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转战赣江、抚河间
第四次“围剿”被打破以后,陈诚中路军的12个师,除了被歼的第11、第59师的残部在黄陂、西源附近地区整补以外,其余10个师分别在南丰、南城、宜黄、乐安、崇仁、新淦、永丰等地,全线转入防御。本来,这时的红一方面军因前段时间的作战,已经打得很辛苦,理应有个短期的休整,但中共临时中央却决定乘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机,向西北发展,主动寻歼国民党军,以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为此命令红一方面军立即由草台岗北上,准备进攻乐安,并把攻占乐安城作为继续北进的突破口。接到命令,红军只好出发。部队离开草台岗以后,地方政府发动当地群众,掩埋尸体,收集战利品等,整整搞了一个星期,仍有许多武器弹药没有收集起来,可见红军走的匆忙程度。
1933年3月23日,罗炳辉率红22军经蛟湖开到登仙桥,24日抵达太平圩附近。当天,攻乐军总指挥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下达《攻乐作战计划》,准备于25日乘胜袭取乐安;如奇袭不成功,则于当夜发起夜袭,如夜袭再不成功,则于26日实行强袭。其中,红22军为右翼队,担任助攻,罗炳辉任队长,蔡树藩任政委。
3月25日7时30分,罗炳辉率红22军取道罗山街、黎坑、沙坝、上乌、山背向乐安城东北方向前进,随即配合红3军团、第7师等部发起攻城战斗。乐安守敌为国民党军第43师的1个旅。他们自1932年9月重占乐安以后,就在城外构筑了大量坚固的堡垒工事,加固了城墙,大大增强了火力。至28日,红一方面军虽采取奇袭、夜袭、强攻等手段,多次进攻乐安,但均未奏效。29日,当红军再次准备以坑道爆破攻城时,国民党军以5个师增援乐安,其先头已进至崇仁。在这种情况下,红一方面军再战不利,遂主动撤围乐安。
国民党军以1个旅的兵力,凭借工事和火力,即可以成功坚守乐安这样一个小县城,顶住红一方面军主力的多次进攻。这使得罗炳辉和红军广大指战员进一步体会到,在武器装备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光靠步枪、机枪、手榴弹是难以摧毁国民党军的堡垒工事的,运动战、野战歼敌才是红军的主要作战手段。
此后,红一方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永丰,主力则开到永丰以西、以北地区,待敌人来增援新淦或永丰时在野战中消灭之。3月29日午后,罗炳辉奉林彪、聂荣臻命令,率红22军转移到乐安西北地区停止待命,准备向西北七琴、新淦一带挺进游击。当日晚,即移到王湾、陈家、石坑一带地区宿营,留1个团在万龙山附近向乐安之敌警戒。30日拂晓,红22军撤到丁元圩、村前一带宿营。31日,部队集结水东圩休息整理时,罗炳辉、蔡树藩召集连长、指导员以上干部,强调挺进游击在军事、政治方面应注意的工作,并要求部队以师为单位召集班长、排长会议,报告最近发生的不好倾向和纠正方法。
4月1日,红22军由水东圩进到观田、中洲、傅家圩一带。鉴于敌情不明,罗炳辉、蔡树藩没有令部队贸然西进。2日凌晨2时,罗炳辉、蔡树藩派出5个游击部队,分向水边、万寿宫、新淦附近及板埠、蜜蜂圩等处游击,侦察敌情,打土豪,征集资财;第64师直属队进驻七琴,军直属队进驻观田街附近之谭蚯,第66师留1个团及特务团各在原地工作,向戴坊、龚坊、竹山坑警戒。
4月2日,红22军向新淦部队之右翼队进到离新淦城七八公里之短岭下,转回芦岭宿营,并捕获敌便衣武装侦探4名;左翼队进到瓦桥附近,驱逐敌之便衣队及其连哨后,迫进新淦城佯攻,与敌战2小时后,撤回麦屋宿营。3日拂晓,红22军特务团以一部袭击戴坊之敌,以威胁龚坊之敌,但因地形不熟,未获成功。
新淦守军为国民党军第27师之炮兵团、工兵营、辎重营及独立第32旅之1个团,2日受红军攻击后即于当晚退窜樟树。3日上午,红22军驻麦屋的第197团侦知新淦之敌退走,即边报告边前进,于3日16时占领新淦城,缴获大批军用品。因恐敌有诡谋,罗炳辉曾令第197团须慎重行动,但该团竟往来于麦屋、新淦两次,致使部队疲劳,胜利品之一部为敌人偷运走。
4日凌晨4时,罗炳辉得到新淦确实无敌的报告后,随即命令第66师以两团进到城内掩护征集资财,搬运胜利品,并派队到新市街游击,向樟树侦察警戒,以第66师另1个团及独立第7师的1个团位置在神镇桥附近;军直属队移动到乌源;第64师主力结集谭蚯,以1个团驻大坑,并指挥在中洲之特务团向东面之敌警戒,如敌西进,该师节节抗退到曾家附近即力阻敌人前进,以掩护红军新淦部队撤回。
这时,红一方面军总部为调动国民党军西移,令红22军“派队游击樟树”,与其他部队一起,作出“大举进攻南昌姿势”,以“分散敌力,诱敌二纵队于运动战中继续消灭之”。4月5日,方面军总部又决定,以备战姿态在永丰地区征集资财,开展群众工作,时间为4天.,6日,罗炳辉命令红22军以乌源为中心,向永泰、桑庄、樟树游击征集资财,第64师即移驻神镇桥、麦屋、塘岗一带工作,七琴、观田街一带地区由红21军接防。
4月7日午后,方面军总部来电,令红22军主力于当晚集结乌源附近,以1个团暂留新淦城内掩护筹款,运输战利品。罗炳辉立即命令第64师集结庙前,第66师集结官田。但是,第66师只有第198团按时集结到官田,其第197团这时正向樟树游击未归队,于8日才赶到新淦城。这时,方面军总部正好来电,要红22军加派1个团到新淦,掩护筹款,罗炳辉即以第197团与第196团留驻新淦城附近,至12日奉命渐次东移。
4月11日,国民党军重新调整部署,欲以其第1、第2纵队共计7个师的兵力,与红一方面军主力决战于新淦、永丰、乐安地区。鉴于该地区“内幅狭小,不便周转,且正中敌人分进合击之计”,方面军总部决定:“将主力秘密东移,留一部于新淦、永丰间迷惑和诱致敌人,准备在敌人到达其预定地区后,我军即突然袭击或佯攻其要塞,以调动敌人火速东转,求于运动战中相机各个消灭敌人。”为此,方面军主力秘密东移到宜黄、乐安间之凤岗圩以南地区,“第22军暂留在新淦、洪乐桥、观田地区积极活动”,然后向抚州方向发展,与第1l军配合,“袭击或封锁抚州,威胁南昌”。4月12日,红22军各部活动于新淦地区,对进攻之敌节节抗击。随后,方面军总部为引敌继续西进,决定主力14日仍在永丰、乐安以南地区,一部佯攻永丰,一部留永淦之间地区行动。据此,红22军于14日在永淦地区积极活动后,才逐步转移到拿阜,继而于16日移动到水南、牛田等地区。17日,红22军转移到罗山街,并以一部向乐安佯攻。至此,红22军向新淦的挺进游击行动结束。
对于这次挺进游击,罗炳辉总结道:“此次游击工作以迅速的动作深入敌人的后方作宽大活动,使敌人眩惑而踟蹰不前,对征集资财亦收得很大成效,利用敌人诡谋占领新淦,威迫樟树,震撼南昌,调动敌人一部兵力,并获得一些军用品和大部分的资财,扩大新战士二百余名亦是游击工作中伟大成绩,对发动白区群众,扩大共产党、苏维埃和红军的影响亦有相当成绩。新淦群众在最近革命战争伟大胜利影响之下而又受到红军的宣传和帮助,更提高了革命情绪而走入武装和政权斗争的阶段,并建立秘密的党和群众组织,成为赤化的基础。”对于挺进游击行动中存在的忽视教育训练、对敌警戒疏忽、存在军阀习气等缺点也做了深刻检讨,并随即在部队中开展了思想斗争和自我批评,并加紧部队整理训练,提高干部的教育学习精神,以提高军事技术。
此后,方面军主力集结于凤岗、太平圩地带待机。4月28日,为配合主力作战,红21、红22军及永丰、乐安地方部队(除独立第5师)奉方面军总部命令,组成特别支队,统归罗炳辉、蔡树藩指挥,“以龚坊、戴坊为基点,在公陂、马家渡西北地域活动,征集资财,争取赤化工作”,并向公陂及其以北地域逼近,同时警戒崇仁附近之敌,牵制该敌南进,以保障方面军主力在集结地的安全。
5月2日,罗炳辉、蔡树藩率领红22军驻公陂、戴坊一带。这里的土豪均已逃跑,征集资财无望。3日,罗炳辉、蔡树藩以红22军全部兵力轻装向白陂、三山庙游击,威胁崇仁敌人,征集资财,同时令红21军仍在马家、公陂等地开展工作。②5月4日,鉴于铁路头“工事很少,不甚坚固”,罗炳辉指挥红22军转向西北,袭击了铁路头之保安旅。5月7日,红21军及22军一部在观田、大坑消灭新淦独立第36旅向红军游击之一团,残敌溃退新淦,“给了永乐淦三方敌人游击清剿的一个严重打击并威胁着崇仁”。5月11日,罗炳辉率部进至马鞍坪、牛家坪之线,主力集结于牛家坪一带,以一师驻马鞍坪附近向崇仁警戒。此后,为调动和分散敌人,红22军和红21军继续在崇仁、乐安、永丰、新淦之间地区积极活动。
5月底至6月初,红一方面军“为严密红军的组织,适应目前大规模作战的需要”,“照中国工农红军新编制”,在乐安南部的藤田、大湖坪、善和地区实行整编。这次整编,师以下部队逐级缩编;取消了军一级组织机构,由军团直辖师。其中,由原红l军团第7师、第9师和红22军军部及第66师合编为红l军团第1师,罗炳辉任师长,蔡树藩任政治委员(不久为黄筵),下辖第1、第2、第3团。“这次整编是必要的。经过整编,全军团共八千五百多人,以后很快又补了新兵二干余人。使每个师达到五千多人,每个团有一千七百多人,部队比较充实了,有利于作战。”据1933年5月28日统计,第1师共计5096人。
从4月至6月上旬,由于国民党军慑于被歼,未敢轻易出动,红一方面军主力一直未寻得有利的歼敌战机,佯攻永丰、打敌增援的作战意图未能实现。6月4日,红一方面军领导人获悉驻守宜黄之国民党军李默庵第10师与驻守抚州之独立第32旅调换防务,决定乘机袭占宜黄城,以调动敌军增援,乘机于运动中消灭之,并以红1军团担任主攻。
接到命令后,罗炳辉遂连夜率红1师随红l军团出发,冒雨在崇山峻岭中沿羊肠小道急行军,9个小时走了70多里山路,赶到宜黄附近地区。6月7 -9日,罗炳辉率红1师与红1军团其他部队连续对宜黄发动多次攻击。由于红军行动迅速,又乘敌换防混乱之机,攻占了宜黄城外围大部分堡垒。但是,攻城大部队受城外宽阔的宜黄水河水阻隔,涉水渡河的小部队偷袭行动又被敌发现,攻城行动失败。10日,方面军总部命令撤围宜黄。
此前的5月,蒋介石已开始调集重兵,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准备对中央苏区和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临时中央却于6月13日提出“分离作战”的方针,命令红一方面军主力分别组成东方军和中央军,实行“两个拳头打人”,企图在闽、赣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周恩来、朱德及各军团领导人均表示反对,但“左”倾领导者却三令五申,要求前方红军领导人必须彻底地最坚决地执行这一计划。
7月1日,巾革军委下达命令,以红3军团(欠第6师)和红19师组成东方军④,执行人闽作战任务,并就近指挥闽赣军区、福建军区的红军。在东方军入闽作战期间,红1、红5军团留在抚河、赣江间的吉水、永丰、乐安、崇仁、宜黄等地,破坏敌军的联系,进行钳制性作战。
相对弱小的红军,与强敌作战必须集中兵力,广大红军指挥员特别是罗炳辉等高级指挥员,对此早已深有体会。但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在错误的战略下,于不可能中尽力搜寻难得的战机。
7月7日,为调动、疲惫和抗击驻吉水、永丰地区的国民党军第27师,使其无整顿机会,并在运动中相机消灭,同时征集资财,发动群众,扩大红军,罗炳辉、黄陛奉命率红1师进到古县。随后,根据当面敌情,决定“以迅雷手段袭击乌江之敌,在其附近地域捕捉土豪征集资财”,并要求各部“注意伪装,须按照小战斗原则,以迅速、秘密手段消灭敌人游击部队及一切地主武装,努力捉土豪征集资财”。
命令下达后,红l师各部队即按照部署出发。7月8日,永丰河雨后水涨,不能徒涉,而渡河材料又甚缺乏,仅渡船4只,只渡百余人,使部队运动困难。凌晨5时许,第1团到达八江,并有两营已成功渡河。这时,乌江之国民党军已发现红军,罗炳辉、黄畦认为,敌人“不逃走即固守,待吉水敌人增援,均以迅速为有利”,于是令第1团已渡河部队迅速向乌江前进,并以一部迂回到乌江通吉水道路,以断敌退路;第3团继第1团之后迅速向乌江前进。
第1团到达乌江附近时,向敌之掩护部队约七八十人发起进攻。该部稍事抵抗后,即纷向枫坪、八都方向退去。第1团随即占领乌江,以第1营向枫坪追击前进,以相机占领枫坪,第3营向八都方向追击,暂到枫坪集合,该团团长、政委率第2营亦继续向枫坪前进。
1l时许,罗炳辉、黄廷率师部直属队到达乌江附近一二公里处,得到第1团报告,乌江之国民党军二三百人并保卫团分向枫坪、八都退去。另据乌江群众反映:枫坪有国民党军第27师之1个营,并筑有工事。罗炳辉、黄戆鉴于枫坪之敌仅1个营,战斗指挥可委托第1团的团长、政委,即指令第1团以主力由枫坪右翼迂回到通吉水道路,截敌退路,严密警戒,以一部由正面攻击牵制之,并令第3团在沙井附近停止待命。随后,罗炳辉、黄娃即到乌江指挥,并策划架设浮桥。
然而,第1团在向枫坪前进时,未弄清枫坪敌情,以为无敌,在途中停止,从而耽搁了时间。等到发现枫坪堡垒内有敌人再继续前进时,敌已占领工事,修筑堡垒,做好了准备。
到13时许,罗炳辉听到枫坪方面枪声激烈,但未得前方报告,于是立即赶到第1团阵地。这时,第1团已将敌左翼堡垒攻下,但右翼高地敌人仍在顽抗。鉴于枫坪村内工事相当坚固,一部敌人正负隅顽抗,等待吉水援兵,罗炳辉决定,“夺取右翼高地以为依托,以少数兵力固守正面已夺取之阵地,主力集结右翼断敌退吉水道路,准备消灭增援之敌”。决心定下后,他立即命令第1团以步兵两连配机关枪,攻取右翼高地正面阵地,同时调第3团主力迅速轻装赶来增援。
命令下达后,第1团与右翼高地之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阵地几经易手。17时许,第3团来增援之先头部队第2营赶到,罗炳辉即令其迅速夺取右翼高地,然后沿高地迂回到吉水路上断敌退路,同时令第1团听师部号音,由正面协同总攻。至黄昏时,第3团第2营占领右翼高地;第1团夺回正面一带堡垒。在红军的攻击下,枫坪之敌随即溃退,战斗遂告结束。
7月9日,红l师即在乌江、枫坪、张家坪发动群众,征集资财,10日主力移动到八都、醪桥之线工作,留一团兵力保护浮桥及交通。
枫坪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只“毙敌营长、义勇队长一名,伤毙敌连长、排长及士兵四五十名”,但“敌人遭此打击后,退入吉水城内固守,永吉新的交通断绝,粮食缺乏,甚形恐慌,且疑我有攻吉安企图,对调动敌人上有相当作用,使我游击等区域扩大”。
7月31日晚,罗炳辉、黄娃赶到东沙方面军司令部,与红5军团参谋长陈伯钧商讨纪念八一事宜。z8月2日,红军忙里偷闲,为纪念建军节,组织了军事竞赛。在“连的攻防”课目中,组成以董振堂为评判长,以罗炳辉、陈伯钧、黄鹄现(黄鹄显)、李清云为委员的评判委员会。在“班的动作”课目中,组成由罗炳辉任评判长,李聚奎、吴皋群、黄娃为委员的评判委员会。据陈伯钧当天日记记载:“晨四时卅分举行连的攻防战斗演习,八时许正式动作,十时许完毕。林(彪)、董(振堂)两军团长作讲评,最后由总司令作攻防两方总讲评。此次演习尚有许多缺点。然而,已引起同志们对技术的注意。特别是表现出红色军人的机动、顽强抵抗的固有特长。”“晚饭后十七时开始文化游艺比赛:有唱歌、讲演、游艺、一、五军团的新剧、活报等,直闹到廿四时后才散会。”
8月13日8时,红1师及红2师第4团进到红山、坝里、珠山、塘头,向吉水北门之敌攻击,成对峙形势;红l军团军团部及第2师主力在醪桥附近,红5军团在双村、八都之线,以扫清吉水城外敌人,相机占领吉水,并征集资财保护秋收。17时,罗炳辉、黄蹩接到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的电话,通报枫坪、张家坪有敌一团,命第1师派一团兵力由吉水城附近绕小路到张家坪附近,截断枫坪敌人退吉水道路,消灭该敌。罗炳辉随即令第3团立即由塘头出发,经李东坑袭占张家坪,断绝通吉水道路,并嘱其迅速查明枫坪敌情,特别注意通信联络,及时报告,勿误时机。
13日20时,罗炳辉、黄娃又接到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的电话,为防枫坪之敌向永丰逃窜,命令第1师派1个营增援枫坪,协同第3团消灭枫坪之敌。罗炳辉、黄筵随即令第1团派第1营于22时由红山出发,经官田、蓑衣岭、花桥、乌江向枫坪前进,截断敌退永丰道路,并协同第3团消灭枫坪敌人,受第3团团长、政委指挥。14日3时,罗炳辉、黄娃接到林彪的电话,通报吉水城内敌人有向大木岗出击之企图,红军集结主力于李东坑附近伏击出击之敌,并以一部迅速消灭枫坪敌人,令第1师第1团以其余2个营由李东坑增援第3团,由第3团团长、政委指挥,第2团位置于猪岭关。罗炳辉、黄畦随即令第1团(缺第1营)、第2团立即由红山、坝里出发,均于5时到达珠山;随后第1团经李东坑向张家坪前进,协同第3团以坚决、迅速手段消灭该敌,第2团继第1团前进到李东坑停止待命。部署后,罗炳辉、黄廷随即到李东坑侦察地形。
枫坪、张家坪守敌为国民党军第93师第2团,辖3个营及1个机炮连(机枪4挺、迫击炮2门),每营辖3个步兵连、1个机枪排(机枪2挺),每步兵连轻机枪l挺,步兵9班,人数为七八十人。
14日4时30分,红l师第3团开始向张家坪附近之敌发起攻击。但因地形开阔易受敌火力压制,同时水田阻碍不易前进,攻击未能奏效。8时许,增援的第1团2个营兵力到达张家坪附近,但负责统一指挥的第3团团长、政委等不知利用右翼地形隐蔽接近敌人,施行迂回和包围,认为敌人固守村落工事、地势开阔、日间攻击不易接近,要等到黄昏时才可开始攻击,因此只以第3团与敌对峙,而令第1团远移到鱼梁休息,失去了作用,错过了迅速消灭敌人的有利时机。
11时许,罗炳辉、黄建由李东坑进到企龙山东北高地,亲自指挥战斗。他们侦察敌情后发现,港坪、路下傅家一带村庄内仅有敌1个营,兵力薄弱,又无坚固工事,决心先消灭该敌。红军进至企龙山以西小高地,见路下傅家已有少数人慌乱后退,其向红军前进之敌亦退回工事,显然敌已动摇。罗炳辉、黄避随即令第3团第1营由右翼迅速前进,并立即调第1团前进。敌受红军炮兵射击,又见红军部队前进,纷乱溃窜。14时许,敌全部退人吉水城内,城东南高地为红军占领。第1团第3营占领七里坳,向太平山攻击。因地势险峻,受敌火力压制,前进困难,红军稍有伤亡。鉴于敌已退人工事,硬攻无益,罗炳辉、黄筵命令部队停止攻击,第1团以1个营置于山下曾家,占领寨上抗、打饭山,向吉水严密警戒,令第3团集结部队撤到鱼梁休息待命。
15时30分,罗炳辉接到林彪、聂荣臻手令:第1师留1个团驻枫坪,其余部队即移驻上马附近,向吉水城北警戒,暂派1个营兵力占领太平山以东高山,掩护部队运动。接令后,罗炳辉、黄逛随即以第1团留驻枫坪,向吉水城东警戒,保护后方交通,14日暂在张家坪、王口山下一带宿营,掩护第2师运送伤兵通过后,15日移驻枫坪;第2团以1个营兵力占领太平山以东高山掩护第3团通过后,即撤收归还建制,其余部队即撤到李家州、黄土坑宿营,准备于15日拂晓以前接替第4团在北门外之警戒;第3团立即集结部队移到红ljJ宿营,军团炮兵营移回劳桥附近归还建制,师部仍回到塔坡下宿营。命令下达后,各部队即开始运动,于14日20时相继到达指定地区宿营,战斗遂告结束。
吉水附近国民党第27师之1个旅及第93师(即唐云山旅),被红军击溃后均退回吉水,固守吉水城附近及太平山上工事。罗炳辉、黄建率红1师位于枫坪、红山、坝里、珠山、塘头一带,向吉水城东北面取包围形势,并就地征集资财,发动群众。8月中旬,红1军团和红14师以及独立第1、第2、第3、第4团正式组成中央军,林彪任司令员,聂荣臻任政治委员。
由于红军几次战斗,均未能大量歼敌。至8月下旬,国民党军在赣江、抚河北线的碉堡封锁线,除吉水县的乌江圩外,已基本完成。29日,国民党军第80师师长李思想率师部和第238旅第475团、第476团以及师补充团、师直属分队,由永丰进入乌江圩附近构筑碉堡,以使碉堡封锁线更加完整。
罗炳辉获得这一情报后立即向林彪、聂荣臻报告。乌江圩一带群山环抱,便于红军隐蔽接敌。30日,林彪、聂荣臻决定,乘其立足未稳,集中兵力奇袭乌江圩之敌,并打击增援部队。部署是:以红1、红2师和独立第2团担任攻击,红14师牵制和迷惑敌人。当晚,中央军主力由永丰县牛田、水南、牛山、七都等地,向乌江圩隐蔽开进,其中红l师、红2师进至茶口、大桥附近。31日3时,红1师(欠第1团)经八江、桑园秘密绕到乌江圩西北地区,切断乌江至吉水交通,并钳制枫坪的敌人;红2师并指挥红l师第1团在红1师主力后跟进,在八江渡过乌江河,隐蔽在乌江圩东北地区;独立第2团进至乌江圩以东地区,完成对乌江圩之敌的包围。
31日15时许,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罗炳辉率红1师(欠第1团)从西北向乌江圩发起突然攻击。与此同时,红2师和红1师第1团在军团炮兵营的支援下,从东北向乌江圩之敌发起攻击。乌江圩之敌遭到红军突然打击,顿时陷入全线溃乱,分路突围,但或者被歼,或者遭到红军痛击后缩回乌江圩。红军则愈战愈勇,冲人乌江圩及附近村庄与敌展开近战和白刃格斗。至19时许,攻占乌江圩及其附近阵地。
此战,红军共歼国民党军约4000人,俘旅长以下2000余人,缴获枪2600余支(挺)、迫击炮8门、无线电台2部及大批军用物资。可惜的是,李思想乘黑夜带少数人突围,逃到了八都。
蓝廷辉回忆道:“隐蔽监视敌人,突然发起进攻。这是最棘手的。如乌江战斗,国民党从北方调去的80师,是主力师,我军在乌江一带,听说80师到来,遂让出乌江,撤到外围。罗炳辉说:‘敌人从北方来,情况不熟,天气又热,敌人摸不透。我们要隐蔽监视,打击敌人。’群众坚壁清野,敌人一来未见人,即脱下衣服休息。我军隐蔽接敌,不到50米,敌未发现,我军打了他个措手不及。”
乌江战斗,是第四次反“围剿”以来取得的一次较大的胜利。9月1日,中革军委电贺乌江战斗的胜利,称“这一胜利是有力的配合了东方军胜利”,“是粉碎了敌人新的围攻胜利的先声,给了帝国主义企图完全瓜分中国以铁锤的回答”。这次胜利证明,红军只要善于捕捉战机,集中兵力,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消灭国民党军1个师或1个旅仍然是有可能的。
但是,因为“左”倾领导者在战略上以“两个拳头打人”,实行“分离作战”的错误方针,红军很难将战斗的胜利发展成战役的胜利。个别的胜利终究不能扭转整个全局上的被动局面,红军没有能阻止住国民党军逐步完成吉水、永丰到乐安、宜黄的堡垒封锁线。与此同时,东方军酷暑远征,连续作战已达2个多月。这样,在国民党“围剿”军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分离作战”方针既使中央军置于无用,又使东方军打得十分疲劳,没有取得可以取得的最大胜利;更为严重的是,使红军丧失了宝贵的反“围剿”准备时间,陷入仓促应战的被动境地,给即将到来的第五次反“围剿”造成了严重后果。