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党的文艺事业勤奋工作了整整60年,为革命文艺队伍引进和培养了许多艺术人才,在革命文艺事业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他写的大型话剧《过关》(收入周扬同志主编《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多幕话剧《复仇》等,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发挥了文艺作品应有的战斗作用,为我国解放区的话剧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解放后,他在上海歌剧院相继创作了《天门岛》、《风流年华》、《丹橘颂》等3部大型歌剧。其中,他和阮若珊共同创作的《沂蒙山小调》,堪称他艺术生涯的又一座高峰。这首歌在人民群众中久唱不衰,至今已有68年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首歌一直以“山东民歌”的形式在山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流传。人们记住了这首歌,却全然不知这首歌的作者。
1987年,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员胡荫波同志(《沂蒙山小调》创作过程的目睹者)在《鲁南史讯》上发表了“《沂蒙山小调》从这里飞出”一文,才第一次将这首歌的作者及创作过程向世人披露。
1999年9月6日,在阮若珊、李林当年创作《沂蒙山小调》的山东省费县白石屋村,费县县委、县政府召集了有临沂市和军分区的党政军领导同志及当地各界人民群众代表一千多人参加的大会,并特邀原抗大一分校的部分老校友,上海与山东两地的抗大研究会代表出席,隆重地举行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建筑群的揭幕典礼。2003年11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起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然而李林不知并未能重返故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李林在世时,音乐界从学术的角度在《人民音乐》杂志上对《沂蒙山小调》的原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人们找出了十几首曲子,均与《沂蒙山小调》相像,其中包括李林提供的《十二条毛巾》。这些曲子来自全国各地,足见李林当年在创作《沂蒙山小调》时,脑子里的音乐素材有多丰富与广泛!这些素材并未能束缚他的艺术思维,更彰显了他的创造性劳动。
然而曾几何时,在李林去世八年后,临沂市的某些领导为了《沂蒙山小调》“申遗” 的需要,竟然造舆论说《沂蒙山小调》从清朝时就有了,以此来否定李林同志对《沂蒙山小调》的创作性劳动。
为了使人们进一步地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及它的曲作者李林同志,李林和阮若珊正在远去,然而,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创作的不朽之作《沂蒙山小调》,却永留人间!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他们所创作的《沂蒙山小调》。他们人正在远去,他们精神并未离开! 2008年6月1日(作者:阮丹妮)
浏览:7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