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前,贵州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土地产出率低,生态日益恶化。进入“七五”以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各地因地制宜地抓了更换和普及优良高产品种、调整肥料结构、增施有机肥、改革耕作制度、推行一年多熟制、改革育秧技术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从而加快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步伐,为科技兴农战略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1987年2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深入农村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最强大的后劲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1989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确立了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这些决策都使得贵州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记得曹操在其《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老就是这样的,白头虽老,赤心犹存。1983年,苏老辞去了省长职务,退到省顾委继续工作。虽然人不在其位了,但是创业之心,犹坚且强,仍然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分内分外的工作,并甘为人梯,积极为新一届领导班子出谋划策,当好参谋。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顾年老体力大不如前,仍然坚持下到农村去,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去为水稻、玉米的栽培、种植、改良集思广益,为贵州的农业发展发挥余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是科技兴农的中心内容,苏老在这方面特别注意。
我自从1983年辞去省长职务以后,1985年开始到省顾问委员会工作。从80年代前期到90年代初,我主要在贵州农业生产发展的问题上作了一些调查,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自从我来到贵州以后,贵州在农业生产上遇到的两个最大的难题,一个是干旱,包括春旱和夏旱,它给农业生产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1981年发生的全省范围的严重干旱,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群众的吃饭都成了很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向中央求援,要粮食。当时张玉环同志在省政府工作,他主要负责从省外调运粮食,解决救灾的问题。那一年我们向中央要了十几亿斤的粮食。还有一个大的自然灾害是寒风,也就是秋风。贵州是高寒地区,如果发生这种灾害,不仅会造成水稻严重减产,而且玉米在扬花刚刚要结粒的时候,如果遇到寒风的侵袭,也会损失严重。这两大灾害给我们的农村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也给广大农村地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些问题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都感到很头疼的事情,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全省粮食紧张的问题也很难解决。我在省政府工作的时候,以及离开省政府的工作岗位到省顾委工作的时候,曾经为此做了很多的调查,思考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求得一个突破。
贵州的耕地面积虽然较少,但如果能减少这些自然灾害的损失,粮食产量是能够上去的,那么农村的粮食问题还是有解决的希望。这些自然灾害问题不解决,农村总是缺粮,我们就不得不总是向中央求援。姚依林同志在分管全国经济工作的时候,每年中央向贵州支援5亿斤粮食,赵紫阳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时候,我们曾经向他反映情况,增加到了10亿斤。到了1981年严重干旱的时候,就调进来了十几亿斤粮食。为了从这个问题入手来调查如何解决自然灾害的问题,即旱灾、包括春旱、夏旱,以及秋风问题,我和当时的省委农村工作部长乔学珩同志一起下去做调查,逐渐从群众的经验和各地、市、州的经验中认识到一些道理。
我们经过调查研究,觉得应首先解决玉米问题。玉米在贵州是群众的一大主食之一,玉米如果遇到春旱灾害,在刚出穗时就会干死,如果遇到夏旱灾害,就出不来玉米棒子。高寒山区遇到秋风的灾害,玉米不到成熟就烂了,根本长不起来。群众当中流传一句笑话,形容玉米生长的情形,说就连猴子掰包谷都要跪着才能够掰到,说明玉米长得很差。后来我们总结出经验,可以采用育苗移栽的办法,育苗移栽就可以躲过春旱。在春早期间我们在有水源的地方,用塑料薄膜覆盖玉米苗,等到玉米苗长大时再将塑料薄膜去掉,这样就充分保障了水源的供应。到了雨水多的时候,也就是清明以后,再进行移栽。在育苗过程中,有的用营养窝,有的用苗床。营养窝又称为“肥球”,用肥球把包谷籽包起来,这样育的苗就壮。因为玉米育苗移栽提前了一个季节,又有雨水的保证,玉米的生长季节也就提前了,提前到7月底就满穗了,到8月上旬,玉米基本上就成熟了。由于采取了这样一条措施,玉米的生长就躲过了春旱和夏旱。夏旱一般发生在7月中下旬,玉米在这时候差不多已经出穗了,再有20多天就成熟了,这样就保证了玉米的丰收。由于玉米移栽的季节比过去推迟了一些时间,也考虑到贵州土地贫乏的原因,为了扩大全省的粮食产量,我们在小麦种植的时候,在农村推行分带轮作。就是在小麦种植的间隙,留出大约两尺多宽的间隔带,给玉米的生长留出一个空间,那么小麦在成熟的时候,也正好是玉米要移栽的时候,采取分带轮作的办法后,保证了小麦的收成,小麦的产量达到了两三百斤。在小麦收割以前把玉米种下去,玉米苗长起来后,小麦也成熟开始收割了。收割完小麦后,农民们又创造一种办法,就是栽种红薯或荞麦等作物,那么土地就变成一年三熟。不仅小麦、玉米获得了丰收,还多收了红薯,旱地也变成了一年三熟的好地。采取和推广了这些群众创造的经验以后,我们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春早、夏旱问题,还解决了秋风问题。到后来农民群众又发展了这一经验,在小麦地的间隙不只是种玉米,还可以种烤烟,在小麦成熟以前就种烤烟,小麦收割以后烤烟苗也长大了。而烤烟种植历来就是采取育苗移栽的办法的。思南等地首先开始推广这项经验。农民们还种一些其他的经济作物,诸如油菜等。改良耕作制度,不断地更新、采用优良的高产品种,总算解决了春旱、夏旱、秋风和其他一些自然灾害问题,也解决了诸如玉米、油菜、烤烟等旱地作物的增产问题,农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些经验我们首先是从遵义地区总结出来的,当时梁明德同志担任遵义地区地委书记。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水稻,水稻一般在夏至以前插完秧,如果遇到夏旱就会减产,高寒地区有的在夏至以后还在插秧,遇到秋风也会颗粒无收。按照贵州的自然气候,水稻应在夏至以前就插秧完毕。义地委的同志吸取农民们创造的经验,利用两段育秧办法采取育苗移栽,到了雨季再插秧,用塑料薄膜或在室内育秧,然后采用小苗移栽的办法,在移栽以后,又在有充分水源的地方进行秧苗的分叶,分叶到三至五瓣后,这个时候,贵州的雨季也差不多来了。插秧的时候则采取拉绳插秧的办法,再加以适当的密度,这样可保证通风条件,再加上适当的肥料。这样做的结果,既解决了水稻春寒灾害时期的烂秧问题,又解决了大苗插秧问题,插秧的规范问题,也躲过了夏旱。经过采取、推广这些经验,以及不断更新、改良品种以后,水稻的年产量就从以前的六七百斤增加到一千二三百斤左右。这些经验也是从遵义地区总结出来的。
1987年我和乔学珩同志从黔南州的福泉、瓮安赶到余庆,遵义地委书记梁明德同志来接我们,见面以后,他就向我们介绍这些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总结为“五突破”,第一是育苗移栽,第二是杂交玉米、水稻两段育秧,第三是拉绳插秧,第四是地膜覆盖,第五是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听了梁明德同志介绍的经验后,我们又一起听了余庆县委的汇报,又去了现场实地考察。接着我们去了湄潭,也去下面看了一下。离开湄潭,我们又回到遵义,听了地委的汇报。又去了仁怀,仁怀可以说是旱地作物实行分带轮作的典型。回到遵义地委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经验,值得推广。
我回到贵阳后,向胡锦涛同志介绍了情况,他建议一起去遵义看一看,又在遵义开了一个粮食研讨会。我们又去了仁怀考察了旱地的分带轮作和水稻种植,他也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经验。在遵义地委为此召开的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肯定了遵义地区的经验。
回到省委以后,就研究如何推广这项经验,决定刘正威和王朝文同志在8月份去遵义开一个全省粮食工作会议,或者叫粮食现场会。全省各地委的有关负责同志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农业生产“五突破”的经验。胡锦涛同志在会上讲了话,谈了一些主要问题。我讲了一下群众路线的问题,就是说抓农业生产要走群众路线,好的经验都是从群众当中自下而上地总结出来的,我们省委只不过是推广群众的经验而已,当然在推广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集中、坚持和不断充实内容的阶段。
我们推广“五突破”的经验首先是从毕节地区的金沙、毕节、黔西、大方等县开始的。当时禄文斌同志担任毕节地委书记,徐正维同志担任地委副书记,他们接受先进事物比较快。当时搞得最好的还是金沙,因为它离遵义比较近,过去的农业基础也比较好。以后经过几年的努力,铜仁、黔南、黔东南等地、州也开始推广“五突破”的经验。从此贵州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逐渐形成高潮。广大干部群众在推广遵义地区经验的同时,又探索出并逐渐推广开一些适合贵州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
我有一次到黔西,因为我在湖南工作得比较久,知道绿肥对农业生产很有益。一亩绿肥收获几千斤可以施肥两亩田。有的种兰花草可以收获七八千斤甚至万把斤,可以施肥三四亩田。我一直同下面的同志谈到这个事情,最后黔西的同志接受了我的意见。他们在间作套种期间,在小麦的中间种植绿肥,在种小麦的同时,把绿肥也撒下去。绿肥在春天就开始慢慢发芽,到开始移栽玉米或者烤烟的时候,绿肥也差不多成熟了。把绿肥埋在土里,绿肥一烂,有水分又是肥料,这样玉米和烤烟的长势就非常好。我在黔西看到这种情况以后,就给刘正威同志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现在的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刘子富同志看到了,他说这个经验比较好,就把这封信登在了《贵州日报》上。刘正威看到我这封信以后,就亲自去黔西考察了一次,认为这个经验很好,就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项经验,效果很好,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还有一项先进的农业经验就是小水窖,据说是从云南借鉴过来的的经验。我最先看到小水窖是在毕节。毕节地区容易干旱,春旱的时间尤其长,雨水相对来得更晚一些。当地群众采取串联小水窖的办法,解决了一万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后来我在息烽看到有一个村子,因为地势比较高,村里的群众连喝水都很困难。他们就在衬里挖了小水窖群,以解决村民人畜的饮水问题。从这个事例中我回忆起抗战时期我在太行山武乡的时候,我们八路军住的村子里也是用旱井里的水,旱井储存的水,冬天是雪水,夏天是雨水。我有一次到甘肃省兰州参观赵紫阳曾去视察过的西海固地区,当地也是饮用旱井的水。我联想到我们贵州主要是喀斯特地区,但并不缺乏雨水,从每年的5月份开始,贵州的雨水就开始多了起来。每年贵州的降雨量大约总在一千毫米左右,有的地区可以达到一千五百乃至一千八百毫米左右。虽然并不缺雨水,但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原因,雨水不容易储存。而修建大型水库也因为同样的原因难于实施。修建小水库,到了干旱严重的时候,由于蒸发量大和地质渗漏的原因,也濒于干涸。根据我在基层调查到的情况,就提出农村地区发展密闭的小水窖、密闭的小水塘,符合贵州的地质情况。有的小水窖可以用管子连成一个小水窖群,小水窖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有水盖,井口也小,这样只要窖底不渗漏的话,水的蒸发量就很小。我们提倡窖底用水泥涂抹,以减少水的渗漏。我又带着省顾委的一些同志到息烽的那个小村子去考察,他们看了以后都称赞不已,认为确实可行。我们又建议省委向全省推广这个经验。后来省委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向全省推广小水窖储水的经验。
我在下去调研的时候就十分注意发掘、总结群众在农业生产中创造的经验。我在湖南工作期间,从1959年到1972年,都一直在农村工作,所以对南方的农村生产情况比较熟悉,贵州虽然和湖南不同,但都有水稻产区,只是贵州的玉米产区比湖南要多得多。我在贵州工作,起先是分管工业,以后又主持过一段时期打击犯罪分子的工作。从1985年到1993年期间,我就开始主要关注农业生产发展的问题。在这段期间,贵州农村地区自从解决了旱灾和风灾的问题,以及这段时间也正好赶上风调雨顺,农业生产一直向前发展。全省粮食总产量从一百几十亿斤,增加到现在的220多亿斤。农村人均粮食已经达到600多斤,基本上实现了自给。现在虽然不能说农业已经过关了,但是可以说贵州农业生产形势比较好,达到了历史上比较好的水平。油菜的产量由“文革”刚结束时的不到1亿斤增加到10亿多斤,基本上解决了全省的食用油问题,还成为全国的油菜基地之一。烤烟达到1000多万担,现在由于销售不畅的原因,又有计划地减少到七八百万担。
由于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从80年代开始,贵州的农业生产形势渐渐好转,这是全省上下一代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3500万贵州人民的勤劳奋斗,贵州的农业生产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