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涛传记》之一:奔赴陕北,转战山东(上篇)

沭河清清 发表于2018-03-04 20:37:32

1913年9月30日,刘白涛出生在安徽省凤台县刘楼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凤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北方,地处淮北平原南缘,属今淮南市。淮河、西淝河、永幸河、茨淮新河等穿境而过。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径流密布,可通长江达江浙。这里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就产生在这里。八公山神秀,历代文人墨客如刘安、李白、苏轼、欧阳修、刘禹锡等,其足迹均踏遍八公山,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据史料记载,清代雍正10年(公元1732年)建县,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后,成立了中华民国,这里一直属国民党统治区;直到1949年1月12日这里的人民才得到解放。

(一)家乡成长路

刘白涛的父亲刘登山,1891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刘楼村人,在当地老实本分是出了名的,他又乐善好施,遇有灾年,经常接济穷苦乡亲们。村里有什么事情,人们也愿意找他说说。母亲刘王氏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待人处事通情达理,人缘很好。刘楼村尽管在淮河北面,因有一段地势较高,所辖土地从未被泛滥的淮河水淹过。刘白涛青少年时代,寒暑假期间经常随父亲参加田间劳动和做一些铡草喂牛的杂活,右手无名指尖还不慎被铡刀切去一半。当时家中生活还比较盈实,有草房7间,耕地60亩,主要靠父亲及全家劳动为生,农忙时雇工帮忙。从8岁开始,父亲就把他送到刘楼本村读私塾,从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读起,依次读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等经典书目,还学了《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些古文选段。6年中他接受了比较完整的私塾教育,初步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规范。后来,又在南刘楼小学、怀远县中学、寿县中学学习了5年,接受了现代科学文化的新式教育,于1932年秋考取蚌埠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在这个学校学习了4年。

据曾就读于乡师的王国玺及时生、王烽舞、童甦群等老同志回忆,蚌埠乡师原名安徽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地址在蚌埠南郊老虎山的北麓。该校是国民党安徽省教育厅办的,以培养乡村小学师资为目的,是30年代皖北地区比较著名的一所学校。乡师于1929年创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停办。它虽然只有10年历史,但在推进和发展皖北乡村教育事业和进步学生运动方面,起到过积极作用。该校规定,学生四年内除修完普通师范的课程,还要学些专业常识课程,如除学习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外语等基础课程外,专业课还设有农村建设、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伦理学,还有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学生来源均从皖北各县报考学生中择优录取,全校有学生300人左右,教职员工30余人。学生助学金每月6元,除4元伙食费和学校扣掉一点学生的活动费用外,每个学生还可领到1元多的零用钱。

因为是公费上学,上不起普通中学而又想继续读书的青年都想报考这所学校。因而报考这所学校的人特别多,录取的学生可谓百里挑一。学生来自皖北各县,很多是在中学念了几年辍学的,学生质量比一般中学的好,学生的家境也不富裕,因而易于接受进步思潮。这所学校的教师都是北大、北师大、北农大、武大和安大毕业的,教师的质量也比较好。

乡师的学生们从农村狭小天地来到一个较大的城市,从一村一镇一县的小学、中学,来到淮河南北几个县学生汇集的师范学校,随着眼界的开阔,思想也日趋活跃,求知欲增强,各方面的情况都想了解,各种报刊书籍都想阅读。蚌埠恰好又地处南北交通要道的津浦线上,平津学生的信息、上海进步的书刊和电影,很快就传到了这里。起初,只有少数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学校也不过问。后来阅读进步书刊的学生便越来越多了。这时,有的学生已不满足于个人阅读,因而建议读后在一起座谈,交流读书心得,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1934年初,也就是刘白涛入学一年多以后,学校成立了读书会,向同学们介绍大量的进步书报杂志,如艾思奇的《哲学讲话》和《唯物辩证法》、《大众杂志》、《读书生活》、《生活周刊》以及鲁迅的著作等。当时参加读书会的有王烽舞(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宿县地区专员、安徽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何若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山东某报的总编、福建省委宣传部长)、时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刘白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副部长)、童甦群(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党委书记)、邵龄增(参加延安抗大学习,后到冀中军区,解放战争挺进东北作战,在战斗中牺牲)等。这些同志都是抗战时期就参加了革命,后来担任了党的各级领导职务,读书会一直坚持到1936年秋同学们毕业时。

党组织通过这个学校的地下党员在学生中开展工作,有的公开身份是学生,有的是教师。1932年开学不久,一个同学(真实身份是中共皖北区委书记)被国民党当局逮捕,阜阳地区人,入学考试编号是001号,后在国民党安庆监狱受尽折磨而牺牲。1934年10月,蚌埠乡师共产党员赵书香被捕,解往国民党安庆第一监狱,不久被杀害。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国民党当局更加紧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1936年初的一天上午,第一节课刚下课,国民党市党部的人拿着点名册指名找几位同学谈话,当场就逮捕了四名同学,不知下落。后来,蚌埠乡师与凤阳中学、凤阳师范同时遭国民党当局搜捕,共有20名学生被捕,幸免于难的为数不多。

据曾在蚌埠乡师学习的时生、王烽舞、童甦群、石林、程光锐等老同志回忆,记得乡师开过两三次读书座谈会,每次参加的有10人左右,有艾天白、何若人、时生、王烽舞、石林、马尽伦、刘白涛、吴纯德等;还有艾天白召开的全校读书座谈会,各组都有人参加,共20多人。会上还向大家推荐了简介政治经济学的文章。高年级的会员还分别帮助低年级的会员阅读。读书会的活动,对推动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全校参加读书会的有六七十人,未参加读书会而读进步书刊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可以说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思想在该校已蔚然成风。当时刘白涛等进步同学爱看的书刊有《读书生活》、《生活周刊》、《大众生活》、《文学》、《作家》、《译文》、《光明》、《中流》、《中国农村》、《自修大学》、《世界知识》等刊物;还有《阿Q正传》、《狂人日记》、《子夜》、《少年漂泊者》、《八月的乡村》、《母亲》、《我的童年》、《毁灭》、《夏伯阳》等等中外文学作品,以及《社会发展史》、艾思奇的《哲学讲话》、李达译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河上肇的《政治经济学大纲》等书。在这些书刊中,《读书生活》是一本指导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刊物,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各组差不多人手一册。当时,一有好书大家就迅速传阅,一本《生活周刊》合订本都被传阅得残破了。学生们还在读书会的基础上组成了“现实社”,有三十多人参加,有何若人、艾天白、刘白涛、时生、王烽舞、石林、马尽伦、吴纯德、程光锐等。他们在《皖北日报》的“现实”副刊上,以“现实社”名义发表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和其他短文,内容主要是宣传抗日救国、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面对社会现实,读书会的同学们感到光读书和发表议论都远远不够了,必须很快转入到抗日救亡的实际行动中去。1935年12月底,蚌埠学生支援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的示威游行,就是由乡师(实际上是现实社)为主组织和领导的。1935年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联合会组织发动了大规模的抗日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学生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掀起了全国性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它使中国人民被压抑的爱国情绪猛烈地爆发出来。当时,上海的《大众生活》报刊,对一二.九、一二、一六两次大游行中,学生们反对丧权辱国而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精神和国民党政府军警非法逮捕、杀戮爱国青年的残酷镇压罪行报道得很详细,同学们看了义愤填膺,纷纷议论应该支持北平爱国学生,一场声援运动势在必行。于是由乡师现实社邵龄增、何若人等同学发起并联络省立第七职业中学、江淮中学等蚌埠几个主要学校,于12月28日举行了声援北平学生的集会和示威游行,有一千多学生参加,沿途市民一万多人观看、议论,在全市影响很大。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当局对蚌埠乡师的注意。1937年春的一天深夜,国民党当局派出军警包围了乡师,又抓走了三名学生,后经学校出面,老师刘雨青(教化学,亦任教务主任,宿县人,北京农业大学毕业,作风民主,关心爱护学生,深受学生爱戴,从1931年任职,直到学校停办)等奔走营救,才被释放。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的号角吹响。当时,在校的现实社的同学和很多已经毕业工作了的现实社的同学,都毅然弃笔投戎,参加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中去,如时生、石林、艾天白、刘白涛、童甦群、王兰亭(王一平)、程光锐、邵锦章、李笑春、杨化洲、毛贤英、李思静、宋养亮、王怀仲、刘辅成、余文治、余文涛、陈钦亮、丁寰一、何朝钺(何若人)、朱宝楠、邵龄增、邵耀西、王烽舞、马尽伦、赵承凤、林茂森、张一萍、谢广禧、宋延燮(宋光曙)、黄自祯、马彝伦、胡仲昆等30余人。

    可以说,风华正茂的刘白涛和他的同学们,在蚌埠乡师学习期间,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教师的影响和教育,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和统治当局的投降屈膝嘴脸及专制镇压手段,爱国、民主的思想已经成了刘白涛的精神支柱,他积极参加到反帝反封建和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学生运动之中,有了自觉的革命斗争实践。在学校中他也有六、七个志同道合的好同学,如童甦群(建国后曾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党委书记)、时生(建国后曾任理工学院副院长)、王烽舞、何若人、石林、陈光瑞(程光锐)等,经常在一起谈论时局问题,可算是蚌埠乡师中一批忧国忧民的青年知识分子。

蚌埠乡师毕业后,刘白涛从1936年8月至1937年11月,先后在安徽泗县川城小学、凤台青泉集小学、殷家沟小学任教导主任。

1932年11月摄于蚌埠,前排左为刘白涛,后排左3为时生.png

 1932年11月摄于蚌埠,前排左为刘白涛,后排左3为时生


浏览:239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