徂徕山起义的有数百人,其中有红军干部、工人、农民、士兵,还有学生、教职员工 ;服装也各式各样,有 的穿棉袍、马褂,也有穿西装、制服的 ;手持的武器更是五花 八门,有匣子枪、“汉阳造”,也有“老套筒”、“土压五”,还有 大刀、梭镖。虽然大家穿着不一,武器破旧,但却一个个精神抖 擞、斗志昂扬,充满胜利的希望。

凛冽的北风展开了火红的战旗,这杆起义的大旗像一团光芒 照射的火炬,照亮了徂徕山的千沟万壑,照亮了广大贫苦农民的 心。徂徕山抗日游击队,是一支崭新的人民武装。从此,李萍由 一名归国华侨、爱国学生成为革命军人,开始了军旅生活。

会上宣布洪涛同志为司令员,黎玉同志为政治委员,赵杰 同志为副司令员,林浩同志为政治部主任,马馥堂同志为经理部(供给部)长。还成立了政治部和小剧团,宣告了这支部队的性 质、宗旨、任务,明确 :我们的八路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人民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是真正的抗日武装 ;宣布了我军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政治工作三大任务”。

一时,当地流传起这样的歌谣 :

腊月里,雪花飞, 省委号召组织游击队。 来到徂徕山,创建四支队, 洪涛是司令,黎玉是政委, 集合了抗日的新一辈。

 当时参加徂徕山起义的人数有 300 来人,确定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的编制战斗序列为 :支队下面编四个中队(当时只编一、二中队);中队下编三个排,一中队以随省委机关活动的一部分 党员和青年学生为主,二中队以程照轩和封振武的山东自卫团 为主。

一中队由老兵李怀英任中队长,武中奇为副中队长,鲁宝琪任 指导员,李萍为副指导员。二中队由当过兵、懂军事的封振武任中 队长,程照轩任指导员,然后任命各排排长和政治战士 ( 党员为政 治战士,协助正、副指导员做政治思想工作,与排长同级 ),孟英 为一中队政治战士、党小组长。最后全支队队员进行宣誓,接受三 大纪律八项注意。大会结束后,各中队成立党支部和党小组。

李萍得知自己与武中奇分在同一个中队,而且分别负责军事 和政治工作,感到非常高兴。在这之前,他早就听说了武中奇掩 护省委的事迹,对武中奇十分景仰,再加上两个人身上都具有的 文化人的气质,使他们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听完黎玉同志的宣 布,李萍与坐在他旁边的武中奇紧紧地握手,互表高兴之情。

1 月 4 日,部队移驻徂徕山东麓的光华寺。起义誓师大会之 后,程绪润、刘居英、刘来夫同志从莱芜带来的莲花山起义部队60 余人也集结于光华寺,与由新泰县委发动的单昭洪、董炎同志 率领的观山起义部队 50 余人也陆续分批前来会合,编为三中队。 又把韩复榘军队溃散的一个排,经过党的争取,改编为四中队。 部队向大官庄移防时,约有好几百人枪,一个村里住不下,得分 到二三个村里去住。

过了几天,又有附近几个县新发展的抗日部队相继来会合, 于 1938 年 2 月 1 日宣布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 的正式成立。

参加徂徕山起义的人员,大多数是地无一垄、房无一间的贫 苦农民。他们不怕生活艰苦,但是战士们对抗日的前途、革命的前途,对装备低劣的人民武装能否战胜强大的敌人还是存在着各 种想法的。针对这种思想,四支队领导召集全体队员上政治课, 并派林浩同志作了一次时事报告。在报告中说明了抗日战争的正 义性质,分析了中国人民的有利条件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不利条 件,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更具体地讲解了抗日救 国十大纲领和游击战术原则。

为了提高游击队的军事素质,四支队领导召集各中队长、指 导员研究制定了在大寺进行一周的军政训练计划。内容有 ;一是 学习利用地形地物,二是学习站岗放哨,三是练习瞄准射击和投 手榴弹,四是进行我军为谁打仗,以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等政治教育。

训练中,四支队领导言传身带,手把手地教,让每个战士都 能摸到钢枪,练习“三点一线”的瞄准,练习卧倒装填子弹,练 习如何拼刺刀和扔手榴弹。李萍和在北平樱桃沟参加过军事夏令 营训练的原“民先”队员,掌握起各种动作要领来都很快,每天战士们越练越起劲、越练越爱练。大家在练习中都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打一下真枪,检验一下自己的射击水平,可是游击队的子 弹十分珍稀,仅有的一点儿还要留着打日本鬼子用,支队领导只 好许诺将来再补。

休息时,各中队领导与战士们唠家常,问寒苦,讲传统, 谈抗日,这也是李萍这些政工干部做思想工作的最好时机。由 于李萍过去一直在做“民先”工作,不熟悉如何去做部队政治 工作,只能凭着搞抗日救亡的经验来教育战士。平时他和战士 们在一起吃、住,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了解他们存在的 困难,教育战士们提高政治觉悟,加强组织纪律性,战士们在 一起议论说 :“这个部队真好,当官的不像官,当官的和当兵的 比哥们儿兄弟还亲 !”

在训练中战士们精神饱满,劲头十足,不怕苦,不怕累。有 些战士连饭都顾不上吃,在寒冷的院子里坚持练习,当李萍劝他 们去吃饭时,他们说 :“你们不是给我们讲过要苦练军事技术吗?

我们过去没当过兵,啥也不会,就是要拼命练,掌握好杀敌本领才能狠狠打击日本鬼子。”有些战士还写了保证书,保证坚决完成训练任务,经过七天的军政训练,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当时游击队的物质生活异常艰苦,队伍拉起来以后,吃饭、住宿都十分困难。山上没有太多的房子,大寺院内仅有的几间破 屋除了做司令部外,其余的都当成了女同志的宿舍,男同志没地 方住就睡在旁边的山窟窿里,铺上干草当褥子,找块光滑石头当 枕头。由于人多地方小,睡到半夜里起来解手,回去后就找不到 地方了,挤不动就压在人堆上边睡,下边的同志觉得太压了,使 劲一动弹,上边的人就被挤下去了。山上的水和用具都很缺少, 几天不洗脸不刷牙都是常事,一张张的黑脸大家也都看惯了。

那时的四支队毕竟不是一支正规军队,只能说是有组织的老百 姓。特别是从行军的外表来看 :有男人有妇女,有老人有小孩,有 农民,还有知识子。肩膀上扛的是钢枪、红缨枪、土枪、大刀和土 炮,有的挑着担子,有的背着大背包,有的提着柳条箱,有的还围 着花围巾,衣服也是形形色色,真是无奇不有。

由于四支队的队伍是这个样子,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造 谣,诬蔑他们是土匪,因此,当部队还未与群众深入接触之前, 尽管他们随时随地宣传纪律严明,群众还是半信半疑。不知道四 支队是抗日队伍还是土匪,对他们的态度十分冷谈,在一些对四 支队不了解的村庄,要想筹借一些煎饼、窝头和红薯之类的粗粮 也很不容易。有些村寨不但不给他们提供给养,还把寨门紧闭, 严禁他们进入村庄。

当时部队每天吃的,主要靠经理部长马馥堂把大家的钱凑 起来去购买粮食。这里山村本来就不多,加上当地人民对游击 队的性质不够了解,有时连红薯也买不到,早饭拖到中午吃, 是常有的事。马馥堂经常皱着眉头,拍着他那空空的帆布包, 给大家做解释工作。因为能否吃上饭都得听他的消息,所以他成了四支队最受关注的人物。为了应付肚子,有些同志跑到老乡已经收获过的花生地里去挖残留的花生吃,或者在拔起的花 生秧里找些遗漏的小花生豆来充饥。

徂徕山区是个十分贫穷的地方,好不容易从乡亲们处筹来的 粮食大部分是米糠煎饼、生地瓜、地瓜秧小豆腐 ( 即豆腐渣和地 瓜秧干煮的糊糊 ) 和狗团子 ( 即用豆腐渣做的窝窝头 )。腊月的气 温里送来的狗团子、小豆腐都冻成了冰疙瘩,为了不给群众增加 负担,游击队领导带头吃狗团子、小豆腐。

长期的艰苦战斗环境,使体弱的四支队司令员洪涛患了严重 的肺病,但他毫不在乎,一直坚持跟班训练。有的同志看他被寒 风呛得直咳嗽,劝他在屋里指点指点就行了,可他却说 :“部队刚 拉起来,大部分人连扳机都没摸过,我这当领导的能坐得住吗?” 有一次开饭的时候,洪涛同志和战士们围在一起,把冻成冰 疙瘩的狗团子、小豆腐放在盒子里用火烤,等化冻以后大家用手 抓着吃,洪涛问一个战士 :“咱们的伙食行不行呀 ?”那个战士笑答道 :“行 ! 是饭就能充饥,是衣就能挡寒,什么香的、辣的、 苦的、甜的,咽到肚里去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要填饱肚子就能 打鬼子!”

面对当时的局面,游击队党委经过研究,做出了三条重要 的决定 :第一,把每个人所有的财产都无私地交公,由经理部长 马馥堂统一支配,为部队购买粮食 ;第二,从城市里来的“学生 兵”都脱下长衫,服装尽量统一 ;第三,要求所有的共产党员带 头执行。

在党组织的要求下,每个人都纷纷响应,山东本地来投奔革命 队伍的人,原来就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没有什么财产问题,主 要是李萍这些从平津流亡出来的学生,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私人财 产,大家把随身携带的柳条箱打开,将带来的西服、长袍马褂捐出,政委黎玉也带头,把他的黑布长袍改成了短袄。

面对艰苦的生活关,其他同志都好对付,而对李萍这个在 南洋长大的华侨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 :从小到大穿惯了的西服、 长衫可以不穿,以前每天必须的洗脸、刷牙可以放弃,几十个 人在寒冷的露天里挤在一堆睡觉也能忍受,最难克服的就是吃 饭关,人家都说“饥不择食”,可是李萍面对当地的煎饼卷大葱 怎么也难以下咽,更不用说一闻起来就像猪泔水味的所谓狗团 子、小豆腐了,尽管有时饿得头晕眼花,开饭时一见到那大土 碗里的黄绿色渣糊糊还是想吐。

临离开北平时,有一天李萍去通知已经暴露身份的几位“民 先”队员撤离。他还特意到了王府井的协和医学院找到了好友陈 国熙,告知他日本鬼子很快要打入北平了,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 人要立即离开北平,就在王府井大街上,他碰巧遇见了当初他带来北平上学的富家子弟黄瑞福。此时,在兵慌马乱的局势下,黄瑞福要匆忙离开日寇马上就要攻打进来的北平城,没多说几句 话,临别时塞给李萍一张彩票,说是他买的中了彩 , 来不及去兑 现了,李萍带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去试试,果真得到了 60 元大洋 的钱票。

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有个改造思想的过程。参加徂徕山起义的 李萍,虽说已经是有两年多党龄的共产党员了,但面对艰苦的环 境,他还是留有一点私心杂念,把 60 元大洋仅交出了 30 元,悄 悄地私存了另外一半,就这样他还觉得他是队伍里出钱最多的 人。于是,他可以时不时地约上几个好友,偷偷到当地的小馆子 里去打打牙祭,或是在当地老乡家里买只小土鸡炖着吃。

徂徕山起义的成功,建立了当地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使老百姓欢欣鼓舞,很多青壮年又陆续报名参军,父送子,妻 送郎,一片欢腾。家家户户拿出煎饼、馒头或衣服、鞋袜献给部 队,不少穷苦百姓自己吃糠咽菜把省下的粮食送给游击队。部队 受到人民群众这样的拥护和爱戴,士气高昂,恨不能一步跨上杀 敌的战场。

在做群众工作中,四支队的女战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 赵新、唐克、杨纯、何浩、韩豁等同志,她们抓住群众对女兵的 好奇心,深入到山村各户,帮助老大娘们碾米打水,与村里的大 娘、大嫂们唠家常,有的还把村里比较有威望、正直的大娘认作 干娘,这样一来,进一步加深了四支队和群众的关系。有很多群 众主动帮着部队做宣传工作,为游击队募捐粮款。

给李萍印象很深的是韩豁同志,她是韩复榘的侄女,却与她 那反动的叔叔有天壤之别,每到一个新的村庄,韩豁同志就带着 宣传队到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她梳着齐耳短 发,腰扎皮带,上面插着当地人通常使用的小烟袋,脚打绑腿,

一上台不是教村里的孩子们高唱抗日歌曲,就是大讲“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和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救亡纲领。在她们的宣 传鼓动工作下,许多本地群众不但知道了四支队是抗日救国的军 队,还有更多的男女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特别是吸引了一大批的 女青年。

通过四支队的宣传工作,除了一般群众之外,当地的一位 医生杨超同志也自愿地参加了队伍,壮大了四支队医务工作的力 量。这时已使用医务处番号,为了应付繁重的医疗工作,支队开 始培养卫生员。后来因为医疗工作忙碌,范立兰、夏天贞与小傅 等同志也到医务处去帮忙,做看护工。她们总是愉快地忙碌着, 有的给战士讲政治课,有的给战士们画漫画、编歌曲、写标语, 有的刻蜡板、教唱歌、排演短小精干的宣传剧,歌声和欢笑声在 山谷里回荡,看不到半丝物质生活困难的迹象。

四支队每次路过村庄都是如此情形,但刚到黑石埠时,情 况有些不同。因为这个村子靠近大路边,交通方便,来往的人也 多,对徂徕山大寺起义的事也知道得多些,老百姓不怕游击队, 对游击队有些怀疑 :这个军队怎么不穿军装,都穿长袍大褂,头 戴毡帽,还有的围围巾,唯恐他们不是八路军。四支队同志只好 一再解释 :因为我们是刚拉起来的穷人队伍,没有军装就穿便 衣。乡亲们这才放了心,亲热地和四支队同志谈起来,大家便抓 紧时机向群众宣传“团结起来,抗日救国”的道理。

几天里,当地不少群众向四支队报告说,附近的大路上经常 有日本鬼子的军队和汽车在良庄东南的新汶公路通行往返。于是 四支队派出侦察小组到大汶口、禹村、磁窑和新汶的公路进行侦 察,发现确有日寇通行,而且来往频繁。

1 月 13 日四支队得到情报 :14 日鬼子军车要经过大汶口开 往新泰县,但究竟有多少辆汽车,是运军火还是运兵都不知道。

当时四支队的领导考虑 :我们在徂徕山拉起队伍来就是要打鬼子,救中国 , 就是要在国难当头的时候高举抗日的大旗,不管 鬼子有多少,反正他们是在公路上,不便迅速展开对我还击,敌 在明处,我在暗处,有利于我先发制人,突然袭击。据当时部队 力量看,用两个中队 ( 即二、三中队 )200 余人、100 余支枪足可 以对付一下。根据这个考虑,支队领导决定在寺岭庄打个伏击。 当晚 10 点钟,各支队在东良庄乡公所的司令部驻地召开排以上 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和战斗部署。

会议由政委黎玉主持,由各中队长和指导员以及各排排长和 政治战士参加。黎玉说 :“这次战斗,是我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 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成立后的第一仗,对于扩大我军政治影响,迅 速发动抗日战争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打好这第一 仗 !”接着,洪涛和赵杰部属了具体的战斗方案,第二天,由封振武带二中队,程绪润带三中队,清晨 5 时由 东良庄出发,6 时半赶到寺岭庄。天渐渐地亮了,鬼子从大汶口 到禹村必然经过寺岭庄。化装成在路上拾粪的侦察员早早地就紧 张地监视着公路上的动静。下午 1 点多钟,侦察员报告鬼子沿着公路来了,没想到路过的是上千人的鬼子大部队,敌我的力量相 差太悬殊,只好悄悄地看着敌人闹闹嚷嚷地过去。

到了下午 4 点多钟,几十个戴着钢盔的鬼子兵,拉着两辆 马车大摇大摆地从村子里走了出来,等到鬼子走进了有效射程, “同志们!打!”指挥员洪涛一声令下,埋伏在路两边战士们手 中的步枪、土枪、土炮一齐开了火。敌人在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之 下,顿时陷于混乱,一面丢掉一些笨重的军用物资,一面拖着死 伤的鬼子后撤。

战斗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因敌我军事力量对比差距较大, 洪涛见伏击的目的已经达到,便主动下令撤出了战斗,并派几名战士搀扶着两名包扎好的伤员迅速后撤。途中,一名伤员因伤势太重壮烈牺牲了,他就是游击队第一个为国损躯的杨桂芳。 这一仗,击毁敌人大车一辆,击毙敌 5 人,取得了首战的胜利,粉碎了“八路军是土匪,光吃粮不抗日”的谣言和诽谤,吓坏 了国民党顽固派、汉奸等亲日分子,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威风,锻炼 了部队,扩大了八路军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也是当地广泛开展抗 日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良好开端。

打了这一仗以后,日寇再过寺岭庄时都心惊胆战,并要进行 仔仔细细地搜索,很怕“八路军埋伏的有”!

第二天,1 月 16 日,在凤凰庄为杨桂芳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 悼大会,黎玉主持大会,赵杰致悼词。前来参加大会的男女老少 两千余人,大家一起向死难烈士致哀。“打倒日本侵略者”、“为杨 排长报仇”的口号声响彻整个会场上。追悼大会后,黎玉当场宣 布处死大汉奸朱奎声。李萍和在场的老百姓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1938 年 1 月底,山东省委召开会议,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抗 日游击战争,扩大根据地等问题,确定由黎玉去延安向党中央汇 报山东抗日的情况,同时要求中央多派些军事干部来山东工作。 省委同时决定 :由洪涛、林浩率领一、三中队向北,莱芜、博 山、临淄发展 ;赵杰和程照轩率二、四、五中队向南,新泰、蒙 阴、泗水发展。

半个世纪年以后的 1988 年 1 月 1 日,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 装起义 50 周年,中共山东省委在大寺遗址前马头山建纪念碑。 碑高 23 米,用 573 块花岗岩石精砌而成,寓意 50 周年的 5 段 50 级盘道从山下直通碑前。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镏金大字,背面刻有当年参加徂 徕山武装起义的老战士武中奇撰书的碑文。碑体雄伟,鎏金大字 熠熠生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个抗日烽火燃烧的岁月。

碑文 :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者疯狂发动 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难,亿万同胞处于 水深火热之中。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央到敌后独立自主地 开展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迅速率领机关干部 和济南市一部分党员,分批先后由济南迁到泰安,和中央 派来的红军干部、省民先队、平津流亡学生组成一支抗日 救亡队伍,在泰安地下党的全力配合下,分赴泰安、莱 芜、新泰、泗水、宁阳等地,深入农村城镇,发动群众, 开展抗日宣传,控诉日寇侵略暴行,激发并组织广大人民 群众,投入抗日救亡斗争。同年 11 月,省委在泰安篦子 店召开省委紧急扩大会议,充分研究了当时的形势和条 件,毅然决定武装起义,并对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做了周 密的安排。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省委率领共产党员、民 先队员及爱国志士约二百人,集聚徂徕山大寺,宣布成立 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任命洪涛为支队长,黎玉 为政委。不数日,莱芜、新泰、泗水、宁阳等地抗日武装 在我党的领导下,纷纷携带长矛、大刀、火枪、土炮,会 师于徂徕山光华寺,汇集成一支英雄的抗日武装,举起了 山东敌后武装抗日的义旗。四支队成立伊始,即重视党的 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宣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苦练杀敌 本领,发动人民群众机智地捕捉战机。初战寺岭,大振军 威,再伏四槐树,痛击日寇,继又进占莱芜,攻入博山。 连续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人民斗志,有力地打击了日伪的嚣 张气焰。同时,还在战斗中壮大了党的力量,培养了大批 干部,创建和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徂徕山起义军民抗击侵略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垂范后来。爰立此碑,以铭永志。武 中奇书。

谁在收藏
浏览:309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秦鲁宁羽粘画
    秦鲁宁羽粘画
  • 弓大哥天
    弓大哥天
  • 汝天
    汝天
  • 宝子
    宝子
  • Admin
    Admin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