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沂休养
由于连续的、高强度的作战指挥压力,使罗炳辉所患的高血压症愈加严重。1945年12月下旬,他已不止一次地昏倒在地,无法继续工作。当此作战紧张之际,罗炳辉为自己再次病倒而极不情愿,也深感不安。陈毅非常理解罗炳辉的心情,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得不对这位老战友下了离职休养的强制命令。这样,在陈毅和其他领导同志的一再督促和安排下,罗炳辉只好答应到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机关所在地临沂进行休养。
临行前,罗炳辉把第2纵队的军事指挥和党政领导工作分别向副司令员韦国清、副政治委员赵启民作了移交,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第2纵队举行了一个小型茶话会,算是为罗炳辉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送行。12月27日,罗炳辉在战友们的真诚祝愿声中离开了津浦前线。
临沂,北屏蒙山,东傍沂河,交通便利,是鲁南及陇海路以北的军事重镇,也是山东解放区滨海、鲁中、鲁南三大战略区联系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既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又是中共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战略区的政治、军事中心。罗炳辉来到后,立即入住后方医院。鉴于当地治疗条件有限,组织上曾打算安排他转赴苏联治病,不料就在1946年1月3日晚上,他的食道内血管突然破裂,只好就地治疗。等到病情基本稳定,他便根据治疗的需要,从临沂城内移至东关沂河边的东北园休养。这时期,罗炳辉的夫人张明秀、两岁的儿子新安和刚刚满月的小女儿鲁安也陪同身边。难得的离职休养,温馨的家庭生活,使罗炳辉的心情非常愉快。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1个多月后,病情便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觉春天已至,万物萌发。为了丰富休养生活,更有利于恢复健康,陈毅、张云逸、黎玉等战友多次劝说罗炳辉,趁此春光明媚时节,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并建议他去著名的曲阜、泰山游览一下。考虑到时局还算平稳,中国甚至暂时出现了走向和平民主建设的某种迹象,罗炳辉心情大好,于是欣然接受了战友们的这个好意。
曲阜,是历史文化名人孔子的故乡,它以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和雄伟的地上古建筑而享誉世界,是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其中,被称为“三孔”的孔庙、孔府、孔林,更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代表。1946年2月下旬,罗炳辉在八路军鲁南军区驻当地部队干部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曲阜,并于2月26日在-L庙合影留念。此后,便转往泰山。
泰山位于泰安县境,自古有“五岳独尊”的美誉。当时,泰安城虽仍为日伪军盘踞,但已被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3旅部队紧紧包围。第3旅旅长张翼翔,是罗炳辉的老部下,曾任新四军第2师第5旅的团长、副旅长,听说老首长要游览泰山,便作了精心布置,一面派出部队沿途警戒,以保证老首长的安全;一面雇请了身强力壮的轿夫,好抬着大病初愈的老首长上山。3月5日,罗炳辉在张翼翔的陪同下,登上了泰山极顶,并在那里摄影留念。在一张与张翼翔及护送部队官兵的集体合影照片上,印着罗炳辉的题词:“转战敌后苦斗八年,和平民主终于开始实现,登泰山极顶摄影留念!1946年3月5日。”为感谢张翼翔的精心安排,罗炳辉将这张照片赠送给他,并专门在背面亲笔留言:“翼翔同志存:我们坚决执行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造抗日民主根据地,我们抗击敌伪反复残酷的扫荡,经受了最艰苦危险不分昼夜的战斗,终于取得光荣的胜利,和平民主开始实现时,更应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求得和平的巩同,为民主真正彻底实现而努力奋斗。”同时,他又将一张自己身着戎装的单人照赠送给另一位战友,在背面题赠:“民国四年,入伍滇军,参加护法靖国,大革命时,北伐诸役,民国十八年参加共产党,领导了江西吉安靖卫大队暴动成立红军,月余后与彭黄红军会合。又月余,与朱毛红军会合。亲历内战十年,抗战八年,自卫战四个月,从未离开武装和战斗。我党奋斗和政策胜利,和平民主开始实现时,长期紧张战斗生活中,身体己磨弱,蒙党关心,劝吾休养,得游泰山极顶,雪尚未化,特摄影留念。”
游览完泰山,罗炳辉兴致勃勃地返回临沂,正有一个喜讯等着他,这就是分别8年的大女儿罗镇涛从延安到达临沂。原来,在罗炳辉病重后,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迅速将情况电报延安,并请总部尽快设法将他的大女儿罗镇涛送到山东。自1938年秋,经周恩来介绍,罗炳辉将小镇涛托付民族资本家李岳嵩先生带到重庆后,李岳嵩将小镇涛认作干女儿,视若己出,倍加呵护,曾送她到香港、昆明渎书。日本投降前夕,细心的周恩来托人把罗镇涛接回重庆,后辗转送到延安,住在朱德家里,受到朱德和康克清夫妇无微不至的关怀。当获悉罗炳辉病重的消息,朱德决定尽快安排罗镇涛回到父亲身边。罗镇涛临赴山东前,毛泽东亲切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告诉你爸爸,他对党对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要他一定把身体养好,党和人民需要他做更多的工作。”朱德和康克清为她准备了行装,并一再叮嘱她回去后好好照顾爸爸,并让爸爸保重身体,准备投入新的更大的战斗。
罗炳辉得知一直让自己牵肠挂肚的大女儿终于回来了,全然顾不上旅途的疲劳,当即将罗镇涛接到家里。看到当年的小丫头,如今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他十分高兴,一把将女儿拉到身边,深情地端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那天晚上,张明秀为欢迎大女儿,特地关照炊事员多炒了两个菜。罗炳辉依然兴奋不已,要警卫员多点亮一支蜡烛,以便更清楚地看看女儿。当他问到毛主席和朱老总近来可好时,罗镇涛转达了毛泽东和朱德对他的问候和关怀。随后罗镇涛又讲述了在重庆受到周恩来的亲切关怀,在延安受到朱德和康克清的关怀时,罗炳辉很是激动。
为了不影响罗镇涛的学习和教育,罗炳辉把她送到山东大学预科读书。当时入学等于参军,班主任给她送来了新四军军装。罗炳辉看到女儿穿上军装,非常高兴,他交代班主任对罗镇涛要从严要求。当时,学校每天有军训、劳动,平时主要吃大葱蘸酱的高粱煎饼,负责人考虑到罗镇涛年龄最小,刚来不太适应,便处处给予照顾,还让她吃病号吃的小米饭。罗炳辉知道情况后,对女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他说:“我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很早就担起家庭生活重担,没有读书的机会。16岁被迫离家,找穷人的出路。经过多少曲折和风险,才找到人民的大救星——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光明大道。现在抗战虽胜利了,但蒋介石反动派继续与人民为敌,挑起新的内战。因此,我们的战斗任务还未完成。我希望你早日锻炼成材,早日挑起革命担子。”女儿领悟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懂得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重要意义。从此,她开始努力学习功课,积极参加军训和劳动,与大家同吃一锅饭。
随着体力和精力的恢复,罗炳辉想起了尚未完成的自传,便开始继续回忆和记述自己早年的经历。从1943年整风起,他就按照组织要求开始撰写自传,但由于军务繁忙,加之疾病缠身,致使写作一再中断。直到1946年3月24日,罗炳辉终于完成了从童年到1922年随滇军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这一阶段的自传。此部分内容,连同他1937年7月6日向中国工农红军历史委员会呈交的自传,和1938年冬到新四军工作时陆续写出的《四次入赣》,成为他留给人们的一份珍贵历史资料。后因奔赴前线,随之病情复发,罗炳辉再也未能续写下去。
在临沂休养期间,罗炳辉越发向往延安,那里有他衷心爱戴的伟大领袖,有他无限信赖的中共中央。他静静地坐下来,怀着激动的心情,分别给毛泽东和朱德、康克清写了信,一方面感谢他们对他本人以及女儿的亲切关怀,另一方面汇报了自己的身体情况。4月3日,张云逸、黎玉等乘坐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提供的美军飞机飞北平转赴延安,罗炳辉请他们转交写好的两封信,并请转达他本人对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衷心问候。不久,毛泽东和朱德、康克清分别向他亲笔复信。
毛泽东的复信全文是:
炳辉同志:
来信收到,极为感谢。
你身体有病,望多休养。留得青山,是很要紧的。我身体好些了,勿以为念。
此致同志的敬礼!
毛泽东
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日
朱德和康克清的复信全文是:炳辉同志:
八年抗战,你为人民又建了许多功勋。
我们常常也盼望着你们前方的胜利消息和你们的健康。云逸、黎玉两同志来此后,更知道前方战事及工作情况和你们的健康。我们更深刻了解你们山东及苏北根据地是永远巩固的。这就是党政军民团结像一个人一样。又有五十万军队,百万的民兵,这样伟大的人民力量,不管反动派及帝国主义帮助,你们一定能胜利的。我们祝你胜利的成功。近来内战又起,全国人民盼望我们战胜反动派,我们更望前方诸同志特别努力。
祝你们永远健康!
朱德康克清六月五日于延安
毛泽东和朱德、康克清给罗炳辉的复信,由张云逸、黎玉于6月6日由延安开始东返山东时带回。但由于局势的迅速恶化以及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待他们一行于7月上旬回到临沂时,罗炳辉已经去世了。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在这段休养的日子里,罗炳辉还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乡,那是一个让他始终魂牵梦绕的地方;更常常回忆起已逝父母的许多往事,那是一段令他永远无法释怀的记忆。每当思乡、思亲情起,他便拿出1939年秋在淮南津浦路东为他父亲撰拟的《挽父联》和《祭先父文》,向张明秀和孩子们讲述家史,回忆他父母被地主恶霸欺压的情景,述说父亲晚年在孤寂穷困中去世而自己却不在身边的遗憾,要孩子们长大了好好学习,将来为全国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多出力。他曾对张明秀说:父母受苦受难一辈子,我没能照顾他们,感到于心不忍,等到革命成功了,要回去为父母亲修坟、立碑,留给后人作教育,不能忘记黑暗旧社会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他还曾对张明秀说:革命成功后,我要向组织请求回云南去工作,要在党的领导下把云南建设
成为繁荣富足的新云南,让云南人民全都过上好日子。同时,他也知道自己病得厉害,恐怕时日不多,难以亲自为父母扫墓,就对孩子们讲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如果我活不到全国解放那一天,你们一定要回云南老家去,替我为你们的祖父母扫墓。你们要告诉乡亲们,我罗炳辉心里最爱父母,最爱家乡。罗炳辉这些简单朴素的语言,真实反映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张明秀和孩子们听了心里很难过,迟迟说不出话来。当他们答应一定要照办时,他的脸上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全国解放后,张明秀和孩子们将罗炳辉几年前给他父亲写的碑文转到云南省彝良县。当地人民政府尊重罗炳辉生前的意愿,为其父立了碑,并将《挽父联》和《祭先父文》刻制在碑上。他的孩子罗镇涛、罗新安,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专程去老家给祖父母扫墓,并且转达了父亲生前对家乡亲朋好友、父老兄弟的思念和牵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