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申云浦同志晚年创办老年教育(文/李冀峰薛光冯迪民林钟美赵强)

安乐北街 发表于2018-04-16 15:28:39

——老当益壮 英名永存

    1991年5月13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省优秀的领导干部,原中共贵州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我们贵州老年大学敬爱的申云浦校长与世长辞了。

    云浦同志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致毕生精力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虽历经坎坷,饱受磨难,但始终襟怀坦白,乐观豁达,笃信马列,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云浦同志为革命几十年积劳成疾,在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一线退下来后,本可居家静养,但他丝毫没有懈怠,继续为党和人民做多方面重要的工作。其中,他个人最为热心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党史工作;另一件是老年教育工作。我们有幸作为他的同事、部下,在兴办老年大学的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了云浦同志为开拓老年教育事业所作的重要贡献,以及他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襟。

1983年以后,随着我国干部制度的改革,大批老干部开始从工作第一线退下来。在新时期如何做好老龄工作、老干部工作,使老同志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这是全党、全社会的新课题。云浦同志对此极为关心。在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老年大学的启发下,他于1984年秋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老年大学的倡议,立即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赞同。省委于1985年1月正式批准成立了贵州老年大学,并任命申云浦同志为学校校长。

刘老当益壮英名永存

    老年大学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类型的学校,如何办理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从实际出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探索和开拓。六年多来,贵州老年大学的同志们在以云浦同志为首的老同志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艰苦创业,使学校发展成能逐步适应老年人老有所学、自我服务与服务社会需要的老年教育实体;初步形成了适合本地特点的,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师资、课程、教学行政管理等在内的办学体系。先后约有3000多名离退休老年人进校学习。这些老同志经过学习后振奋了精神,更新了知识,陶冶了情趣,增强了体质,还学到了为社会再作贡献的一技之长。他们对学校有深深的感情,把学校看做是给了他们第二个青春的“老年之家”,“寿星园地。”此外,贵州老年大学还担负起作为全省,老年教育中心和全省老年教育研究中心、在业务上指导全省各地老年大学(学校)的任务,为全省老年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州老年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六年多来的每一个进步,无不凝聚着云浦同志对老年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恋和他为之所作的重要贡献。早在办学之初,学校一无校舍,二无教员,三无教材,不少人担心学校能否办得起来。有志者事竞成。为了寻找校舍,组建学校工作班子,聘请教员,云浦同志不顾体弱多病,亲自出面解决,并亲自安排制定办学、教学方案。经过不到三个月的筹备,学校即宣告正式开学。开始时学校人少事多,云浦同志要求学校职工“平常有分工各司其职,一遇大事全体人员就一起上,发扬‘乌兰牧骑’精神,保证教学活动开展。”到1987年首届学员圆满毕业时,人们称赞说:“能把这个学校办起来,真不简单!”

    云浦同志不仅精于思考,富有开拓精神,还善于集中集体智慧,这就有利于学校在办学方针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作出大胆又稳妥的决策,进而也使新兴的老年教育事业得以少走弯路,健康发展。

    建校伊始他就提出要“慎重初战,务求必胜”和“探索前进,逐步提高”,边办学,边建校。他根据党的老龄工作方针和教育方针,反复征求大家意见,反复推敲,将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概括为“老有所学,身心健康,保持晚节,余热发光”,教学原则为“寓教于乐”“少而精”,“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三者结合。在指导思想上,他一贯坚持从“老”字出发,从贵州特点出发,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办学,力戒“学院气”。如在学制上,他提出学校基础班学制为两年,但各专业学科则应视其内容和教学要求,学制可以是几周、几月、半年、一年、一年半或更长,不能强求一律。这就很适合老年人学习,很受学员们欢迎;又如在教学方法上,他不赞成在老年大学用“我讲你听”,照本宣科的授课法,要求教师们走好群众路线,深入到学员中去,向学员学习,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用学员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去充实教学内容,保证有好的教学质量。云浦同志还十分重视校风建设,认为这“是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他要求全校同志坚持发扬延安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八字校风,强调尊师、重教、敬老、爱校;强调艰苦奋斗,勤俭办学;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请客送礼。这都为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贵州老年大学办学取得初步成果后,云浦同志针对新的情况,又及时提出要面向全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道路,倡导各地因地制宜兴办老年教育。经他提议,1987年8月,由省老年大学、省老干局共同主持召开了首次全省老年教育经验交流会。会议交流了经验,统一了兴办老年教育的认识,提出了在全省普及和提高老年教育事业的设想。省委在会后向全省批转了这次会议的文件,推动了老年教育的发展。尽管如此,云浦同志却并不满足于开几次会议,发几个红头文件。他走出去,先后到了贵阳市、遵义、六盘水、毕节、安顺等地。每到一处便向当地党政领导,向老同志们宣传兴办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动员老同志们出来牵头办理,了解有关情况,介绍办学经验,这就更有力地促进了老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短短一年内,全省所有的地、州、市普遍办起了老年大学。随后,各种类型的老年学校又向县、区、乡、厂矿等进一步普及。到1991年春,我省共兴办了58所老年大学(学校、分校),初步形成了全省范围的老年教育网络,近万名老年人先后成为老年大学学员。

    1987年贵州老年大学首届学员毕业以后,在老年教育开始普及的基础上,老年大学向社会实践方面深入。学员们将在校所学知识不仅应用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应用于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预想不到的积极作用。他们开垦荒山,种植果园,开办医疗门诊,工艺美术厂……根据这一情况,在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进一步总结办学经验时,云浦同志又及时提出,老年大学的办学思想要由“老有所学、颐养天年”提高到“开发老年智力,学为结合,以学促为”,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就深化了办老年教育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省老年大学和省内各地老年大学进一步面向社会,办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办学效益更为明显。逐步在老同志中培养出“书家”、“画家”、“文学家”、“园艺师”、“摄影师”、“气功师”,“烹饪师”,培养出热心于关心和教育下一代的多才多艺的“辅导员”等。学员们学习生活充实,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多方面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正如云浦同志所说,“老年大学在贵州方兴未艾,前途无量。”

    云浦同志不仅站得高,看得远,善于把握办学的正确方向,而且还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履行着校长的职责。

    在平时,他按时到校办公,主持召开若干大小会议,亲自过问学校的组织和思想建设。同志们有了思想疙瘩,他也要一一亲自找来促膝谈心,动之以情,喻之以理。云浦同志还亲自给学员上时事课,就国内外大事做形势报告。他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聪颖过人的智慧和令人叫绝的演讲口才,每次作报告他照例都无须一字文稿。他的报告融思想性、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加上他那特有的幽默,总是受到满堂热烈鼓掌欢迎。然而他毕竟是年逾七旬又长期患病的老人,每次报告下来都上气不接下气,轻则要卧床休息一两天,重则病倒一场。但这样的报告会他却从未推卸过。就这样,云浦同志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身体力行,为了他所热爱和亲手创办的老年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奉献。1988年9月,由于突发脑溢血,云浦同志被送进医院抢救。此后,虽一时脱离危险,他却再也未能站起来。在他病重住院的两年八个月中,他无时不关怀着老年大学的成长和进步。为了使他能专心同疾病斗争,学校的同志们不愿去打搅他,去看望他时也尽量不谈工作,但他却执意要听学校工作汇报,数次在医院就学校建设诸方面问题提出非常好的意见。1989年9月,在病情刚刚好转时,云浦同志就从病房坐着轮椅来校主持开学典礼,使全校学员和工作人员深受感动。会场上,同志们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向老校长致敬,云浦同志也激动得热泪流淌,场面十分感人。1990年春,为了纪念贵州老年大学成立五周年,他躺在病床上口授了上万言的文章“老有所学,余热发光”,全面总结和宣传了五年中兴办老年教育的经验,整理后发表于《贵州日报》。在弥留之际他还反复告诫我们,办老年教育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切不可满足于已有成绩,一定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继续开拓前进。在谈到如何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时,他强调要树立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思想来办学。要走出校门,拆“墙”填“沟”,不仅要寓教于乐,更重要的是要寓教于为,使老年教育为经济建设这个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这些教诲无疑都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卓识的,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取,并用于指导办学实践。

    云浦同志乱世了。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非常难得的、既有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又充满智慧的良师益友,无不痛心疾首。我们思绪万端,云浦同志的音容笑貌恍若就在眼前……他走了,留给我们是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是他对老年教育事业的高度热爱和责任感,他的这种精神将鼓舞我们继往开来,不断开拓,将云浦同志未竞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云浦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浏览:166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田东升
    田东升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