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以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竭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其鲜明的党性。许多经过铁与血洗礼的老共产党员大都具有坚强的党性。原贵州省省长、省顾委主任苏钢同志的党性风范堪称楷模。
苏老于1920年出生于山东,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9年1月在延安入党,已有62年的党龄。我于1985年初调到苏老身边工作,17年来,耳濡目染,所见所闻,深为苏老崇高的党性风范所感动。下面只记叙我了解的二三事。
乘打谷斗漂渡
1977年3月,苏老从鱼米之乡的湖南调到贵州工作,先后任过省委书记、省长、省顾委主任。初到贵州正值“文革”后期,百废待兴,工作十分困难。他深入基层,依靠群众,排除万难,重点抓了水城钢铁厂的扩建、乌江渡水电站和赤水天然气化肥厂的建设,后来又重点抓贵州农业。1991年6月下旬,全省暴发特大洪灾,铜仁地区尤为严重,苏老执意要去铜仁了解灾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当时从黔南方向去铜仁的道路被洪水冲断,便决定绕道遵义去。7月5日,车行至遵义县三合川黔线121公里处,公路被洪水淹没,水茫茫一片无法通过。当时遵义地区的领导赶来接我们,也因水阻过不来。有的同志建议返回贵阳,另谋它路,苏老坚定地说:“不行,那样就要耽误几天时间,救灾如救困难,怎么能返回去呢?即使游泳也要游过去。”围观的干部群众见此很受感动,找来当地农民打谷斗给苏老漂渡。但在汹涌的洪水中用谷斗漂渡,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我们正在犹豫,苏老却斩钉截铁地说:“行,就这么办,越快越好。”我说:“打谷斗小,水大,漂渡十分危险,万一翻了……”苏老说:“顾不了那么多了,万一翻了,我会游泳。”说罢带头爬进打谷斗。打谷斗在汹涌的洪水中颠簸,险象丛生,但苏老镇定自若,经过奋力拼搏,终于到达彼岸。苏老时年七十有二。来接苏钢同志的遵义地区领导无不为苏钢同志以工作为重,以排除人民群众疾苦为重,不计个人安危的精神所感动。当时有个在场的同志抢拍下这惊险动人的一幕。苏老视察遵义的灾情后马不停蹄赶到思南,立即深入农户,详细了解受灾户的情况,并找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他们商量送衣送粮,尽快解决受灾农民的燃眉之急。群众交口称赞共产党好。
心中只有党和人民
苏老经常对我们说:“没有党的教导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没有人民的哺育我就不能健康成长。我的一切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文革”期间,苏老受到迫害,停发工资,每月只得25元的生活费。粉碎“四人帮”后,补发了全部工资,那时这笔钱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可苏老分文不取,全部作为党费上交。他住的院子,办公厅多次提出修整,苏老坚持不肯,说节省一分算一分。他家的沙发都是50年代的,修了又修,补了又补,办公厅要给他换新的,也被一口谢绝,他说:“只要整洁就行,破了修补一下即可。”1996年洪水淹到他家二楼,沙发、家具被水一泡全散了,无法再修补,他不要国家配给,不要国家一分钱,自己掏钱买了些最普通的沙发和家具来用。
去年中央规定省级干部可买230平方米的住房,省里决定给省级干部修建住房。苏老马上给省委写信表示不买房子,说我们国家并不富裕,住房困难的还不少,我们老了,孩子们有自己的住房。孩子们要让他们自己去奋斗,没必要留一套给他们。普普通通的几句话显示出高风亮节。因为苏老只要点点头,动用存量补贴,不花多少钱即可得一套价值上百万元的私房。不仅可以自己享受,还可以传之后代。可以说这是他应该得到的,可他婉言谢绝了。
在物质享受方面,他不仅不向党和人民伸手,而且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捐献出来为党为人民办事。最近,他将自己毕生节约下来的148200元和向子女借的1800元,凑足15万元捐献给了家乡的学校建图书室,为培养下一代出力。他说:“家乡父老养育了我,可我没为家乡父老说一句话,办一件事,心中有愧。这点钱不能解决大问题,只是聊表寸心。”“借孩子的钱,从今后的工资中节约出来慢慢还清。”平时,苏老只要知道哪里有灾情,他都成百上千的捐款。见到报刊上有需要救助的,就解囊相助。捐款由我送到报社或直接送到受助人手中,而且不许留名,不让采访,只说是一对老夫妇的资助。去多次了,报社的同志才知道是苏老夫妇。他最早带头资助了8名失学儿童从小学读到高中。并说在他有生之年一定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苏老自己十分节省,他的一件衬衣从湖南穿到贵州,20多年了还舍不得丢掉。有时还穿补巴裤子。有一次在网球场上,大家见他穿着补巴裤子,开玩笑说:“你还穿补巴裤子,我们早就不穿了。”可他并不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感到精神富有,心地坦然。
细微处见精神
苏老在湖南接到调贵州工作的调令,二话没说,便走马上任,不带任何随员,连夫人都没有带,只带了一个小孩到贵州。他的子女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没有一个安排在党政机关,都在工厂和基层单位。他带来的小孩就安排在贵钢子弟学校教书。还有一个从湖南大学毕业后苏老支持她去西藏,后因身体关系从西藏回到贵阳,被安排在中曹水厂当一名施工员。安排子女进党政机关工作,对于他来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一次,省委在市郊一个农场开会,恰逢农场水蜜桃丰收,农场给每位领导送了一筐桃子,秘书考虑到每个领导都有便自作主张收下了。回到家后,苏老发现了这筐桃子,质问桃子是怎么一回事,秘书如实相告,苏老听完后很不高兴,严厉批评了秘书,并责令将桃子送回去。这事以后,苏老严肃地叮嘱身边工作人员,以后不经同意任何人不许收任何礼物。一家工厂的领导来看望老领导,送了两瓶茅台酒,客人走后苏老即令我送交省纪委,这种作风直到离休后依然如此。每年春节来看望苏老的人不少,按中国人的风俗,送点年礼,人之常情,苏老却坚持不受。后来干脆每年春节前在大门上用红纸写上“欢迎探视,谢绝年礼,敬请合作”。而且嘱咐门卫,凡见带礼的来客,一律把礼物放在门卫处,待他们出门时带回去。即使苏老因病住医院,老部下送点水果、奶粉之类的食品,苏老也婉言谢绝,一概不收。
苏老从不用公车办私事,老伴因病去医院,坚持要我按公里数把钱如数交到车队。接送亲友更是如此,每次交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
苏老廉洁自律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仅此几件小事,足以教育和感染我们,正如杜甫诗句所写的那样“润物细无声”。
人格的魅力
苏老对工作十分严肃负责,对部下和家人要求严格,可待人接物十分和气,我在他身边工作17年,从未见他对任何人发过火,骂过人。对别人的错误虽然严肃批评,但都是轻言细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为人处事,坚持一条原则,即先人后己。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宁愿自己吃亏,也决不亏待别人。每次出差在外吃饭总是苏老掏钱,他说:“我的工资高,我付账。”凡是和他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都为他人的格魅力所感染。
苏老有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由于苏老人格的力量,把大家团结得亲密无间,充满温馨。儿女们结婚,苏老夫妇一律只给300元。苏老与各亲家相处融洽,没有半点官架子。
苏老请了一个保姆,把她当作家庭成员对待,给其介绍对象并为其操办婚事,生下的小孩,就在苏老家中抚养,上小学时苏老一直为其交学费。他们已成了不姓苏的苏家成员。
苏老的感人事迹,远不止此,这只是我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所见所闻,未免挂一漏百。
祝愿苏老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