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清同志长期在苏老身边工作,1993年后又担任了苏老的秘书。我们在对苏老的采访过程中,他一直积极协调、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方便。我们提出要采访他,请他谈谈他心目中的苏老,陆学清同志十分谦虚,作了认真的准备。
我在苏钢同志身边工作已经16年了,耳闻目睹了他很多感人的事迹。苏钢同志无论从思想、学习,还是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政治上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注意团结周围的同志
苏钢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很强的政治责任感。他自始至终,几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地相信党的领导,哪怕是在“文革”身处逆境当中。他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名,不为利,忘我工作。他在政治上坚定、稳健,坚持原则;学习上勤奋刻苦;工作上作风严谨,深入群众,待人谦和,自律甚严。他能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正如他所说的,他无论到哪里工作,他所在的领导班子,都是团结的。他刚去工作时的领导班子,也许不一定团结,但通过他的带动作用和做深入的思想工作,无论是在湖北、湖南还是在贵州工作,他周围的领导班子都是比较团结的。
二、工作上熟悉业务,注重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苏钢同志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为党工作兢兢业业。他先后在山东、湖北、湖南、贵州四个省工作过,在湖北主要抓工业,在湖南主要抓农业,因而对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都非常在行。他平时注意虚心学习,所以到每个地方很快就能适应当地的工作,这在高级领导干部中间是不多见的。不像有的领导同志是懂工不懂农,或懂农不懂工,甚至什么都不太通,以致有些人敢下农村就不敢下工厂,或者相反,原因是怕下面的同志提出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
遵循毛泽东同志“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苏钢同志十分注意在工作中调查研究,具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工厂、农户,走巷串寨,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向专家、学者们,向工人、农民、科技人员学习,注重了解情况,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又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到省顾委会工作后,每次他到下面视察,时间都是在半个月左右,至少要跑两个地区以上。为了更多地了解下面的情况,他在视察中来回有意不走同一线路,比如去毕节视察,就走水城、安顺回来;去兴义,就走望谟、册亨回来;去黔南、黔东南,就走铜仁回来;去铜仁,就走遵义回来;去遵义,就从毕节回来。他经常下基层,平均个把月就下去一次。在工作方法上,苏钢同志注意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也就是重点抓先进的和落后的典型。原来遵义地区经济比较富裕,而毕节地区经济比较贫困,他就重点跑这两个地区,遵义和毕节的农业生产很快就上来了。他在总结经验教训后,再指导其他地、州、市的工作。他在工作中注意发扬民主作风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他不管是在省内、省外,只要有什么新的东西,新的科技,就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认真加以总结推广。到顾委会工作后,他经常给省委出谋划策,比如他在黔西发现当地种的绿肥好,对农业生产很有帮助,就回来向省委的同志们介绍,省委的领导同志去看了以后觉得这个经验很好,就去黔西开现场会,很快就在全省得到推广。他下基层不是走马观花,只听汇报,而是带着问题听汇报,深入现场,解决问题。有时下乡没有车行道,就步行几公里前往,不辞辛劳。
1991年贵州全省遇到大洪水,各地公路被淹,桥梁中断,车辆无法通行。他坚持要去视察遵义地区“五突破”的进展情况,也是去查看灾情。车行中途道路被阻,他叫专车返回贵阳,让遵义派车来接。因为桥梁被淹,附近又没有渡船,他就用当地群众打谷子的谷斗作为运载工具渡河。当时洪水很大,谷斗又很小,没有安全保障,身边的同志再三劝阻,他说我会游泳,如果谷斗翻了可以游泳过去。苏钢同志当时已经70多岁了,可是他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为了灾区人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正当苏钢同志坐着谷斗横渡湍急的河水时,来自遵义的一位同志正好拍下了这张照片,后来这张照片登在了《贵州画报》上,至今看来都十分感人。视察完遵义后,他又去了铜仁,当时各地都在下大雨,山洪暴发,一般的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所以来回接送的车都是用的山地越野车,可见路途之艰辛。
三、廉洁自律,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苏钢同志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一生都光明磊落,为人朴实、正直,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真正做到了廉洁自律,两袖清风。他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徇私情,公私分明。他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正直,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地工作,要勤政廉洁,要很好地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要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教育我们要自重、自省,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能够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要以身作则,居安思危,兢兢业业,各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是这样做的,也要求我们这样做。
(一)廉洁自律,不轻易动用公家的一分钱。
苏钢同志的老伴过去是湖南省教委的一个厅级干部,她就常说她在贵州不应该随便动用组织上给苏钢同志的配车。她有时生病或有其他事要用车,都主动到车队去交费。按规定首长及家属用车是不必交费的,在省委办公厅也没有这种先例,但苏钢同志的夫人坚持要交。每次都是委托我去交的费,车队的同志一直不愿意收,但经过耐心解释也只好收了下来。今年7月份,苏钢同志的几个侄儿、侄媳妇专程从老家山东来探望他,其间去了一趟遵义和黄果树,为此用车的费用大约1300元,苏钢同志夫妇都坚持一分不少地上交给车队。
苏钢同志离休以后,就把自已每一年的老干部补助作为平时的活动经费。他参加的一些户外活动,除了钓鱼是钓鱼协会组织的以外,其他时候都是他自己出钱,包括在外面就餐的费用。平常外省的老同志们来看望他,请客吃饭的费用都是苏钢同志自己承担。
苏钢同志家里原来的沙发坏了,这是组织上早在50年代初配发的,经过多次修复,又经过1996年大水的浸泡,实在不能再用了,按规定组织上可以重新配置。但苏钢同志不愿意给组织上增加负担,坚持自己出钱重新购买了一套沙发。家里的一些家具在那次大水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苏钢同志也坚持不愿意让组织上承担。家里的电话坏了,按规定可以由公家配置,但他都是自己出钱修理或更换。
省委办公厅几次打算整修一下苏钢同志住宅的院落,栽种一些花草,苏钢同志说保持原来的自然风貌就很好,不同意整修,实际上他的想法是为了节省公家的经费,因为整修一下院落最起码也要几万元的投入。
1996年7月3日,贵阳突发大洪水,南明河水暴涨,苏钢同志的住宅被水淹到二楼,退水后住房暂时无法居住。省委办公厅把部分人员安排到人大招待所,苏钢同志被安排到冠洲宾馆。住宅修复后,宾馆不肯收取苏钢同志一家的住宿费和生活费,苏钢同志说宾馆的住宿费高,我私人承担不起,但生活费一定要交,就把生活费一分不少地交了。
每年院子里的桔子成熟了,苏钢同志都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把桔子分送给省委老干局、办公厅老干处、警卫连和医务室,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
苏钢同志常说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送礼风很不好,而且很多是用国家的钱来送礼。他就以身作则,拒绝收礼,为了挡住过节送礼的人群,他在过年的时候让工作人员在大门口贴出告示,上面写道“欢迎探视,拒绝年礼,谢谢合作”。他对警卫连的门卫说,如果探视者带有礼品,就不要让送礼者的礼品进入大门。除了每年省委老干局的慰问品外,不管是公家还是私人的送礼,他都是婉言谢绝,包括以前在身边工作的人员,也是不准给他送礼。有一年贵州国际信托公司、冶金厅、贵钢几个单位,以看望老同志的名义,给领导干部发红包,每个信封里面都装了500元钱,苏钢同志收到后,立刻叫驾驶员同志一分不少地退还给他们单位,后来贵州国际信托公司涉及经济案件,上级单位来查帐,发现该公司送礼的名单,才知道苏钢同志早就退还了礼金。
苏钢同志在湖南涟源钢铁厂一起工作时的一位老书记,托人送来了两瓶茅台酒,苏钢同志让我把礼品转交给省纪委,还有别人送来的石英表,本来只有几十元的价值,但苏钢同志仍坚持让我把他送到省委办公厅人事处。人事处的同志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说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只有把物品暂时存放在他们那里。
以上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但已经可以看出苏钢同志是正直廉洁、公私分明的领导同志。
(二)严格要求子女,关心爱护身边的工作人员。
对待子女,苏钢同志一向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要求子女都从基层工作做起,他常说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奋斗,我们老一代要给后代留下一个好的榜样。
中央和省里作出规定,正省部级的领导干部可以分到230平方米的住房,按贵阳市现在的房价就价值近百万元,他知道后,主动给省委写信,说房子他就不再买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身边有子女,本来可以把房子留给自己的子女,留给后人。但为了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留给子女的是一笔精神财富,是一个老共产党员、老干部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苏钢同志在生活上十分关心、爱护。我刚到苏钢同志身边工作时,孩子还小,有时爱人也出差不在家,我的孩子就经常在中午放学后到苏钢同志家里吃饭。平时出门,在外就餐,苏钢同志总是说他的工资比我们高,不让我们秘书和驾驶员付饭费。每年春节的前几天,他都把现在和以前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召集起来,和大家聚餐,既利用这个机会教育我们,又可以联络感情。四、热心公益事业,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一)扶危济困,捐助孤寡。
遇到哪个地方有灾情发生,不论是旱灾还是水灾,苏钢同志往往是几百、几千元地捐献。当在报纸上看到报道说有人遇到困难,急需社会帮助时,苏钢同志夫妇经常是上千元地捐献,每次都是我和驾驶员送到报社,但他们不同意留下自己的姓名,报社就只有在报纸上说是一对老夫妇的捐款。虽然解危扶贫的捐助动辄成百上千,但苏钢同志夫妇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却十分节省,苏钢同志老伴的眼镜坏了,很长时间都舍不得更换,苏钢同志身上的衬衣还是在湖南工作时就穿在身上的,一直到现在都还在穿,平常在家里,身上穿的有时都是补丁裤子,但他却毫无怨言。
(二)赞助希望工程,资助失学儿童。
苏钢同志在经济上并不是很宽裕,来探望他的老同志又多,一个月光是招待费就会用去不少,但是他是在贵州最早资助失学儿童的老同志,并且动员自己的子女也参加进来。他一共资助了8名失学儿童,其中有3人读完小学后又读中学,苏钢同志仍然继续资助,尽管每学期的学费由原来的100多元提高到300多元。本来资助失学儿童只是在小学阶段,他说只要孩子们能读下去,在他的有生之年都会一直资助下去,让他们完成学业。
(三)热情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苏钢同志在1993年12月正式离休以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上,被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评为有突出贡献者。可以说凡是有关青少年的事他都关心,凡是有关青少年的会他都参加。虽然有时生病,但只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开会,他都坚持去参加。他常说第一线的同志工作忙,顾不过来,我们离休的老同志就应该多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使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后继有人。由于他的年纪大了,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总要有人来接班,而这项工作是一项无偿劳动,他前几年一直在操心这件事情,也和徐挹江主任经常商量这个问题,最后龙志毅同志接过了这项工作。现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越做越好,苏钢同志十分高兴,并积极支持他的工作。五、过好离休生活,不干预第一线同志的日常工作。苏钢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正式离休后,除了省里领导或中央组织部的同志找他谈话以外,他从不轻易去找省里的领导同志。他说离休以后,参加会议少了,调查研究少了,发言权也就少了。第一线的领导同志有他们自己的工作思路,你作为一位老同志去说,可能会与第一线的同志思路不一样,而他们不采纳你的意见又为难,这样不利于培养第一线的同志。第一线的同志有问题向他征询,他就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省顾委会工作的时候,他就常说,即使做了调查研究,提出的意见也只能供第一线工作的同志参考,第一线的同志不论是否采纳自己的意见,老同志们都应该想得开。
尽管离休了,但苏钢同志仍然不放松对政治的学习,每个星期一的上午,苏钢同志都要组织原来省顾委会的老同志们学习,从不间断,有时带病也要参加学习。为了不耽误学习,不管有什么事,他都尽量不安排在学习的时间,就是当天生病要输液,他都尽量安排在下午的时间。
以上我所介绍的只是苏钢同志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的点滴事迹,但是他光明磊落、清正廉明的优秀品格确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