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十月一日,党中央发出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号召敌后根据地“党委政府和军队,必须于今年秋冬准备好明年在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大规模生产运动……”十一月二十九日,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演说,号召“组织起来”,“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无例外的动员起来,织组起来成为_支劳动大军。”滨海区党委和滨海专署根据中央和分局指示,召开了生产展览会,奖励了劳动模范,为一九四四年开展大生产运动作了动员和部署,并提出了每亩增产五至七斤粮为农业奋斗目标的号召。1945年一月,黎玉同志在全省行政工作会议上又指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一个基本群众条件,是必须完成减租减患,所以能组织起来,又必须使群众在政治上打垮封建统治,在经济上削弱封建剥削,才能使饥寒交迫的农民得到为自己生产的条件……今天的生产政策,是第二个革命,他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家务。我们这样的生产,对战争是物质基础,对农民翻身又是第二助手。……我们生产任务的总方针,还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因此,我们的具体任务,就是发展农业,推广植棉;发展合作社纺织业,发展公私营的日用品、军需品,以达到基本自给,“耕三余一、耕四余一,并使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反对敌人掠夺,保证我军民生活年年有余,对敌反攻。”
为了扶持生产,据1944年夏季统计,累计贷款一千万元,开盐田四千亩,运盐每天需劳动力一万个,年产土布十五万尺,难民也投入了生产,讨饭的基本绝迹,中农贫民在经济上一般都上升了。一九四五年的情况,我提不出具体数字,可以肯定是更加发展了。
组织起来发展农业
1943年已经有了互助队、搿犋队的组织,但并不多,一九四四年,双减的地区村庄已普遍组织起来。
农业劳动互助组织,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之上的集体劳动。主要形式是变工组,还有开荒队、包工队、运输队等。如莒南的小坊前、已把全村的整半劳力组织起来百分之九十二。全区劳动互助的形式、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以全劳动力在一定季节(春秋耕种时)与人工牛工相互合作的变工小组。如换工组、搭犋组、搿犋组等是组织起来的初期,以牛为中心与人力互变,公平折工。
第二种,是以户为单位,将全劳力半劳力、老幼妇女、牛力、用具包括在内的变工组,是第一种的发展。各种劳动力都有一定工分,有十分、八分、五分不等,进行长年变工。
第三种,以全劳动力为基础,扩大与手工业为主的结合,如木匠、机匠等,并在农业之外兼营运输、包工、小买卖、打油,集体分红,这是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种,由小组合并成大组,合理使用土地,以土地好坏作股,集中调整使用,如种菜在一起,种麦在一起,种糁子在一起,共同耕种,如小坊前叫作“调茬子省下拉窝子”,节省时间。按股分莱分粮。还逐渐由小组小队间的互助,走上某些全村居民共同需要的互助,如丧事、由全村规定项目,按地级多少合理负担,既使中贫农节省费用,又可逐渐形成新的风俗习惯,如结婚自愿废除坐轿,由妇女识字班迎送。由于耕牛的减少,为了解决耕种的困难,从1944年起,不少村庄群众自动组织伙养牛,集体购买,凑草凑料,专责喂养,计工换工,这种形式也逐渐发展起来,解决了耕地困难。
在耕作技术上,通过总结群众经验,劳模大会,交流推广,也收到成效,如植棉中的浸种、打岔叉、剪枝、除虫等,也逐渐推广开来,提高了棉花产量。再如种麦,过去只有耕种收割,向不浇水、中耕锄草,这时也推行了,对增加产量也起了作用。
为了奖励植棉,实行“公贷公征,公私两利”的政策。1945年计划要求每人平均种棉一分(宜棉地),植棉一亩贷饼肥款五十元,植棉地改征棉花,每亩征皮棉斤半。
同时,实行了按家做家庭生产计划,使兴家计划与全区全县的生产计划结合起来。在订家庭计划时,开家庭会议,实行公私两利,奖励家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模范家庭,与创造模范村、模范区结合起来。
对农业的领导,莒南县掌握季节,分段布置总结。总结春耕同时布置夏收夏种,总结夏收同时布置秋收秋种,总结秋收秋种同时布置冬季生产、并为明年做准备。从中选举劳动模范,开劳模会,交流群众生产经验。使大生产运动在基本区普遍地开展起来。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植树造林也有了发展。山权、林权问题也暴露出来。政府花费了很大力量调查研究,正确处理了这些问题。日照绣针河两岸二朱曹等二十余村、两千三百多亩河荒树林及恶霸秦××的侵占问题采取“公荒归公,私荒归私’’的原则,使问题得到公平解央,并成立了各村的树林管理委员会,负责栽树、修树及分配收益。将每年收益作为优抗、补贴民兵、救济贫苦农会会员、办冬学识字班、补助民兵弹药之用。同时,调查研究,以“公山归公,保障地权,私地归私,奖励造林”的原则,正确处理了莒南、莒中交界鸡山沟与王家鸡山的山权纠纷问题。打击了恶霸,支持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在“组织起来”的基础上,再加奖励生产,贷款扶持,技术推广等措施,肯定在粮、棉生产上大大打破每亩增产五至七斤以至十斤的要求,为准备反攻积蓄了物质力量。可惜手头没有统计资料,提不出具体数字。
但是,在运动发展起来之后,也出现了不少倾向。例如,把个体经济基础上的变工互助,发展成为土地入股、劳力集中使用的“共产主义大家庭”,脱离了群众的觉悟水平和经验水平,’违背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季节性到常年逐步发展提高的一般规律,甚至违反了“自愿结合,计工算账,公平交换”的原则,这些脱离实际,好高鹜运,包办代替的做法,导致了“春组织,夏疲塌,秋整理,冬垮台”的现象。也给工作造成了损失。
手工业与合作社
1943年以前,是单纯组织纺织合作社,由纺织小组做起。从1943年开始,已经由简单到复杂地发展了,特别是运输合作发展更快。其他如打油、木工、铁工、渔盐、医药等合作也开始发展。以村为单位的合作社也逐渐超出了村的范围。到一九四四年冬,已有合作社二百五十处,对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合作社是在“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一的方针下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这条方针的就失败,凡是这样办的就发展巩固。
莒南县大山前和大店两个合作社,前期规模很大,资金雄厚,但都曾垮了台。原因是:大山前合作社因为一个账先生问题,群众要选一个自己赞成的人,指导合作社的干部却硬要群众用一个外来人,群众不高兴,但又强迫命令用上了,结果不为群众的需要办事,账目又一塌胡涂,二个大织户又和账先生结合捣鬼,从中贪污,大吃大喝,造成群众的不满而退股。大店合作社也被奸商操纵。同大山前一样失败。
再以两个成功的合作社为例
臧家庄子合作社。是在中共山东分局调查研究室帮助之下搞起来的,开始也犯过包办代替的错误。后来采用了南区合作社的群众路线,得到成功。这个合作社贯彻了为群众服务的方针,一切业务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切物品都是根据本村群众需要办的。割麦时贩镰刀、苇笠,比市价低两元。一九四四年秋,粮价低,农民用钱困难,合作社即决定收买粮食,比市价高一元,没粮食的由社贷款,不收利息。还可以树木入股,利用冬闲锯木作款,为了解决贫农的棉衣问题定了两个办法:一是有棉花的交线,由合作社抽出一张机代织,每匹只收工价十八元(管饭);二是无棉花的赊布。最初提倡纺织, “拾上百厅棉花,让大家学会纺线,”不论纺的好坏,都按市价给钱,纺车由开始时两辆,很快发展到一百辆,织布机从无到有发展到二十张。这个村是交通要道,来往部队、工作人员、运输小车很多,工作人员找村长吃饭喝水费工很多,便决定开店,号召群众拿出用具入股,开店用的草、棒、锅、盆、刀、板等都不用钱买,便设备齐全,饭价比市价每斤便宜五角,又能及时吃饭,所以来往车子每天增加。过路的称便,村长省去了麻烦,合作社也赚了钱。因为纺织业发展,需要纺线车织布机,合作社又决定吸收树木入股,开木匠铺,解决了木工生活,织布机又比市价便宜五十元,买的很多,村里剩余劳力又可在木匠铺拉锯,吃饭挣工资。接着又发展了打油和运输。因为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所以很成功。
第一、社员不到三个月,只消费生产两项每人就平均得到九十六元,劳动分红得到百分之三十,变工分红得到一元五角三分(计工办法是运输一天算一工,纺线一斤算一工,织布一匹算一工,打油百斤算一工),职员奖金百分之十也得到了。还提存了百分之三十公积金。
第二、发展了纺织事业。
第三、平抑了市场物价、合作社一般赶集比市价低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
第四、改善了群众生活。纺线九十五人,每人手工与劳力分红平均三百零七元六角,织工平均每人赚钱二百六十九元五角,运输队员每人工资与分红一百零九元七角,打油每人赚钱四十九元四角,全村共挣钱九千七百七十八元五角。合作社信誉大大提高,群众踊跃要求入股。也推动了外村合作社的发展,外村的人也来要求入股了,资金比原来增加了一万四千三百五十五元。滨海区最早的邢家水磨合作社,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它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开始的纺织业务发展到九种业务。两年半纯利九万五千五百九十元,每十元股金分红到十七元五角,妇女纺织工资十二万零七百零六元,每期纺织一斤可得劳动股分红十八元五角。
这个社是滨海区纺织局于1943年派人帮助组织成立的,一九四四年双减斗争后,树干将两万元斗争果实建立了消费社,因营业差改营纺织,纺织社为避免对立提出合并,另选社干,原三个社干当选,村干及基本群众当选为理监事会的领导。政府又发放了纺织贷款,进一步明确了办社“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的方针,跳出了只由纺织户参加的小圈子,使一般群众都能参加。领导权掌握在基本群众手中,由上层、小商人领导转变为基本群众占优势的各阶层共同经营的经济组织。社的性质起了根本变化,从为大机户赚钱转变到为纺户为广大群众服务。合作社为生产生活服务向多方面发展。其内容是:
第一、纺织是主要业务。有纺线组,纺车由九十一辆发展到一百九十二辆,并改造七十多辆,换细轴、改大胡卢为小胡卢(用猪奶子做)。在冬季实行加快纺线法,规定纺十七桄以上的线,除照支工资外,三天纺一斤加贴油钱四元,四天纺一斤加三元,五天纺一斤加二元,六天纺一斤加一元。提高了质量,加快了周转,增加了利润。把无资本的织布工人组成织布小组,在社里工作吃饭,用计件累进工资法,定额每月至少织十五匹,每匹支十五元,多织一匹每匹十七元再多者累进支付。布匹分质量好坏,分红时按等分劳动红利。训练了四个妇女用小机织布,第一个月管饭,第二个月支工资,第三个月分红,全学会就回家织布。1944年植棉多,买轧花机一部设轧花组,每轧一斤社员收六角,非社员收七角,棉种归社,工资全归工人。有轧花机七部。提高了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有位梁老妈妈,吃穿全靠纺织,她说:“过去养闺女赔本,现在还能赚钱。”
第二、木工股。造生产工具,全联防三十七个木工参加,改工资制为分红制,工人自吃自,盈利工人七成,社里三成。生产积极性很高。第三、农业股、二十九个变工组,由社推动了十九个。
第四、收了豆子,豆子入股,包工打油。第五、染坊股,便利群众零星染布。
第六、酱园股,地主酱园器具折价入股,制作酱菜。
第七、消费股。廉价供应生产生活用品。
第八、备荒股。有义仓和信用性质,贫富入股,共收粮二千七百二十一厅,春荒时以信贷粮方式,接济了三十七户贫民。
第九、时疫流行时,设了医药股。除了本村邻村,四十多里路也有人来看病。
改组后,资金由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元,增到九万八千四百七十六元。社员由一百一十人发展到八百七十人,吸收外村二百七十多人。
这两个合作社代表了当时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由单一的纺织,发展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多种经营,打破了以村为单位的小圈子。日照县的利民合作社和聚丰合作社,后来都有两三千辆纺车、几百张布机,推动了附近几十个村子的纺织生产。臧家庄子合作社也帮助附近村庄组织十几个村社。实际上成了区的中心社。后来好多难民回到新区后,因为他们在老区的生活,多是靠合作社解决的,所以他们回到新区的家乡后,也自动组织了合作社。
合作社在组织生产、繁荣根据地经济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合作社是从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的桥梁,因为那时还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还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家庭手工业)基础上的集体经营。超过这个限度,过早的实行集体经济,除打油、木工、铁工等小作坊外,一下取消家庭手工业而实行集体生产,是行不通的。违反这个客观实际的例子,如莒南县劳动模范薛大娘,曾把本村的一百几十张布机都集中起来,把分散的家庭手工业变为一个大规模的织布厂。结果引起了群众的普遍反对,消极怠工,生产停顿,最后完全垮台。
劳武结合坚持生产
保卫群众生产,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任务。自滨海根据地创立以来,每逢春耕、夏收、秋收,我主力部队一定作周密的作战部署,警惕地守卫在边沿区,并派小部队深入敌区活动,以打击敌人的破坏及抢粮活动。地方武装和民兵,在边沿组织联防,积极包围敌伪据点,掩护群众耕种收割,快收、快打、快藏。如敌人把粮食抢走,就组织截击。一九四三年夏天,我主力老四团一部协同地方武装、民兵包围了临沂东南临沭县西的醋大庄七昼夜,掩护群众收麦五千二百亩,特别是一九四四年以来,我主力向敌伪军发起了一连串的强大战役攻势,大大粉碎和打击了敌人的抢粮计划和抢粮活动。
各地边沿区民兵,“劳武结合”,坚持生产更是他们的经常任务。例如临沭县的黄庄子,处在醋大庄、小墩大哨三个据点之间,斗争尖锐激烈,而且也是始终坚持生产的村子。开始,因为遭受敌伪摧残太甚,没有信心,在县领导的具体帮助指导下,民兵荷抢生产,还给军属代耕和收割,开始有了信心。由于民兵武装保卫了生产,村里地主富农也自动募捐援助民兵,各阶层更加团结,群众信心提高了。他们建立了情报组织,利用亲朋关系,侦察敌情,敌人一举一动,可以随时得到情报,民兵活动也飘忽不定。因此,敌人摸不透他们的活动规律,并在村周围埋设了地雷。收割时,民兵带枪下湖,一面掩护群众收割,一面自己收割。始终未荒一亩地,未损失一头牛,并涌现出民兵英雄张思孟。
桥南头是日照虎山区、汾岚区之间的一个村庄,敌人在韩家营子、义和岭、大村修了十七个碉堡,形成了半包围的形势,这个村的民兵,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挺立在斗争前沿,还坚持一手拿枪、一手拿锄,边战斗边生产。他们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组成变工互助,一面站岗放哨,监视敌人,一面开展大生产,使缺劳力户也能按时耕、种、锄、割.在一九四四年滨海区群英大会上,荣获一头大牛的奖励。
他们还正确地掌握对敌斗争政策,坚持边沿生产。如临沭曹庄群众下湖耕地,被大哨伪军将牛牵去,后来民兵又牵了大哨群众耕地的牛,经说服,请来大哨村长把牛牵回去。大哨村长很受感动。回去对伪军说:“你们牵他们的牛,他们也来牵俺庄的牛,没牛、怎么耕地,你们也不要吃粮食了。”结果,大哨伪军再不敢出来抢牛了。
中心区与边沿区密切结合,支援边沿斗争,以提高边沿民兵信心,并使中心区民兵得到锻炼。例如:日照民兵,几个邻近的村团部组成联防大队,一村有事,大家出动,狠狠打击敌人。联防大队还配合主力,伸到边沿区掩护群众生产。一九四四年六月九日,巨峰笫一联防,深入涛雒附近掩护群众麦收,在官庄西与敌发生战斗,激战四小时,打退了敌人的抢粮活动。毙伤敌伪三十五名。
机关部队在大生产运动中
在大生产运动中,主力部队给地方树立了榜样。军区部队,要求在一九四二年生产节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产、厉行节约。除粮食、被服外,尽量做到菜金、经费自给,一九四四年八月,又按照山东军区提出的“以农业为主,手工作坊、运输为辅和厉行节约”的方针,规定了“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公私两利,先公后私”的原则,选举奖励了劳动模范,制定了生产中的个人分红办法。掀起了群众性的生产运动。部队各级首长亲自开荒种地,领导生产。团以上建立了打油、做豆腐、制粉条等作坊;各伙食单位都有自己的菜园和家畜,以连排为单位,利用战争空隙搞运输,织毛线、纺纱。边沿区和游击区的部队,也以战备姿态进行生产。
部队在生产中发扬了革命英雄主义。1944年滨海军区部队及山东军区直属共开盐田两千亩。滨海军区完成生产节约一千万元。一九四五年向农业投资六百九十万元,经营土地一万多亩,打井七十眼,养猪羊一千一百八十三头,施肥二百万斤,副业作坊一百零六处,手工机器九十三架,牲口二百八十头,车四十六辆。实行生产分工,按级负责,各伙食单位为第一级合作社,从事种菜、运输,业余生产与节约,解决吃菜与本单位的生活改善。营为第二级合作社,从事农业、副业生产,解决油、盐、肉、黄烟及一部分日用品。团以上为第三级合作社,经营工、商业及农业示范,解决衬衣、日用品及办公杂支,招待、学习等费用。完成了毛主席指示的生产自给的第二个标准(除粮食被服外,其余一切经费全部自给)。能吃到每天七钱油、盐、一斤半菜,每月二厅肉,日用品经常发。
实行劳动分红,如被服厂三十五天超产百分之四十,生产效率提高百分之三十,每人分红一百七十多元。军区特务一连也组织了编席组、纺织组、卷烟组,各班都有小菜园。还进行了军民合伙经营的企业,如纺织、卷烟、酱园、油坊等。
部队生活得到改善,巩固了部队的团结,减轻了人民负担,也改善了军民关系。
机关生产
一般是按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的方针来进行。因为机关人员不多,而且大都是分散工作。有条件开荒的开荒,无条件开荒的向群众借种土地(照一般年产量包产包负担),建立生产基地,打井、种菜、养猪羊,抽出人员经常管理,大家轮流到基地劳动。一般都能做到蔬菜、肉食自给,并达到五钱油、五钱盐、一斤菜,每月一斤肉的标准。粮食自磨自食,自做豆腐等等。1943年政权机关共生产节约八十三万七千余元。从1944年一月起,机关工作人员也投入了纺线生产,机关从生产资金中做好纺车借给个人,棉线好坏都收,分等论价,由机关统一向商店领棉交线,个人分红。机关借给我一辆纺车,好容易学会了,只纺了几个线穗子,可能属于最低等,我看只能作织口袋布用。比其他同志纺的相差太远了。后来参讨加李战役,接着又参加了几个月的全省行政会议,还是没有熟练起来。其实男同志纺线比女同志的条件还好,薛庆区有个贫农,改造了纺车,把车轮加大,把胡芦改小,纺一圈赶上小车轮纺两圈,再加个子大胳膊长,抽得长抽得细,上好纺手两天纺线一斤,他一天纺线一斤,成了有名的纺线能手。 一
值得学习的是日北县政府的机关生产,因为县府秘书聂健民同志善于组织和经营管理,他亲自带领大家打井,泥里水里干,所以种菜、养猪机关生产搞得特别出色。滨北行署比他们就差得多。日照县委书记李均同志还带领县委机关和县大队一起开盐田一百多亩。赣榆县也开了六十多亩,这是滨海其他各县机关都没有做到的。可惜机关在大生产运动中的成就、手头没有材料,但给我的深刻记忆是:办公费自给了,生活改善了。1944年大家开始发了蚊帐布,由自己缝制蚊帐。从那以后直到现在,我再没有患过疟疾。自己动手,克服了困难,由于生活的改善,同志们的健康状况也好转了。
可喜的军工生产
滨海军区后勤部直接经营了好多军需工厂,鞋袜厂、皮革皮件厂等。主力及基干部队的被服、鞋袜都统一制发,皮图囊、皮毛手套、皮马鞍都能制作。部队的被服装具大大改善。每人每年发单衣两套,棉衣一套、鞋子四双、袜子两双、毛巾两条。因为我时常随军活动,后勤部长蔡长风、政委彭宪伦同志还发给一件比较大的皮图囊和一付皮手套,一直用到全国解放。
更令人鼓舞的是军工厂的成就。滨海军区的军工厂,不仅能生产大批的手榴弹,翻造大批子弹,并能制造掷弹筒、掷弹筒弹、迫击炮弹。特别是制造枪榴弹、平射炮是新创造,在敌后是很需要的。过去攻坚单靠送炸药包。有了平射炮,就有了攻坚武器;过去投弹手在战场上只能投几十米,那时有了枪榴弹,装在枪口,可以打到百米以外。成了杀场敌人的很好武器。我军的装备改善了,保障了战役战斗的胜利。为了解决军工原料,收集废铜烂铁、收集铜元,也是地方上的经常任务。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为胜利反攻作了物质准备。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