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领导、原作者谈《沂蒙山小调》

Admin 发表于2015-07-26 20:50:49
    一、原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宣传部长陈沂同志说:“山东老百姓说它(指‘小调’)是山东民歌,就是对你们的最高评价,比标出你们的名字更有意义。”作者欣然。(在接见李林和部分山东老文艺工作者说的一番话)
    二、原抗大一分校政委李培南:“我们的文艺工作团和民众运动工作团,在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艰苦的工作,直到现在还有许多歌颂党,歌颂人民群众,如《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等流传山东,以至于全国,(见《抗大旗帜飘扬在山东》)
    三、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主任袁成隆:
    其一:煎饼地瓜甜如蜜,豆腐蘸盐胜宴席。
    阿Q正传李自成注①,沂蒙山小调传各地。
    (摘自袁成隆诗词选其中两段余略注:《阿Q正传》,《李秀成之死》系我团曾演出过的两出大型话剧)
    其二:八十赤子念沂蒙,1993年文工团55周年
     情系沂蒙地,硝烟忆尤常。
    难忘翻身日,煎饼地瓜香。
    热土丰功伟,青史永光芒。
    春风更新绿,小调唱金黄。
    (注:作者自注:“‘小调’指《沂蒙山小调》,为我抗大文工团所写,至今仍流传,每听心暖意扬。”作者袁成隆,《沂蒙之光诗词选》222页)
     《沂蒙山小调》词作者阮若珊:“‘小调’是这一时期,经过全团收集材料,酝酿讨论由李林阮若珊执笔完成的,当时在费县马头崖地区,地处深山老林,恶霸地主勾结国民党残匪,以抗日名义,搞起封建道门会“黄沙会”,八路军来了都可刀枪不入,欺骗群众,我们抗大文工团和抗大的一个支队开到沂蒙山南侧,接近马头崖的山坳里。开展战地宣传攻势,在我武力威胁下,最后“黄沙会”投降了。《打黄沙会》就是在这种背景里写成的。原歌词内容主要是揭露黄沙会的封建迷信宣传,提高群众觉悟,反对黄沙会,李林根据山东、河北一带流传的民间曲(《小白菜》……)加工谱成。曲调优美,富有山东人的情趣,这支曲子在我们演出之前或幕间成为保留节目,至今不止是在沂蒙山区,全国其他地方只要一听这首歌就让人怀念沂蒙山,只是歌词只保留前两段,成为歌颂沂蒙山风光的民歌了。(原载《抗大历史研究总3期》)
    曲作者李林:“所询,《沂蒙山小调》创作情况答复如下:
    (一)一九四○年,国民党顽固派专员,张里元盘踞在沂水南山一带,往常与我们搞磨擦并欺骗一些农民,组织黄沙会向我们不断骚扰,抗大一分校学员队,配合一一五师教二旅部队对敌发起反击,一举将反动道会门——黄沙会武装击溃,并解放沂水南山区,《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二)词作者是:阮若珊、李林。没有丁铸铁。
    (三)曲是我凭记忆东北家乡逃荒卖唱人能唱的曲子,经过记谱,整理而成的。卖唱人究竟是河南还是山东逃荒的已经无法判断了,仅记得当唱词类似“奉阳花鼓”一类的内容。
    (四)《沂蒙山小调》当时名《打黄沙会》在沂蒙滨海区各地非常流行。解放后,大家还喜欢唱它,并确定为山东民歌,陈沂同志曾风趣地讲过:“大家承认它是山东民歌,是对你们最高的评价,这比标出你们的名字更有意义。”我认为他说得很对。
    (五)《打黄沙会》唱词有十几段,每次老同志聚会都要我出来唱唱,可惜年代久远,已经记不起几段了。
    1.人家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
    2.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
    3.自从起了黄沙会,大家小户遭了秧。
    4.牛鼻儿一吹嘟嘟响,拿起刀枪上山岗。
    5.硬说俺肉身子能挡枪炮,谁知道子弹穿过见阎王。
    关于《小调》情况仅能提以上几点,仅供参考。李林4月30夜。  

谁在收藏
浏览:1595次

上一篇:李林纪念照片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