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靠油灯和土纸办报
申云浦抗日战争时期在冀鲁豫当过地委书记,做过民运部长,但从总体看,他主要是做报刊、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先后任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冀鲁豫日报》社社长。他对这方面的工作很在行,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几十年后,侯存明在回忆申云浦的文章中说:“他天资聪慧,思维敏捷,逻辑性强,概括力强,能写能讲。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可以过目成诵,过耳不忘。他的博学多才,众口称道。从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从历史掌故到各业行规术语;从国际国内形势到笔墨纸砚、戏曲演唱技巧等,讲起来头头是道,几乎无所不晓。”“加上他有幽默诙谐的说话技巧”,讲话、作报告总是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洋洋万言朗朗如串珠脱落。然而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谐趣横生,不时惹人发笑,或感人泪下。因此,他被誉为冀鲁豫边区的一位才子。正是申云浦具备这些素质,他所领导的冀鲁豫边区报刊文化宣传工作,在那艰苦残酷的战争岁月里,仍然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为边区的全局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和鼓舞。
当时党的宣传干部和指战员一样,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党到哪里战斗到哪里,利用战斗间隙,写标语、画壁画、散发传单,用喇叭筒向敌人喊话。总之,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我军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及敌伪反动派。
申云浦领导和直接参与工作的《冀鲁豫日报》是冀鲁豫区党委的机关报。申云浦和陈沂、刘祖春、冀循、罗定枫等都先后担任过社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办报,困难之多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他们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千方百计办好报刊。他们和战士一样,日本鬼子“扫荡”时,白天和敌人周旋,晚上在灯下写稿编报。申云浦常常在这种情况下撰写报纸的社论、评论、审阅重要新闻和看报纸大样。如果敌人突然袭击,还要立即转移。那时没有新闻纸,便想方设法用土纸,夜晚照明没有煤油,就用棉籽油。排字工人的手上托一盏特制的小棉油灯,印刷机的两头各吊一盏羊角形的棉油灯,坚持排字、印刷,按时出报、出刊物。
1943年10月,日本鬼子对冀鲁豫边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当时申云浦兼任《冀鲁豫日报》社社长。为使党的事业不受损失,决定报社进行转移,由中心区搬至沙田区。临走前他还在棉油灯下写社论,题目是“在团结的旗帜下奋勇前进”。号召全区党政军民粉碎敌人的大扫荡。他只好停留一天后才离开。
1942年,解放区闹大灾荒,《冀鲁豫报社》驻地附近已搞不到粮食,粮秣员高保昌冒着生命危险到四五十里甚至七八十里以外的接近敌区去搞粮食;为了节约粮食,他们找来红枣、米糠、棉籽、树皮、树叶和粮食掺着吃。申云浦组织全社人员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每天在工作之余参加劳动,种菜种粮,还抽调10多人专门开荒种地。有一年,派人到冀南种地收获小麦数千斤。当时许多办公用品也相当困难,如铅笔、蜡纸、煤油、电池等等,也要到敌占区或接近敌区去搞。采购员化装成商人,潜入敌区去搞。地下党员安连起帮助印刷所买土纸,不慎暴露了身份,被逼离家到根据地参加了工作。以后,报纸改出对开两大版铅印报,预先筹办纸张是一大难题。怎么办?问题提到社长申云浦那里,他说:“我们阳谷县纸坊里生产一种土纸,能不能印报?可派武奇去调查了解一下。他是那一带人。”武奇于1944年上半年只身回到当时还是敌占区的家乡,在他父亲和亲友的帮助下,利用亲戚关系,到纸坊和几家造纸作坊商量,提出质量和规格要求。几家作坊放弃原来生产民用土纸,按照印报需要的规格、质量改帘子生产印报土纸。同时议定了价格和运输问题。从此,阳谷县农村作坊生产的土纸,装上拱车,穿过阳谷和寿张之间的敌伪封锁线,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心区,解决了冀鲁豫报纸张不足的大难题。
第二节 在党校学习与整风
1944年春,申云浦奉命到冀鲁豫党校进行整风学习,至十月结束。党校设在太行山(在林县地区、济阳城一带)校长黄敬、副校长张玺、张霖之、张玺兼秘书长。当时他们去党校学习的一行人经过了封锁沟、封锁墙,越过京汉线才到达党校,他编在一大队任支部委员,分管宣教,驻西峪地区。
同年五月党校整风,实际上是极“左”指导思想路线下,提出对干部进行的所谓“抢救运动”。“抢救”对象有三种人:一是白区失掉关系的;二是在红军掉过队的;三是从国民党区到解放区来的知识分子。课程安排:一是时事政策;二是毛主席的整风报告;三是《评中国的命运》(陈伯达著)。要求学员要划清解放区和蒋管区,国民党与共产党,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界限。所谓“抢救运动”,就是整人。制定了七十二种刑罚,比国民党还厉害。除区党委书记李菁玉及其夫人外,全部是坏人。后来李菁玉也被揭发,没有一个好人。第一、第二两个大队因抵制还未进行“抢救运动”,毛主席已经察觉这个错误,发表了肃反工作十三条才停止。这次到党校学习,申云浦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进行了党风学习,集中反对了两种思想。一是沾光思想,就是公私不分,向党要钱;二是“撑劲”思想,为名誉地位。总而言之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地位观念。经过学习大大提高了党员的革命觉悟,较好地克服了个人主义,摆正了个人和组织,局部和整体、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945年5月党校学习结束,由张玺率队对滑县地区高坪镇一带的群众运动进行复查工作。因在山上学习一年时间,山下发动了规模较大的群众运动。所谓三百里的战线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进行反恶霸、反贪污,减租减息,民主民生斗争。广大贫苦群众分得了土地、耕牛、衣物、被子、钱财等,真是无比高兴。这场群众运动申云浦因在党校学习没有参加,但后期的情景他见到了,群众对恶霸地主戴高帽子游街,投臭鸡蛋等。当时政策也有偏差,伤害了中农,破坏工商业,打击了知识分子,弄得农村阶级关系较紧张。这时他写了一篇社论,题为“端正政策”。这篇社论主要是强调要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政策。同时也批评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过火的“左”的做法。在批评“左”的做法中造成的农村紧张气氛时,社论中说了句“在农村听不到一点笑声”。这篇社论一发出,北方局宣传部长针对社论中“听不到笑声一句”发表了批评文章,题为“时代的浪花,飞溅出来的泡沫,吓晕了头脑”。直问:“听不到谁的笑声,地主的笑声你没听到,贫农的笑声你听到了没有。”立即上纲上线到阶级立场问题,充分体现了当时极“左”思潮。当然,社论中没有笑声的话也说得太绝对了,也不客观。对这个问题山上的同志和山下的同志认识不一致,双方争论不休,达一月之久,相持不下。还是邓小平同志出来解决。他说:“这次运动的成绩是伟大的,错误是严重的;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这样,争论才平息下来,而后按照党的政策进行赔罪纠正。事实证明申云浦写的这篇社论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主要指出“左”的倾向是不正确的,应当纠正。
第三节 人称冀鲁豫才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妄想窃取胜利果实,采取反革命两面手法,表面与共产党进行和谈,背后积极准备内战。同年申云浦从党校回来,继任冀鲁豫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不久分局撤销,回冀南,仍称冀鲁豫区党委。潘复生任书记、赵建民、徐运北任副书记、戴晓东任社会部长、申云浦任宣传部部长兼《冀鲁豫报社》社长。不久他又从宣传部调任泰运(泰西运东)地委书记。
翌年,国民党顽固派撕毁了双十协议,展开了全面内战。从此,中国革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中,打完了“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主力损失殆尽。毛主席向解放区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令。
1947年,申云浦又调任冀鲁豫边区党委宣传部长,还兼任报社社长。
申云浦这个时期,无论是担任地委书记,还是任区党委宣传部长兼报社社长,领导能力、政治理论水平都很高,各项建设和宣传文化工作都很有特色,显示了他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才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虽然艰苦,但宣传文化工作是很活跃的,有报纸、刊物,有书店、有剧团、宣传队,经常有大会演讲和驻村的宣传工作;有一支颇有战斗力的生龙活虎的宣传工作队伍。这支宣传队在各级党委领导下,配合党的中心任务,揭露敌人的罪行和反动本质,宣传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民族觉悟和阶级觉悟,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实行民主民生改革,发展生产,建设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为打倒日本侵略者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培养这支队伍,完成两个历时时期的宣传文化工作任务方面,申云浦不仅是领导而且还亲自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充分显示他在宣传文化方面的领导才能。当时在鲁西、在冀鲁豫边区,很多人都知道“申云浦的嘴,宋大脚(指宋励华)的腿”,意思是说:“申云浦能讲,宋励华能跑路。”
谈到申云浦的口才,很多人都是十分赞赏的。有人说他口若悬河,有人说他妙语连珠。似乎申云浦生来就具有演讲天才,其实不是的,他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实践锻炼出来的。那个时候,在偏僻、文化落后的农村环境里,没有报纸、广播、电视的条件下,要发动千百万农民起来自觉地进行革命,如果不能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道理变成十分通俗易懂的语言,变成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怎么能说服人,能动员群众呢!所以,申云浦的语言能力又可以说是革命斗争需要逼出来的。许多老同志曾经多次看到他同工农群众和下级干部谈话的情景。他用纯熟的农民俚语、歇后语以及地方土语,民间故事,表达革命道理,简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论是老年、青年、男的、女的、干部、知识分子都能和他平等交谈,有说有笑。听了他的讲话,都能打开心灵的窗户。这就是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特有的风采。
据一些老同志回忆,申云浦革命意志坚定,机智勇敢,才华横溢。他不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都有一个显著的长处,就是善于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所以深得群众的拥护。他作风随和,平易近人。身为地委的领导人,都是一身平民装束,长衫、腰带,手上还提着一根带着烟袋的长烟杆。他潇洒,健谈,热情洋溢。他在群众中间与群众常常表现出“一家人”的感情。他关心群众疾苦,时常注意帮助干部、群众排忧解难,处处体现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所以他在鲁西北闹革命,组织群众抗日救亡,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政权,成绩突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申云浦有惊人的记忆力,可以过目成诵,过目不忘。他多才多艺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革命工作。他说:“我们做宣传文化工作的,有时工作需要我们具有这样的才艺。”他不是音乐家,在冀鲁豫日报他曾亲自教大家唱歌;他不是演员,在平原分局党校他能在京剧《法门寺》中扮演刘媒婆,唱大段的流水板;他的书法、他的诗文,都受到人们由衷的喜爱。武光瑞曾说:“我爱上戏剧的启蒙者就是申云浦。早在阳谷县城读小学时,就见一个身穿灰布大褂的人常来我家,此人喊我父亲为老师,父亲叫我喊此人为申二叔。申二叔常在父亲的京胡伴奏下唱《武家坡》里薛平贵的唱段:‘一马离了西凉界……’嗓音高亢清亮,不同凡响。”武光瑞回忆最初接触京戏,只是懵懵懂懂,不知京戏为何物。后来才知道,这位穿灰布大褂的申二叔,就是鼎鼎大名的申云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