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传》第九章:敌后抗战困难日子(四)

阿都嘎 发表于2018-04-21 23:39:13

四、致力于部队全面建设

    为了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敌后持久抗战,罗炳辉在指挥第2师部队与日伪顽军进行频繁作战的同时,还注重从军事、政治、后勤工作等方面加强部队建设,以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部队的战斗力。

    第2师整编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淮南地区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主力部队。但长期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一方面锻炼了这支部队,另一方面也滋长了自由散漫、组织松懈等游击战争环境中难以避免的不良习惯;同时,随着根据地的开辟和部队的发展,部队中新战士、新干部、新党员的成分大量增加,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以及供给、卫生等部门的建设都难以适应持久的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军阀主义、游击习气等不良倾向也有所增长;加之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环境中,斗争极其复杂,外界的不良影响也不断于无形中侵入部队。这就迫切要求加强部队全面建设,从政治、组织、技术、战术等方面巩固部队,提高质量,以适应残酷的对敌斗争和反顽作战的需要,顺利完成所担负的坚持路西、确保路东的艰巨任务。

    对于新形势下部队建设问题,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和新四军军部高度重视,并站在全军角度给予了有力指导。1941年5月4日,新四军军部致电各师领导人,要求在环境允许时,抓紧时间整训部队,强调:“只有这样使部队战斗力坚强,才能应付与适应将来艰苦斗争的环境,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就如何整训部队提出了意见:一是加强政治教育;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三是加强军事教育;四是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五是改善领导方式。6月6 -7日,新四军军分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部队建设问题。会上陈毅作了《论建军工作》的报告,刘少奇作了会议总结,提出了建设正规化党军的目标和要求,即: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坚决执行共产党的政策和命令,完成共产党赋予的任务;有高度的军事素质和坚强的战斗力;有模范的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有统一的编制、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分工;有充满革命热情、富有革命朝气的工作作风和先声夺人的革命气概。这就从根本上指明了新四军建设的方向。

    罗炳辉完全赞同上级组织关于加强部队全面建设的意见和决定,无论是在担任第2师副师长期间,还是在接任师长以后,他都遵照新四军军分会和军部的指示,并结合第2师部队的具体实际,为加强部队全面建设花费大量心血。

    一是加强政治建设。罗炳辉是军事干部,却非常关注部队的政治建设。他认为,具有良好的政治条件,这是新四军的优势所在。全国抗战时期,新四军始终处在敌强我弱的基本条件下,并处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复杂环境中。要战胜强大的对手,并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必须加强部队的政治建设,提高部队的政治质量,保持中国共产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

    为加强部队政治建设,还在皖南事变后第2师部队整编期间,罗炳辉即协助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于1941年3月18日召开了历时20天的全师政治工作会议(亦称“三一八政工会议”),并参加了会议主席团。这次会议在全军率先提出“为建设铁的正规化党军而奋斗”的口号。会议在全面总结过去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及加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部队政治工作的原则、制度和任务,号召加强团结,反对各种不良作风,从而统一了干部的思想认识,奠定了新形势下部队建设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部队政治建设的实践中,罗炳辉认为:“要能达到适合各种战斗要求:(1)首先是从党的组织上下手;(2)政治工作、政治动员与模范作用;(3)严格组织和纪律,强制锻炼学习,使千万人一心,仍是不可少的一环。”①他提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化政治委员制,健全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那时,第2师司令部党员人数不多,有些参谋、管理员等不是党员,给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为鼓励干部追求思想政治进步,壮大党的力量,罗炳辉建议支部应该慎重而又大胆地发展党员,并主动提出一些培养发展对象。此后,党支部对培养发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很快扩大了司令部党员队伍。罗炳辉还要求机关各党小组,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要党员分工做普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转变落后者的思想状态,以保证战斗任务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在罗炳辉和其他领导的共同推动下,第2师掀起了创造模范党员和模范党支部的活动,使基层部队党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很大加强,党员质量有了普遍提高。在此基础上,各部队大力发展中共党员,使党员数量迅速增加。据1942年2月罗炳辉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所作的《二师工作报告》统计,当时第2师已建有党支部259个、党总支部29个,党员达8041人,平均每个支部有党员31人,党员人数占部队总额的44%以上。同时,罗炳辉提出,加强部队政治建设,还必须加强对广大指战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共产党方针政策的教育,以此武装广大指战员的头脑,提高干部战士的思想觉悟,求得高度的政治自觉。

    对于政治整训和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法,罗炳辉主张,要因时而宜,简单灵活,不能强求一致,更不能脱离实际,而是要面向基层群众,深入实际工作,采取适当形式,少讲空话,求得高度的责任心。比如在战场条件下,“党的工作,政治动员,均采飞行集会,利用空隙进行”,才能真正有利于激发广大指战员的战斗精神,保证战斗的胜利,政治整训和政治教育也才能真正发挥关键作用。

    加强部队政治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罗炳辉不断地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从而不断增强党性观念,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罗炳辉曾在1943年7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革命的同志,首先要站稳阶级立场,必须彻底了解进步的无产阶级意识,反对落后的思想意识,尤其要了解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思想意识根源。”“革命的人材,是在党的组织领导和马列主义教育,以及在长期实践、残酷奋斗中锻炼出来的。党是希望把每一个党员都培养成真正对党有益的人,具有无产阶级坚强的立场和意识,如铁块久炼成钢、铁棒久磨成钉。”反映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自觉。

    二是加强军事建设。罗炳辉认为,  “有了政治,必须还要有军事才能战胜敌人”①。全国抗战时期,新四军的武器差,弹药少,装备落后。面对经过长期“武士道”教育和以现代武器装备的、多兵种组成的日军,以及装备优良的国民党顽军,新四军要在日伪顽夹击中生存和壮大,并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没有良好的军事素质是不可想象的。因而,罗炳辉十分重视加强部队军事建设。

    罗炳辉把军事建设的重点放在司令部建设上。罗炳辉认为,第2师作为拥有一两万人兵力、担负一个战略区作战任务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如果没有健全的司令部机关,就不可能有统一、高效的作战指挥和一致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如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所言:“本军军事建设的最大的弱点在于没有健全的司令机关。”第2师的情况自然如此。为适应作战和建军的需要,在1941年春第2师整编伊始,罗炳辉即积极协助张云逸,首先从建立健全师司令部机关人手,把基本参照国民党军编制设立的原江北指挥部司令部,按照八路军司令部工作条例改造成为第2师司令部即参谋处,下设作战、侦察、通信、管理、教育5科,并将军需、军医等诸勤务另设供给部、卫生部负责,从而区分了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是年2月间,召开了全师第一次参谋工作会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清了参谋工作的意义,明确了参谋工作的方向,对于加强第2师司令部机关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后,初步建立起司令部工作制度,即值班制度、会报制度、检查制度和报告制度等。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使第2师各级司令部能够按照任务分工和制度要求,切实担负起平时主管军事训练,战时组织指挥作战的职能。

    为了尽快提高参谋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真正“能参能谋”,在罗炳辉和张云逸的直接过问下,l941年4月,第2师组建了参谋训练队,对全师各级参谋人员进行教育和培洲。同时,对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兵要地志进行全面调查,并汇编成图册。是年11月至翌年2月,罗炳辉亲自给师司令部参谋人员讲课。他根据红军长征和新四军敌后抗战的实践经验,阐述现代战争条件下参谋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从加强革命化、正规化部队建设的高度来说明加强参谋工作的重要性,使全体参训人员深受教育和启发。

    罗炳辉对参谋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他规定,作战参谋起草文电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每份文件、电稿和命令起草后都要经他审查过目,稍有疏漏马上修改。上级发下来的文件,他也要认真研究,字斟句酌。他常向参谋人员讲述曾发生过的一个故事,以此教育起草电文一定不能马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因为作战参谋在作战命令上把“王”字草写得像“五”字,结果部队把“王家庄”误认为“五家庄”,等折回来行军到“王家庄”时已经贻误战机,影响了大事。他要求参谋人员勤下连队,以及时掌握基层情况,编排好训练计划;每次作战后要认真撰写“战斗详报”或战斗总结,深刻总结实战范例,以教育部队吸取经验教训;行军一到驻地就要抓紧时间掌握情况、熟悉地形、部署警戒,并安排和布置每一个可能发生的战斗。即使在行军途中,他也会突然考问参谋人员:过了几条河、几座桥,经过了哪些村庄,现在处在什么位置,这里的敌情、民情、地方政权情形如何?或者随机提出一些假设情况,要求迅速作出回答或提出处理意见.,比如:如果现在遇敌伏击,给你1个营,你怎么打;给你1个连,你怎么打?怎样利用现有地形,怎样配置火力,怎样安全撤出战斗?虽然这种做法常常使身边的参谋人员感到很紧张,却能培养他们在复杂紧张的情况下单独作战和指挥的能力。在罗炳辉身边工作过的参谋,都觉得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工作方法和战斗经验。

    军事建设的巾心是保证作战任务的完成。为适应日益残酷的对敌斗争和反顽作战的需要,提高部队的技术、战术水平和干部的指挥能力,罗炳辉领导部队,充分利用作战间隙,根据作战对象和作战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训练,有时还集中一定时间进行军事整训。当时,部队中的骨干力量大多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坚持南方八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战士,缺乏兵团作战的知识;而挺进皖东后扩充的新成分,更未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罗炳辉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皖东地区作战的特点,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原则,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练兵方法。他练兵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要求每个指战员必须熟练掌握射击、投弹、拼刺、劈刀、土工作业“五大技术”;能够擅长通过独木桥、板壁、铁丝网、水沟、堑壕“五大障碍”。为提高劈刀技术,适合近战和肉搏的需要,他命令给每个战士配备一把大刀,做刀的材料多取自破坏日伪军铁路交通线时扒回来的钢轨,钢火很硬,打出刀来刀口锋利,寒光闪闪。练劈刀,不仅要掌握中国传统刀法中的40多个基本套路,还要猛、准、狠,能将空刀劈出“呼呼”的风声,一刀下去能把10枚叠起来的铜板齐刷刷劈成两半。在许多次战斗中,第2师部队都以大刀杀出了威风,使日伪顽心惊胆寒。为提高越障技术,他把部队带到起伏不平、落差很大的丘陵地带,全副武装演练爬越田埂;让部队到野外负重跳跃河沟,跳不过去就掉到水里。

    同时,罗炳辉要求指挥员认真学习各种战术,特别要把游击战战术思想及战法运用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还强调要学习新四军传统的优良战法,当敌分进合击时,要设法跳出其包围圈,运动到敌之侧后,寻机打击或消灭敌之一路,并以足够兵力阻击可能来援之敌;对敌进攻要保持高度的突然性,实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加强侦察和警戒等。战术训练更是因地制宜,突然出情况,当场演练。战斗中,罗炳辉有时一面指挥,一面向身边的指挥员传授战略战术。每当提拔了新的军事指挥员,他都要带其上火线或安排其参加与实战十分相似的演练,进行培养考核。

    为了推动军事整训或应急训练的开展,罗炳辉组建了一个“学兵连”,共有100多人,全部挑选自主力部队。只有政治立场坚定、作战勇猛顽强、战斗技术好、大脑反应快的战斗骨干,才有资格入选。罗炳辉亲自抓学兵连的训练,并常常带着到各部队进行操练比武、现场示范。它既是战术技术示范队,又是基层骨干训练队,还是罗炳辉研究作战技术技巧的试验田.,学兵连的技战术过硬,作风凌厉,战斗力很强,战士们都以能入选学兵连而自豪。曾任学兵连副连长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魏尚友回忆罗说:“学兵连是全师的军事标杆。比如在部队中开展练劈刀,罗师长就首先抓学兵连,整个套路共计40多个动作,要劈得快,劈得准,劈得有力,劈得呼呼带风,最后才练劈铜板,必须是一刀准,就那么一点点大嘛,偏一点就劈飞啦!然后,罗师长才在全师军事训练中把学兵连带出去搞比武,搞竞赛,搞技术表演,搞‘四两拨千斤’的战术比赛,在全师掀起练兵热潮。”

    罗炳辉还善于运用激励机制,适时地在团与团、营与营之间举行大会操、大比武等竞赛演练。对优胜单位进行荣誉表扬,对优胜个人则奖励毛巾、草鞋等。有时还采用“激将法”,在大块纸上画上飞机、火车等图样,让先进单位领导干部当众领取;画上“乌龟”图样,则要搞得差的单位领导来领取。这种促进竞争的办法,令人印象深刻,对部队的激励、教育作用很大,从而促使各部队之间的训练竞赛热潮不断掀起。

    练兵不仅要有灵活、适当的方法,更要有严格、认真的态度。罗炳辉认为,“练兵是如铁炼成钢、母鸡孵卵,不能松懈一点才能成功,不是轻易简单的事,因战争是要死人、会覆灭,因此儿戏不得”②。在军事整训中,罗炳辉向部队提出了“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并以“艺高人胆大”的道理说明勤学苦练杀敌本领的重要性。他对训练时间抓得很紧,要求指战员平时早起晚睡,部队训练风雨无阻。即便在行军途中,也常突然提出或制造一些训练科目。有时部队集合了,他在正式讲话之前,叫出几名机枪手和他比赛单臂举枪,但每次都没人谁能赛过他。同时,罗炳辉以“严”字当头,严抓训练,要求所有人员在训练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许多战士在翻越障碍时,腿上碰得青一块紫一块。有一次部队在军训的行军途中,罗炳辉命令号兵发出发现敌情的信号,战士们迅速隐蔽起来,他本人和其他指挥员也都立即跳下马来,只有1个营长认为这是演习,仍然大模大样地骑在马上。见此情形,罗炳辉顿时发起火来,他将这个营长叫到战士们面前,狠狠地批评道:“你这个营长怎么当的?已经发出了准备战斗的号令,你还若无其事地骑在马上,一点敌情观念都没有。营长都这样,战士们会如何呢?”还有一次,在跨越障碍的训练中,一个年轻战士过独木桥,走了一半掉到河里。这个战士并不就此游过对岸去,而是重新爬上岸再次通过独木桥。罗炳辉看见十分高兴,当即给予表扬。

    罗炳辉要求干部在军事整训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战士打在一起,并首先从自己做起。他一有空就来到训练场,督促训练进度,检查训练情况。他经常亲自当教练,讲解动作要领,边讲边进行示范;有时候甚至与战士当场摔跤、掰手腕,切磋技术,摸爬滚打在一起。他以自己的精湛枪法来激励指战员,并把“苦练”两个字作为唯一的秘籍。曾长期与罗炳辉战斗和工作在一起的时任第2师参谋长周骏鸣后来回忆说:

    炳辉同志是一位著名的神枪手。他1929年领导吉安起义时就已经使用的左轮手枪(现陈列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他是时刻不离身的。发现目标,他会闪电般地掏出枪来,手甩枪响,发发中的。他下部队,基层指战员请求他表演射击;他深入群众,群众要求他表演打麻雀;他出席根据地各届人士会议,会议代表恳请他展示枪法,都是常有的事,就像是固定的保留节目一般,次次都是欢声雷动,一片掌声。当然,最好的神枪手也会有失误的时候,炳辉同志在有开明士绅等统战对象在场的场合里,射击就格外小心,有时还要看一看,瞄一下,不到万无一失,不扣扳机。他对我说:“自家表演打不着不要紧,在这些场合打不好可是影响我军声誉的大事啊!”炳辉同志曾号召各部队都要培养出一批神枪手,他向指战员们传授射击经验说:“有的同志问我,成为神枪手有什么秘诀,有没有呢?有!我现有就告诉同志们,这个秘诀,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练!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苦练!一是练眼力,像纪昌学箭那样,能把蜜蜂看成麻雀,把麻雀看成车轮。二是练臂力,要练得拳头上立得起人,胳膊上跑得了马!”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津浦路西视察整训的部队,他亲自作示范,先是“枪挂枪”——端着步枪立姿瞄准,在步枪枪筒的前端再挂上一支到两支步枪,一般人是连端也端不稳的,他却一端就是半个钟点,就像脚下生了根一样,纹丝不动。接着又端起重机枪,瞄了约20分钟,脸不红,气不喘。

    但是,由于训练时间长,训练强度大,有时达到极限程度,一些指战员尤其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曾产生过畏难或抵触情绪,也有人直接向第2师政治委员郑位三反映,说一天到晚这样训练受不了,抱怨罗炳辉要求太严。郑位三则完全支持罗炳辉严格训练的做法,明确表示说:我们的情况很复杂,处境很恶劣,不练兵,日本人再来进攻我们怎么对付?不严格训练,部队怎么能打仗?罗炳辉同志没有错,就应该这样练兵,否则我们在这儿是站不住脚的。训练中受点苦,比战场上付出生命代价要好多了。他还让从事政治工作的干部,多做些思想解释工作,向大家说明严格训练的必要性,理解和支持罗炳辉的做法。经过说服教育,使那些不愿严格训练的指战员终于消除了畏难或抵触情绪,愉快地投入到军事整训中。

    罗炳辉在训练中对战士要求非常严格,但一下训练场就对大家充满了关心和爱护之情。他经常来到部队伙房,揭开锅盖检查伙食办得怎么样,吃饭时喜欢与战士一起席地而坐,不搞特殊。干部们都知道他的脾气,谁也不敢为他单独准备好饭好菜。他夜间查铺,总是不忘摸摸被子薄不薄,问问睡得暖不暖。他深知战士的甘苦和愿望,常把战士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战士们做实事,切实排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他还要求各级干部切实关怀战士,并常说,做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到“热不张盖,冷不着衣”,不允许搞特殊化和脱离群众。

    经过不断整训,第2师的正规程度大大提高,各种制度初步建立起来,共产党组织日益扩大,政治工作逐步深入,指战员的技战术水平得到提高,体能、行军力明显增强,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第2师的整训,在新四军各部队影响很大,也受到了新四军军部的充分肯定。在1941年6月上旬新四军军分会举行的扩大会议上,代军长陈毅专门表扬了第2师的整训工作,认为该师虽然历史较短,可是锻炼得很好,特别是通过整训使部队有了很大进步,部队的战斗力也提高了。罗炳辉的许多创造性的练兵方法,看来别出心裁,实则切合部队实际,效果非常显著,大大增强了部队的实战能力。1941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新整编并经过了整训,从而打下了建军的基础,特别是第2师成为“全军建军的模范”。

    随着部队开展整训的深入,罗炳辉头脑中逐渐形成了对部队整训问题的比较系统的认识,集中体现在1942年2月他代表第2师在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所作的《二师工作报告》中,和同年4月1日他在第5旅参谋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关于部队整训的几点意见》中。这些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整训的目的,罗炳辉认为应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是政治目的。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实现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任务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新四军目前即以全力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而奋斗,也必然要从加强党的政治工作中去实现建军任务,因而需要整训。另一方面是战争本身的目的。“战争本身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少损伤,因此要建军,要整训,要把部队弄好。”

    关于整训的意义,罗炳辉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进行了阐述。首先,过去的经验证明,整训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中需要政治保障)。如黎城整训对开辟淮宝根据地起了重要的作用;1940年11月的路西整训,则对在当时困难条件下坚持路西局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即使处在敌人火力下,有时依然需要“熟炒热卖”的速决的教育方式,以利于快速、直接地补救我之弱点,马上发挥实效,尽快战胜敌人。最后,练军持久才能成为钢铁部队,个人技术和体力的提高来自于长期的艰苦的锻炼。“我们有了高度的政治觉悟,良好的技术,强健的体魄,就会如同老虎生翼一样,就会成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常胜军”。

    关于整训的内容,即“整什么”的问题,他强调了4个方面:第一是“整顿、健全部队中各种组织”,使其能各负其责,并能有机地配合全局;第二是要“养成每个指战员在战斗中应具备的性能”,使其能具备勇敢、沉着、钢胆(或顽强)、从容(或机警)、技术熟练5个方面的优秀品质;第三是要使部队“有高度的战术素养”,了解和研究战术原则;第四是要使广大指战员“锻炼成钢铁般的体力”。

    关于如何整训问题,罗炳辉认为,革命战争时期,主要靠实战锻炼部队,但适时开展部队整训也是必要的,因而,整训不能搞“一刀切”,时机可由各部队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没有大块时间就挤时间,争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进行整训;整训时一次无法集中太多的部队,可以轮番进行。同时,他主张,整训既要从各部队实际出发,又要继承和发扬红军时期的优良传统,总结抗战以来八路军、新四军的经验教训,还要注意借鉴友军乃至日伪顽的长处,力争做到从实战需要出发,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讲求实效。

    为此,罗炳辉提出了整训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主要是:首先提出原则,订出教育计划,确定详细而具体的要求项目,作为全体指战员所努力的方向标准;在执行中要具有计划性、组织性、经常性、坚强性和实干苦干的决心;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作模范、为表率,并应做到“五到”,即想到、走到、眼到、口到、手到;相互参观,相互鼓励,先进者继续保持,落后者急起直追;开展竞赛,准备要充分,评判要公平,奖惩要事先明确、守信用,举行要按时;每个技术科目及动作要做出示范,或者根据优劣编出甲、乙、丙等班,便于看出是否进步,并使偷懒者无从逃避;进行对抗演习,并及时讲评,分出优劣,指出毛病,以求改进;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求得与实战经验贯通;练习跳高、跳远、跳障碍、爬树、劈刀、刺杀、瞄准等,以锻炼体力,有利于近战肉搏;采取活泼、新颖、生动的方法,既能锻炼体力、智力和机动能力,又能使人乐此不疲。

    罗炳辉关于部队整训的理性认识基于他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第2师部队的政治建设和军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是加强后勤建设。罗炳辉提出:“后勤工作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①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彻底断绝了给予新四军的少量武器和药品的接济,使新四军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解决武器弹药和军需供给问题,除了战场缴获,只能想方设法地自己动手生产,因而加强后勤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罗炳辉在这个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

    那时,像新四军其他部队一样,第2师的武器装备不仅质量低劣,数量也严重不足。为解决武器弹药短缺的问题,根据张云逸、罗炳辉等的决定,1941年5月,第2师供给部以原第4支队修械所为基础,在盱眙县旧铺乡筹建了榴弹厂,并于8月份开始生产手榴弹。这年7月,日军大举“扫荡”苏北盐城、阜宁地区。为坚持生产和避免损失,新四军军工部于8月决定将军属各兵工厂分散,人员设备充实到第1、第2、第3师,并撤销了军工部。9月,新四军军工部副部长吴师孟率吴运铎等40多名军工干部和工人从阜宁来到淮南抗日根据地津浦路东地区,并在第2师师部驻地盱眙县黄花塘受到了罗炳辉等的热情欢迎。

    罗炳辉对这批军工人员的到来感到十分高兴,并视为珍宝。在当天召开的欢迎会上,罗炳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同时宣布成立第2师军工部,由吴师孟担任部长。晚上,他又陪同军工人员观看文工团的演出,与普通战士一样席地而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第2师军工部在盱眙县旧铺乡翟庄正式办公,吴师孟任部长,方中立任政委,下辖子弹、榴弹和修械3个厂。1943年2月,由于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第2师将军工部缩编为军工科,由吴运铎担任科长。各兵工厂分别交由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军分区直接领导。三四月间,师部又从路东各厂抽调一批干部和工人到路西地区,扩大军工生产。同年7月,在罗炳辉的推动下,第2师又将军工科扩编为军工部,王新民任部长,王文值任副部长,吴运铎任工务科长。第2师军工部的重建,适应了军工生产统一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军工建设的加强。

    军工厂设在天长县金沟区平安乡小朱庄(现属江苏省金湖县),任务是年产60万发步枪子弹。为了能早日造出子弹,罗炳辉和其他领导人想方设法,筹措款项购买炸药、机器设备,协调军工厂的人员配置,并发动淮南军民收集钢铁材料。军工厂人员还从三河里找到了钢材和机器。那是在全国抗战开始前,国民党地方政府官员以治理淮河为幌子,说是在高良涧一带要建造水闸,敲诈勒索当地群众,买来一批钢材和破旧机器。当闻听日军于1937年12月占领南京后,这帮家伙慌忙将钢材和机器全部推到三河里,逃之天天。军工厂人员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当地渔民和部队的协助下,潜入河底,掏泥挖沙,终于将多年沉埋在河底的钢材和机器打捞上来,从而为生产急需的子弹以及炮弹打下了物质基础。在准备期间,罗炳辉经常深入现场指导,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全力保障军工厂的后勤供给,使军工工作顺利进行。1942年夏天,在机器巨大的吼声里,第一颗子弹诞生了!

    子弹制造出来以后,罗炳辉又要求军工厂研制炮弹。当时,第2师只有缴获来的3门迫击炮,但有炮无弹。经过军工人员的艰辛努力,也造出了迫击炮弹。此后,又根据部队作战需要,逐渐能生产各种地雷、手榴弹、枪榴弹、枪榴筒等,还研制成功了用于攻坚的平射炮等。在罗炳辉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军工人员的辛勤努力下,至1943年底,第2师军工部直辖步枪子弹厂、平射炮弹厂、平射炮厂、手榴弹厂和修械厂共5个军工厂;全年共生产枪榴弹6505个,手榴弹26023个,地雷406个,枪榴筒111个,子弹4130发,迫击炮弹326发。这些军工企业的兴办,逐步提高了第2师的武器弹药供给能力,并部分地解决了部队在作战中急需的武器弹药问题。

    吴运铎是第2师军工战线上的模范人物。他来到淮南后,白手起家,艰辛创业,筹建军工厂,多次身负重伤仍顽强坚持试验,被群众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为提高第2师部队的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罗炳辉对吴运铎珍爱有加,从工作到生活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为他配备一匹快马,要有关部门向他提供较好的饮食;还特别委托地下工作人员到上海购买《现代工厂实习法》和美国原版的《机械工艺》两本书送给吴运铎,叮嘱他好好学习,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并在扉页亲笔题词:“只有把无产阶级利益和科学结合起来,才能算真正的科学家。”①由于罗炳辉对吴运铎特别器重、特别照顾,当时曾有不少人说:“吴运铎是罗师长的一个宝!”

    为了保障部队军需,在张云逸和罗炳辉等的领导下,淮南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纺织、皮革、机械加工、化工、烟草、日用品等军需工业。第2师各主力旅、军分区,地方武装各支队、团(总队)几乎都建立了被服厂。部队系统共建有被服厂14个、烟草公司2个以及制革厂、水壶厂、铸锅厂、油米厂各1个。这些军需工厂的建立,部分地解决了生活及军需物资的急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队的要求。

    罗炳辉也非常重视部队医疗卫生工作。他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疗人才十分关心,如对官乃泉就是一个突出事例。官乃泉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全国抗战爆发前,他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工作,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后来参加新四军,1940年到达江北指挥部任军医处长兼江北医院院长,致力于服务伤病员和改善部队医疗条件等工作。时任第5支队司令员的罗炳辉,对宫乃泉的敬业精神非常满意,并于1940年10月亲自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罗炳辉对他更加信任,更加尊重,并推荐他担任第2师卫生部部长职务。同时,罗炳辉重视对医疗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他以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着第2师卫生学校,为卫校解决教材、教具等方面的困难,有时还应邀为学员作报告。在报告中,他以自身的丰富战争经历和重要军事事件为例,来说明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医疗卫生工作者所肩负的崇高使命。他简洁而又充满生趣的描述,真诚而又充满期待的号召,不时博得雷鸣般的欢呼声。在他与其他领导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第2师卫生学校先后举办3期,共培养医护学员340名、卫训队员200名、干部研究班学员14名,从而为第2师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初步人才基础。四是加强干部培训。治军必先治干。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重视对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是罗炳辉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古时择兵先择将,我们革命军队中就是干部决定一切,干部的好坏也就是战士的好坏。”q)早在1939年5月新四军第5支队筹建时,罗炳辉即以第4支队第8团教导队为基础,扩建为第5支队教导大队,并开办了第1期培训班,培训连排干部和地方学生。挺进皖东津浦路东后,第5支队教导大队又开办了第2期。这期学员参加了著名的半塔保卫战,为夺取路东反磨擦作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为建立路东抗日根据地的需要,学员全部分配到地方和部队工作,第5支队教导大队即行停办。1941年2月,第2师部队整编时,罗炳辉协助张云逸,以原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第3大队为基础,扩建成立了第2师军政干部学校。

    1941年4月12日,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军委:为了号召外地知识青年来淮南抗日根据地受训,需要扩大第2师军政干部学校,因此提议将现有军政干部学校改为抗大分校。不久,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在淮南设立抗大第8分校,归第2师直接领导,同时与抗大总校发生关系。②此前,张云逸已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与罗炳辉等就组建抗大第8分校的有关事宜进行了研究,并决定第2师军政干部学校改为抗大第8分校后,由张云逸兼任校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教育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高志荣,训练处处长黄一平,供给处处长翁行茂。

    5月4日,抗大第8分校在天长县张公铺举行开学典礼。张云逸、罗炳辉、郑位三、周骏鸣、张劲夫及淮南路东地方领导人都赶到张公铺出席会议。张云逸作了动员报告,着重阐述了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抗大第8分校第1期学员大部分来自第2师各部队,也有一些是从本地和外地入伍青年中选调的,共365人,分为7个队,其中1个队为营级以上干部队,其余为连、排级干部队。学习的内容既有文化课,也有军事课。文化课主要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等;军事课主要是军队条令、条例,班、排、连、营攻防战术等;同时还进行射击、刺杀、投弹和近战、夜战等技术、战术训练。学员使用的教材,除了有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撰写的一些重要论著外,还有抗大总校及华中局党校使用的教材。此外,第2师参谋处、政治部及抗大第8分校自己也编印了一部分补充教材。从校部到学员都进行战斗编组,配备枪支。每人有一个矮小的板凳,捆在背包上。上课时把小板凳从背包上抽下来当坐凳,把背包当桌面放在腿上写字。遇有紧急情况,就接受任务投入战斗。这种新四军的“板凳队”在当时也颇有战斗力。

    第1期开学不久,即1941年5月底,日军对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发动了大“扫荡”。学校撤出了张公铺,经过葛家巷、铜城等地,于同年秋迁到了天长县北部的龙岗镇。其间,校部组织有实战经验的学员参加了反“扫荡”作战。1942年春,第1期学员结业。同年4月,第2期开学,学员827人,先编为7个队,后为6个队,都是来自第2师的营、连、排级干部。

    罗炳辉特别关心抗大第8分校的工作和学习。他常抽空为学员授课,讲军事知识,讲战略战术,讲实战经验;并要求学员注重把课堂所学知识与作战实际联系起来,从学习、生活和身体等各方面部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军事训练中必须精益求精,练出一身过硬本领,以适应部队建设的需要。在第1期学员结业前夕,为了锻炼学员的实战能力,罗炳辉带着他们在根据地边缘区进行了1个多月的演练,有时连日伪军都看得清清楚楚。罗炳辉向学员实地讲解战术,讲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用兵,以及对敌作战的各项要领,使全体学员非常受益。

    在张云逸、罗炳辉的领导下,抗大第8分校逐渐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办学特色。1942年8月,陈毅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上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八分校注重军事演习,开办文化预科,注重体格锻炼,注重学校生活的严格化,养成严格的军人生活。”①1943年秋,抗大第8分校缩编为第2师教导团,团长冯文华,政治委员刘毓标。此后,教导团继续为第2师培训学员。

    通过对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了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军政素质和管理教育工作能力,对于第2师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浏览:134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