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17岁参加革命,当时是一名学生,在卢沟桥的炮火中,他毅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他是跟着毛主席,吃着陕北小米,喝着延河水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忠实地践行了入党誓词。
父亲革命生涯65年,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永远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至1942年那段日子里,他的同学、战友中有的因经受不住考验,离开了革命队伍。但他坚定信仰,在这个时期逐渐成长成熟,走上了领导岗位。在解放全中国的号角中,他转战南北,为建设新中国踏上南下的征程。南下前,他曾任过公安局长、县委书记;南下后,又在湖北省担任地委领导工作,在农村开展剿匪及土改工作。1952年根据需要,党又安排他去抓工业,并担任过几个大企业的公方领导,开展公私合营、三反五反等工作。他从未有过怨言,知难而上,从“外行”逐渐变为“内行”,顺利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的曲折经历,对父亲来说,他经历了,他思考了,但他更坚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方向。在“文革”中,父亲未逃出厄运。在那场劫难中,他受尽了诬蔑、殴打、迫害,并被剥夺了为党工作的权利。我们也跟着受尽了磨难,那段经历我刻骨铭心。1972年宣布父亲平反,我陪着他去湖南省委报到时,父亲那种感觉就像在茫茫黑夜中见到了光明,那种激动、那份情感铭记在我的脑海中,至今我难以忘怀。他不能没有党、没有人民、没有事业,而后将补发的工资,一分不留地全部交了党费。
父亲在担任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期间,不辞辛苦地走遍了全省的地、州、市、县,他深入机关学校、厂矿企业、苗乡侗寨,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凭着对事业始终如一的执著和热情,他千方百计地设法解决困难和问题,努力推进贵州经济建设,其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党内外广大干部和群众对他的尊重。
父亲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他爱家,爱孩子,是一个受人尊重的长者和一个慈祥的父亲。他虽位高权重,但我们家从未有过特殊化。他常告诫我们:“如果你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就是努力工作,廉洁自律,让我们做父母的吃得下,睡得着。永远记住,你们身负的权利、责任是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给予的,任何时候不能讲价钱,不能搞特殊。”每当我处在人生道路的转折点,父亲总是给我指点着正确的方向,鼓励我选择艰苦、曲折的道路,积累人生的阅历,奠定人生事业的基础。他那深沉大气的父爱,让我永远生活在父爱的天空里。
父亲离休后,虽然工作的担子卸下来了,但他仍然自觉地担负着一些社会责任。他上工厂,下县乡,调查研究,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他主动参与做好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并带头资助了8个农村辍学孩子读书;他捐钱捐物资助社会弱势群体;他“借”子女的钱捐给老年体协修建网球场。
父亲的晚年生活是幸福、愉快、祥和的。他热爱贵州的山山水水,关注贵阳日新月异的发展,他对贵州的干部和群众充满深深的情感。
父亲病重期间,《苏钢访谈录》出版了,他留给我们每个子女一本,并写下他对每个孩子的评价和期望。他希望我们自强、自立、清正廉洁、不谋私利、公正待人……,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我们将遵循他的教诲走过人生,告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
父亲安详地躺在海天园的苍松翠柏之中,带着幸福、微笑走完了他的一生。但他却把对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同志的爱,对亲人的爱永远地留在了天地之间。□苏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