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是父亲李士英的102年诞辰。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然而那悠悠情思一刻不停地在我们生命中闪烁着。
父亲原名时遇英,1912年12月冬至日出生于内黄县井店镇。他15岁时在大革命陷入低潮时期投身革命的洪流。他是上海中共中央特科成员,中共隐蔽战线的开拓者之一;他是新中国首任济南特别市和上海市公安局局长;他曾任山东省和江苏省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他是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委员会委员,两度出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为公安、检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因惩处叛徒坐国民党监牢5年,两次被判死刑,陈云同志说他是“无名英雄”;“文革”中他被非法关押7年,刘顺元同志(原山东和江苏省委书记)说他“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我们后人评价他“大音希声、大德无名”。父亲2001年8月15日去世,享年89岁。
在常人眼中,父亲沉默而安然,很难想象在他身上深藏着那么多的秘密。投身革命即身处隐蔽战线,常人无法想象的残酷的腥风血雨,使他养成了严守秘密的终生习惯。在他弥留之际,喊道:“他们来抓我们了!”使守在身边的女儿感到极度的震撼,什么样的往事会使坚强的父亲如此铭记?
因为记忆,往昔的身姿栩栩如生,父亲忙碌勤勉的身影和慈祥宽爱的笑容,此生此世,都将萦绕在我们心间。父亲生前工作之余有两个爱好:摆弄手枪和照相机。摆弄手枪源于他在上海中央特科时练就双手使枪锄奸和多年做保卫工作的习惯;摆弄照相机是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莫斯科中国党校学习时开始的。父亲的老家河南省内黄县是贫困地区,旧称黄泛区,青少年时期他因家贫没有留下照片。参加革命即从事地下工作,虽然身处大上海十里洋场,但秘密工作的纪律不允许留影。父亲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从延安护送周恩来同志到苏联治病后,留苏学习时期的。父亲和母亲1939年在延安结婚,滔滔延河水见证了他们相识、相爱,牵手一生,但父亲当时在中央社会部从事党的保卫工作,他们聚少离多,直到建国后才有了他们的合影照片。后来他使用一架德国蔡司照相机给战友、同志和亲友们拍了许多照片。可惜“文革”初期遭造反派抄家,数百张照片被洗劫一空,成为无尽的缺憾。所幸在天津市档案馆、上海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还保留着天津《大公报》、上海《申报》上刊登的父亲和他的“打狗队”惩处叛徒的报道和旧上海提篮桥监狱的审讯记录、国民党法院对他的判决书,以及当时中央特科的负责人潘汉年给刚逃出监狱的父亲写的证明,使我们从中知道了许多父亲经历的血雨腥风,看到了他对革命和党的忠贞不渝。“文革”中被非法关押时,他身患重病得不到医治,却叮嘱前来探视的女儿要相信党,相信组织,使困惑和迷茫中的我们知道了如何为理想和信仰去选择人生而无怨无悔,使我们终身受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为了编纂父亲的画传,我们和江苏省委党史办的同志曾经拜访过父亲的一些老战友和部下,在回忆父亲的往事时,他对百姓的满腔热忱,对部属的关怀备至,他在延安整风甄别中的实事求是,他宁愿戴“右倾”帽子而坚持讲真话,为历次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的战友家庭雪中送炭,“文革”中他宁愿挨批斗而决不做违心事,都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上世纪六十年代,原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的王敬先被不公正地扣上所谓“窃听”的帽子贬到苏州地委工作,“文革”中,“四人帮”指使造反派对王敬先进行了残酷迫害,使他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父亲经请示批准,把他接到监狱保护起来,送去了水果和香烟。造反派为此事批斗父亲,给他扣上“包庇反革命”的大帽子,并把他强按着跪在碎石子和玻璃渣上批斗,他的膝盖血肉模糊,他却要女儿“绝不要在这些人面前低头流泪。” 但最终王敬先同志还是被迫害致死,多年后提及此事,父亲流泪说“那是一个好同志”。“文革”中的万人批斗大会上,为了保护部属,他从容淡定的说:“我是主管领导,所有的责任由我负,不要牵连别人” ,为此招致更加凶狠的拳打脚踢。许多亲历的同志谈起来仍然止不住流下了眼泪。逝者不在,生者寄情,往事并非如烟。从小到大,我们亲眼目睹了父亲在自己很困难的处境下,怎样不顾个人安危,全力去帮助别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社会认识的深化,回望他老人家那渐行渐远的身影,顿有所悟,在这个充满声色喧嚣和利益诱惑的世界,他留下的那一份人性、人情、人格和担当,值得我们格外珍惜,令我们永生难忘。
父亲他们这一代人确实从青年时代参加革命起,直至晚年,都恪守着他们的理想信念,这或许就是他们能够承载一切苦难和重负的源动力。翻开《李士英画传》,仿佛父亲又回到我们身旁,述说那枪林弹雨、牢狱酷刑的铁血人生和意气风发、艰难求索的建国大业。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相比较,父亲传奇的一生何其短暂。我们怀念父辈,不是要到历史中去采撷耀眼的花朵,而是向后辈和世人传达一种人生价值的取向——什么是应该被尊重的,什么是值得永远铭刻在心灵深处的精神财富。世上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信仰,是追求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如今,大革命时期的老一代人物风流云散,化为青山,永伴江河。他们故去了,但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一切,是后人不该也无法忘记的。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诠释了“中国梦”的缘起、发展和内涵,给我们以奋进的激情和力量。我们怀念前辈的风范,继承革命的传统,正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贡献力量。
李延晖、李晓英201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