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成立时,我就和李林同志在一起。他原是东北流亡学生,个子不算高,长着北方人的体格。我们同是抗大“五期”的同学,1939年又同在文工团工作。当时,他是团里编审股的写家。他读书多,笔头快,熟悉东北及北方民歌小调的音乐素材,很受大家尊重和喜爱。
1939年冬,我们抗大一分校及文工团遵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走下太行山,东迁山东沂蒙山,开辟鲁中鲁南抗日根据地。校长周纯全将军率领我们二千多人踏上东进的征程。时值寒冬,风雪交加。一路途径山西、河南、河北到达山东。那时,大都是夜行军。通过层层封锁线,行程二千五百里, 历时二个多月。被称之为“小长征”。我们抗大是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一支非战斗队伍。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一腔热血,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迈开自己的双腿(大家戏称11号汽车),在广大抗日军民的掩护和支持下,完成了这次战略转移。我们翻越了大雪覆盖的摩天岭“峻极关”,任凭雪山蜿蜒曲折。在只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山道上 ,冒着一不小心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危险,勇敢攀登。高山上气候严寒,不少人冻坏了双手、双耳。但同志们互相帮助手拉手走了过来。下山后,到了晋冀鲁豫平原。 一路上穿越敌人封锁线 ,智闯敌炮楼,坐木筏渡过大河, 最后通过蜿蜒漫长的晋中平原地道,于1940年元旦胜利到达山东鲁中地区。在小长征的路途中, 李林同志和大家一样,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一路上,常以他的睿智和诙谐鼓励战友。
到达鲁中山区后,我们住在沂南县东高庄。 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美丽村庄 。当时正值阳春三月,大地满眼青翠,遍山桃梨花开、沙河流水清澈。眼前的美景,真让人忘掉了残酷的战争环境。大家抓住这段美好时光一边积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一边认真学习、开展创作,掀起了一个创作高潮。针对文工团建团初期,主要演出的话剧内容和形式还不能完全为广大战士和农民接受和理解,还不完全适应他们的欣赏习惯, 有时在演出过程中,为了换景改妆,我们尝试加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节目,如数来宝、大鼓、京剧清唱等自编自演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这启发了我们,根据政治形势和抗战的需要,尽量创作一些载歌载舞、短小精干的演唱节目,以教育群众、鼓舞斗志,提高士气。这期间,李林最早编写了的《 爱护根据地》、《双喜临门》、《抗属真光荣》等小调歌剧等 ,演出后受到根据地军民的欢迎。
李林同志不仅作品创作快,还能根据斗争需要改编演出名作名剧。我记得排演鲁迅作品《阿Q正传》时,当时是根据许幸之和田汉的剧本进行该编的。 经过集体创作,李林执笔。 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准确把握原作精髓的基础上, 根据我们文工团成员人数和特点的实际情况,改编出了新的话剧剧本。1942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同志回延安途中, 来山东抗日根据地检查指导工作 。在临沭县蛟龙湾召开的八一建军纪念大会上 ,由罗荣桓同志陪同观看了该剧,演出获得了成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由此可以看出李林同志的才华。
李林曾亲口对我说过,他准备编写一本通俗实用的《戏剧艺术百题问答》,以满足文工团员学习提高的需要。 但由于游击战争环境行军流动多,没能及时完成。提起这件事他十分感慨,认为是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件憾事。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在事业上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40年代初,李林同志还参加了根据地的京剧改革工作。那时叫“改良”、“旧瓶装新酒”。当时沭河的艺人和票友成立了京剧研究社。山东文协决定接收这个京戏社,并把它改造成为服务抗战、为广大群众演出的团体。随后组织派出阮若珊、 李林等同志组成工作小组进驻这个戏班子。 工作小组受宣传部长陈沂同志领导。陈沂部长指示说,要改造他们 ,必先学习他们。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增进了相互了解,互相学习和融合。后来又从战士剧社等单位调来一些同志。队伍扩大了,行当齐全了。原来只能演唱《武家坡》、《投军别窑》等几出传统戏。后来通过对旧戏的改编、加工,增加了《四进士》、《木兰从军》、《童女斩蛇》等。新增加的剧目全部经过认真而慎重的整理、加工和修改。如《反徐州》一戏,李林同志就突出了有激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徐达和起来造反的农民的戏。新文艺工作者和京剧艺人结合在一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台演出。很好地发挥了教育群众、鼓舞士气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李林同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战坚持到43年后,局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最后击退日伪顽,迎接大反攻,准备掀起“大参军”运动。针对根据地青年人参军要过好“老人关、父母关、妻子关”等实际现状, 文工团准备创作一个剧目, 以便更好地教育群众、促进即将到来的“大参军”运动 。我们来到莒南县刘家扁山 ,在这里深入生活,和当地群众吃住在一起。在这里找到了剧中人物的原型。也升华了创作的主题。在此基础上, 李林同志和贾霁同志合作,很快写出了三幕话剧《过关》。 剧本写出来后 ,在村头大庙读剧本。 剧中人物原型也来了,大家都说剧本写得好 。该剧经过演员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大获成功,引起了极大轰动。我在这个剧中出演二嫂子的那个思想不通而又倔强的公公----刘三叔,阮若珊同志演婦救会长。很多青年就是看了《过关》后,踊跃报名参军的。一些当年参军解放后复原回乡的老战士回忆说:“这个戏在莒南十字路参军动员大会上演出,演得可好呢!当时骑大马、带红花的参军青年就有好几百呢!”记得当时《鲁南日报》整版发表评论文章,还刊登了当地农会、婦救会干部的观后感言。对鼓动青年踊跃参军,扩大我军有生力量,最后推翻蒋家王朝起了不小的作用。该剧当时曾获得山东省文协授予的优秀剧目一等奖,作为山东省优秀代表作,建国后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李林同志在沂蒙山创作的那些话剧、小调歌舞等优秀作品,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年代,很受根据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文艺界的称赞,不愧为多面手、大写家、创作快手。很好地完成了一个文化战士的光荣使命。那些作品,已经融入到抗日战争和创建共和国的历史硝烟中。随着时代变迁,或许没有更多机会再展现在戏剧舞台上。但由他创作谱曲的《沂蒙山小调》,踏着战争的风云,飞出了沂蒙大地……穿越了七十年时空,继续在全国传唱着----依然那么令人心醉,依然那么悠远高亢……
仅此,就值得后人铭记!2008年5月(作者:王杰)
浏览:18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