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创造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发展壮大了八路军主力,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克服了种种令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山东解放区,国民党反动派始而勾结敌伪拒绝我军受降,继而先后撕毁双十协定及停战协定,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大规模的自卫战争开始了。经过若干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蒋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从1947年9月展开了内线反攻与外线出击相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先后解放了胶济路全线及津浦路中段。於1948年9月进行了济南战役,解放了济南,11月至1949年1月进行了淮海战役,取得了与国民党战略决战的全部胜利,直至大军渡江,解放京沪,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赢得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钱有钱,解放军打到那里,山东人民就支到那里。山东人民在解放战争中作出了伟大贡献。
日本投降后,我即在山东省府工作,鲁南战役前,我曾被陈毅同志调去前线,准备派去冯治安部做策动冯部的起义工作,(因战局变化未实现)鲁南战役后,又奉命带领省级机关后方向胶东转移。济南战役期间,到,山东省支前工作委员会工作,华东支前委员会成立后,又在华东局秘书长郭子化同志直接领导的支前办事处总结研究支前工作经验,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对山东史前工作,粗知大略,现把华东局在支前方面的几项重要决策,回忆记述如下:
全力以赴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掀起全面.内战,在调集30万军队企图围歼我中原野战军的同时,还集中46万兵力于华东战场,以徐州、蚌埠、济南为中心,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压缩”的打法,企图占领我华东解放区。当时山东省政府根据形势发展的严重性及华东局指示,于6月3日向各行署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克服麻痹思想,作好思想准备,整顿组织,紧张工作,与当地军事机关主动密切配合,以便在必要时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及时给前线以有力支援,争取战争的胜利: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时措施,精简机关,紧缩开支;集中人力财力支援战争,下达了《关于战时民兵待遇的规定》,以发挥民兵在自卫战争中巩固后方,配合主力作战,有效地为主力培养后备力量。接着陈毅同志在6月23日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罗炳辉同志的葬礼大会上,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全面内战的罪行之后,指出“罗炳辉同志的安葬大会,既是我们的哀悼大会,也是我们粉碎反动派向解放区进攻,保卫解放区人民安宁生活的誓师大会”。从此各级党组织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各地主力在阻击反动派的进犯中给予了及时有力的支援。
九月二日华东局、山东省政府、山东军区决定成立了以袁仲贤、马保三、蔡长风、谢有法、朱则民、梁竹航、冯平、石英、辛葭舟、张晔、匡亚明等13人组成的能够调动各方力量的强有力的支前委员会。省府并决定粮食局、交通局,民政厅全力协同后勤完成支前任务,教育厅、司法厅、实业厅进行巩固后方工作,其他各厅均抓紧完成战时任务。随后,省府发出加强人力动员与组织更好的支援前线指示,指示要求“有力出力”,凡16至50岁之男子,均有为战争服务之义务。有任务时,村干部留一、二人坚持工作,其余均带领民工支前。并规定大批征用民工、车辆、牲口,无论上前线、到兵站、送粮、送部队,均由公家供给饭食茶水,粮食烧柴与部队同,菜金照部队标准发三分之一,省府机关随即抽出大批干部到前线地带投入支前工作。不久,省府命令下达了《常备民工制及使用民工办法》,规定了担架队,运输队的编制、载重、干部配备、服务期限,供给标准,使用范围,计工算账合理负担,开展立功运动等。
1947年1月鲁南战役大捷后,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于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成立的同时,重新建立了山东省支前委员会,以郭子化为主任,刘瑞龙、梁竹航、冯平为副主任。有权支配调动全省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必须坚决执行委员会下达的任务。对统一全省支前工作,保证大兵团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省府并颁布了在爱国自卫战争中《山东省人民立功运动暂行办法》、《评功奖励暂行办法》,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战争教育动员。支前委员会对一、二线粮站及基地的设置,民站的设置,随军民工、常备民工、临时民工的使用等都作了规定。使调动金省人力、物力,全力以赴保证战争胜利的支前工作,到这时已经健全起来。由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已经深入到山东各地:黄河以南为适应战争形势需,要克服困难,准备反攻,1947年7月5日山东省府和支前委员会发出联合通告,决定为加强与提高支前工作,使之更能与后方工作密切结合,以全面地动员组织人力物力支援战争,克服困难,迎接反攻,决定支前委员会并入省府(前办保留),各级支前机关亦照此精神与同级政府合并,以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对战争的作用。
1947年9月29日省府和支前委员会考虑到处在大反攻的形势下,部队进入无巩固的固定后方作战,为适应新形势支援战争的要求。采取“就地取材”、就地支援的方针。规定:各行署、专署切实研究,以县为单位,全面组织人力物力,、准备随时支援,加强人力的组织准备,粮食分散保存,实行群众性备粮,上级政府计划调剂,以保证供应,军民兼利。地方政府当部队进入该管地区时,负责干部应在一天之内,主动与部队联系(如过一天不找部队联系或通知不去接洽者,即给予批评或处分),以及时供给当地情况,了解部队需要,动员一切力量支援战争。战后负责安置伤员、处理俘虏及善后工作。战役结束、部队转移后,及时办理民工复员、调剂清还粮食。这种千方百计,适应部队进行战争的需要,可谓全力以赴了。
一手拿枪 一手分田
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内容。当时的自卫战争是为了保卫农民分得的土地,而土地改革又是战争胜利的基础。农民最基本的要求是消灭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一实现耕者有其田。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打垮蒋介石的进攻,彻底摧毁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保护人民进行土地改革。所以,战争的本质就是土地战争,就是为农民获得土地而战。
1946年初,山东新解放区普遍发动了反奸诉苦运动,向汉奸、豪绅、恶霸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继双减的退租、退患之后,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更推动了土地改革的群众运动。同时一部分汉奸、恶霸地主,则跑到城市,疯狂地诬蔑解放区的群众运动。在蒋介石向解放区进攻中,所到之处,组织“还乡团”,恢复反动政权,向农民进行反攻倒算,对翻身农民进行惨酷的屠杀,对解放区的经济和物资进行疯狂的破坏。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一个波澜壮阔的“反蒋保田”群众运动在解放区开展起来,青年大批参军到前线去,民兵大量发展,土地复查工作,在大批训练使用积极分子的力量推动下,开展起来。在大规模的战争发展变化的形势下,这种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形式在不同的地区,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着。
在一般老区为了解决土改与战争结合的更好,村里成立“土改支前生产委员会”或反蒋保田委员会”,以原有各种组织及主要干部为基础,吸收更多的积极分子参加领导,分工掌握土改、武装、参军、支前、生产、宣传等项工作。适应了战时的工作需要。
被蒋军侵占区。先组织群众转移,少受灾难,然后动员部分老幼转回,给以斗争办法,保持联系,安定性绪。再以民兵武工队积极活动,打击还乡团及反动组织人员,保卫群众利益,镇压残害群众的恶霸地主,打击反动气焰。使地主低头,群众情绪受到鼓舞,退回倒算土地,为收复后的土地复查作好准备。
拉锯区
在拉锯中坚决摧垮封建势力,在斗争中把群众发动起来,进行土改复查。在工作中,进行时事教育,开展宣誓运动及立功运动,组织精干的民兵区队和武工队积极活动,并乘收复之机,抓紧在反复辟、反倒算斗争中,镇压邪气,支持正气,对附敌的封建势力,按其罪恶大小,给以应得的惩治;对一般倒算地主,使其敲锣打鼓退还群众,赔礼认错,召开雇贫佃农基本群众大会,进行反蒋土改教育,指出蒋军必败,我军必胜,鼓舞群众斗志。抓紧时机,分配土地,并在群众威力震慑之下,地主老老实实交出老契来。
收复区
群众在敌占期间痛苦极大,更痛恨依靠蒋军势力积极活动的封建势力。一般是先召开坚持斗争的群众、被害家属、被倒算户、流亡群众等积极分子大会,以他们为开展收复区工作骨干,向群众进行“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时势教育,以打破群众怕我们站不住脚的顾虑,同时政府认真逮扑、审判、镇压制裁附敌分子,坚决给群众撑腰。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群众反蒋诉苦大会,举行被难群众的公祭大会,进行反蒋保田立功宣誓。然后在群众中、酝酿组织,很快开展斗争,分配完土地。
边沿区
只有进行土改,才能发动边沿区群众,依靠他们,开展对敌斗争。由于土改声势的影响,边沿区群众有敢于要地的迫切要求。武工队的积极活动与边沿区群众武装结合,坚决镇压还乡团、反动组织及附敌封建势力,支持群众起来。成片的开展工作,运用政府军队干部及内地群众全力支持边沿群众的对敌斗争,然后进行土地改革。
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受了抗日战争的考验,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翻身作主人,在土改斗争中,虽然发生过某些偏差,但始终坚持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路线政策,广大农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还家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们分得土地之后,高兴得睡不着觉,做梦也跑到地头抓把土,闻了又闻自己的土地是那么浓密的香气。他们分得了农具、牲口、浮财,房屋、衣服,他们从此成了大地的主人,焕发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他们面对美蒋的飞机大炮无所畏惧,他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无比热爱,他们自豪地发出内心的呼声,“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解方军打到那里,我们就支到那里”。“天下农民是一家,还有更多的农民等着解放军去解放”。整个解放区充满了这种豪迈雄壮的气氛。有了这样的群众支援基础,解放战争就无往而不胜。所以当。时在每一次作战胜利之后,群众便对蒋军唱出讽刺的快板:“_穿的是美国装,抗的是美国枪,见了解放军,缴枪”!《南争北战》电影中邵壮傲慢的说:“他们两条腿跑得再快,总赶不上我们的汽车轮子”。但是他们始终被包围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美式装备是挽救不了他们的覆灭命运的。
支前生产两不误
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就不能支援大规模的自卫战争,以至转入反攻,直到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
“支前生产两不误”不是口号而是极为复杂的实际工作,前后方共同遵守的大前提。
在每一个战役的支前部署上,无论是粮食的调运,担架的组成,都考虑到保证战争的胜利与兼顾生产的需要。济南战役时,正当秋收秋种季节,华东局明确提出了支前与生产两大任务必须同时完成,责成各地要在思想上克服片面性,组织上科学地分配干部,同时领导支前与秋收、秋耕.秋种工作。在调用民力上采取了非战区调剂战区的做法,胶东、渤海两地区多出随军民工和二线常备民工,战区的鲁中南则多出临时民工,以统一调剂全省人力支援济南战役。
常备民工在执行担架运输任务间隙中提出:“我们的任务是支前生产,来了任务就上前线,没有任务就帮助当地群众生产”。有的则提出“天下农民是一家,这里多打粮,咱们也沾光”。在淮海战役中,随军民工进入新区后,家家关门闭户,以为来了杠子队,后来见他们帮助群众生产,才转变了。沂南担架团,在朝阳集附近时,群众看民工穿的破,以为他们是跟部队混饭吃的?一个老人问民工高培忱:“你们那里歉收几年了?”高主动说明“解放区丰衣足食,大批给养日夜向您这里运,我们是吃自己的粮食,帮助新区人民解放”。
他们每到一地都帮助群众生产劳动,成为制度。鲁中南、渤海、胶东九个随军民工团,半年中不完全统计,帮助驻地群众耕地五,二OO亩,种麦一二五•九亩,收割豆四,八OO亩,锄地一三,三OO亩,种菜七八亩,刨花生二二二•二亩,刨地瓜一六三亩,泥房打坯二三,七OO次,推磨压碾三一,六四O次,打场一一,一三九次,做纺车一五o九辆,摘花生一六,五OO斤,割草六一,六五九斤,其他如盖房、下柿子、刨地瓜窖、切莱、做小桌、编筐篓、编笆、锻磨等各种活落五三二一一人次。
在后方农村,为了“支前生产两不误”,建立区、村三套干部(从群众中和支前民工经过考验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一套上前线,一套准备随时出发,一套在村中坚持工作,使生产、支前能正常进行。在“生产支前两不误”的要求下,实行全村大变工,把原有的小变工组,合并扩大成几个大变工组,适当安排整、半劳力,并吸收妇女参加变工组,建立统一计分及工票制度,长备民工一天十二分,临时民工及组内生产工十分,定期记账。全盘合理使用了劳动力,再加开展立功运动,因’而大大调动了所有群众的积极性,壮丁争先上前线,妇女老小都成了生产及带路与临时民工的重要力量。在“男人上前方,妇女把家当”的口号下,不少妇女成为支前生产的主要力量,并被选为村长,间长主持村里工作。解决了生产与支前的矛盾,保证了支前与生产任务的完成,使后方巩固,前方放心。
把民工队当学校办
根据民工政治工作经验,济南战役时,华东局即提出“把民工队当学校办”的方针。济南战役后,华东局组织部、山东支前委员会为了贯彻这一方针,于1948年9月27日在给各区党委、行署、各支前委员会的一封信中提出:“必须明确认识在支前工作中,应积极提高群众和干部的政治觉悟,并在实际工作的锻练中考验每个支前人员的品质、思想和作风,必须抓紧这一时机,团结教育积极分子,有计划地发展党员,培养训练大批干部。”并指出各地、县委必须认清各种民工组织是培养区村干部最好的学校,能在十万、二十万参战民工中提拔成千上万的新干部,以适应发展形势的要求是可能的。并要求强有力的组教干部参加领导各种民工组织,有计划的提高老干部,培养新干部。在半年内提拔两万以上区村干部。
在这一要求下,更加强了随军民工团干部的配备。担运团团长、政委由县长、县委书记担任,营连主要干部由县区相应的干部担任。在党员比例上,最多的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个别团队占百分之三十七,一般在百分之十左右。实现了支部公开,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
济南战役结束,临沂敌弃城南逃,部队迅速南进。迅速在民工中纠正了“不出山东,不过陇海路”的狭隘观念,树立了“解放军打到那里,我们支到那里一的正确思想。有的民工团召开大会,提出比一比算一算,“在家门上打好,还是在远处打好?”提高了“把敌人打远了,全部消灭,才能过安稳日子,支的越远,胜利越大”的思想认识,投入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后,民工团到达江北地区,通过对民工进行“新四军从南方来山东帮咱翻身,咱们帮助江南人民解放理应当”的教育,进一步坚定了“渡江南进,立功回家”的决心。同时还进行了军事知识、民爱民、爱护伤病员以及新区政策、城市政策教育,人人修订了立功计划。他们不怕牺牲、不怕敌人炮火和敌机轰炸,在火线抢救、转运伤员和运送弹药粮食等项工作中,圆满地完成了渡江及京沪战役的光荣任务,赢得了部队、伤病员、新区群众的赞扬。
在淮海战役中,徐州敌12月1日向西南逃窜,部队日夜追赶,或乘汽车追赶,形成部队追击敌人,粮食追不上部队的局面。粮食供应发生困难。直到将敌包围在肖永地区,粮食才陆续赶到。在这之前,部队所需粮食,主要靠就地筹借,华支前办抽调两千民工配合当地筹粮,民工起了基层干部的作用,三、四天内即筹粮三百万斤供部队急需。随军民工在拥军爱民,立功创模等项运动三一、在自卫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大批英模集体和个人,到淮海战役结束时,据胶东、渤海,鲁中南不完全统计,评出功臣79,501人,发展党员8,092人,提拔干部2,046人。另据淮海,京沪两大战役226,208名随军民工,民兵的统计(山东随军民工,淮海战役95,436人,京沪战役61,678人共157,114人。民兵不在内)共有英雄、功臣,模范130,866人,发展党员8283名,提拔区村干部9,277名,培养积极分子6,900名。
“把民工队当学校办”的方针,加强了民工的政治工作,巩固了民工,保证了战争,提高了民工觉悟,发展了党员,提拔了干部,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积极分子,达到了战争育人双胜利。
一个值得正视的观念—一“民工”的称呼问题
对支前民工观念上的转变,是有关人民战争的“为谁打仗”,“为谁支前”的一个原则问题,不仅是由“民夫”称呼改为“民工”的称呼问题。历史上的一切旧军队及国民党军队抓兵拉夫,他们是统治镇压人民的武装,把为他们服役的群众,当夫役去看待,作他们役使的奴隶。一般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夫”称号,往往习而不察。所以1946年11月28日山东省政府民字笫28号命令公布《山东省实行常备民夫制及使用民夫办法》时,仍沿用旧的称号。此后“民夫”二字即散见于各地的文件和报告中。后被陈毅同志发现,对这种旧政府,旧军队遗留下来的腐朽观念,作了严肃的批评,并在1947年9月9日《大众日报》发表了《如何爱护民工与组织民工》的文章,文章重点阐述了将“民夫”称呼改为“民工”的理由,要加强民工的组织领导;要妥善处理民工的自愿参军;要关心民工的生活,解决民工的生活待遇;要开展军民互爱,反对任意使用民工和浪费民工的现象等问题。当时对政府和部队发生了重大影响,对支前工作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以后山东省政府对随军民工和常备民工的生活待遇,都重新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工工作步步前进,直到“把民工队当学校办”的更高要求,在支援部队作战和新区的群众工作中,都做出了可泣可歌的业绩,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陈毅同志曾给予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包括津浦路西)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高度评价。
但是,这一重要观念,现在被人们忽视了。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些已经出版的县志中,在某些内部发行的党史资料中,仍不断出现“支前民夫”的提法,甚至还把当时已经纠正了的历史文件作根据。这完全是出于不了解这一段历史情况造成的结果。应当引起起重视和改正!
以上五个问题,虽然不是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全部原因,但在党的领导下,一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无疑就可以形成“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战争”的伟大历史概念。
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定稿已在《征集与研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