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刻准备着
罗炳辉进入抗大学习不久,中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今北京)的南大门卢沟桥附近,日本侵略军制造借口,突然向驻守在这里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并炮轰宛平县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它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反击。从此,中国的全国性抗战终于爆发。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为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于7月底占领北平和天津,接着以30万余兵力向华北地区展开战略进攻。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点燃战火,制造八一三事变。中国守军英勇抗击,淞沪会战由此开始。11月12日,上海沦陷。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接着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在寇深祸亟、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合作无以抗日”。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7月14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做好开赴前线的准备。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要求,同时声明中共愿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和没收地方阶级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在此前后,中共中央派代表与国民党代表进行多次谈判。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努力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蒋介石被迫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于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由于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国共两党就红军主力改编问题达成协议。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改编命令,宣布红军主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全军近4.6万人,下辖3个师,即:以原红军第一方面军第1、第15军团为主编成的第115师,以原红军第二方面军为主编成的第120师,以原红军第四方面军为主编成的第129师。鉴于华北局势危急,八路军未待改编就绪,3个师主力即于8月22日至9月30日相继誓师出征,挺进华北抗日前线。而罗炳辉原来率领的红32军,与红军总指挥部特务团第1营合编为第120师第359旅第718团,作为留守部队一部,留在陕甘宁边区,执行保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任务。
接着,国共双方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也达成协议。9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10月12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转发蒋介石电令:鄂豫皖边、湘鄂赣边、赣粤边、浙闽边、闽西等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统交新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这样,散布于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广东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随即整编为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副主任邓子恢。新四军全军共1.03万余人,下辖4个支队,长江以南各省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1、第2、第3支队,长江以北鄂豫皖地区的红28军和豫南、鄂北等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4支队。
为适应全国抗战的需要,中共中央指示抗大第二期学员立即结束学习,于8月毕业,奔赴抗日战争的各条战线。毛泽东亲临抗大送行,并在结业证书上题词,要求学员“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罗炳辉则由抗大第二期毕业后,转入中共中央党校继续学习。
罗炳辉身居课堂,心系战场。他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骄横感到强烈愤慨,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无比担忧,对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表示衷心拥护,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表示坚决支持。当得知战友们陆续奔赴杀敌战场,他摩拳擦掌,热血沸腾,心中有一种冲动,更有一种期待。
这时,侵华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于9月13日占领大同后,以一部在伪蒙军配合下向绥远进攻,主力则沿同蒲铁路南下,直逼太原;沿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军侵占石家庄后,分兵一部沿正太铁路西犯,策应晋北日军进攻太原。10月23日,毛泽东等电示陕甘宁边区部队:日寇进占大同,现正向太原及绥远、宁夏进攻,企图首先夺取我整个华北。边区与日寇进攻区域接近,依上情边区即将成为直接抗战的区域,因此,必须立即进行直接抗战的准备与动员。并命令第718团和其他部队速接清涧、绥德、米脂、佳县及吴堡五县河防。
第718团就要出发了。罗炳辉特地赶去为老部队送行。望着昔日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战友,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一定要保持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一定不要辜负党中央、毛主席的殷切期望。
不能与战友们共赴前线,罗炳辉并没有心灰意冷。他坚信国家需要他,党和人民需要他,自己横刀立马、杀敌报国的那一天不久就会到来,必须时刻做好奔赴前线的准备。
当时,罗炳辉被编在中央党校第5班。这个班共有40多名学员,除了邓力群、黄华、李剑白等七八个来自北平等地的年轻党员外,其他学员都是老干部。这些老干部,一部分是长期在白区工作的负责人,如担任过北方局书记的高文化、四川省委负责人邹凤平等;一部分是红军中军、师、旅级的干部,其中有罗炳辉、赖传珠、陈伯钧、郭化若、黄治等。他们尽管年龄差别、经历各异,但大家都怀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面对国家危亡的局面,个个都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为抗日救国而斗争。罗炳辉总是以一个普通学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以老资格自居。他利用这种难得的机会,一面刻苦钻研马列主义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课程;一面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自觉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研究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他通过学习,不仅马克思主义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不断进步,而且战略战术水平也明显提高。
同时,罗炳辉还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好兼职教员上。全国抗战爆发后,为适应战争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号召全党都要学习军事,学习打仗。因此,中央党校和其他院校一样,开设了军事课程,并聘请实战经验比较丰富的干部学员兼任军事教员,对学员进行制式教练和作战训练。比如,“游击战争”这门课程就是罗炳辉和郭化若两个人教授的。罗炳辉讲课如鱼得水,他以简明活泼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通俗实用,每堂课都达到很好效果。为培养学员的实战技能,检验并巩固学习成果,党校在学员临近毕业时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军事演习。这次演习,从延安到延长(川),行程100多公里,为期半个月。演习中,学员每日进行数十公里的行军,并穿插学习各种军事科目。罗炳辉被指定具体组织这次野营训练,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学员训练各种军事科目,如:昼行军、夜行军、急行军训练,露营、舍营等宿营训练,射击、投弹、刺杀等战斗动作训练,进攻、防御、侦察等科目训练。这次野营训练虽然十分艰苦,但全体学员情绪高涨,态度认真,受到了一次严格的军事和纪律教育。训练中,罗炳辉和学员们一起摸、爬、滚、打,以其出色的组织才能和过硬的军事素质,赢得了学校和学员的高度称赞。时任中央党校校长李维汉后来回忆道:“罗炳辉曾经亲自领导了各种野营练习。他对学员们风趣地说,你们不要看我比你们胖。爬山肯定胜过你们。事实确是如此,在几次爬山中,他总是走在前面,第一个登上山顶,真正发挥了军事指挥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罗炳辉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期间,还收获了革命爱情,找到了终生伴侣。早在罗炳辉长征到达陕北后,发现随中央纵队行动的妻子杨厚珍,在与自己分离两年后有了新的情感并已怀孕,便于1937年4月经中央批准与杨厚珍离婚。正当痛苦、烦闷、失落之时,经过昔日老搭档何长工牵线搭桥,罗炳辉遇到了温和持重、富有正义感的红军女战士张明秀。张明秀是四川省昭化县虎跳驿(今属广元县)人,1918年出生。她16岁时毅然抛弃优裕的生活离家出走,带着13岁的妹妹张明莲参加红军。长征途中,妹妹在过草地时不幸牺牲,张明秀强忍悲痛,继续前行,曾带领妇女排救活过数十名战友的生命。到达陕北后,她先是担任延安云岩镇妇女学校第1连的政治指导员,接着进入抗大第三期第2大队学习。之后,她便在何长工的撮合下,与调入中央党校学习的罗炳辉由相见、相识到相知。张明秀觉得罗炳辉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骁勇善战的红军名将,还是一位个性鲜明、大气豪放并具有侠骨柔情的男子汉。罗炳辉则认为张明秀与众不同,既活泼、直爽,又温柔、善良,是个让自己心动不已的女同志。相通的性格、共同的志趣和追求,使俩人的心慢慢地紧贴在一起,再也不能分离。
9月的一天,罗炳辉和张明秀结婚了。当天晚上,周恩来夫妇、何长工夫妇和许多老战友都来到罗炳辉住的窑洞向他俩表示祝贺。毛泽东还特意让自己的警卫员送来了两盘红枣、花生,以表心意。小小的窑洞充满了无限温馨。后来,毛泽东遇到罗炳辉夫妇,看到张明秀个子也高,就风趣地说:“你们简直可以互比高低了!”
新婚生活是甜蜜的,但罗炳辉的心思依然在战场。
机会终于来到了。由于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亟须干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曾从延安陆续派去大量人员。12月,中央军委决定派罗炳辉去新四军工作。12月28日,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简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电报中提道:“罗炳辉,中央决定仍随周子昆来兄处,酌量分配工作。罗在学习中有进步。”③周子昆曾与罗炳辉一起在抗大第二期学习,此时已被中央军委确定担任新四军副参谋长。
12月底,罗炳辉告别平静的课堂和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